1

  • 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有兩個:

一,天地會 二,哥老會

  • 一個共同點,都是封建幫會。

一句話慨恬:

紅花綠葉白蓮藕,三教九流本一家。

紅即洪門,綠為青幫(包括哥老會),白蓮藕就是白蓮教。

換言之,晩清名目眾多的幫會組織,都緣自嘉慶年間的白蓮教活動。而洪門和青紅幫 〈哥老會)都是根上的枝蔓。

第一個問題一一天地會的產生

從根本上來說,天地會就是洪門。

我們按照慣例,仍然稱天地會為洪門。

它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一,朱元璋年號為“洪武”,故用洪字起名。這個說法太牽強,因為當白蓮教處于萌芽狀態(tài)時,朱明王朝立即取締。當時也不可能提出“反清復明”的口號。應該理解為泛泛而談的“漢留”觀念,就是漢族兄弟團結的意思。

直到鄭成功成了洪門主力,才有所謂“明大復心一”的反話。這時的組織發(fā)展是橫向的,沒有師徒之說,看了金庸小說中的“丐幫”,他們“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觀念是廣泛的關系。

(江西撫州的白蓮教遺址)

二,洪門即漢門。這是漢留思想的解釋,這種解釋只是存在而已。

三,“洪”是一個人名,洪門的基礎來自于被清軍打散的明朝散兵游勇。

洪是一個什么人的姓呢?應該是楊州督帥史可法的幕僚洪英。據載,洪英字啟盛,山西省平陽府太平縣人,崇禎四年進士,他成為史可法幕僚時,正值他一手扶持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權,擁兵三十萬。其實多鐸只有二萬鐵騎。

由于南明軍隊的擁兵自重,史可法戰(zhàn)敗殉國。幕僚洪英帶領殘余逃出楊州,這些人就是“漢留”的第一批“原始股!

順治二年(1645)五月十三日,洪英及“原始股”在蕪湖的三汊河囗,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兒子洪旭與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色開突出重圍,來到浙江杭州,投奔明潞王。

不久明潞王降清,洪旭等人只有去臺灣投奔鄭成功。其它部下散落在南方各地,逐漸形成一些組織如:三合會、紅花會、大刀會、小刀會等等。

這些組織以后逐漸演變成“青紅幫、哥老會(袍哥)。

投奔到臺灣的鄭成功的一派逐漸成為“漢留”的核心。為了聯絡、團結大陸的“漢留”力量,洪旭在鄭成功支持下,完善洪門組織,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在臺灣創(chuàng)立“金臺山”、“明遠堂”、“漢罄香”、“挽瀾水”、與在臺大臣將領結為異姓兄弟,同時與部卒一起,正式打出“反清復明”口號。

他們制定了洪門中各種規(guī)矩。應該說這是中國第一個復雜又充滿意識的管理文檔。

那個時候,無論任何地方,只要沾上洪門關系,清政府馬上滅你的門是必須的,我們看金庸小說巜鹿鼎記》即可知一斑。中間的韋小寶即是一個十分義氣的復雜人物。

洪門這個松散的組織是因為到了臺灣后的“治理整頓”,天地會成為洪門的主要力量,所以談洪門,也是談天地會。

天地會就是這樣產生的。

再略談一下正文下的副標題:哥老會一一

哥老會廣泛存在于長江流域,在四川和重慶就稱為“袍哥”,什么叫袍哥,巜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北硎拘值芮檎x。

四川的袍哥分為“清水袍哥”和渾水袍哥”。四川民間稱“清水袍哥”為“仁義”袍哥,稱“渾水”袍哥是土匪、棒老二。

“清水”和“渾水”當然有門坎區(qū)別,兩種袍哥也經常為民間糾紛鬧矛盾,但是,他們往往對外提勁:“關了巫山峽,袍哥是一家!

兩種身份的袍哥,經;ハ噢D化,假如道貌岸然的清水袍哥這一陣子沒得煙飯錢了,可能晚上用鍋煙子抹個花臉就倒拐搶人去了,一旦有了兩個錢,立馬把臉洗干凈,戴上紙糊的瓜皮帽,整一件半長布衫穿起,龍?zhí)ь^?子挽起露白,來個雞足神戴眼鏡,崩正神了。

(四川和重慶的袍哥)

在清代,袍哥是非法的民間組織,不管你清水渾水,一律稱為土匪。于是真正的土匪也標榜自己是袍哥,所以清未民初天下大亂,都是袍哥惹的禍。

說明一點,并非四川和重慶都眾口一辭稱為“袍哥”,有區(qū)別滳。

川北叫刀客,可能是接近秦地的原因。

川東叫啯匪(可能與流落于大巴山的白蓮教殘余有關,民間稱為“啯嚕子”)

川南和成都省稱為“棒客”。

自從革命軍興,四川熊克武成為蜀漢軍政府都督,并成為四川的袍哥總舵大爺,在推翻滿清政府的斗爭中起到重要作用,于是四川、重慶的各種堂口林立,三教九流登堂入室,部隊、機關、民間,都有人參加公口,成為袍哥。

