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焚書坑儒”,在中國史上無疑屬于重大事件,始皇本人也因為這件事給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人們一提到“焚書坑儒”,好像這兩件事一塊發(fā)生,“焚書”后緊接著“坑儒”,甚至還簡單地把焚書坑儒歸為暴政,視為強秦滅亡的致命原因,其實這是有失偏頗的。

1.李斯建議“焚書”

秦始皇“焚書”的出發(fā)點在于禁止私學(xué),統(tǒng)一思想。諸子爭鳴時日已長,是非紛亂,議論百出,戰(zhàn)國末期已有漸趨統(tǒng)一的傾向,呂不韋集合眾家編纂《呂氏春秋》便是一種嘗試。秦始皇也曾設(shè)立七十博士,讓他們從六國宮廷和民間搜集大量的文獻,并召2000多名諸生學(xué)習。在這個過程中已經(jīng)銷毀了一部分書。大規(guī)模的“焚書”事件爆發(fā)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導(dǎo)火索是由來已久的封建與郡縣之爭。

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仆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圣,平定海內(nèi)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zhàn)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nèi),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笔蓟氏缕渥h。(《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一年,秦始皇因壽宴置酒于咸陽宮,大宴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大贊郡縣制:“陛下帶領(lǐng)秦國平定四海,放逐蠻夷,日月照耀之處所在,莫不俯首稱臣。陛下在昔日六國諸侯的領(lǐng)地上,設(shè)置了郡縣制,F(xiàn)在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再也沒有戰(zhàn)爭之患。陛下您的豐功偉績一定會傳之萬世。從古到今,還沒有人能趕得上陛下您的威德!边@段話很明顯是在為秦始皇歌功頌德,博士淳于越卻非要唱反調(diào),他向秦始皇建議要廢除郡縣制,恢復(fù)封建制:“封建制是要分封子弟功臣,以此作為枝輔。如今四海之內(nèi)都是陛下您的領(lǐng)土,您的子弟卻竟然只是匹夫之臣。 萬一國家有了什么危難,宗親們怎么能有能力來相救的?”淳于越還諷刺周青臣的話純屬拍馬屁,絕非忠臣所為。面對淳于越咄咄逼人的言辭,被潑了冷水的秦始皇倒沒有當場發(fā)作,而是決定通過廷議來論辯是非曲直。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次廷議: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fù),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chuàng)大業(yè),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并爭,厚招游學(xué)。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nóng)工,士則學(xué)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xué)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xué),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xué)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xué)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 (《史記·秦始皇本紀》)

在廷議中,丞相李斯站了出來。他認為,看問題不能崇古薄今,封建制是三代舊事,既不值得提倡,更容易混淆視聽,讓那些不懂事的小民跟著起哄,惑亂太平。李斯迅速轉(zhuǎn)移了話題,從封建與郡縣之爭變成了私學(xué)之弊,給私學(xué)扣上了“各以其學(xué)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的帽子,說他們在朝廷上口是心非,出了朝廷就在街頭巷尾議論時政,憑借批評皇帝的得失來提高自己的名氣,憑借標新立異的言論,借以表現(xiàn)自己的學(xué)識高深, 他們的手下更是生出了許多誹謗之言,F(xiàn)在,秦朝已經(jīng)建立了統(tǒng)一的國家,就不應(yīng)該再允許私學(xué)流行,破壞安定的局面。對于這些“惡行”,李斯還提出了具體的應(yīng)對辦法: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史記·秦始皇本紀》)

李斯的這個“焚書”的建議,讓秦始皇背上了永遠無法洗刷的千古罪名。這條“焚書令”可以分解為以下幾條:一是史書被禁毀得最厲害。除了秦史,六國史書幾乎沒有幸免的;二是儒家《詩》《書》及諸子之書,在民間的都是禁毀對象,只有博士掌管的書可以留存:三是醫(yī)藥、卜筮、種樹等實用書籍不在禁毀之列;四是不執(zhí)行“焚書令”的,要被罰做修城墻的苦役,談?wù)摗对姟贰稌芬豢愁^,道古諷今的要被滅族。由此可見,焚書只是個表象,其背后的深意是以強力鎮(zhèn)壓言論自由來贏得思想統(tǒng)一。

