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刀筆傳神,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施耐庵的生平及朱元璋為何放過他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于興化白駒鎮(zhèn)(今鹽城市大豐區(qū)),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8歲時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愿逢迎權(quán)貴,棄官回鄉(xiāng)。

張士誠起義抗元時,再三邀請他為軍幕,施耐庵抱著“經(jīng)世濟民”的想法欣然前往,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奪地的計策。后張士誠居功自傲,獨斷專行,親信佞臣,疏遠忠良,施耐庵幾次諫勸,張士誠都不予采納,于是憤然離開平江,從此浪跡江湖,替人醫(yī)病解難。

張士誠失敗后,朱元璋在錢塘江一帶大肆搜捕殘余的農(nóng)民起義軍。為了躲避搜捕,施耐庵只能又回到蘇州,定居在一個名為白駒鎮(zhèn)的地方,并繼續(xù)創(chuàng)作《水滸傳》,并以此書為武器,鼓動天下勇士向權(quán)貴當?shù)、民不聊生的社會生態(tài)宣戰(zhàn),以泄心中的不滿!端疂G傳》這部巨著創(chuàng)作完成后,以手抄本的形式,立即在民間廣為傳閱。


結(jié)束語

在張士誠兵敗身亡后,施耐庵曾躲避朱明王朝的搜捕而顛簸流浪可能是因為施耐庵從張士誠政權(quán)中退出的早,也沒在和政治有什么瓜葛,只是一心著書,沒有什么危害,加上明朝剛剛建立,廣招賢士,不太好對一個讀書人窮追死打,使施耐庵完成著作,得以善終!

最佳貢獻者
2

雖然施耐庵在張士誠手下效力過,但他之后又選擇了離開張士誠。

施耐庵和朱元璋之間并沒有什么深仇大恨。

而且施耐庵和劉伯溫還相識,劉伯溫甚至還向朱元璋舉薦過施耐庵。

因此,朱元璋沒有什么必要去追究施耐庵。

施耐庵,13歲才讀書,19歲中了秀才,29歲考上舉人,35歲與劉伯溫同榜進士。

(施耐庵)

但不幸的是,由于元朝初期科舉制度不完善,官場腐敗不堪,施耐庵所中的進士居然被一個叫江文彬的人頂替,這導致施耐庵非常的氣憤,但也很無奈。

隨后為了安慰施耐庵,很快就給他安排了工作,做了錢塘縣的縣事(縣官的手下)。

而在進士榜上有名的劉伯溫卻等了三年才安排工作。

(劉伯溫)

施耐庵和劉伯溫都是來自江浙的舉子,同中進士,他們應(yīng)該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

施耐庵錢塘縣上任后,因為看不慣官場腐敗,憤而辭官,回鄉(xiāng)教書,并開始寫《水滸傳》,不過當時叫做《江湖豪客傳》,另外還收了個弟子羅貫中。

1353年張士誠起兵反元,聽說施耐庵是世間器材,文韜武略,所以多次上門邀請施耐庵加入。

(張士誠)

施耐庵則抱著再造“王道樂所”的宏大理想欣然前往,羅貫中也一同前去,后來施耐庵和羅貫中為張士誠攻城略地進獻了很多計策。

但后來張士誠獨斷專行,貪享逸樂,施耐庵幾次諫勸無果后憤然離開。

以后施耐庵浪跡天涯,并和弟子羅貫中創(chuàng)作《水滸傳》、《三國演義》和《三遂平妖傳》。

后來朱元璋統(tǒng)一全國,明朝建立之初,劉伯溫還曾兩次向朱元璋保薦施耐庵,并說:“施耐庵本領(lǐng)勝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績!

