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這個題目說的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那么,我敢肯定的說,此人從來就沒在張士誠手下干過。張士誠滅亡時,施耐庵恐怕還是個孩子,甚至有可能尚未出世,朱元璋追查他干嘛?
說《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曾經(jīng)在張士誠手下干過,應(yīng)當是派生于一個叫“王道生”的人所撰寫的“施耐庵墓志銘”的猜想。這個墓志銘的全文現(xiàn)在還真不太好找,即便是閱讀學者研究施耐庵的學術(shù)文章,也很難讀到這篇銘文的全文。所以,我在此將“施耐庵墓志銘”涉及本回答的主要內(nèi)容抄錄于下:
公諱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貞丙申歲,為至順辛未進士。
曾官錢塘二載,以不合當?shù)罊?quán)貴,棄官歸里,閉門著述,追溯舊聞,郁郁不得志,赍恨以終。公之事略,余雖不得詳,尚可縷述;公之面目,余雖不得親見,僅想望其顏色。
蓋公歿于洪武庚戌歲,享年七十有五。屆時余尚垂髫,及長,得識其門人羅貫中于閩,同寓逆旅,夜間灺燭暢談先生軼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與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國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江湖豪客傳》——即《水滸》。
每成一稿,必與門人校對,以正亥魚,其得力于羅貫中者為尤多。嗚呼!英雄生亂世,則雖有清河之識,亦不得不赍志以終,此其所以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堂而痛哭流涕者也。
……
因作墓志,以附施氏之譜末焉。
施耐庵生于1296年(壬申),卒于洪武三年(1370年),著《水滸傳》、《三國演義》,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等等,都是出自這篇墓志銘。但是,“王道生”講的對嗎?
輕易攻破“王道生”謊言
“王道生”撰寫的墓志銘,卻沒有提到他曾經(jīng)參加過張士誠起義這件大事,也沒有說他是劉伯溫的同科進士。不過,“王道生”言之鑿鑿的說,施耐庵寫過很多書,竟然連《三遂平妖傳》、《三國演義》都是這個施耐庵寫的。
要辨別施耐庵墓志銘的真假,其實不需要多大的學問,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三國演義》這部書的版本問題,就可完全攻破“王道生”的謊言。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于元朝時期的一部小說,原書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時,這部小說第一次刊行,書名根本就不是《三國演義》。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葉逢春有《新刊通俗演義三國志史傳》,所以,明朝時期是沒有《三國演義》這個書名的。直到清初時,毛綸、毛宗崗父子?痹u點之后,羅貫中的小說才叫《三國演義》。
而王道生卻說,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享年七十五歲。施耐庵死的時候,“王道生”自說這一年他才是“垂髫”的兒童,大約就是四至八歲的樣子。即便是“王道生”能活一百歲,他也是萬難見到《三國演義》的。
因而,僅從施耐庵寫《三國演義》這件事來講,“王道生”的謊言可謂不攻自破。
那么,“王道生”說的年長之后在福建見到過羅貫中,這件事可信嗎?絕對不可信,這又是一處彌天大謊。
我仔細對比過《三國演義》的幾個版本,發(fā)現(xiàn)嘉靖壬午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竟然連一首明代的詩詞都沒有收錄。號稱施耐庵徒弟的羅貫中,竟然連師父的同科進士劉伯溫好幾首以諸葛亮為題的詩詞都沒有收錄進去。而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所收錄的歷代贊詩、贊詞,竟然有三百余首之多。
也就是說,《三國志通俗演義》完稿于元朝,當時,恐怕羅貫中都不知道有劉伯溫等明代文人。
《三國志通俗演義》原著與明朝毫無瓜葛,羅貫中恐怕在大明王朝尚未建立時就不在人世了,“王道生”怕是見鬼了吧。因而,說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這也是一個大謊言。
我又通過對比《三國志平話》、《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發(fā)現(xiàn)施耐庵在創(chuàng)作自己小說的時候,大量仿寫了羅貫中的人物故事,并且賦予了新的隱喻。比如,以皇甫端的“紫髯伯”,通過孫權(quán)轉(zhuǎn)而引出“皇叔”。以紫髯伯“貌若番人”的描述,暗寫了一段朱棣身世的歷史疑案,等等。
到底誰是誰的老師,恐怕不能憑“王道生”說了算。
施耐庵為何會作張士誠的幕僚
“王道生”沒有說施耐庵做過張士誠的幕僚,這個說得過去,若是記載了這件事,也就是題主說的,朱元璋恐怕就不會放過他了。因為,卞元亨就遭到了朱元璋的懲罰。
“王道生”沒有記載施耐庵與張士誠的關(guān)系,那么,是不是史料中有這樣的記錄,哪怕是蛛絲馬跡呢?遺憾的是,半個字都沒有提到張士誠手下有這樣一個偉大的幕僚。即便是被后來說成是施耐庵表兄弟的卞元亨,這個人的活動軌跡中,也根本找不到有關(guān)施耐庵的任何痕跡。
那么,施耐庵是張士誠的幕僚,這一說又是如何無中生有的呢?
我說,施耐庵曾經(jīng)參加過張士誠起義的歷史,完全是從《水滸傳》中考證出來的?甲C者說,《水滸傳》中的宋江起義就是以張士誠的故事為素材而寫成的。
這樣說,可信嗎?
確實,張士誠起義后投降過元朝,后來又造反了!端疂G傳》中的宋江后來也是接受了宋徽宗的招安,但是,宋江卻沒有再造反,更沒有建立政權(quán)。僅憑這一點,憑什么說宋江起義就是隱寫的張士誠起義?