(堂口成立也要證照齊全)

寫在后面:

天地會和袍哥、青紅幫都是依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畸形社會的產物,給老實奉公的民間百姓帶來災難。偉人大手一揮:“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限于篇幅和水平,就到此為止。

最佳貢獻者
2

個人通過查詢資料,整理如下

清朝最大的會黨,在北為哥老會,在南為天地會。天地會亦稱三合會,又稱三點會,南方的清水、匕首、雙刀等會,皆為其支派。天地會是清代著名的秘密結社組織之一,我們對天地會的了解多來源于影視作品,實際上自康熙年間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天地會一直廣泛活躍于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浙江、湖南、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對清朝時期的封建統(tǒng)治發(fā)起過一次又一次的沖擊。其來源據說是在福建莆田九連山中,有南少林寺,僧眾都身懷武藝?滴跏,有西魯國犯境,南少林僧眾自愿請纓,為國殺敵。得勝回朝之日,在金殿之上面見康熙帝,帝欲賜封賞,眾僧謂曰:方外之人,為救黎民而行兇事,雖意在慈悲,終究為戒律禁,若再貪功利,必為佛祖不容。遂堅辭不受。帝雖收回成命,但龍心不悅,認為此一班僧眾武藝高強,又不能為功利誘之,因此暗自忌憚。又有奸臣深諳上意,進讒言蠱惑。于是清主派兵剿滅,于寺四面密布火種,是夜舉火,想把他們盡行燒死。有一位高僧,后世叫做達尊,使其使者朱開、朱光,把十八個和尚引導出來,且戰(zhàn)且走,戰(zhàn)死十三人,剩下五個,即所謂前五祖。后又得五勇士和后五祖相輔,矢志反清復明。

他們自稱為洪家,因明太祖開國年號洪武,又洪與紅同音,紅與朱同色,寓意明朝國姓之意。后來三合會黨的舉事,連續(xù)不絕,其中最著名者,為清乾隆五十二年臺灣林爽文之變;清道光十二年兩廣、湖南的瑤亂。后鴉片戰(zhàn)爭起,三合會黨尚有與海峽兩岸殖民政府接洽,圖謀顛覆清朝統(tǒng)治。其反清復明之志,可謂始終不渝。天地會成立之初,即在閩粵、閩浙的邊界地區(qū)迅速傳播,并圖謀舉事。1783年,福建平和人嚴煙將天地會傳入臺灣。1787年1月(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臺灣即爆發(fā)了天地會發(fā)動的有數十萬群眾參與的大起義。起義軍殺死了臺灣知府孫景燧等貪官污吏。清王朝花了一年多時間,先后調遣7省10余萬兵力,動用軍費1000萬兩,才將其鎮(zhèn)壓下去。清王朝于此總算認識到天地會動員和組織群眾的能力。“靖臺灣”之舉被乾隆皇帝自詡為十全武功之一!洞笄迓衫分懈唧w規(guī)定了懲辦天地會的律例。但天地會還是從福建、臺灣一帶傳至浙贛、兩廣、兩湖、云貴等廣大地區(qū),甚至傳布到南洋。其結拜儀式和隱語暗號等漸趨嚴密復雜,反抗官府(反清)的意識也漸趨強烈。如原在四川的啯嚕會也在天地會的影響和滲透下,逐步發(fā)展為晚清時期在長江流域具有很大勢力的哥老會。其后進一步發(fā)展為以“青紅幫”并稱于世的“紅幫”。

3

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臺灣林爽文起義,清軍水陸兩路提督進臺平叛亂,這場起義持續(xù)了好幾年,一開始由于清廷的輕視,出師不利,后來乾隆不得不調陜甘總督?蛋惨浴皻J差協辦大學士”的身份,統(tǒng)領湖廣、四川、廣西、貴州等省6萬余軍隊登臺作戰(zhàn),耗費千萬兩白銀方才徹底平定。

清廷在這場民亂中,第一次聽到了“天地會”這個秘密組織。

事實上,在民亂發(fā)生的第二個月,也就是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起義軍副元帥楊振國便被俘獲,從他的口中,天地會浮出水面。

“聽得嚴煙說及天地會根源,是廣東有個姓洪的和尚,叫洪二房,同一個姓朱德一起。洪二房和尚居住后溪鳳花亭,不知叫什么名字,也不知住在哪里?”

隨著楊振國的交代,清廷拉來了全國范圍內持續(xù)數年的追捕天地會行動。

乾隆嚴諭兩廣總督查辦。在嘉應州海陽縣,還真查到有洪和尚和姓朱德兩個人,只不過,經過審訊,發(fā)現這兩人并非天地會眾,也沒有不法行跡,而那個傳說中的“鳳花亭”也毫無下落。而這倆倒霉蛋,最終也被發(fā)配伊犁為奴。

1787年正月,兩廣總督孫士毅奏報,在饒平縣拿獲了許阿協、賴阿思、林阿俊等天地會會犯。許阿協供認自己是被賴阿邊勾引入會,賴告訴他頭人姓名為“洪李桃”,還傳了他兩首詩,其中有兩句“木立斗世知天下,順天行道合和同”。

據許阿協說,“木立斗世”是隱語,木字指順治十八年,立字指康熙六十一年,斗字指雍正十三年,世字指的是天地會成立的乾隆三十二年。

到了二月,孫士毅再次奏報,拿獲了一名新會犯林功裕,供出賴阿德、洪李桃,朱紅德等七人,這些人都是福建天地會會眾。

于是,清廷的辦案方向轉向了福建。乾隆甚至大膽猜測,楊振國所供的后溪鳳花亭洪二和尚和朱姓之人,會不會便是洪李桃和朱洪德?

