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都是需要避名諱的,而光緒和道光都是皇帝的年號,他們的名字分別是愛新覺羅·載湉,愛新覺羅·旻寧。廟號是清德宗和清宣宗,而廟號和年號這些是不需要避諱的,只有名字是需要避諱的。
避名諱有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第一個階段就是天順、天命、天聰,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這三朝名字沒有避諱。
努爾哈赤朝在考進士時,“努爾哈赤”可分著寫不避諱;“皇太極”這三個字考試的時候,寫也不用避諱;順治的名字叫“福臨”,寫的時候也不避諱,不過有所變化,在官書中出現以上人名,需要蓋黃簽,但不用改字。
這個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滿洲文化,漢化不是很深。所以不是特別嚴格強調皇帝名字的避諱,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觸了漢族的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就實行皇帝的名諱,就是牽扯到皇帝名字的時候,要避諱,讀音、寫字都要避諱。
譬如說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燁”,就是這個“玄”字在康熙年間,凡是寫“玄”字皆需要避諱,假如考進士科的人不避諱就影響其考試前程,玄燁二字皆不可直書。
雍正也一樣,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體現。
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正”,就是個“胤”,趙匡胤這個“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這么寫,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么寫呢?把最后那一筆諱了,最后這一筆不寫,他“胤”“正”兩個字,還有“正”字呢?“胤?”正式寫的時候,“胤”最后這筆諱缺,“正”最后這點諱缺,不能寫,這是針對普通士庶百姓而言的。
對于官員,要求還要更深一層,比較出名的“科場案”,就是因為觸及皇帝名諱,而被雍正皇帝下令革職查辦。當時某省學政出了個題目叫做“維民所止”,結果被人誣告為謀反,致使主考官失官坐死。這個“維”被人稱作雍正的“雍”字去頭,這一下招致雍正帝震怒,認為僚屬藐視皇權,因此嚴令申斥?梢,當時皇帝對名諱多么重視。
針對皇親則有另一套舉措,比如皇兄弟。他那幾個兄弟都不叫“胤”呢?雍正時候做一個特別規(guī)定,這個“胤”字只許雍正用,他幾個兄弟凡是這個“胤”字都改成“允”字使用,這樣就達到避諱的目的,這是雍正朝。
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歷”,就是這個“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這樣寫的。以前有個書院叫“弘達學院”,發(fā)達的“達”,它就沒這個點,當時看到并不明白,這個字怎么沒這個點,那時侯很小,后來大了就明白了,它把這個諱給避了,避諱,“歷”字也換一個寫法,這是康、雍、乾這三朝皇帝的避諱,就是缺末筆。
第三個階段就是嘉道,嘉慶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綿寧”,在這個時候,乾隆做了一個規(guī)定,他按漢族的排輩,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輩嗎!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輩嗎,乾隆說愛新覺羅的后代要排輩,他就給排了,從乾隆以后“永、綿、奕、載”,“溥、毓、恒、啟”是后加的,凡是乾隆兒子輩都得帶“永”字,孫子輩都得帶“綿”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問題就來了,那乾隆的兒子是“永”字輩,乾隆的繼位人就是嘉慶,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慮一個問題,這個“永”字是經常寫的,經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諱起來這事情就比較復雜,乾隆想了個辦法把這個“永”字改了,改成“?琰”,這個字不常用,避諱起來就簡單一點。
但是在寫的時候,還要避諱末一筆,“琰”字也要換一個寫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諱的“永”字就相對來說簡化了一點,這是嘉慶。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屬于“綿”字輩,“永、綿、奕、載”,“綿”字輩,皇帝又說了“綿”是老百姓衣服里頭必須用的字,經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綿”字都避諱的話,就比較復雜,說改一下,皇帝把這個字變通一下,變成一個不常用的字,音相近,而后改寫。
第四個時期,就是咸、同、光、宣,咸豐大家知道叫“奕?”,“永、綿、奕、載”,“奕?”,這個時候又簡化了,皇帝的名字是兩個字,奕?,第一個字不避諱了,就避諱第二個字,就避諱這個“?”字,“?”字怎么避諱呢?就缺末筆,最后這一筆不寫了,諱缺,叫避諱,把它缺這一筆,就寫成奕某就可以了,這是比原來又簡化了一點。
皇帝的名諱在當時來說造成很多的不便,當時有人因為疏忽了,忘了避諱,有的遭到申斥,有的遭到革職,考試的落第,甚至有論斬之罪。但是從學術研究角度也有好處,你譬如說康熙皇帝叫“玄燁”,這個“玄”字,康熙前天命、天聰、順治都不避諱,第一次出現避諱是康熙朝,所以先出現避諱“玄”字。
某學術著作中出現了“玄”字多處,被認為是清朝時期,那么判定這本書不會遲于康熙年間出版,上限是康熙年間,下限不會低于光緒、宣統,因為這些帝王諱名在清朝整個后繼之君之中均需要避諱。
另外對歷史的了解很有用。譬如說皇宮的后門,明朝叫做“玄武門”,“玄”字和康熙玄燁的“玄”犯了避諱,所以改“玄武門”為“神武門”,是康熙年間的事情。道光皇帝名字叫綿寧,這個“寧”字犯了道光皇帝名諱了,所以道光朝改“廣寧門”為“廣安門”,那就可以斷定“廣寧門”改“廣安門”,時間應當在道光朝。
所以了解皇帝的名諱,對研究歷史、對研究版本、研究文物都是有用的,最主要的就是在影視劇當中這些皇帝的廟號、謚號、年號、名字不能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