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我是左擔道,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喜歡幫關注哦。

避諱是歷史上中原文化的一種:對尊長、君主直呼其名,意味著是對長輩,君主的不尊重。

清朝入關之前的文字都是滿文,所以清朝的前幾任皇帝,對名諱并不是很嚴格的。直到康熙的時候,康熙意圖融入當時的漢文化,以便于統治。對皇帝名字的避諱也引用了過來。而且那時候還是相當嚴格的,比如雍正時期,發(fā)生的查嗣庭定,就是關于名字避諱的一起文字大案,最終鬧得家破人亡。

中原文化在某一方面講代表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文化是世界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文明,其璀璨的文化,不僅影響著中國,而且也影響著世界。其體現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和強大的凝聚力。

但是中國文化,在歷史漫長的長河中,也顯示著某些僵化的部分。尤其到了清朝末期,西方國家文化的入侵,是伴隨著先進的洋槍大炮涌入中國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滿清權貴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甚至不承認、不接受西方先進的文化,而拒絕改變。最終導致了清朝的覆滅。

之所以談了這么多,看似與名字避諱不相關,但實際上,名字避諱實際上是清朝文化,從無到接受到拒絕改變的過程中的一部分。由于清朝后期,西方文化已經滲入,而且在西方的洋槍火炮中,喪失了威嚴。那時候的人,或多或少已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變得相對開明了起來。也就演變了后來的新舊文化的相爭。

因此清朝后期的皇帝,名字不再避諱。實際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也是當時中國文化,在與西方文化博弈中,處于劣勢的一種表現。

希望我的回答能令您滿意,滿意幫點贊哦!謝謝

最佳貢獻者
2

簡單來說,是因為避諱規(guī)則的演變。


所謂避諱,就是避開名諱,普通人在使用尊者和至親的名諱時,不能直呼、直寫,要么換成其他字,要么缺筆等等。

這一制度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建立,重視禮制的儒家更是將其系統化成為一條準則,孔子在作《春秋》時就嚴格遵照這條準則,《公羊傳》解釋為“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皇帝自尊為天子,圍繞他的避諱自然是這一制度的核心,但這項制度卻不是一直嚴格的。從先秦時期一直到清末,避諱制度的松緊始終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有時松到只要不直呼皇帝全名即可,如果皇帝是雙字名,只要雙字不連用,那就沒事;有時又緊到同音字都要避諱。

就清朝而言,避諱情況可以分四個階段。


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簡單粗暴

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和世祖順治帝福臨三朝是清朝的建立階段,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關外,雖經漢化,但卻不徹底,比如三帝的名字,前兩位都是純粹的滿語音譯,福臨也是滿語,不過已經有漢語的意蘊。

這時期的避諱也是簡單粗暴,以前不講究直呼名諱的檔案之類,拿黃布條把皇帝的名諱遮擋住即可,入關后講規(guī)矩了,提到皇帝名諱,滿蒙字母改一下,漢文缺一下筆就行。

至于皇帝的兄弟以及他們本人,自然是不用改名字的,因為他們的同輩名字也都是滿語,沒有避諱的必要。

圣祖、世宗兩朝:漸趨嚴密

圣祖康熙帝名玄曄,這是實實在在的的漢名,漢文避諱的規(guī)矩一下子多了起來,加上康熙帝也是個講究的主,對避諱頗為看重,連一千多年前的唐玄宗都要改成唐明皇。


在康熙朝,“玄”字需要缺筆,“曄”需要改寫成“燁”,滿蒙則用類似讀音、拼寫方式不同的方法避諱。

順治帝給兒子取名時并沒有考慮字輩,諸皇子的名字不帶重復的,所以康熙帝并不需要給兄弟們改名,但到了他兒子世宗雍正帝可就不同了。

康熙帝在世時給子孫們定下了字輩,首先由他的兒子們使用“胤”字輩,當皇四子胤禛登上皇位成為雍正帝以后,他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的兄弟們如何避諱。

對兄弟們一向苛刻的雍正帝自然不客氣,很快下令把兄弟們的“胤”字改成了“允”,滿文寫法同時更改,保證與他的名諱不重樣。

高宗、仁宗、宣宗三朝:皇帝主動

似乎是為了標榜與父親的不同,高宗乾隆帝弘歷對近支宗室頗為善待,在改名避諱上全盤推翻父親的經驗,沒有讓兄弟們把“弘”字改掉,只是同輩使用的“弘”字需要缺筆,以示區(qū)分,滿文則拼寫略微改動。


