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末的時候,但凡多少有點能耐,就能拉個隊伍自立山頭。所以陳涉在大澤鄉(xiāng)起義之后,立刻就群雄并起遍地烽煙了!

只要多拉點隊伍,盡可能多占點地盤,也就越有本錢,自然也就能封侯稱王了!在陳涉的這段時期,大家都在忙著搶占地盤。這時候的韓信在干什么?韓信卻是在忙著蹭飯、釣魚和鉆褲襠。

等到項梁經(jīng)過淮陰的時候,韓信這才拎著那把據(jù)說是祖?zhèn)鞯膶殑尤肓隧椓旱年犖椋黄渌侗嫉巾椓宏犖榈哪切┤耍际抢约旱娜笋R加入的。韓信在后來的幾年當(dāng)中,卻始終只是個執(zhí)戟郎中的角色!

這說明什么?這說明韓信自己沒有組建山頭的能力,也就是說韓信不具備做為一個君主的基本素質(zhì)!韓信沒有自己成事的能力,只能在別人的手下做事!

韓信歸附于劉邦之后,這才開始嶄露頭角。從在項梁、項羽手下的默默無聞,到在劉邦建功立業(yè),說明韓信終于跟對了人,而這個人也只能是劉邦!

武涉在替項羽說服韓信時說:“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蒯通則認(rèn)為“天下權(quán)在于信!蹦敲韓信在各方勢力中所占的比重到底有多大呢?能否達(dá)到三國時期蜀國或吳國的份量呢?

韓信的主要功績,是從魏王反叛開始,直到占領(lǐng)齊國。韓信的資本基本上都是在這段時期積攢的。

從魏王反叛開始,劉邦就派韓信、張耳和曹參前去討伐。韓信一直是和張耳一起統(tǒng)兵。曹參則是與韓信分兵而攻,有時候還與韓信合兵一處。這點很微妙,后面經(jīng)常是如此安排!)等到韓信與張耳攻占了代地之后,劉邦就把韓信的精兵全都給收走了!

韓信與張耳再次領(lǐng)兵攻打趙國的時候,曹參又是與韓信分兵攻打。等到攻占了趙國之后,劉邦就奪去了韓信的兵符,并且把他手下的將領(lǐng)重新做了調(diào)整。

劉邦這時候命令張耳鎮(zhèn)守趙地,然后任命韓信為相國,帶領(lǐng)趙國那些沒有被劉邦帶走的士兵去攻打齊地。這時候曹參以左丞相的身份和韓信一起去的!

韓信采納李左車的計策,勸降了燕國。韓信遣使向劉邦匯報,并且請求立張耳為趙王。劉邦因此封了張耳為趙王。(這個時候韓信為什么請求立張耳為趙王?

直到韓信和曹參攻占了齊地之后,韓信在各方勢力的比重也就愈來愈大了!

武涉和蒯通勸說韓信“三分天下”的時候,韓信所擁有的地盤已經(jīng)打下了魏、趙、代、燕、齊等地。這時候韓信有個十萬以上的軍隊?wèi)?yīng)該不成問題。

韓信為什么不自立與劉項成鼎足之勢呢?

首先韓信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

韓信多次被削兵,韓信只要訓(xùn)練出自己的精兵,就被劉邦調(diào)走。尤其是劉邦奪去韓信兵符之后,又把將領(lǐng)重新做了一次調(diào)整。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很難建立自己的嫡系。

其次就是韓信打下的這些地盤,韓信也是還沒有完全徹底地控制。

曹參經(jīng)常與韓信分兵,其實有很多地盤是曹參打下的。

攻占了魏地之后,魏地直接就由劉邦管轄。攻占了代、趙之后,這塊地方就由張耳來管轄了!燕地只是降服,并沒有被攻占,還是由燕王臧荼控制著。

至于最后攻占的齊地,實際上還是韓信和曹參打下的!就是這塊兒齊地,一直也沒有徹底征服。韓信帶兵與劉邦共同攻打項羽的時候,曹參則繼續(xù)留在齊地平服那些還沒有降服的勢力。

這么一看,韓信控制的地盤其實也沒有多大!

其三韓信沒有自己的團(tuán)隊。

韓信手下沒有幾個出色的將領(lǐng),擊敗項羽的龍且軍隊的是曹參。

真正屬于韓信的人,好象只有蒯通和李左車兩個人。蒯通只是勸韓信自立;李左車在出了一次計謀之后,就再也看不到什么事跡了!