后來,楊振國供出來的第一個到臺灣發(fā)展天地會的嚴煙被捕,押到北京后在刑部吐露了更多天地會秘密。他自己是在乾隆四十七年被陳彪勸入會內,天地會的根由、暗號都是陳彪所告知。他聽陳彪說,此會年代久遠,朱姓叫朱鼎元,李姓實不知名字。陳彪曾教他兩句口語:“三姓結萬李桃紅,九龍生天李朱洪!睋f,朱姓李姓在四川,萬和尚在廣東。

作為要犯,嚴煙的供詞很受重視,他為追查案件提供了兩條線索。,乾隆一方面讓閩越追查陳彪、陳丕和張破臉狗等他供認的要犯,一面令四川總督在省內嚴密查辦。

案情進展很快,張破臉狗很快被抓捕,供認來自廣東的趙明德、陳丕、陳棟在他家賭博,被趙勸入天地會。之后,陳丕被關東馴服圖薩布所抓,查明此人籍貫是護肩漳浦縣,三十三年與張破臉狗同入天地會,拜提喜和尚為師。

據陳丕說,師傅提喜在漳浦高溪鄉(xiāng)觀音亭,他還供出陳彪住在平和縣,趙明德也在漳浦云霄城北門內倉邊巷。

提喜——陳彪——嚴煙——林爽文,這樣一條傳會線索便完整了。提喜城了天地會最重要的會犯。乾隆下旨讓?蛋参璞鬃カ@僧人提喜。?蛋埠芸炀妥サ搅岁惐牒蜕诵辛x。在漳浦被抓的行義供認,他的師傅提喜是他的親生父親,提喜“因乳名洪,排行第二,故多稱洪二和尚,已于四十四年身故。”提喜活著的時候,教他三指訣。不過,行義說,那只是用來誆騙銀錢。陳彪則堅稱,并不曉得天地會是洪二和尚傳自何人。

最終,清廷找到了提喜的墓地,開棺驗了尸骨,這樁持續(xù)數年的案子才算了結。

在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十二日以前,閩浙總督伍拉納與福建馴服徐嗣曾多次提審行義和陳彪,最終,天地會這個秘密組織才得以顯露大致輪廓。

查明天地會起源于提喜,他的俗家姓名鄭開,僧名提喜,又號洪二和尚。在給乾隆的奏折中,伍拉納說這個洪二和尚邊是天地會眾口中的萬和尚,天地會所謂的“結萬”,便是指結交萬河而上,因為在漳浦土話中,“萬”和“洪”是同音。

至于天地會的創(chuàng)會元老們,朱、李、桃中只出現過李少敏一人,其中朱鼎元、桃元及馬九龍和尚,提喜傳法時只說他們是遠省會法術的人。

出生于福建漳浦的僧人提喜,最初在本村(高塘)寅錢寺出家,后來才到高溪觀音亭為僧。乾隆二十六年,他以結拜兄弟的方式,在高溪觀音亭創(chuàng)立秘密組織,并以“人生以天地為本”之義,取名天地會。

他創(chuàng)造了三指訣,大指指天、小指指地,直伸中指按于心口,接煙遞茶都用三指這個暗號,會內之任一見便知是自己人,又用五點二十一隱指洪字。

這大致就是清廷檔案中記載的“天地會”之來源。

4

簡單說來,洪門,哥老會、小刀會等民間會黨組織是天地會的不同別名,因早在清乾隆時期,天地會被視為“亂黨”,已被朝廷明令禁止。但余孽未滅,他們繼續(xù)沿用天地會的組織系統(tǒng),只是名字不再稱“天地會”這個老掉牙的名字。


天地會是怎么產生的?


總體而言,由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最早是由陶成章、章太炎等人提出,說是天地會就是鄭成功等明朝有志之士,成立的反清團體,宗旨是“反清復明”。這說法被金庸沿用,在小說《書劍恩仇錄》、《鹿鼎記》多有提及。


第二種,根據天地會的“西魯傳說”,學者推斷出天地會可能誕生于雍正時期,因“西魯傳說”有多個版本,最早由清史學者蕭一山提出。


第三種說天地會根本不是清朝的產物,早在明萬歷年間就已誕生,這是學者王重民在1948年提出的觀點,理由是他根據明末潘季馴的奏折《擒獲妖黨》,有十個異姓兄弟結拜作亂,潘在比對天地會“西魯傳說”的“少林五祖”,因而得出結論。

...