(朱元璋)

朱元璋連下幾道詔書請施耐庵做幕僚,但都被施耐庵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

施耐庵選擇隱居,直至病逝。

3

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也是江蘇興化和大豐爭奪了很多年的一個文人。因為施耐庵的出生地興化縣白駒場,目前被這兩個地方一分為二。興化這邊是新垛鎮(zhèn)施家橋,而大豐那邊是白駒鎮(zhèn)。

由于他寫了這么一部著作,所以這位老兄就深入人心了。其實早在他活著的時候,施耐庵就已經(jīng)很有名氣了。

施耐庵是元朝人,在19歲考上了秀才,28歲考上了舉人。36歲的時候,和劉伯溫一同,成為了同榜進士,可謂是才高八斗之輩。

但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是非常動蕩的時代,和劉伯溫一樣,他也不愿意摻和當時元朝的那種貪腐氣息,于是辭官回家。


施耐庵的家鄉(xiāng),還出了個名人,叫張士誠。

你說巧不巧,張士誠也是白駒場的人,也是被興化和大豐爭奪的一個名人,當然附近的姜堰也摻和了進來,一起爭奪這位名人。至今我們都能在姜堰找到士誠河、士誠橋。

張士誠本來就是個私鹽販子,這玩意兒真心掙錢,大家也都愿意跟著他干。元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以后,張士誠手里有錢又有人,索性也就揭竿而起。

他打下了泰州、興化、姜堰等地后,索性占地為王。在這里擋住了元軍兇猛的進攻,這期間張士誠找到了施耐庵。

大家都是同鄉(xiāng),你又這么有才華,怎么能不出山相助我呢?在張士誠的一番勸說之下,施耐庵果然加入了張士誠的隊伍,成為了他的謀士。


可惜張士誠功成名就以后,沒有想著擴大自己的領(lǐng)土,反倒是先想著享受了。氣得施耐庵直跺腳,怎么勸諫都沒用。

結(jié)果張士誠果然被朱元璋給消滅了。這么一來施耐庵的鐵飯碗就這么丟了,他打心眼里也是恨朱元璋的。

為此他也沒有投靠朱元璋,轉(zhuǎn)而開始了自己浪跡天涯的生活。在山東、浙江、河南一帶,都有施耐庵的蹤影。

此后在江陰擔任教書匠,做了很長一段時間后,攢了點錢就回到興化歸隱了。我們都知道《水滸傳》就是在這個時候?qū)懴碌摹?/p>


朱元璋為什么沒有請施耐庵出山?

說老實話,在張士誠集團,施耐庵算不上是什么大人物。張士誠集團本身也是個小角色,朱元璋主要的對手是陳友諒,滅了陳友諒以后,再消滅張士誠,那就是小菜一碟了。

本來張士誠就不起眼,你還是張士誠手里不起眼的人物,你讓朱元璋怎么去認識你呢?所以說我認為朱元璋壓根就不認識施耐庵。

就算從劉伯溫那兒聽說了施耐庵是個人才,可是這個人才輔佐下的張士誠,成了亡國之君,你說他有多大才華?又或者說他有幾分運氣?

朱元璋當時剛剛建國,手里全都是開國元勛。這些人他想要安排工作,都是一件傷腦筋的事情,你這個什么功勞都沒有的人,一來就想做大官嗎?當然不可能。


但是給你一個小官做做吧,你又會覺得屈才了,到時候掛冠而去,丟人的還不是咱老朱?與其落得這樣的結(jié)果,還不如一開始就不找你做官算了。

朱元璋身邊不缺少人才,而且他建國以后,立刻通過科舉考試,招攬了一批新的人才,所以何必去費心費力去找施耐庵呢?

當時朱元璋已經(jīng)平定了天下,這樣的謀士其實不需要增加了。施耐庵就算有才華,如果他真心想要為明朝效力,完全可以主動前來投效,他不來說明他沒有這個心思。


朱元璋為何放過施耐庵呢?

施耐庵說到底也是張士誠的謀士,為什么在張士誠滅亡以后,朱元璋沒有把施耐庵抓起來治罪呢?

其實不光是施耐庵,和他一起做張士誠謀士的名士魯淵、劉亮、陳基等人,朱元璋全都放過了,而且朱元璋還曾經(jīng)請他出山過。

由此可見,朱皇帝在愛惜人才方面,絕對是一把好手。估摸著施耐庵如果被朱元璋找到的話,也會被朱元璋邀請出山,至少得做一做秀。

所以說朱元璋又怎么可能因為他們輔佐過張士誠,就要對他們下手呢?畢竟當時各為其主,誰都是身不由己。而且朱元璋已經(jīng)奪取了天下,又何必為難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呢?