這時候的韓信看起來就是被孤立的一個人!

如果韓信采納蒯通的建議自立,必須先要擺平曹參才行。曹參一會兒與韓信合兵,一會兒又與韓信分兵,始終與韓信若即若離。這還真不好擺平!

韓信自立之后,身處趙代之地的張耳,會選擇站在哪一方?

韓信曾經(jīng)勸說劉邦立張耳為趙王。韓信是為了拉攏張耳做的順?biāo)饲,還是為了給自己打下齊地之后稱齊王鋪路?這就不得而知了!

憑著和劉邦的交情,在看看韓信的手段,張耳肯定不會站在韓信一邊。至于那個燕王臧荼就更別指望了!

整個過程看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韓信從始至終被劉邦牢牢地控制住了!



【我喜歡以連續(xù)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jié)點。】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zhuǎn)發(fā)、評論。如果喜歡敬請關(guān)注@寄暇學(xué)宮

最佳貢獻(xiàn)者
2

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韓信幾乎是秦末漢初風(fēng)起云涌大時代下的一個迷,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大多數(shù)文韜武略的戰(zhàn)神,要么出身名門,要么出自名師,而韓信卻既非名門出身,又非名師高徒。

而且,他甚至只是淮陰鄉(xiāng)里一個誰也不會在乎的窮漢破落戶。這樣一個出身的人,后來卻成為了那個時代最有名的戰(zhàn)神,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被拜將封王,擒魏、破代、滅趙、降燕、占齊,手握十萬大兵,控制中國一半疆土,風(fēng)光無限。只是,這樣一位手握十萬大兵、控制中國一半疆土的戰(zhàn)神,為何對屌絲劉邦言聽計從呢?

其實,要分析這個問題,可以隨便數(shù)出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韓信急功近利,齊國還未完全平定,就操切地伸手向劉邦要求封王;又如,韓信胸?zé)o大志,謀士武涉、蒯通先后勸說他“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建議他反漢中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他都一口回絕。而這,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人而異的觀點。在下竊以為,韓信對劉邦言聽計從,是因為韓信感激于劉邦對他的信任和提攜,忠心使然。比如,我們從韓信拒絕武涉和蒯通的建議過程中,就可以看出韓信對劉邦的耿耿忠心。

前203年,劉邦答應(yīng)封韓信為齊王后,還讓去齊國授印的張良,當(dāng)面向韓信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求韓信立刻出兵,同劉邦的軍隊一起夾擊項羽,韓信答應(yīng)了。就在準(zhǔn)備開拔之際,項羽派武涉來游說韓信,說如今誰主天下,關(guān)鍵看你韓信,你隨劉邦則天下姓劉;你隨項羽則天下姓項。不過,你如果隨了劉邦,那么項羽滅亡之日,就是劉邦收拾你之時。并建議他“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蔽渖娴姆治鋈肽救郑n信如果想要做大,并避免兔死狗烹的結(jié)局,這倒真是個絕佳的機(jī)會。

但是,韓信斷然拒絕了,拒絕時說了一段發(fā)自肺腑的話:“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這段話最能體現(xiàn)韓信的為人,知恩圖報,有情有義。

不久,他手下的謀士蒯通也勸他“參分天下,鼎足而居!表n信卻依然初衷不改,而且義正詞嚴(yán)地回答說:“吾豈可以向利背義乎!”不因利而背信棄義,這或許就是韓信做人的原則。所以,他對劉邦言聽計從,全在于此。用韓信回答武涉的話來說,那就是他對劉邦的忠心“雖死不易”。

3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韓信的成長之路一直是個迷。因為古代兵家基本上都有傳承。舉個例子,孫武的《孫子兵法》其實傳承了司馬穰苴的《司馬法》,孫臏傳承了《孫子兵法》,可是韓信傳承了誰?