2.方士引起“坑儒”

“坑儒”事件發(fā)生在“焚書”一年后,也就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4年),起因也不是因為儒生,而是由方士引起的。秦始皇迷信方術(shù),希望能找到仙藥,可以長生不老。方士們投其所好,屢次欺騙秦始皇,開始的時候,秦始皇很信任他們,還曾聽從他們的建議派人去海上尋找神仙,這時擔任秦始皇御醫(yī)的徐福,就率三千童男童女,被派往東海并到達東瀛(日本)去尋仙找藥。

由于世上壓根就沒有什么長生不老之藥,時間一長,方士們恐騙術(shù)不靈驗,難以自圓其說。他們害怕有一天被揭穿,于是就溜之大吉走為上策。這件事讓秦始皇怒火沖天,他有了一種強烈的被人利用、欺騙的感覺。后來他又聽說,這些方士在逃跑之前還找好了理由,說他剛愎自用、貪于權(quán)勢,這種人是不能得到仙藥的。這無異于就是火上澆油,秦始皇本來只是生氣于方士們的脫逃,現(xiàn)在又繼而恨儒生中有諸多知情不舉報者,更兼之當時天下儒生對秦始皇前一年的“焚書”之舉非議眾多,讓秦始皇在惱羞成怒的情況下動了殺機。

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xué)方術(shù)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

他捉來與方士有牽連的儒生嚴加拷問,儒生們經(jīng)不住嚴刑互相告密,結(jié)果居然有1000多人遭到牽連,秦始皇親自圈定其中400多人活埋坑殺,其他人被發(fā)放邊關(guān)。

3.“焚書坑儒”的罪與罰

秦始皇搞的“焚書坑儒”,其中“焚書”還算是政令,“坑儒”則是秦始皇亂發(fā)脾氣。從“焚書”的事件看,儒家把“六經(jīng)”中本就殘缺不全的罪名,全扣在了秦始皇的頭上,有點兒泄私憤的意思!胺贂睢敝,究竟燒了多少書我們不得而知,但在秦末的戰(zhàn)火中,項羽到咸陽城放了一把大火,秦宮室的書全部灰飛煙滅,損失更大。

可從“坑儒”的事件看,秦始皇就一點兒也不冤了!翱尤濉敝斜粻窟B的都是與秦始皇政見不合的人!胺贂睍r開始鉗制思想、摧折文化,這比單純燒書更可惡,此例一開,后世做了極壞的榜樣,統(tǒng)治者動輒以禁焚典籍為名,行專制學(xué)術(shù)之實,再加上“坑儒”時,以天子一怒,就說儒生“為妖言以亂黔首”,殺之而后快,這為后世歷朝歷代開了個惡例,發(fā)生在漢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時規(guī)模不等的“文字獄”,并殺戮和監(jiān)禁書生,可以說,都有秦始皇的惡劣“示范效應(yīng)”。

由此可見,不管李斯如何建議,亦不管方士如何巧舌如簧,秦始皇畢竟聽信了,這才產(chǎn)生了“焚書坑儒”的后果。我們在咀嚼這個成語時,滿嘴充滿了苦澀味,其實想想,古今中外,只要有暴政和獨裁,“焚書坑儒”的現(xiàn)象還在發(fā)生,只是表現(xiàn)方式不同而已。

最佳貢獻者
2

前提是諸子百家沒有整合過!

一家有一家之論,不能整合或者沒有整合過渡期,顯現(xiàn)了焚書坑儒事件的博大。

如同今天的世界,會有一種思想整合所有理念。

3

被坑殺的人里大概率有儒生,但一定不都是儒生。而且,站在法家的角度看這些人,殺了并不冤枉。

從史實講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xué)方術(shù)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膘妒鞘褂废ぐ竼栔T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

簡單翻譯一下:兩個神棍私下里議論秦始皇的過失,認為不能再幫他找不死藥了(好像想找就真能找到一樣),因此跑掉。秦始皇聽說后非常生氣:“我供養(yǎng)各行各業(yè)的學(xué)者,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幫助我治理天下,F(xiàn)在成果沒有產(chǎn)出就算了,竟然還在背后說我壞話,擾亂安定社會的大好局面!最近我聽到匯報,有人經(jīng)常在咸陽妖言惑眾,給我查!”經(jīng)一番徹查后抓了四百六十多人,都坑殺于咸陽,以此警示后世。