況且,施耐庵是在張士誠滅亡之前,就已經(jīng)離開了張士誠。這樣算起來,他也算是改過自新了。況且離開以后,施耐庵滿世界晃悠,一會兒參觀一下河南的石窟,一會兒去山東找找梁山泊的靈感,你朱皇帝去哪兒找他呢?


總結(jié):施耐庵和羅貫中是師徒關(guān)系。

因為這些人沒有對歷史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所以他們是不會進入正史的,就算進去了也只是一筆帶過。

所以要得知他們的事跡,只能通過一些地方縣志,和他們本人的著作以及朋友們的記錄中得知。傳言施耐庵收了一個徒弟叫羅貫中。

兩個人合伙寫了《三國演義》,而施耐庵寫完《水滸傳》以后不久便去世了,也是由他徒弟羅貫中親自修改編訂,這才陸續(xù)傳送到了民間。

而羅貫中當年也曾經(jīng)在張士誠手下做幕僚,所以兩個人應(yīng)該是那個時候認識的。這兩位的這兩部作品,也算是他們倆合伙寫出來的。沒有在張士誠手下做謀士的那段時光,他們還真的未必就能寫得出如此優(yōu)秀的作品來。

4

假如這個題目說的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那么,我敢肯定的說,此人從來就沒在張士誠手下干過。張士誠滅亡時,施耐庵恐怕還是個孩子,甚至有可能尚未出世,朱元璋追查他干嘛?

然而,除了《水滸傳》的作者外,似乎還沒有誰叫施耐庵。我這樣說,難道此“施耐庵”非彼“施耐庵”?



摘錄“施耐庵墓志”

說《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曾經(jīng)在張士誠手下干過,應(yīng)當是派生于一個叫“王道生”的人所撰寫的“施耐庵墓志銘”的猜想。這個墓志銘的全文現(xiàn)在還真不太好找,即便是閱讀學者研究施耐庵的學術(shù)文章,也很難讀到這篇銘文的全文。所以,我在此將“施耐庵墓志銘”涉及本回答的主要內(nèi)容抄錄于下:

公諱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貞丙申歲,為至順辛未進士。

曾官錢塘二載,以不合當?shù)罊?quán)貴,棄官歸里,閉門著述,追溯舊聞,郁郁不得志,赍恨以終。公之事略,余雖不得詳,尚可縷述;公之面目,余雖不得親見,僅想望其顏色。

蓋公歿于洪武庚戌歲,享年七十有五。屆時余尚垂髫,及長,得識其門人羅貫中于閩,同寓逆旅,夜間灺燭暢談先生軼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與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國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江湖豪客傳》——即《水滸》。

每成一稿,必與門人校對,以正亥魚,其得力于羅貫中者為尤多。嗚呼!英雄生亂世,則雖有清河之識,亦不得不赍志以終,此其所以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堂而痛哭流涕者也。

……

因作墓志,以附施氏之譜末焉。


施耐庵生于1296年(壬申),卒于洪武三年(1370年),著《水滸傳》、《三國演義》,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等等,都是出自這篇墓志銘。但是,“王道生”講的對嗎?

輕易攻破“王道生”謊言

“王道生”撰寫的墓志銘,卻沒有提到他曾經(jīng)參加過張士誠起義這件大事,也沒有說他是劉伯溫的同科進士。不過,“王道生”言之鑿鑿的說,施耐庵寫過很多書,竟然連《三遂平妖傳》、《三國演義》都是這個施耐庵寫的。

要辨別施耐庵墓志銘的真假,其實不需要多大的學問,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三國演義》這部書的版本問題,就可完全攻破“王道生”的謊言。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于元朝時期的一部小說,原書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時,這部小說第一次刊行,書名根本就不是《三國演義》。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葉逢春有《新刊通俗演義三國志史傳》,所以,明朝時期是沒有《三國演義》這個書名的。直到清初時,毛綸、毛宗崗父子?痹u點之后,羅貫中的小說才叫《三國演義》。