仁宗嘉慶帝繼位后,在乾隆帝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開發(fā)出皇帝改名的操作。當然,這個操作不是他首創(chuàng),在他之前的漢宣帝劉病已、宋太宗趙匡義等人都做過。

嘉慶帝本名叫“永琰”!坝馈笔浅S米郑瑸榱朔奖愦蠹冶苤M,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作“颙琰”,音同字不同,同時也與兄弟們區(qū)分開來,嫡母不用改名。不過因為讀音沒改,滿文的拼寫還是要改的。

宣宗道光帝更上層樓,把名字從“綿寧”改成了“旻寧”,連讀音都變了。這樣一來,道光帝的兄弟們連滿文寫法都不用改了。

文宗、穆宗、德宗、宣統四朝:不改字輩

文宗咸豐帝奕詝、穆宗同治帝載淳、德宗光緒帝載湉、宣統帝溥儀這四位在道光帝的基礎上更是發(fā)揚光大,幾乎摒棄了避諱制度,既沒有皇帝改名,也沒有近支宗室改名。

當然事實上清朝仍然是沿用了避諱制度,臣下在提及皇帝名諱的時候是需要缺筆的,但皇帝不改名、近支宗室也不改名,難道是為了顯示對宗室的恩寵?

3

其實清朝后來也一直有避諱的,只是換了方式而已。

自乾隆帝開始形成了皇帝名諱自行回避的策略,就是只改皇帝的名字,不改其他人的名字;但是改后的皇帝的名字還是要避諱,方法就是少寫一筆。例如當綿寧(道光帝)繼位后,立即發(fā)布上諭:將綿字改為旻,寧字不改,但寫這兩個字時,旻字要少寫一點,寧字將心字改為一橫一撇。頒布這道諭旨以前刻寫的書籍都不用追改。

1826年12月,道光帝令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在“永綿奕載”四字后,“撰擬十字,候朕酌定”。于是大臣進呈“溥、燾、記、蕃、毓、恒、彝、式、啟、長”十個字,道光帝選用“溥毓恒啟”四字,作為以后宗室排輩用字。道光帝還規(guī)定了避諱方法,也就是缺筆,但到了1846年4月,道光帝發(fā)布上諭說,按照“二名不偏諱”的原則,以后御名中第一個字不用再回避,也不用缺筆書寫,下一字如伺缺筆,臨時酌定。

從咸豐帝以后,繼位的皇帝也不改名了,也就是第一個輩分用字不再改了,也不用換字或缺筆,只避第二個字,諭旨發(fā)布之前所刻書籍都不用改。當然有些大臣還不適應,例如同治三年御史奏報,各省奏牘及考試詩文中,凡字中有“享”旁者,如諄、惇等,享都被改作(湻去掉左邊偏旁)。對此同治帝重申,只有淳改用湻字,其他一律不改。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劉坤一奏請將都司潘奕勛更名,光緒帝認為,這“與前奉諭旨不偏諱之義不符,且奕字系輩分字,嗣后仍應毋庸避用”。

1867年,咸豐帝命大學士、軍機大臣于“溥毓恒啟”四字后,續(xù)擬四字,大臣們又恭擬十個字,開單具奏,咸豐帝選定了“燾闿增祺”四字。但大清皇帝到“溥”字輩就遭終結。1908年11月,溥儀繼位后,頒布諭旨,溥字“仍舊書寫,毋庸改避;其下一字敬缺一撇”。三年后,清朝滅亡,在中國實行兩千多年的避諱制度,也在溥儀退位后走到了盡頭。

4

清朝的皇帝都是需要避名諱的,而光緒和道光都是皇帝的年號,他們的名字分別是愛新覺羅·載湉,愛新覺羅·旻寧。廟號是清德宗和清宣宗,而廟號和年號這些是不需要避諱的,只有名字是需要避諱的。

避名諱有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第一個階段就是天順、天命、天聰,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這三朝名字沒有避諱。

努爾哈赤朝在考進士時,“努爾哈赤”可分著寫不避諱;“皇太極”這三個字考試的時候,寫也不用避諱;順治的名字叫“福臨”,寫的時候也不避諱,不過有所變化,在官書中出現以上人名,需要蓋黃簽,但不用改字。

這個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滿洲文化,漢化不是很深。所以不是特別嚴格強調皇帝名字的避諱,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觸了漢族的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就實行皇帝的名諱,就是牽扯到皇帝名字的時候,要避諱,讀音、寫字都要避諱。

譬如說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燁”,就是這個“玄”字在康熙年間,凡是寫“玄”字皆需要避諱,假如考進士科的人不避諱就影響其考試前程,玄燁二字皆不可直書。