每個不同版本天地會誕生之謎,都會有不同的原因解釋。

現在學術界達成的共識則是天地會誕生于清乾隆年間,原因很簡單。


一、假設天地會真誕生于康熙年間十三年,為何直到乾隆五十一年,才出來作亂,這中間隔了一百多年。這一百多年,天地會竟沒有任何動靜。


二、既然天地會是個古老組織,為何直到乾隆晚期“天地會”才見諸于官方文件。


三、從會黨發(fā)展歷史看,康熙年間雖有許多異姓弟兄組織,有規(guī)模大的,但從文獻看只是停留歃血結盟、焚表盟誓的簡單組合,并沒有專門的會名。按發(fā)展階段看,它們屬于會黨發(fā)展的萌芽時期。


到乾隆初年,陸續(xù)出現子龍會、邊錢會、以及四川一帶出現的“啯嚕子”(袍哥的前身)。

究其原因:


一、不外乎乾隆時期,經過康熙、雍正的勵精圖治,國民經濟得到空前發(fā)展,隨之而來的則是“太平盛世”下的人口增長,盡管早在明朝時期,已經從南美引進不少糧食作物,如玉米、紅薯、土豆等,但耕地面積始終跟不上人口增長,很多人被迫從鄉(xiāng)村流到城市,異姓結盟,為管理這群人,由于涌入者越拉越多,相對應的組織系統(tǒng)亦需復雜。



二、天地會最初由福建的萬提喜和尚創(chuàng)立,福建閩南一帶宗族械斗嚴重,大族欺壓小族,小族為了與之抗衡,采用“化異姓為同姓”,以增強其凝聚力。加之乾隆前半期,商品經濟發(fā)展造成社會分化與貧富不均,為謀生生活在貧困線的人們,不惜鋌而走險,結拜為盟。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

于此天地會終于誕生,在乾隆五十二年,爆發(fā)了林爽文臺灣起義。

5

洪門、天地會、哥老會、三合會,是一個枝蔓上不同的瓜。

武藝出在少林中,洪門事務我精通。在洪門早期的西魯傳說和南少林故事中,英雄輩出,延續(xù)至清代中后期,洪門所供奉的牌位已有始祖、五宗、前五祖、中五祖、后五祖、五義、五杰、三英和二師,形成了先賢譜系。

其中,康熙十三年“五祖”紅花亭起義失敗,歌訣稱“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人未知”,繼承反清遺志,“招集忠心義氣,暗藏三點革命”,故而流落至各地分散為五房:長房天地會、二房三合會、三房袍哥會、四房哥老會、五房小刀會,堂祖分別是黑旗蔡德忠、紅旗方大洪、赤旗胡德帝、白旗馬超興、綠旗李式開,某種程度上也可算后世作對于洪門源流的統(tǒng)一化認識。1974年,香港導演張徹把這一事件搬上銀幕,名為《少林五祖》。實際上,這類洪門傳說的版本很多,后期建構和藝術色彩極為濃重。

至晚在清代中期之后,天地會組織就開枝散葉,結會樹黨,操練拳棒,于秩序混亂中撥動潮流。從天地會創(chuàng)立開始,其分支主要有三合會、三點會和哥老會。而哥老會在云貴川地區(qū)多稱袍哥,發(fā)展最眾,長江中游多名洪江會、江湖會,到了江浙皖一帶,洪幫之名就甚為流行。洪門組織以忠義總堂(山)、內八堂和外八堂為核心架構,認“金臺山”明倫堂為第一山堂,各個層級分為多個排行,首領稱為山主(寨主、龍頭大爺),形成了秘密性極強的縱橫系統(tǒng)。而支派分堂的發(fā)展,大致是在各個城市、集鎮(zhèn)或碼頭以號稱洪門成員者聚為幫派,開山設堂(埠),通行異姓結拜、歃血為盟之道并區(qū)分尊卑等級,由專人執(zhí)筆登記造冊授予“切口”暗語,講明“三十六誓”、“七十二例”。并由管堂(總閣)大爺說明洪門家法和懲治措施,以示會規(guī)森嚴。

而且,凡洪門弟兄的辨別,分一見“手勢動止”,一聞“春典隱語”,一說“花亭結義”三法,則知身份之真假。江湖“秘籍”《海底》(又名衫仔、金不換)、《會簿》、《正源》(香花僧秘典)就曾對于洪門的源流、職位、堂會、儀式、誓詞與對答詩句有詳細介紹。可以說,經過晚清社會秩序的變動,各級堂口彼此之間實現了抱團互助和規(guī)模化運營,構成了一個以洪門為總名而分支流派甚多的江湖大世界。1902年,歐榘甲(太平洋客)在日本橫濱《新廣東》雜志中撰文,如此追溯洪門組織之流變:

“鄭成功以興復明室、討滅滿洲為己任,在位二十年中,無歲不興兵伐閩浙,迄不得意,還顧左右之人,既無雄才大略,斷難以武力與滿洲爭衡,嗣子非材,臺灣亦難久據,不得不為九世復仇之計,乃起天地會焉;