而王道生卻說,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享年七十五歲。施耐庵死的時候,“王道生”自說這一年他才是“垂髫”的兒童,大約就是四至八歲的樣子。即便是“王道生”能活一百歲,他也是萬難見到《三國演義》的。

因而,僅從施耐庵寫《三國演義》這件事來講,“王道生”的謊言可謂不攻自破。

那么,“王道生”說的年長之后在福建見到過羅貫中,這件事可信嗎?絕對不可信,這又是一處彌天大謊。



我仔細對比過《三國演義》的幾個版本,發(fā)現(xiàn)嘉靖壬午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竟然連一首明代的詩詞都沒有收錄。號稱施耐庵徒弟的羅貫中,竟然連師父的同科進士劉伯溫好幾首以諸葛亮為題的詩詞都沒有收錄進去。而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所收錄的歷代贊詩、贊詞,竟然有三百余首之多。

也就是說,《三國志通俗演義》完稿于元朝,當時,恐怕羅貫中都不知道有劉伯溫等明代文人。

《三國志通俗演義》原著與明朝毫無瓜葛,羅貫中恐怕在大明王朝尚未建立時就不在人世了,“王道生”怕是見鬼了吧。因而,說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這也是一個大謊言。

我又通過對比《三國志平話》、《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發(fā)現(xiàn)施耐庵在創(chuàng)作自己小說的時候,大量仿寫了羅貫中的人物故事,并且賦予了新的隱喻。比如,以皇甫端的“紫髯伯”,通過孫權(quán)轉(zhuǎn)而引出“皇叔”。以紫髯伯“貌若番人”的描述,暗寫了一段朱棣身世的歷史疑案,等等。

到底誰是誰的老師,恐怕不能憑“王道生”說了算。



施耐庵為何會作張士誠的幕僚

“王道生”沒有說施耐庵做過張士誠的幕僚,這個說得過去,若是記載了這件事,也就是題主說的,朱元璋恐怕就不會放過他了。因為,卞元亨就遭到了朱元璋的懲罰。

“王道生”沒有記載施耐庵與張士誠的關(guān)系,那么,是不是史料中有這樣的記錄,哪怕是蛛絲馬跡呢?遺憾的是,半個字都沒有提到張士誠手下有這樣一個偉大的幕僚。即便是被后來說成是施耐庵表兄弟的卞元亨,這個人的活動軌跡中,也根本找不到有關(guān)施耐庵的任何痕跡。

那么,施耐庵是張士誠的幕僚,這一說又是如何無中生有的呢?

我說,施耐庵曾經(jīng)參加過張士誠起義的歷史,完全是從《水滸傳》中考證出來的?甲C者說,《水滸傳》中的宋江起義就是以張士誠的故事為素材而寫成的。

這樣說,可信嗎?



確實,張士誠起義后投降過元朝,后來又造反了!端疂G傳》中的宋江后來也是接受了宋徽宗的招安,但是,宋江卻沒有再造反,更沒有建立政權(quán)。僅憑這一點,憑什么說宋江起義就是隱寫的張士誠起義?

考證者還說,因為施耐庵不滿張士誠降元,便憤然離開,躲到鄉(xiāng)下寫《水滸傳》去了。

這完全就是毫無根據(jù)的腦補了,都是派生于“王道生”的造假而圓謊所得的虛構(gòu)故事。

《水滸傳》中的宋江并非因為主動招安而投降了朝廷,是因為被張叔夜戰(zhàn)敗,副將被擒,出于義氣而投降招安的。書中以朱武行苦肉計救陳達的故事,預寫或者隱寫了歷史真實中的宋江投降。



污蔑宋江一直要招安,宋江向宋徽宗乞求招安,不是施耐庵的原著,而是續(xù)書《征四寇》瞎編的!墩魉目堋吠旮,絕對要晚于《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刊行時間(嘉靖壬午),“王道生”虛構(gòu)的施耐庵根本無法看到續(xù)書中的宋江,又何來憤然離開了張士誠呢?