歷史上連蛛絲馬跡都沒有記載。所以,我們只能說,韓信是個天生的兵法大師,早知道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可與兵圣孫武齊名的人,世稱兵仙,人稱國士無雙。

可是孫武的對手并不是第一流的兵家,而韓信的對手是項羽,章邯這樣杰出的軍事家,韓信從骨子里就看不上樊噲,可是樊噲其實也是有名的戰(zhàn)將。

言歸正傳,具有超強(qiáng)能力的韓信沒什么乖乖聽劉邦的話?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分析,

1.天時,彼時秦末漢初,可能會給我們很大的誤導(dǎo),實際上韓信出生自戰(zhàn)國末期,彼時天下已經(jīng)紛爭了好幾百年,亟須穩(wěn)定。我們假設(shè)韓信不聽劉邦的話,那么天下必將三國鼎力,可是韓信卻是最弱的一方。

俗話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一統(tǒng)是大勢所趨,靠韓信一個人是改變不了的。

2.人和,韓信一生的頂峰就是當(dāng)上了齊王,可是彼時的劉邦自己深耕多年,無論是人才儲備還是物料儲備都強(qiáng)過韓信,不僅如此,劉邦其實早就安插了人手在韓信身邊,比如他的親信曹參在鉗制韓信。雖然縱橫家蒯通試圖游說韓信背叛劉邦,可是韓信為什么遲疑不決?

因為他也有顧慮,比如劉邦的鉗制。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傻瓜。

3.風(fēng)險,任何事情都有風(fēng)險,韓信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驗不足,風(fēng)險最大,所以他最終選擇自己的安樂窩繼續(xù)打工,而不是創(chuàng)業(yè),這點與大部分人是一樣的,雖然韓信外號叫兵仙,但是歸根結(jié)底,他還是個人,有人的弱點。

4.道德,蒯通在游說韓信背叛劉邦時,韓信拒絕的理由是,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墒莿钍莻十足的流氓。

綜上所述,韓信之所以沒有背叛劉邦,聽命劉邦,雖然被證明是錯誤的,但對于當(dāng)事人而言,是合理的。

別忘了,他也是人!

4

韓信淮陰人,漢朝三杰之一,從一個無名小卒,被劉邦拜為大將,善于用兵幫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因此被后人稱之為“兵仙”。公元前203年韓信平定齊地,請求劉邦封他一個假齊王,以鎮(zhèn)壓齊國的反叛勢力,當(dāng)時劉邦和項羽正對持于滎陽的生死關(guān)頭,

可以說韓信倒向誰,誰就能一統(tǒng)天下,劉邦審時度勢封了韓信一個真齊王,最終韓信在垓下一舉殲滅了項羽主力,逼得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奪得天下。那擁有軍隊、土地和超高軍事指揮才能的他為什么不割據(jù)一方,而要聽從劉邦的安排呢?

第一個窮人的劣根性

為什么這么說呢?在《史記?淮陰侯傳》中記載:“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說韓信還是平民的時候,不僅貧窮而且品行還不好,因此不能被舉薦去當(dāng)官,又不會做買賣維持生計,

只好去天天去別人家蹭飯吃,所以很多人都討厭他。由此我們得出結(jié)論:他如果可以被舉薦去當(dāng)官至少他已經(jīng)成年,成年后懶惰、人際關(guān)系又處理的不怎么,還舍不得出力氣去謀生,

整天拿把劍掛腰里充當(dāng)大將軍, 要是不是秦二世無道天下大亂,天天靠夢想活著的韓信早餓死了。再者, 天天去亭長家蹭吃喝,以及后來洗衣的漂母給他那餅子吃,他有的吃也不思進(jìn)取,沒過改變下現(xiàn)狀,后來實在是被人欺負(fù),受了胯下之辱才想到離開,要沒有受辱估計還在河邊等漂母送餅子吃。

這也是后來平定齊地要個假齊王,劉邦給他的真的齊王,他也是小富即安, 齊地謀士蒯通給他分析了天下局,讓他借機(jī)成為一方諸侯,他總是考慮這因素、那因素就是沒有野心問鼎天下,要是劉邦有這樣的條件絕不放過。

第二個容易被收買

在《史記?淮陰侯傳》中記載:“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項羽的謀士武涉去說服韓信讓其反漢王投靠項羽,韓信說:我在項王下做事的時候,官不過是個郎中,職位不過是個 執(zhí)戟的衛(wèi)士,

項王也不聽我的話,也不用我的計謀,因此我投靠了漢王,漢王拜我為大將軍,授予我大將軍的印,讓我統(tǒng)領(lǐng)數(shù)萬軍隊,脫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有好吃的食物拿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我才有的今天,漢王這么親近、信賴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因此到死都不會背叛漢王。