雍正也一樣,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體現。

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正”,就是個“胤”,趙匡胤這個“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這么寫,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么寫呢?把最后那一筆諱了,最后這一筆不寫,他“胤”“正”兩個字,還有“正”字呢?“胤?”正式寫的時候,“胤”最后這筆諱缺,“正”最后這點諱缺,不能寫,這是針對普通士庶百姓而言的。

對于官員,要求還要更深一層,比較出名的“科場案”,就是因為觸及皇帝名諱,而被雍正皇帝下令革職查辦。當時某省學政出了個題目叫做“維民所止”,結果被人誣告為謀反,致使主考官失官坐死。這個“維”被人稱作雍正的“雍”字去頭,這一下招致雍正帝震怒,認為僚屬藐視皇權,因此嚴令申斥?梢,當時皇帝對名諱多么重視。

針對皇親則有另一套舉措,比如皇兄弟。他那幾個兄弟都不叫“胤”呢?雍正時候做一個特別規(guī)定,這個“胤”字只許雍正用,他幾個兄弟凡是這個“胤”字都改成“允”字使用,這樣就達到避諱的目的,這是雍正朝。

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歷”,就是這個“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這樣寫的。以前有個書院叫“弘達學院”,發(fā)達的“達”,它就沒這個點,當時看到并不明白,這個字怎么沒這個點,那時侯很小,后來大了就明白了,它把這個諱給避了,避諱,“歷”字也換一個寫法,這是康、雍、乾這三朝皇帝的避諱,就是缺末筆。

第三個階段就是嘉道,嘉慶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綿寧”,在這個時候,乾隆做了一個規(guī)定,他按漢族的排輩,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輩嗎!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輩嗎,乾隆說愛新覺羅的后代要排輩,他就給排了,從乾隆以后“永、綿、奕、載”,“溥、毓、恒、啟”是后加的,凡是乾隆兒子輩都得帶“永”字,孫子輩都得帶“綿”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問題就來了,那乾隆的兒子是“永”字輩,乾隆的繼位人就是嘉慶,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慮一個問題,這個“永”字是經常寫的,經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諱起來這事情就比較復雜,乾隆想了個辦法把這個“永”字改了,改成“?琰”,這個字不常用,避諱起來就簡單一點。

但是在寫的時候,還要避諱末一筆,“琰”字也要換一個寫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諱的“永”字就相對來說簡化了一點,這是嘉慶。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屬于“綿”字輩,“永、綿、奕、載”,“綿”字輩,皇帝又說了“綿”是老百姓衣服里頭必須用的字,經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綿”字都避諱的話,就比較復雜,說改一下,皇帝把這個字變通一下,變成一個不常用的字,音相近,而后改寫。

第四個時期,就是咸、同、光、宣,咸豐大家知道叫“奕?”,“永、綿、奕、載”,“奕?”,這個時候又簡化了,皇帝的名字是兩個字,奕?,第一個字不避諱了,就避諱第二個字,就避諱這個“?”字,“?”字怎么避諱呢?就缺末筆,最后這一筆不寫了,諱缺,叫避諱,把它缺這一筆,就寫成奕某就可以了,這是比原來又簡化了一點。

皇帝的名諱在當時來說造成很多的不便,當時有人因為疏忽了,忘了避諱,有的遭到申斥,有的遭到革職,考試的落第,甚至有論斬之罪。但是從學術研究角度也有好處,你譬如說康熙皇帝叫“玄燁”,這個“玄”字,康熙前天命、天聰、順治都不避諱,第一次出現避諱是康熙朝,所以先出現避諱“玄”字。

某學術著作中出現了“玄”字多處,被認為是清朝時期,那么判定這本書不會遲于康熙年間出版,上限是康熙年間,下限不會低于光緒、宣統,因為這些帝王諱名在清朝整個后繼之君之中均需要避諱。

另外對歷史的了解很有用。譬如說皇宮的后門,明朝叫做“玄武門”,“玄”字和康熙玄燁的“玄”犯了避諱,所以改“玄武門”為“神武門”,是康熙年間的事情。道光皇帝名字叫綿寧,這個“寧”字犯了道光皇帝名諱了,所以道光朝改“廣寧門”為“廣安門”,那就可以斷定“廣寧門”改“廣安門”,時間應當在道光朝。

所以了解皇帝的名諱,對研究歷史、對研究版本、研究文物都是有用的,最主要的就是在影視劇當中這些皇帝的廟號、謚號、年號、名字不能混用。

5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屬狗的做了皇帝,狗也跟著身價倍增,用今天的話說成了“吉祥物”,換句話說皇上喜歡什么,那東西一定能身價百倍,就象成語“楚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一樣。