即便是宋江投降招安與張士誠降元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也是沒有史料支持的推測,而且,也不能據(jù)此判定施耐庵參與了元末戰(zhàn)爭。

余話不多講,我們下面就依照這里所說的考證,回到《水滸傳》文本中去,看看施耐庵有沒有可能做張士誠的幕僚吧。



《水滸傳》隱寫了“朱洪武”誤走妖魔

施耐庵若是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那就有可能參加張士誠的起義。問題是,施耐庵有可能死于洪武三年嗎?

很多學者通過施讓的“地照”考證,施耐庵的這個兒子是施耐庵死后兩年才出生的。因而,基本上否定了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的荒誕不經(jīng)的說法。很多專家還考證了施耐庵絕不可能出生于1296年(農(nóng)歷丙申年),而是1332年,即農(nóng)歷壬申年,一下子就讓施耐庵年輕了二十四歲。若以施耐庵死于七十五歲計算,此人就活到了1408年左右。

有的專家則更大膽,直接讓施耐庵來到了1422年,也就是永樂二十年。

張士誠是在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起義的,施耐庵若是死于永樂二十年,他能參加這次著名的元末起義嗎?此時,施耐庵恐怕還是個“垂髫”的兒童呢。



我非常佩服專家有理有據(jù)的考證,但是,我卻不太贊同這樣的結(jié)論。這些推翻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的觀點固然有充分的依據(jù),其實也并沒有否決“施耐庵”對《水滸傳》著作權(quán)的占有,施耐庵就是“施彥端”,這個曾被胡喬木警告的學界恥辱,依舊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洗刷。

《水滸傳》的故事早就告訴我們,施耐庵是絕對活到了明永樂中后期的。因為,書中寫了“朱洪武”誤走妖魔的故事。這個故事首先就否決了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假如洪武三年施耐庵是七十五歲高齡時去世,那他還來得及把“朱洪武”寫進書里嗎?即便是勉強寫了一個“朱洪武”,《水滸傳》的整個故事還來及重寫嗎?

《水滸傳》中的洪太尉到底放出的是什么樣的妖魔,尤其是“朱洪武”誤走了的妖魔是什么,我們從來就沒有正確的解讀過。



《水滸傳》隱寫了靖難之役

我在很多文章中,揭開了洪太尉誤走的妖魔之謎,之于北宋王朝而言,妖魔就是“杜遷”。而隱寫大明歷史的妖魔,則是“孫立”。這也是杜千為何被寫成“杜遷”,孫立為何被列入地煞的原因所在。

“孫立”指的是朱洪武立孫子做皇帝,違背了施耐庵所說的“天道循環(huán)”禮律,導致了“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毀壞了“天下太平”,梁山好漢便“替天行道”。

書中的宋江、魯智深、武松、燕順、王英、鄭天壽、李忠、段景住、郁保四、白勝、皇甫端、晁蓋,以及欒廷玉、潘金蓮、西門慶……等等人物的身上,都有這段歷史的隱喻。南京城、雞鳴寺、鎮(zhèn)江、東昌等等地名,都與靖難之役有關(guān)。



這些隱喻我在很多文章中都詳細的解讀過,此處不再贅述。這里,我只講一個人物,稍微佐證一番《水滸傳》隱寫了靖難之役。

上面提到的很多梁山人物中,郁保四就是非常露骨的表達了作者的觀點,他是站在朱棣立場上說話,指責了朱洪武的“孫立”。

郁保四,就是“欲保四”,要保的人便是四王爺朱棣。梁山排定座次后,還專門給郁保四設(shè)置了一個崗位:專一把捧帥字旗。這個隱喻也是非常明顯的,就是靖難之役中,“欲保四”的具體行為。

當年,朱棣與李景隆大戰(zhàn)于白溝河,形勢極為不利。沒想到,晴天百日里忽然刮了一股怪風,將李景隆的帥字旗吹折。于是,燕軍軍威大振,反敗為勝,建文帝的五十萬大軍毀于一旦。