看韓信這個人,就是漢王常常關(guān)心他,對他噓寒問暖的,又給他兵權(quán),對他言聽計從,讓他又了一個施展的平臺,他就對劉邦感恩涕零,說誓死效忠,這對劉邦來說就是就是小恩小惠?纯磩詈晚椨鸾Y(jié)拜兄弟,說但求同年同月死,前期在項梁照應(yīng)下發(fā)展壯大,項羽也沒少出力。

項羽烏江自刎后,劉邦給那些搶到項羽肉的封萬戶侯,鴻溝對持的時候,項羽要烹了劉老太公,劉邦說他爹也是項羽爹,項羽烹完記得給他分碗羹喝,你說這個劉邦有多不要臉,韓信有嗎?沒有。

輕易相信別人不考慮自己

齊地的謀士蒯通給韓信出主意說:“你看漢王和楚王正在滎陽爭的你死我說的,誰也吃不下誰,您倒向誰誰就會贏,既然您有地盤、有糧食、有軍隊不如您擁兵自立,這樣諸侯們都怕您,你就安全了,”韓信說:“漢王給我衣穿,給我飯吃,聽我計謀、想相信我,我誓死忠于漢王。

蒯通有給他舉例說:越王勾踐與范蠡,張黡與陳澤,從相信到相互被追殺,”蒯通問韓信與漢王之間的關(guān)系有沒有他們之間好,他說:“漢王給我衣穿,給我飯吃,聽我計謀、想相信我,我誓死忠于漢王。”反正蒯通給他分析各種弊端,唯有自立才能保護(hù)自己,他還是前面那一句話,總覺的他為漢王立下這么大功勞,漢王又封他為齊王,不會謀害他。

再如劉邦后來把韓信封為楚王,鐘離昧投靠韓信,劉邦要?dú)㈢婋x昧,借此機(jī)會說韓信造反,鐘離昧說不讓韓信見劉邦,否則會以某犯罪被抓韓信不聽一意孤行,鐘離昧自刎韓信那著鐘離昧的人頭見劉邦,劉邦果斷把韓信抓起來帶回長安貶為淮陰侯,后陳豨在封地造反劉邦去平叛,

韓信準(zhǔn)備和陳豨理應(yīng)外合,被蕭何騙進(jìn)皇宮讓呂后給弄死了。看韓信多悲哀,蒯通讓韓信借機(jī)造反保全性命他不聽,他選擇相信劉邦,明明都已經(jīng)和別人聯(lián)合造反了,還聽蕭何的進(jìn)宮自投羅網(wǎng) 。他從來都不深入的考慮自己的處境,相信給他幫助的數(shù)人,以至于放棄了自己原有的思想,讓自己死無葬身之地。

5

楚漢相爭到了關(guān)鍵時期,韓信是可以左右中國歷史的關(guān)鍵人物。

當(dāng)時,一向堅持以武力經(jīng)營天下的項羽,都派出了說客武涉,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讓韓信退出這場劉項之間的紛爭,這種方式對大家都好——韓信此后也不必再聽從劉邦的擺布,而是自立門戶,與劉項三分天下。

但是韓信拒絕了武涉,又拒絕了蒯徹,他選擇了忠于劉邦。

之所以這么做,韓信可能是出于兩方面的原因:第一、他確實對劉邦很忠誠;第二、韓信對武涉和蒯徹說的話都是逢場作戲,他也有稱王稱霸的野心,但是有沒有擺脫劉邦的資本。

韓信曾經(jīng)多次表達(dá)過自己無法忘記劉邦的知遇之恩,確實,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存在就完全沒有意義,沒有劉邦,韓信可能會貧賤一生。所以,韓信因為對劉邦心懷感恩而放棄背叛,是有可能的。

但,這不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應(yīng)該做出的選擇。

所以,韓信沒有背叛劉邦的原因很可能是他沒有背叛的能力!妒酚洝分杏涊d了韓信多次被奪兵權(quán)的事例,比如彭城之戰(zhàn)劉邦慘敗之后,“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再比如垓下之戰(zhàn)消滅項羽之后,劉邦“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彼裕n信雖然有很強(qiáng)的軍事能力,也帶著“多多益善”的將士,但是這些將士都不聽領(lǐng)于他,這些將士都是忠于劉邦的。

除此之外,韓信的巔峰時期,手下第一文臣是曹參,第一武將是灌嬰, 這都是劉邦的心腹。有他們在,韓信豈敢輕舉妄動?