聯(lián)系上下文,被坑殺的人里應(yīng)該有一部分神棍,另一部分就是秦始皇所說的謠言惑眾之人。在法家的眼里,儒生、縱橫家或其他各學(xué)說生員都有可能是這妖言惑眾之輩。但儒生可能性最大,韓非子里有明確描述: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俄n非子·五蠹》

再看“方術(shù)士”這個詞。文言文中每個單字表達一個意思,那么方士和術(shù)士應(yīng)該是兩種人,把方士和術(shù)士混為一談顯然是不對的。而“術(shù)”通“述”,再聯(lián)系下文的“妖言以亂黔首”,那么“術(shù)士”此處應(yīng)該是指賣弄口才、批評國家法令的人。所以這四百六十多人里,大概率是包括儒生的。

從動機講

法家對儒家的評價可謂非常之低,兩者可以說是對立的:

國用詩、書、禮、樂、孝、弟、善、修治者,敵至,必削國。不至,必貧國。不用八者治,敵不敢至。雖至,必卻!渡叹龝と姟

可見,韓非子和商鞅都認為儒家的發(fā)展會打擊國家整體實力。而秦始皇本身就是堅定的法家,且對于韓非子的評價又非常高,在看了韓非子的文章后曾感嘆過:“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因此,秦始皇大概率是敵視至少是輕視儒家的。在需要立威的時候,儒家可能首當其沖。

而法家本身就主張利用嚴刑峻法來制止犯罪:

罰重,則所惡之禁也急!俄n非子·六反》

所以,既覺得儒生是攪屎棍,又覺得需要殺人來立威,那么儒生大概率會遭中。因此秦始皇殺儒生的動機是滿足的。


殺了冤不冤枉

從被害人的角度來講,非常冤枉,本人也認同這一點。但是如果看待問題永遠帶著主觀立場,那永遠看不透事件的本質(zhì)。就像用今人的視野和情感去判斷古人,那歷史上確實沒幾個好人。

此時的天下剛剛一統(tǒng),各種思想仍交雜混亂。這些妖言惑眾之人在法家官吏看來當然干擾了國家法令的施行,所以,當此時期應(yīng)當論罪!商君書中有言:

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渡叹龝べp刑》

按此,其罪當死。一次坑殺如此多的人當然是殘暴的,但也是行之有效的。據(jù)漢朝劉向的《新序》記載,商鞅當年為推動變法,曾一次性殺了七百多人。這件事雖然真假難辨,但卻不得不承認,戰(zhàn)國七雄唯獨秦國徹底變法并最終一統(tǒng)天下,和其鐵腕統(tǒng)治是分不開的。我不得不再次強調(diào),殺人是方法,不是目的。為了保持社會的安定和團結(jié)有限度的酷刑和愚民之術(shù)有時是統(tǒng)治者的不二之選。當然,今天的人普遍不認同這一點,就像他們在看《商君書》時會恨不得穿越回古代去殺了商鞅祖先一樣。但是,認同這一點的秦國卻實打?qū)嵉募娌⒘颂煜隆?/p>

從今人的視角來看,發(fā)表不同的觀點,質(zhì)疑國家法令,可能不算什么大罪。但往日不同今時,言論控制在動蕩緊張的社會當中尤其迫切,所以這些人的死確實對當時社會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總結(jié)

秦始皇有充足的理由和動機殺一些儒生“以正視聽”。但是討論到底殺還是沒殺,殺了多少,對秦始皇本身又有什么損益呢?批駁他的人不必言之鑿鑿,推崇他的人也不需百般辯解,因為這些都不耽誤他老人家成為千古一帝。

4

秦始皇雄才大略,統(tǒng)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集權(quán)的專制國家,被認為是千古一帝。但是他也很暴虐,被認為是“焚書坑儒”的劊子手。那么秦始皇真的焚燒了當時所有書籍,坑殺了所有儒生嗎?