其所志在復明,因洪武年號,自稱洪家,旗幟服色,皆以紅為尚。洪字三點水,故三合、三點等會,名目出焉。潛滋暗長,蔓延各省。閩粵以南則名三合、三點,揚子江七省則名哥老會,其中有關帝會者,亦附之焉。雖規(guī)矩各有不同,而宗旨則一”。

可見,洪門組織流派分支雖多而宗旨卻為一,在源流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所謂天地會、洪門、紅(洪)幫、三合會、添弟會等稱謂,本源起始類似或至少是以“復明”志向行走江湖。諸多名號,既有自稱也有他稱,近代來華西方人稱這一勢力為Red Gang。1910年陶成章《教會源流考》一文認為,洪門還包括了慶幫、江湖團等支流。1940年朱琳寫成了《洪門志》一書,將洪門組織的起源流變完成了整合式建構,再次奠基了洪門的自我認同和譜系形成。民國各類社會調查顯示,洪門會眾已達千萬之多。



6

天地會亦稱洪門,俗稱洪幫,為清代南方主要秘密結社;因“拜天為父,拜地為母”而得名。

天地會起源諸說不一。會內秘籍自稱系福建少林寺僧人于康熙甲寅年(1674)或雍正甲寅年(1734)創(chuàng)立;民國以后,洪門成員則稱其會創(chuàng)自鄭成功;檔案及清代官書則記載為福建漳浦僧提喜(即洪二和尚)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或三十二年創(chuàng)立。

天地會初創(chuàng)時,原系下層勞動者互助性秘密團體,會員成分有農民、小手工業(yè)工人、城鄉(xiāng)勞動者和江湖流浪游民。后成分日益復雜,但仍以下層勞苦人民為主。

天地會無固定的教義與崇拜對象,但有嚴格的會規(guī),后發(fā)展為“三十六誓”,要求會眾忠于誓言,嚴守秘密。

天地會被清廷視為“異端”而遭到鎮(zhèn)壓,故反清色彩日濃,從互濟互助的民間組織漸變?yōu)閹в姓紊实姆辞褰M織。清乾隆年間,天地會以“順天行道”、“剃除貪官”及“爭天奪國”為口號。嘉慶以后,復提出以“興明絕清”及“反清復明”為宗旨的口號。清末又增加反滿內容。

天地會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與政治目的,反清復明、順天行道、劫富濟貧等口號,反映了封建農民的忠君思想、以漢族為正統(tǒng)的民族觀念和反對階級壓迫的要求。其成員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使他們更需要互濟互助。因此忠心義氣便成了會內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和達到組織上團結、經濟上互助的重要保障。

天地會最初主要在福建、粵東及臺灣一帶流傳,稍后逐步發(fā)展至廣東全省及江西、廣西、貴州、云南、湖南等省。鴉片戰(zhàn)爭后,又傳至四川、湖北、安徽及江浙等省。

為應對清政府的鎮(zhèn)壓及便于吸收會眾,天地會便不斷創(chuàng)立新的名稱,成為擁有數十種名目的秘密結社系統(tǒng)。如添弟會、小刀會、雙刀會、父母規(guī)、三點會、三合會等十余種名目。鴉片戰(zhàn)爭后,又出現哥老會等大量分支,以致各地山堂林立,成為天地會一大特點。天地會因組織分散,未能形成統(tǒng)一領導,故在同一地區(qū)的組織間亦互不統(tǒng)屬。

清政府曾嚴禁秘密結社,但民間反對滿漢地主階級封建統(tǒng)治活動從未停止。天地會在清代曾多次發(fā)動武裝斗爭,反抗清朝及外國侵略者。如康熙年間臺灣林爽文起義、陳周全起義;嘉慶年間廣東博羅、永安、歸善起義;咸豐年間兩廣陳開大成國、胡有祿升平天國起義,廈門黃德美、黃位小刀會起義,上海劉麗川小刀會起義等。

清嘉慶、道光以后,天地會發(fā)展到海外,在東南亞與美洲華僑中廣泛流傳。

清末,天地會各派中許多成員參加過早期工人斗爭、反洋教斗爭。辛亥革命時期,有些地區(qū)的派系受同盟會領導,多次參加推翻清朝的武裝起義。

進入民國時期以后,國內的天地會組織大多成為少數人爭權奪利的工具或成為反動統(tǒng)治階級而反對革命、鎮(zhèn)壓人民的幫兇。

海外的洪門組織,大多數仍繼續(xù)作為團結華僑的重要紐帶而存在,并曾組織華僑多次舉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爭;只有少數成了黑社會組織。

7

利用清政府的腐敗產生的,大部分人都是漢人,窮人。滿清重滿輕漢,大部分漢人窮的吃住都是問題,有人抓住這個問題,來控制人心的,想想如果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試問這個天下誰坐不一樣。如果人人窮的沒有飯吃。那就給了一些居心不良之人有機可成了。清政府從內到外封建透了,認不清江山靠誰來維護,答案很簡單,靠萬民來維護。同舟共濟才能共鳴。