6

韓信對劉邦言聽計從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韓信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其二、韓信的部下大部分都是劉邦的同鄉(xiāng),韓信想有所作為十分難。首先韓信是一個國士,他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較高,并不是見利亡義,賣主求榮之輩。其次韓信半生沉浮,一無事處,直到劉邦提攜他當(dāng)大將軍,他才一展所學(xué),威震天下。正所謂“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待君”,韓信除了想當(dāng)一個諸侯王外,其他方面他還是十分聽從劉邦的。

蒯通跟項羽都勸過韓信據(jù)齊自立,再占有燕國,則韓信擁有燕齊之地,其勢足以成為一方強(qiáng)大的諸侯。韓信自己卻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xiāng)利倍義乎!

項羽派使者跟韓信商量三分天下,韓信卻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也就是說韓信感念劉邦知遇之恩,不肯背叛劉邦,韓信最大的追求就是當(dāng)一個諸侯王,當(dāng)然這個諸侯王臣服于漢天子!劉邦封韓信為齊王,故韓信發(fā)兵擊楚;劉邦封韓信為楚王,故韓信沒有起兵反漢;劉邦封韓信為淮陰侯,韓信才有了憤憤不平之語,最終被呂后設(shè)計殺害。

當(dāng)年陳勝起兵反秦,一時如星火燎原,一月不到,陳勝已擁兵十余萬。于是陳勝派出各路將軍領(lǐng)兵數(shù)千至一萬不等,去六國舊地掠地。不曾想這些將軍出去后,紛紛擁兵自立,對陳勝的號令陽奉陰違。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馀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結(jié)果武臣自立為趙王,韓廣自立為燕王。有這些經(jīng)驗,故劉邦派韓信為大將軍出關(guān)擊諸侯,但韓信手下的領(lǐng)兵大將皆劉邦的親信,比如樊噲、周勃、竇嬰等,這些大將不會叛漢,故韓信想叛漢也難。

7

同一個問題三個前提都是錯的,也是相當(dāng)有“本事”了。


韓信的兵力

韓信兵力一般情況下都是“數(shù)萬”,打完魏國、代國被劉邦第一次削兵,打完趙國、勸降燕國之后又被劉邦削一次兵,唯一兵力超過十萬就是滅了齊國、打敗龍且,收了他們的降卒以后。不過此時韓信的軍隊,卻遠(yuǎn)遠(yuǎn)不止十萬。具體數(shù)字不明,保守估計應(yīng)在15萬以上。

不過,韓信掌控軍隊最多的則是在垓下之戰(zhàn)的時候,將兵三十萬。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搓幒顚⑷f自當(dāng)之,孔將軍居左,費(fèi)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妒酚洝じ咦姹炯o(jì)》

韓信控制的疆土

韓信雖然一路上把魏、代、趙、燕、齊都制服了,但是,實際上韓信卻并未掌控那么大面積。

1、韓信滅了魏以后,魏國便改為漢王轄下的河?xùn)|郡,歸屬于漢王劉邦所有。

2、代、趙滅了以后,這塊地方的負(fù)責(zé)人則變成了張耳。張耳跟劉邦素來交好,另外也是項羽之前分封的常山王,韓信也是順?biāo)浦鄣匕褟埗粕狭粟w王的位置。

3、燕國只是降服,但其實際控制權(quán)還是在燕王臧荼的手里。

4、韓信唯一真正控制的恰恰是他最后打下來的齊地。

韓信之所以在齊國投降以后,還要去打齊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缺少一個屬于自己的根據(jù)地。所以,看起來韓信打下來的地方不少,但是實際他能控制的卻只有齊國。

韓信對齊邦言聽計眾?

那是不存在的。韓信擁有了齊國以后,便第一時間派人去找劉邦要“假(代理)齊王”,然而劉邦的想法自然不會是這個,他更希望韓信帶著軍隊過來救他、揍項羽。劉邦隔空罵韓信的就是:“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這能算是言聽計從么?

只能說韓信沒有背叛劉邦罷了。

韓信為什么不背叛?

