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許家那個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著名將領(lǐng),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他是一位少年英雄,17歲兩出定襄,19歲三征河西,21歲縱橫漠北,殺到匈奴膽寒。但是司馬遷在《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中卻這樣記載他:“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shù)十乘,既還,重車余棄粱肉,而士有饑者。”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霍去病出征時,漢武帝派人送來了十幾車肉,等他返回時,寧愿等肉壞掉扔了,也不分給饑餓的士兵吃。按照常理來說,一個將軍怎么會這樣不體恤下屬,有肉還不讓手下的士兵吃,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這肉是漢武帝賞賜給霍去病本人的,并不是賞賜給手下士兵的。
我們從上面可以知道,這十車肉是漢武帝賞賜給霍去病一個人的,也就是說并不是賞賜給他手下的人。如果霍去病把皇帝賞賜給自己的肉分給手下的士兵吃,被皇帝知道了,這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我們可以這么理解,這種賞賜是專門賜給霍去病的,而不是他手下的人,所以他寧愿等肉壞掉扔了,也不分給饑餓的士兵吃。
第二,為了打消漢武帝的疑心,省的他猜跡自己把肉分給士兵是收買軍心。
我們知道霍去病年紀輕輕就立下了不朽功勛,在軍中很有威望。古代皇帝怕什么,就怕自己手下的將軍擁兵自重。如果霍去病把皇帝賞賜給自己的肉分給手下的士兵吃,到時候,他手下的人就會對霍去病感恩戴德,進而忘記皇帝的好,皇帝就會懷疑他這么做的目的就是收買軍心,擁兵自重,惹來殺身之禍。所以,作為臣子的他深知這個道理,為了打消漢武帝的疑心,寧愿等肉壞掉扔了,也不分給饑餓的士兵吃。
第三,就算他愿意分,但只有數(shù)十車酒肉,根本就不夠分,相反還會因為分配不均造成軍心不穩(wěn)。
我們知道一支軍隊出征,肯定不是只有百人,各兵種加起來上上下下至少萬人。試想一下,霍去病出征帶的人馬肯定也得有萬人,就算他愿意分,但皇帝的賞賜只有數(shù)十車酒肉,也不夠萬人分。‰m說這些可以優(yōu)先分給饑餓的兵士,但其他將士們知道后肯定得有意見吧,那么你剩下的人分是不分。分吧不夠,不分吧肯定會出現(xiàn)分配不均的問題。一旦出現(xiàn)這種問題,兵士肯定會有想法的,進而影響軍心的穩(wěn)定。想象一下,仗還沒開始打,軍心就亂了,還怎么打勝仗,打不了勝仗,怎么給皇帝交差,怎么對的起自己的美名,所以他寧愿等肉壞掉扔了,也不分給饑餓的士兵吃。
第四,不排除司馬遷故意這么說來詆毀霍去病的名譽。
我們現(xiàn)在知道這件事,是根據(jù)司馬遷的《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中的記載,而不是其它地方。這是司馬遷寫的,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回事,我們不得而知,說不定是他嫉妒霍去病年紀輕輕卻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而自己就因為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就受到宮刑,真是不能所比擬。所以這不排除他心生不滿,故意在自己著作的《史記》中記述這樣一件事來詆毀霍去病的名譽。
結(jié)語:綜上所述,我認為霍去病寧愿等肉壞掉扔了,也不分給饑餓的士兵吃的原因無外乎一方面他認為這肉是皇帝賞賜給自己的,如他分給士兵會讓漢武帝認為有收買軍心的想法,并且會因為分配問題產(chǎn)生動搖軍心的可能,另一方面司馬遷本人故意在自己著作的《史記》中記述這樣一件事來詆毀霍去病的名譽。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權(quán)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