宋徽宗出生那年,按生肖屬狗。當了皇帝后,有一年,一個叫范致虛的人借此來拍馬屁,說陛下的本命既然在戌年,京城就不應再有有以殺狗為業(yè)的行當。這宋徽宗還真的就為此下令禁止殺狗。這還不算什么,更離奇的就得說是明武宗朱厚照了。這朱厚照,因為自己個兒姓朱,又屬豬,據說有一年竟然下令全國百姓禁止養(yǎng)豬。

說起來,這倒不是皇帝要怎樣,因為古代官員百姓要對皇帝名字里有的字要有所避諱。

秦漢以后,避諱非常嚴格,有的還寫進了法律。呂后名雉,凡遇到“雉”字,就用“野雞”二字代替;漢文帝名叫劉恒,于是便把“恒山”改成“常山”;漢武帝叫劉徹,當時有個名士叫蒯徹,就得改叫“蒯通”;漢光帝名叫劉秀,把“秀才”一詞改叫“茂才”;漢明帝叫劉莊,甚至把《莊子》改為《嚴子》;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構,為避“構”而牽及夠,媾,購,遘等五十多個字。在清朝,康熙皇帝就把與他共字的所有文獻全部改掉,雍正一上臺便命令他的兄弟把他們同名的“胤”改掉,而乾隆上臺卻并沒有要求他的兄弟改名。

歷史記載,十六國時的前秦國主苻生,是個獨眼龍,因此避諱“不足”、“不具”、“少”、“無”、“缺”、“傷”、“殘”、“毀”、“偏”、“只”等字眼。手下人無意犯了諱,就要受到剁腿、破肚、拉肋、鋸頸等種種酷刑。有一次他叫太醫(yī)令程延配藥時,問及所需人參的好惡與多少,程延回答:“雖小小不具,自可堪用!边@“不具”可是犯了大諱,苻生勃然大怒,先將程延的雙眼鑿出,再將他殺死。

說起避諱的規(guī)矩這么幾種:

這一是對皇帝,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后之名,如呂后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

二一個是對上級輩。下屬要諱長官本人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有句成語叫“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說的就是一個叫田登的州官不準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準寫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燈三天。寫布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這句成語。

三是避圣賢,主要指避至圣先師孔子和亞圣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唐代詩人李賀之父名晉,“晉”與“進”同音,故李賀一生不能舉進士!都t樓夢》中林黛玉之母叫賈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讀成米或密。還有唐代詩人李賀,只因父名"晉肅",終身失去進士考試的機會,因“進士”之“進”與:晉:同音,也犯家諱。

傳說有個叫賈良臣的人,要求家人對自己的名字必須嚴格避諱。他的兒子很乖巧,一天讀到《孟子》里“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就大聲朗誦道:“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氣得他老頭子干瞪眼。有個學生在私塾里讀書,因他父親名谷,每遇到“谷”字時,也都要改讀為“爹”。如讀到《管子"牧民》“積于不涸之倉者,務五谷也”,“五谷”念成“五爹”。讀到劉禹錫《上杜司徒書》“百谷之仰膏雨”,“百谷”念成“百爹”。

下面說說有關避諱的技術性問題,按史料上說也有這么幾種:

“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義字詞來代替需要避諱的字。例如漢武帝名徹,知名辯士蒯徹便改名為通。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時也可以通過增減筆畫來避諱。例如邱姓先人本姓丘,但是孔夫子名丘,為避諱便加了一個耳朵。從宋代開始都要避丘字,寫時往往要省去一筆,有的寫作□或空格不寫。

“改字音”:秦始皇名政,所以正月的正要讀作平生。有的以某字代讀,讀到應避諱的字時改讀某。比如:陰歷一月古時本來又叫“政月”,這是因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個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決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贏政”,就把“政月”改為“正月”!罢隆钡摹罢 不再讀政而讀作“征”了。

還有幾種方法就是,遇到要避諱的字時使用其他別字代替、遇到要避諱的字時不填寫、當遇到要避諱的字時,在該字上少寫一筆。

看著上面這些“名諱”、“避諱”就頭大。

6

這和政權穩(wěn)定有關系,到嘉靖期間,清朝文字獄,基本就結束了,不用擔心動不動砍頭坐牢之前怕碰到皇帝名諱,和文字獄有關,特別是康雍正亁時期,要避諱很多,到了乾隆晚期,政權穩(wěn)定,就放松管控,沒有以前那么嚴了

7

忙著國運的事都焦頭爛額,哪有閑工夫管這些。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