8

天地會、哥老會、青幫、洪門都是晚晴民國時期興盛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主要是三個體系天地會系統(tǒng)、哥老會系統(tǒng)、青幫系統(tǒng),他們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會黨和幫會。其他諸如小刀會、三點會、雙刀會等都是屬于這三個系統(tǒng)之中的。

  天地會,清代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以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得名。又名洪門 ,俗稱洪幫 。洪門是天地會的別稱,主要是華人華僑到海外之后結社的成為,統(tǒng)稱為海外洪門。

  關于天地會創(chuàng)立的時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至今尚無定論。其成員,最初多為農民或由破產農民轉化而成的小手工業(yè)者、小商販 、水陸交通沿線的運輸工人及其他沒有固定職業(yè)的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復雜,但仍以下層窮苦人民為主。

  傳說中康熙帝征調福建莆田南少林高手為軍官,遠征西藏之虜,凱旋后,卻有人誣告這些高手意圖造反,于是朝廷派八旗兵,火燒南少林寺,將之除滅。

  有五個少林俗家高手逃脫不死,從此痛恨清庭,請萬云龍做首領,陳近南做軍師。建立洪門,是為“洪門五袓”,以“天父地母”,立誓反清復明為己任,故稱天地會,尊鄭成功為開山老祖。

  天地會初創(chuàng)時原系下層勞動者互助性秘密團體,后因屢遭清廷鎮(zhèn)壓,反滿色彩日濃。乾隆年間以“順天行道 ”,“剃除貪官”及“爭天奪國”為口號。

  嘉慶以后,復提出“興明絕清”及“反清復明”等口號。清末又增加了反滿內容。為對付清廷鎮(zhèn)壓及便于吸收會眾,不斷創(chuàng)立新的名稱,成為擁有數十種名目的秘密結社系統(tǒng),因組織分散,未形成統(tǒng)一領導,在同一地區(qū)的組織間亦互不統(tǒng)屬。

  天地會并無固定的教義與崇拜對象,但有嚴格的會規(guī),后發(fā)展為三十六誓,要求會眾忠于誓言,嚴守秘密。

  哥老會

  哥老會,起源于湖南和湖北,是近代中國活躍于長江流域,聲勢和影響都很大的一個秘密結社組織。在四川和重慶的哥老會被稱為袍哥。哥老會在川軍和湘軍中影響巨大,對清朝末年的革命有著巨大的影響。

  哥老會是民間下層群眾自發(fā)結成的社會群體,是民間秘密結社。有關哥老會的源流問題,是長期困擾歷史學工作者的一個難解之謎。究其原因,與天地會起源問題相似。

  其一,哥老會是下層群眾的自發(fā)結合組織。不一定有準確的成立時間,成立時也不會留下可靠的資料;其二是辛亥革命時,革命黨人為了聯絡和引導哥老會,大力宣傳哥老會乃太平天國李秀成、李世賢等派洪門中人潛入湘軍而創(chuàng)立;

  其三,晚清及民國年間,洪門、青幫與哥老會互相滲透與融合,一些幫會中人便竭力宣揚洪門、漢留(哥老會)源出一家,皆為鄭成功首創(chuàng)之說。上述說法后來為學術界中人所認可,遂使哥老會起源問題失去了本來面目。

  青幫

  青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幫會,清雍正四年(1726年)翁巖、錢堅及潘清三人所創(chuàng)。徒眾昔皆以漕運為業(yè),故稱糧船幫。大江南北,入幫者頗眾。

  青幫是清初以來流行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也是晚清民國時期民間三大幫會組織(青幫、天地會、哥老會)之一。青幫在民國上海最為興盛,其中又以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三大亨為首的青幫實力最強。

  雖然青幫與洪門有相當之淵源,但由于實行禪宗制度,所以與洪門中互稱兄弟不同,青幫組織是拜師入幫,會眾以師徒相稱,崇尚“師徒如父子”。

  青幫組織比洪門更嚴密,規(guī)矩更復雜,也更加秘密。因為組成人員和入會方式,使得發(fā)展受限,規(guī)模不能與洪門相比。因此有言道:“青幫一條線,洪門一大片”。

  傾向于行會性質的青幫并未如洪門般強調反清復明,但多少也認同這一思想,提倡“替天行道”。由于青幫并未積極從事反清活動,所以洪門一度將其當作叛徒,嚴禁洪門會員轉投青幫,稱“由青轉洪,披紅掛彩;由洪轉青,剝皮抽筋!薄

  但為了避免沖突,兩派仍多稱“青洪一家”,所謂“紅花綠葉白蓮藕(指洪門、青幫、白蓮教),三教原來是一家”。尤其清代后期,不少青幫弟子也開始反清,兩派逐漸減少敵對

9

天地會的內部材料《會簿》上詳細記述了它的起源傳說。

這個傳說被稱為“西魯故事”,其中的一些人物、地名無從考證,甚至“查無此人/地”。故事如下:

明末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朝時,崇禎皇帝的李神妃(史書上查無此人),逃到少林寺,寺中師尊是萬提起,法號曰云龍。