事后,有史家從李景隆打開南京金川門放朱棣入城的事情來分析,懷疑李景隆的帥字旗折斷,就是“欲保四”。

在永樂年間隱寫了如此重大的機密事件,而且,這些事件還被后來的《明史》所證實。那么,施耐庵還有可能是施彥端嗎?其實,施彥端是怎樣的一個人,與《水滸傳》毫無關(guān)系。



結(jié)語

從上面的分析,尤其是從《水滸傳》的故事中可以得出結(jié)論,《水滸傳》的作者并非王道生杜撰的施耐庵。真正的施耐庵絕對不可能參加張士誠的起義,因而,朱元璋也無從追查此人,更談不上放不放過他了。

5

首先,朱元璋并不是不講道理,肆意殺戮的大魔王。


朱元璋只殺兩種人。

  • 一種是貪官污吏,欺負老百姓的各級官員。
  • 一種是能臣干將,可以威脅他皇權(quán)的人物。

張士誠失敗后,施耐庵只是一個老百姓,朱元璋干嘛要殺他?

相反,朱元璋是最愛惜老百姓的人,一個也不肯殺的,何況施耐庵這種名人,留著他們教化鄉(xiāng)里,豈不是好?

施耐庵的人生志向就是做一個“老百姓”。有詩為證:

年荒亂世走天涯,尋得陽山好住家。

愿辟草萊多種樹,莫叫李只結(jié)如瓜。

這首詩是當年施耐庵因為張士誠不聽從他“休要投降元朝”的建議,憤而出走之后,寫給朋友顧逖的一首詩。為的是尋找一個避開亂世的所在,去隱居。

顧逖的家鄉(xiāng)是興化,就是古代的邵陽。邵陽地處京杭大運河之東下河下游。下河,下河,顧名思義,地勢比運河還要低。整個邵陽境內(nèi)大小河港多、深淺湖泊多、塘洼深溝多 ,水道密如蛛網(wǎng),交通困難,自來難以用兵。

當?shù)厝擞幸粋共識曰:“自顧邵陽好避兵”。

施耐庵是真心地要隱居了。


他的朋友顧逖也是真朋友,當即回詩一首,曰:

君自江南來問津,相送一笑舊同寅。

此間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

于是,施耐庵就去邵陽隱居去了。

這個時候,朱元璋和張士誠還沒有大打出手呢!

施耐庵并沒有對朱元璋造成過傷害。

為什么要不放過施耐庵呢?

說道朱元璋對之前敵人如何的大度,施耐庵并不是最大的咖。

當年在朱元璋走向皇位的大路上除了元順帝之外,還有七個最大的敵人,分別是陳友諒、張士誠、陳友定。何真、明玉珍和云南梁王。

這七個人都曾是割據(jù)地方的一方豪杰,稱王稱帝過。

但是你能相信,這七個人有三個人在朱元璋手底下得了善終嗎?還不是一般的善終,是富貴一生傳至后代的善終。

首先是明玉珍,明玉珍本來是徐壽輝的人,后不幸病死,朱元璋派兵滅了他建立的大夏國,對明玉珍的兒子很好,讓明玉珍兒子領(lǐng)兵帶將去了朝鮮開枝散葉。

再就是方國珍,方國珍投降后,官封廣西行省左丞,只享受俸祿而不上班。

還有何真,朱元璋不僅給了他實權(quán),還封了爵位“東莞伯”。

朱元璋連這三個人都可以放過,為什么不放過施耐庵呢?


還是開頭那句話,朱元璋并不是嗜殺的殘暴皇帝。

6

據(jù)史料記載,施耐庵與明朝開國功臣劉基(即劉伯溫)是同榜中的進士,在當時也是個高材生。做了三年官,覺得官場黑暗,不適合自己的價值觀追求,就轉(zhuǎn)而棄官回鄉(xiāng)了。但畢竟能力還在,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元末戰(zhàn)亂年代,施耐庵還是受到很多軍閥的注意。