一、韓信沒那么大野心,并沒有爭天下的心。(實際上劉邦最初也沒有,打著打著也就有了,只是韓信這時候暫時還沒有罷了)

二、劉邦給了韓信齊王。(韓信需要存在感,他最擅長的就是打仗,所以他打了很多勝仗,但是他也需要對這些勝仗的嘉獎,齊王就是最好的嘉獎。假如說韓信沒有主動去要”假齊王“或者是劉邦沒答應(yīng),那么蒯通勸韓信獨(dú)立這個事兒至少有一多半機(jī)會成了。)

三、韓信有感恩之心。(無論是對漂母,還是給他打仗平臺的劉邦,甚至讓他受“胯下之辱”的屠夫,韓信都是懷有感恩之心的,有恩就需要報答,幫劉邦統(tǒng)一天下自然就是對他最好的報答了。)


所以,韓信雖有機(jī)會、也有能力背叛,但是他還是堅守住了底線,幫劉邦打完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場仗,只可惜,打完了仗,他的指揮權(quán)就被劉邦奪回去了,他就再也沒有機(jī)會背叛了。

8

韓信被稱為國士無雙,其杰出的軍事才能,不僅在漢初無人可比,即使放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出類拔萃。但韓信卻甘為劉邦所用。我們通過幾個事件來看韓信甘為劉邦所用的原因。

1.彭城大戰(zhàn)后,劉邦56萬大軍被項羽3萬精銳擊潰。劉邦和夏侯嬰兩人逃出后,直接來到韓信和張耳大營。這是韓信剛剛滅趙,兵精糧足。劉邦和夏侯嬰兩人居然長驅(qū)直入,進(jìn)到大營里面的時候,韓信和張耳正在睡覺。劉邦就趁著兩人睡覺的時候,安排調(diào)度軍事,把精銳全部調(diào)到滎陽一線,跟隨自己作戰(zhàn),留下老弱病殘,讓韓信去滅齊。在垓下大戰(zhàn)后,韓信徹底擊潰項羽后,劉邦再次闖入韓信軍營,奪了韓信軍權(quán)。通過這件事,我可以看出,雖然是韓信帶兵,帶漢軍的指揮權(quán)牢牢掌握在劉邦手中,有理由相信,韓信手下的中下層軍官,都是唯劉邦馬首是瞻。



2.韓信從楚王被貶為淮陰侯,與劉邦談?wù)撝T將才能高下。劉邦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陛下不過能帶十萬。劉邦又問,你怎么樣呢。韓信回答,我多多益善。劉邦笑著說,你既然帶兵越多越好,卻為什么被我抓住。這時韓信說了一句,陛下不善于帶兵,但善于馭將,這就是我被陛下抓住的原因。這里面點出原因,劉邦作為管理者所以善于駕馭將領(lǐng),韓信即使帶兵再多,也只是個打工者。

3.在韓信擊敗龍且占領(lǐng)齊地后,連項羽也重視起韓信。派韓信的老鄉(xiāng)游說韓信,武涉告訴韓信,現(xiàn)在韓信幫楚則楚勝,助漢則漢贏,如果兩不相幫,就能夠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這時是韓信從一個員工,翻身做老板的最佳時期。但韓信卻說,我當(dāng)初在項王處,官職最高也不過是個執(zhí)戟郎中,他也不聽我的建議,所以,才歸附漢王。而現(xiàn)在漢王不僅讓我擔(dān)任上將軍,還把他的車子給我坐,把他的衣服給我穿,把他的飯給我吃,不忍心背棄他。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韓信是個重情重義的性情中人,沒有劉邦那么腹黑,但正是由此他在心理感激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最終錯失了鼎足三分做老板的機(jī)會。



總之,雖然韓信國士無雙,但他缺少政治上狠毒與無情,沒有對軍隊中下層的有效控制力,離開劉邦他只能是一個光桿司令,最終擺脫不了劉邦,在猜忌中身死族滅,這也是歷史上“士”的悲哀。