秦始皇劇照

一.“焚書”事件始末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為開辟了疆土,在咸陽宮里舉行一個慶祝宴會,許多大臣都贊頌秦始皇統(tǒng)一國家的功績,秦始皇聽了美滋滋的。這時有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官出來掃興了,他提出分封制不能廢除,認為不按照古代的規(guī)矩辦事是行不通的。在此之前大臣們就為國家實行郡縣制還是分封制進行過爭論,F(xiàn)在淳于越舊事重提,秦始皇很反感,對儒生的倔強、直言不諱,以及政治上的極端迂腐,秦始皇也非常厭惡。

秦始皇

這個時候李斯已經(jīng)做了丞相,秦始皇就把“皮球”踢給了李斯。李斯與秦始皇君臣久了,秦始皇的心思也能猜到一些,就說:“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安定,法令統(tǒng)一。但是有一批讀書人不學(xué)現(xiàn)在,卻去學(xué)古代,妄議國家大事,在百姓中制造混亂。如果不加禁止,一定會降低皇帝的微信!崩钏拐J為,應(yīng)當嚴格控制當時的言論,禁止學(xué)術(shù)自由,并向秦始皇提出了“焚書”的建議,正符合秦始皇的心意,于是秦始皇下達了一道“焚書”的命令,在全國開展了一次焚書運動。

這次“焚書”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除了秦國的歷史、醫(yī)藥、種樹、占卜、法令等書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詩》、《書》,百家言論的書籍,一概交出來燒掉(秦國博士官藏的這類書不許燒);分數(shù)令下達30天以后,再不燒書就處以臉上刺字的刑罰;鼓勵臣民學(xué)習法律獄令;不準以古論今,否則誅滅三族;不準臣民談?wù)摗对姟、《書》等等儒家?jīng)典,否則處以棄市之刑;官吏有知情不報者,與之同罪。

秦始皇制造的“焚書”文化慘案給先秦文化遺產(chǎn)致命的打擊,《詩》、《書》等經(jīng)典著作能夠流傳至今,多虧當時不怕死的儒生冒死收藏。

李斯劇照

二.“坑儒”事件始末

焚書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制造了一起“坑儒”的慘案。事件的起因是一個名叫盧生的方士,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未果,為了躲避秦始皇的懲罰而逃跑了,還在背后說秦始皇的壞話。秦始皇為了尋找長生不老藥,花費了不計其數(shù)的財力、物力。所以盧生的逃跑使秦始皇感覺被戲弄了,大為惱火,就派人去查找。一查發(fā)現(xiàn)咸陽有一批儒生、方士也一起議論過秦始皇,就把他們抓起來審問。這些儒生方士禁不起拷打,為了活命就互相檢舉,結(jié)果一下子查出了460多人。秦始皇認為他們誹謗自己,妖言惑眾,就把他們都活埋了。為了擴大影響,殺雞儆猴,秦始皇把“坑儒”一事詔告天下,給不服從自己的人一個下馬威。之后,秦始皇又征發(fā)了一批儒生、方士去戍守邊疆。秦始皇正在氣頭上,誰都不敢勸他,長子扶蘇勸他不要太嚴厲,他把扶蘇也打發(fā)去邊疆了。

扶蘇劇照

三.結(jié)論影響

所以說,秦始皇的確是“焚書”了,也坑殺了一批背地里議論他的儒生、方士。后來的朝代為了抹黑秦始皇,說他焚燒了所有的書籍,坑殺了天下所有的儒生,是不符合實際的。秦始皇“焚書”的目的是不準百姓看書,禁錮人民的思想,方便實行愚民統(tǒng)治。但是對文化的多樣性也是不小的摧殘。秦始皇“坑儒”是因為秦國尊崇法家學(xué)說,排斥儒家學(xué)說,自然也排斥儒生,尤其是以古論今的儒生。追根究底還是為了鞏固秦國的統(tǒng)治。

5

都說秦始皇獨斷專行,為了集中民眾思想下令焚書坑儒,但是你不覺得有些現(xiàn)象和上述說法有很大矛盾嗎?