考證者還說,因為施耐庵不滿張士誠降元,便憤然離開,躲到鄉(xiāng)下寫《水滸傳》去了。
這完全就是毫無根據(jù)的腦補了,都是派生于“王道生”的造假而圓謊所得的虛構(gòu)故事。
《水滸傳》中的宋江并非因為主動招安而投降了朝廷,是因為被張叔夜戰(zhàn)敗,副將被擒,出于義氣而投降招安的。書中以朱武行苦肉計救陳達的故事,預寫或者隱寫了歷史真實中的宋江投降。
污蔑宋江一直要招安,宋江向宋徽宗乞求招安,不是施耐庵的原著,而是續(xù)書《征四寇》瞎編的!墩魉目堋吠旮,絕對要晚于《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刊行時間(嘉靖壬午),“王道生”虛構(gòu)的施耐庵根本無法看到續(xù)書中的宋江,又何來憤然離開了張士誠呢?
即便是宋江投降招安與張士誠降元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也是沒有史料支持的推測,而且,也不能據(jù)此判定施耐庵參與了元末戰(zhàn)爭。
余話不多講,我們下面就依照這里所說的考證,回到《水滸傳》文本中去,看看施耐庵有沒有可能做張士誠的幕僚吧。
《水滸傳》隱寫了“朱洪武”誤走妖魔
施耐庵若是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那就有可能參加張士誠的起義。問題是,施耐庵有可能死于洪武三年嗎?
很多學者通過施讓的“地照”考證,施耐庵的這個兒子是施耐庵死后兩年才出生的。因而,基本上否定了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的荒誕不經(jīng)的說法。很多專家還考證了施耐庵絕不可能出生于1296年(農(nóng)歷丙申年),而是1332年,即農(nóng)歷壬申年,一下子就讓施耐庵年輕了二十四歲。若以施耐庵死于七十五歲計算,此人就活到了1408年左右。
有的專家則更大膽,直接讓施耐庵來到了1422年,也就是永樂二十年。
張士誠是在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起義的,施耐庵若是死于永樂二十年,他能參加這次著名的元末起義嗎?此時,施耐庵恐怕還是個“垂髫”的兒童呢。
我非常佩服專家有理有據(jù)的考證,但是,我卻不太贊同這樣的結(jié)論。這些推翻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的觀點固然有充分的依據(jù),其實也并沒有否決“施耐庵”對《水滸傳》著作權(quán)的占有,施耐庵就是“施彥端”,這個曾被胡喬木警告的學界恥辱,依舊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洗刷。
《水滸傳》的故事早就告訴我們,施耐庵是絕對活到了明永樂中后期的。因為,書中寫了“朱洪武”誤走妖魔的故事。這個故事首先就否決了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假如洪武三年施耐庵是七十五歲高齡時去世,那他還來得及把“朱洪武”寫進書里嗎?即便是勉強寫了一個“朱洪武”,《水滸傳》的整個故事還來及重寫嗎?
《水滸傳》中的洪太尉到底放出的是什么樣的妖魔,尤其是“朱洪武”誤走了的妖魔是什么,我們從來就沒有正確的解讀過。
《水滸傳》隱寫了靖難之役
我在很多文章中,揭開了洪太尉誤走的妖魔之謎,之于北宋王朝而言,妖魔就是“杜遷”。而隱寫大明歷史的妖魔,則是“孫立”。這也是杜千為何被寫成“杜遷”,孫立為何被列入地煞的原因所在。
“孫立”指的是朱洪武立孫子做皇帝,違背了施耐庵所說的“天道循環(huán)”禮律,導致了“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毀壞了“天下太平”,梁山好漢便“替天行道”。
書中的宋江、魯智深、武松、燕順、王英、鄭天壽、李忠、段景住、郁保四、白勝、皇甫端、晁蓋,以及欒廷玉、潘金蓮、西門慶……等等人物的身上,都有這段歷史的隱喻。南京城、雞鳴寺、鎮(zhèn)江、東昌等等地名,都與靖難之役有關(guān)。
這些隱喻我在很多文章中都詳細的解讀過,此處不再贅述。這里,我只講一個人物,稍微佐證一番《水滸傳》隱寫了靖難之役。
上面提到的很多梁山人物中,郁保四就是非常露骨的表達了作者的觀點,他是站在朱棣立場上說話,指責了朱洪武的“孫立”。
郁保四,就是“欲保四”,要保的人便是四王爺朱棣。梁山排定座次后,還專門給郁保四設(shè)置了一個崗位:專一把捧帥字旗。這個隱喻也是非常明顯的,就是靖難之役中,“欲保四”的具體行為。
當年,朱棣與李景隆大戰(zhàn)于白溝河,形勢極為不利。沒想到,晴天百日里忽然刮了一股怪風,將李景隆的帥字旗吹折。于是,燕軍軍威大振,反敗為勝,建文帝的五十萬大軍毀于一旦。
事后,有史家從李景隆打開南京金川門放朱棣入城的事情來分析,懷疑李景隆的帥字旗折斷,就是“欲保四”。
在永樂年間隱寫了如此重大的機密事件,而且,這些事件還被后來的《明史》所證實。那么,施耐庵還有可能是施彥端嗎?其實,施彥端是怎樣的一個人,與《水滸傳》毫無關(guān)系。
結(jié)語
從上面的分析,尤其是從《水滸傳》的故事中可以得出結(jié)論,《水滸傳》的作者并非王道生杜撰的施耐庵。真正的施耐庵絕對不可能參加張士誠的起義,因而,朱元璋也無從追查此人,更談不上放不放過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