9

首先這個話就有問題,韓信也沒有對于劉邦言聽計從,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韓信在準(zhǔn)備攻打齊國的時候,劉邦派酈食其說服齊國的齊王田廣投降劉邦,韓信于是猶豫是否要攻打齊國,韓信手下的說客蒯通強(qiáng)烈要求韓信攻打,他說現(xiàn)在韓信奉劉邦的命令攻打齊國,又沒有劉邦的命令讓韓信停止進(jìn)軍,那么可以直接攻打,而且酈食其只是說客,憑借幾句話就拿下齊國,韓信擁兵數(shù)萬,用了一年才攻下趙國,這樣一對比韓信的功勞大嗎?蒯通的話讓韓信發(fā)兵攻打齊國,最后攻克齊國都城臨淄,滅亡齊國,而酈食其被齊王田廣烹殺。要知道酈食其代表的是劉邦,這等于韓信直接反了劉邦。另一個例子是韓信占據(jù)齊地之后,擊敗龍且和田廣的聯(lián)軍之后,并沒有急于進(jìn)攻項羽,反而派使者前往滎陽,請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當(dāng)然韓信的理由是齊國反復(fù)無常,南面直接面對項羽,為了能夠控制齊國,韓信希望劉邦封自己為假王。這個時候的劉邦被項羽在滎陽圍攻,他得知韓信派人帶來的消息,劉邦大怒。但是迫于形勢,劉邦只得下命令讓韓信擔(dān)任齊王。

可以說韓信并沒有對于劉邦言聽計從,他只是感恩劉邦給予自己機(jī)會讓自己得意發(fā)展,這在項羽派武涉前去游說韓信背叛劉邦時,韓信說的很明白,韓信說他當(dāng)年最初跟隨項羽的時候,官位不過是執(zhí)戟郎中,進(jìn)言項羽不聽,謀劃項羽也不看,而我韓信投奔劉邦之后,就被封為大將軍,立刻給予部眾數(shù)萬人,我穿的衣服和劉邦一樣,吃喝也和劉邦一樣。劉邦對我韓信言聽計從,所以我到了今天的地步。所以我不會背叛劉邦。從韓信的話里我們也可以看到韓信對于劉邦的感恩之情,畢竟韓信的一飛沖天都是劉邦的提攜。

而且手握十萬大軍的說法也很有問題。韓信對于軍隊的掌控力并不是很牢固,歷史記載里韓信多次被劉邦奪走軍隊,假如韓信對于軍隊掌控能力比較強(qiáng)的話,也不會發(fā)生這種情況。第一次是在韓信帶兵攻打魏王豹和代國,魏國的都城安邑被攻破后,韓信趁勢和張耳合兵攻破代國。但是劉邦看到之后,很快派人把韓信的精銳部隊拿走,帶往當(dāng)時的楚漢相互爭斗的前線滎陽。第二次是韓信和張耳攻滅趙國,劉邦在滎陽慘敗,逃到成皋,在成皋又被圍攻,最后又逃出成皋渡過黃河來到脩武的張耳軍,劉邦自稱漢使,偷偷潛入張耳和韓信的軍營,直接在韓信的臥室里拿走了韓信的印信,召集諸位將領(lǐng),帶著這只部隊就走了。第三次是垓下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結(jié)束后,項羽戰(zhàn)死,劉邦又是故技重施,奪走了韓信的軍隊,而后把韓信由齊王遷封為楚王。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韓信對于軍隊的掌握并不是很牢固。不會動不動坐擁多少兵馬。

10

韓信的兵是劉邦的,手下將領(lǐng)也都是劉邦的人,你說呢?

誰跟你說劉邦是屌絲了?楚漢戰(zhàn)爭開辟兩個現(xiàn)場,一個韓信領(lǐng)導(dǎo)的北方戰(zhàn)場,打齊國等,一個是劉邦領(lǐng)導(dǎo)的南方戰(zhàn)場,就是劉邦對項羽,劉邦雖然一直處于劣勢,但項羽也從未占過便宜,從未越過劉邦守的滎陽一線,你說劉邦屌絲?

韓信從出道開始,一直就是想找個大哥投靠,在投靠劉邦項羽之前,他從沒有想過自己做大哥,而是一直想著能有哪個大哥看中自己。而反觀劉邦從來都是做大哥的人,

劉邦讓韓信做了大將軍后,他的副手一直都是劉邦的人,下面的將領(lǐng)也都是劉邦的嫡系。這些人就是劉邦制衡韓信的,你以為劉邦是傻子?軍隊給了別人,不去制衡別人反水?想想看,劉邦能兩次進(jìn)去韓信的軍營拿兵符。想殺韓信不是易如反掌?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