李神妃在少林寺生下了崇禎帝的遺腹子朱洪英,被萬云龍收養(yǎng)。

至康熙年間,有一個名為“西魯”的國家(不知道是哪里)侵犯邊境,清朝廷不能抵御。于是康熙張榜征集天下英雄豪杰,許諾:“誰人征得西魯番者,封得萬代公侯。”

少林寺內僧人聞訊,受了帥印,前往征討西魯。

他們沒用朝廷一兵一卒,只寺內128名僧人與西魯交戰(zhàn),一舉將西魯打敗,得勝回朝。

康熙打算封賞少林僧人,但是被寺僧謝絕了,僧人們像從前一樣回寺清修。

但沒想到,出現了一個奸臣污蔑少林,興兵討伐,將少林寺焚毀。

少林寺只有18名僧人逃脫,亡命天涯。

四年后,他們就只剩下師徒5人。他們走到了海邊沙灘,海水面上浮起一個白石香爐,重有52斤,香爐底有“反清復明”四字,五人就取了香爐,當天盟誓。

后來他們又集結了一些人,恰好一百零八名好漢,其中就有陳近南。他們共同結義,歃血為盟,拜朱洪英為盟主,萬云龍為大哥,陳近南為軍師,成立了天地會,也稱為“洪門”、“洪幫”。

后來在一次與清兵的交戰(zhàn)中,萬云龍戰(zhàn)死,幫會兄弟將萬首領的尸身收回火化。更不幸的是,朱洪英在這次交戰(zhàn)中失蹤了,后來說他流落福建。

這個故事有好幾種版本,其中的人物和地名,每個版本皆有不同。另外,各版本中萬云龍、陳近南和太子朱洪英的來歷和加入的時間,也有不同的記載。萬云龍姓名在其他版本中有稱“萬提喜”,奸臣的身份和姓名也有多種說法,多名為“鄧勝”。

但大體上,天地會就是因為西魯犯界,少林出征、功成、蒙冤、逃亡,再成立幫會幾部分組成。

這個故事說天地會是在康熙時期創(chuàng)會的,但是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天地會是在乾隆時期出現的。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福建一僧人萬提喜(人稱洪二和尚)創(chuàng)立天地會,“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后來又有許多人加入,他們入會主要原因是:有婚喪嫁娶之事,可以互相資助錢財;與人打架,可以互相出力;如果遇見搶劫,可以報上幫會暗號,互不相犯等等,如此一來,加入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天地會自出現以來,迅速傳播,越做越大,后來還有了臺灣林文爽起義,讓清政府頗為頭疼,對會眾千方百計的鎮(zhèn)壓和搜捕。

天地會也從原來互助、自衛(wèi)的秘密組織,轉變稱為具有反抗性質的團體。

10

天地會,清代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以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得名。又名洪門 ,俗稱洪幫 關于天地會創(chuàng)立的時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至今尚無定論。其成員,最初多為農民或由破產農民轉化而成的小手工業(yè)者、小商販 、水陸交通沿線的運輸工人及其他沒有固定職業(yè)的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復雜,但仍以下層窮苦人民為主。截止到現在天地會的起源,總說紛紜,說法各異,

1、其中一種說法和時間比較可信。那就是康熙年間,少林寺僧人響應康熙的榜文,抵御西魯番“作亂”,勝利后少林寺僧人回到寺里,但是受到堅韌陷害,寺廟被焚燒,僧人被屠殺,最后僅逃脫了五個人。來到廣州,在海面上發(fā)現了舊麻石三塊,石面有一只白碇香爐..底有‘反清復明’,中心有‘洪英’兩字。于是這五人對天盟誓,插草為香”,結拜天地會。

2、鄭成功創(chuàng)立說:延平王鄭成功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占領臺灣(繼承人鄭經、下任鄭克塽,1683年滅亡),仍矢志恢復中原,所以建立了洪門,以"漢留"為代號,成立了洪門派駐于中國大陸的反抗組織。為表示不服從"清朝",以"天父地母"取別號為"天地會",是洪門對外的習稱。往后屢遭查禁,演衍出乾坤會、添弟會、三點會、三合會、三河會、圈子會、漢流(留)、八卦會等,據載有五十多種名稱。

3、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僧人鄭洪二,化名萬云龍,在福建創(chuàng)立天地會,倡議反清復明,白日誦經禮佛,夜間聚眾賭博,累聚銀錢,預謀起事,子鄭繼,部下陳彪、陳丕、張普、張狗(破臉狗)、盧茂、李少敏、趙明德等數百人。

天地會初創(chuàng)時原系下層勞動者互助性秘密團體,后因屢遭清廷鎮(zhèn)壓,反滿色彩日濃。乾隆年間以"順天行道 ","剃除貪官"及"爭天奪國"為口號。嘉慶以后,復提出"興明絕清"及"反清復明"等口號。清末又增加了反滿內容。為對付清廷鎮(zhèn)壓及便于吸收會眾,不斷創(chuàng)立新的名稱,成為擁有數十種天地會名目的秘密結社系統(tǒng),因組織分散,未形成統(tǒng)一領導,在同一地區(qū)的組織間亦互不統(tǒng)屬。天地會并無固定的教義與崇拜對象,但有嚴格的會規(guī),后發(fā)展為三十六誓,要求會眾忠于誓言,嚴守秘密。