求賢若渴的朱元璋也曾多次派人邀請施耐庵出山,請求他做自己的幕僚,但都被施耐庵拒絕了。本來想著這是一位不問世事的居士,誰知道施耐庵轉(zhuǎn)而投向了朱元璋的敵人張士誠。張士誠曾經(jīng)親自登門拜訪過施耐庵,當時施耐庵正在屋里正奮筆疾書地寫《江湖豪客傳》一書,就是后來的《水滸傳》。

本來施耐庵是想隱居好好寫書,但可能是見張士誠非常有誠意,就同意出山輔佐他。施耐庵寫書的功力不錯,但看人的能力著實不咋地,張士誠并不重視文人,甚至還有些輕視他們,覺得這些讀書人只會舞文弄墨,不會上戰(zhàn)場殺敵。所以施耐庵在張士誠那里過得并不咋地,也沒有受到重用,還不如自己同年中榜的劉基混得好,劉基在朱元璋那混的風生水起。

后來張士誠兵敗之后,為了避禍,施耐庵很明智的趕緊搬家了,舉家遷徙到淮安,之后又開始了浪跡天涯的生活,到處游走在河南、山東等地。

朱元璋在滅掉張士誠后,并沒有對施耐庵怎么樣,首先是因為施耐庵雖然是作為張士誠的幕僚,但他的作用并不大,張士誠貪圖享樂,不納忠言,施耐庵在張士誠那里就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所以施耐庵對朱元璋并沒有什么威脅。

其次就是施耐庵很有警覺性,在張士誠兵敗之后,就趕緊搬家避難了。如果他沒有警覺性,沒有趕緊跑,那會不會被朱元璋抓了還真不一定。但是他既然跑了,朱元璋估計想著此人也沒有什么大威脅,不必大費周折去單獨抓他,因為朱元璋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忽略了施耐庵也是情理之中。

而且施耐庵在洪武三年就因病去世了,他沒有在明朝活很長時間,也是一大慶幸。像劉基這種開國功臣都難逃厄運,更何況施耐庵這個張士誠的舊將。施耐庵是幸運的,朱元璋放過了他,自己所著的《水滸傳》還成了后世四大名著之一,可謂名垂青史。如果在張士誠兵敗之后,他被朱元璋抓住,那可能施耐庵的歷史就要被改寫了。

7

張士誠失敗后,朱元璋在錢塘江一帶大肆搜捕殘余的農(nóng)民起義軍。為了躲避搜捕,施耐庵只能又回到蘇州,并繼續(xù)創(chuàng)作《水滸傳》,并以此書為武器,鼓動天下勇士向權(quán)貴當?shù)、民不聊生的社會生態(tài)宣戰(zhàn),以泄心中的不滿!端疂G傳》這部巨著創(chuàng)作完成后,以手抄本的形式,立即在民間廣為傳閱,這對于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明王朝的穩(wěn)定極為不利。朱元璋看到手抄本《水滸傳》后,大發(fā)雷霆,于是立即決定:一、收回撒落民間的所有手抄本,全部焚燒;二、派錦衣衛(wèi)搜捕作者。很快施耐庵被抓了起來,并關(guān)進刑部天牢準備處斬。

當時劉伯溫既是朱元璋的重臣又是奪天下的智囊人。劉基聞聽施耐庵此事后,又早知其博學多才,想留作日后國家大用,就去勸說朱元璋。正值大明王朝剛剛建立,朱元璋也深知國之重器——人才的重要性,他便答應(yīng)了劉基的勸說。于是,施耐庵以保外就醫(yī)為由被釋放了,由其弟子羅貫中接到淮安暫住養(yǎng)病。終因懷才不遇、壯志未酬,不久,施耐庵郁郁寡歡而終

《水滸傳》的文脈精髓將永遠植根于中國文化的土壤上,必將生生不息、流芳千古



8

施耐庵在朱元璋眼中沒那么重要,殺不殺的也許就是個隨機數(shù),還好隨機了一下,沒殺施耐庵。

張士誠因為販賣私鹽受壓迫,率領(lǐng)他的兄弟還有十八個鹽丁起兵反元,歷史上的"十八條扁擔起義"就是由此而來,自稱為王,建立了大周政權(quán)。張士誠建立政權(quán)后,占據(jù)了江南一帶的富庶地區(qū),而這片地區(qū)長時間不受戰(zhàn)爭的困擾,有張士誠最富有的說法,因此張士誠也變得驕奢起來。張士誠期以后有投降元軍的記錄,后來又反。后期,同朱元璋戰(zhàn)爭期間,兵敗于朱元璋,別囚禁,由于張士誠認為朱元璋獲得勝利只是因為上天庇佑而已,加之張士誠有“謀反”的歷史,惹怒了朱元璋,最終被朱元璋所殺。



張士誠實行輕徭薄賦的政治措施,使得當時吳地經(jīng)濟大力發(fā)展,變得更加殷富。直到現(xiàn)在,蘇州當?shù)厝硕家恢狈浅涯顝埵空\的仁德,他們將每年的陰歷七月三十日作為張士誠的燒香日,名義上是為地藏菩薩燒香,實際上是在緬懷張士誠。羅貫中、施耐庵都曾是張士誠的手下幕僚。施耐庵抱著建造"王道樂所"的宏愿,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奪地的計策。但不久后,張士誠被短暫的成功沖昏了頭腦,一時間居功自傲,獨斷專行,施耐庵苦苦勸諫終是沒有用處,施耐庵自知這樣的隊伍必然走不遠,一氣之下離開軍隊,從此浪跡江湖,替人醫(yī)病解難。因此可以說,施耐庵與張士誠最后是分道揚鑣的。



施耐庵在拜謝師友時結(jié)識了浙江青田的劉伯溫,成為莫逆之交。劉伯溫做了朱元璋的軍師后,多次向朱元璋推薦施耐庵。朱元璋很重視,特派劉伯溫去召請。施耐庵因已厭惡作官,所以就躲避起來,回到了蘇州閻門外施家巷,專門創(chuàng)作他的《江湖豪客傳》,后又在興化靠近黃海邊白駒鎮(zhèn)上定居下來,專心寫作。后劉伯溫又多次赴施耐庵家中勸說,都無疾而終!端疂G傳》成書后,很快被傳抄到社會上去,人人爭相閱讀。到了公元1368年冬天,《水滸傳》抄本傳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因為兩次派人請施耐庵出來作官都被拒絕了,心中一直有氣。他看了這本書,火氣更大了,隨即作了批示:“此倡亂之書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謀,不除之貽患!庇谑桥扇税咽┠外肿恚瑢⑺P(guān)進了南京天牢。



不過這件事讓劉伯溫知道了,便以同榜身份,到天牢里來探望施耐庵。在劉伯溫的指點下,施耐庵把宋江等人寫成像張士誠那樣,接受元朝招安,把《水滸傳》續(xù)下去。

9

擒賊先擒王,書生多命長,不是元璋義,早晚命也亡!

10

前言

朱元璋滅張士誠后為何放過了施耐庵?

這里我們通過一些簡介來了解一下施耐庵,然后分析一下朱元璋為什么不殺施耐庵?


施耐庵

元末明初(約1296—約1370)的文學家,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省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于興化白駒鎮(zhèn)(今鹽城市大豐區(qū))。

此人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舉凡群經(jīng)諸子,詞章詩歌,天文、地理、醫(yī)卜、星象等,一切技術(shù)無不精通,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后與當?shù)啦缓,復歸蘇州。

棄官歸里后,閉門著述,與拜他為師的羅貫中一起研究《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的創(chuàng)作,搜集整理關(guān)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終寫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年)登進士不久任浙江錢塘縣尹。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jù)蘇,征聘不應(yīng);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陰,在祝塘鎮(zhèn)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yīng);最后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總結(jié)

在施耐庵35歲至40歲左右,與當時的浙江道臺不合,就棄官回到了蘇州老家,當時張士誠有請過他,施耐庵并沒有去,所以沒有在張士誠手下干,倒是和張士誠部將卞元亨比較好,外加施耐庵也精通天文、地理和當時的劉伯溫也很好,朱元璋也曾多次請過他的,也沒去,朱元璋又不是暴君,沒理由,也不會去殺一個文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