天地會反對滿漢地主階級封建統(tǒng)治的活動從未停止。天地會在清代曾多次發(fā)動武裝斗爭,重要的有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起義,六十年臺灣陳周全起義,嘉善起義。鴉片戰(zhàn)爭后,天地會發(fā)動的武裝起義,影響更大。重要的有咸豐元年至五年廣西大成國、升平天國起義,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其中太平天國時期,天地會的活動甚為活躍,其首領洪大全(焦亮)﹑羅大綱等都曾率領會眾參加太平軍,在兩廣地區(qū)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升平天國﹑延陵國等短期政權,也配合了太平天國的斗爭。辛亥革命時期,天地會及其分支積極參加和支持革命黨人領導的武裝起義。海外的洪門組織,不僅在經費上對革命黨人給予大力支持,而且派人直接回國參加革命。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譚人鳳在《社團改進會意見書》中寫道:"革命(辛亥革命)之成,實種于二百年于前之洪門會黨""在運動之初,惟洪門兄弟能守秘密。發(fā)動之后,亦惟洪門兄弟能聽指揮。""人無論遠近,事無論險夷,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卒有武昌起義,各省回應,不數月而共和告成,軍隊之功,實亦洪門兄弟之功。"

嘉道以后,天地會發(fā)展到海外,在東南亞與美洲華僑中廣泛流傳,曾組織華僑多次舉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爭。

洪門組織的優(yōu)點是有縱橫系統(tǒng),如在職位名稱上有龍頭、坐堂、執(zhí)堂、心腹、巡風到么滿的縱列,又有"言談"、"手勢"等的橫向系統(tǒng)。即使第一次見面的洪門弟兄,一見手勢動止,一聞"春典隱語",一說"花亭結義",則是兄弟也,即是生死之交,若原有仇恨也化為玉帛。這種縱橫系統(tǒng),言談隱語、手勢均是洪門博學之士所編造的,在世界上并無其他任何秘密組織所能項背。

洪門組織對入會無資格限制,僅須有介紹人,加入后彼此以手足相待,所以雖是秘密組織,但發(fā)展迅速,由臺灣延伸至中國大陸及海外。

組織機構:

忠義總堂【山】、堂、水、香山主;或稱"寨主"、"龍頭"大爺副山主;或稱"副寨主"、"副龍頭"大爺內八堂 (內八堂皆為在朝"京官"、內閣閣員)香長;或稱"圣堂"大爺、開香堂時的主香人,為客卿。盟證;或稱"中堂"大爺、開香堂時的盟誓人,為客卿。坐堂;或稱"左相"大爺、總管山寨事務。陪堂;或稱"右相"大爺、協助總管山寨事務。管堂;或稱"總閣"大爺、負責人事升降賞罰。執(zhí)堂;或稱"尚書"大爺、負責人員組訓工作。禮堂;或稱"東閣"大爺、負責教育禮儀。刑堂;或稱"西閣"大爺、執(zhí)掌刑法。護印大爺護劍大爺外八堂(外八堂為分支、兵隊)心腹;"刑副"大爺、領軍武將。圣賢;"圣賢"二爺、軍師,負責謀畫。恒侯;"當家"三爺、總管財務、糧餉。金鳳;"金鳳"四姐。管事;"管事"五爺、負責總務,又分承行、執(zhí)法、紅旗、藍旗、黑旗。巡風;"花官"六爺、負責巡查,又分內巡風、外巡風、巡山、鎮(zhèn)山。銀鳳;"銀鳳"七姐。賢牌;"賢牌"八爺、登記功過,又分白旗、八德。江口;"江口"九爺、職司掛牌,凡開山立堂,栽培新進或辦提升之儀式人員,又分檢口、抖口、守口。么滿;"么滿"大爺、或稱"轅門",負責雜務的士兵,又分總么滿、轅門、大么、小么、大滿、小滿、銅章、鐵印。少保;或稱"少侄"、"太保",在組織里的位階只有半步,入會人通常為未成年者,社團先予以記名,在組織里見習并學習仁義。

盟書誓詞

鳳花亭,高溪庵,馬溪廟,明主傳宗,今夜歃血拜盟,結為同胞兄弟,永無二心。今將同盟姓名開列于左。本原異姓締結,同洪生不共父,義勝同胞共乳,似管、鮑之忠,劉、關、張為義,汝(此缺數字),視同一家。今夜傳教汝手路密約,上不傳父母,(此缺數字)。自今既盟后,前有私仇挾恨,盡瀉于江海之中,更加和好。有善相勸,有過相規(guī),緩急相濟,犯(患)正(難)相扶,我等兄弟須當循規(guī)守法,不可借勢冒為,恃強欺弱,橫兇作歹,故違誓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