扶蘇為人寬厚,對父親不合理行為敢于冒死進諫,對父親的讓自己去邊疆磨礪的行為表示理解和接受。之后秦始皇病死,趙高做偽詔讓扶蘇自殺,扶蘇有實力率軍打回咸陽,但仍沒有絲毫懷疑地執(zhí)行了父親的“遺詔”。

分析扶蘇的種種行為,難道看不出扶蘇是一個受儒家文化教育的長大的太子嗎?而秦始皇既然那么討厭儒家文化,為何又讓自己的孩子在儒家文化中成長!這不是悖論嗎?

秦始皇崇信法家思想,為什么不封法家博士,而一生卻封了七十個儒家博士官職,去泰山封禪也將他們統(tǒng)統(tǒng)帶著。

秦始皇確實“焚書坑儒”了,但不是現(xiàn)代人口中的焚書坑儒:將所有書籍典故付之一炬,并下令屠盡天下所有儒生。歷史真相還原:焚書是指秦始皇下令燒毀各國不是由官方人員編寫的史書,坑儒則是指秦始皇坑殺了所有欺騙過他說自己會煉制長生不老藥的方士。

這一切都被《史記·始皇本紀》詳細地記載著,后世之人口中的“焚書坑儒”完全是以訛傳訛,惡意中傷這位千古一帝。

6

焚書坑儒其實不然,書他是燒了,誅殺的卻不是儒生,我們且來看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的什么書?

說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燒之,然而秦始皇焚書并未焚燒醫(yī)學(xué)、農(nóng)牧等技術(shù)實用書籍。那么這是為什么?秦朝天下初定之前各個國家信仰不同,秦始皇不愿有六國的遺黨頌六國先王,更不讓有人歌頌之前的三皇五帝的功績,另外一方面也是穩(wěn)固他的統(tǒng)治地位,意思你們只能按我秦朝的要求來,可見之霸氣,自稱之始皇第一個皇帝,功蓋三皇五帝。

卻說坑儒,所坑非儒,而是方士,為什么這么說?

秦始皇在皇權(quán)穩(wěn)定后,開始想著如何長生不老,一直能榮華富貴世世代代。這時候出現(xiàn)了兩個方士候生、盧生二人迎合其需求。秦始皇給二人財力物力,大力支持他們?nèi)ふ议L生不老藥,然而哪里能有長生不老藥,候生、盧生二人自知尋找不到藥,難逃一死,索性跑了。

你說你二人跑就跑了,反過來誹謗秦始皇說他天性剛戾自用、專政、昏庸無道,這下給秦始皇氣的,你倆小子拿了我的錢財物力,事情沒給我辦好人卻跑了,得了便宜還賣乖。

這下那能饒你,秦始皇下令緝拿二人,二人死后。秦始皇余怒未消,心里想竟然敢戲弄于寡人。因此牽怒方士,下令在皇城搜查審訊和候生、方生二人沾邊的方士,共計460人挖了一個大坑全部活埋。

這就是焚書坑儒,誅殺的是方士而非儒生!




7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是事實,坑儒卻是在背鍋。

焚書事件發(fā)生在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與丞相李斯就秦國應(yīng)該是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李斯借機駁斥淳于越,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xué)誹謗朝政。李斯的觀點受到秦始皇的青睞,最終選擇郡縣制并下令焚書。

所謂的焚書,其目的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加強中央的權(quán)威。春秋戰(zhàn)國時期,迫于戰(zhàn)爭需要,各種流派學(xué)說圍繞強兵富國這個問題誕生,最終,法家迎合了時代需要,使秦國在短時間內(nèi)強大起來并最終統(tǒng)一六國。

到秦朝建立,法家思想成了國家運行的主流思想。但是,其余學(xué)說依然在文人士子中傳播,這就會產(chǎn)生一個問題,各個流派學(xué)說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每當國家有新的政令下發(fā)時,文人士子就會用自己的學(xué)說評判政令的好壞,進而影響政令的實施,從而降低中央政權(quán)的權(quán)威。而統(tǒng)一思想的最好辦法莫過于焚書,將不需要的思想消滅,只留下法家書籍。

所謂坑儒,坑的并非儒生,是方士。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千秋功績,自然想要一生享受,所以,秦始皇想要長生不老。

在古代,有方士之人,這些人自稱能訪仙煉丹以求長生不老。方士盧生、侯生等人抓住秦始皇想要長生不老的心思,騙吃騙喝,卷走大量錢財。后來失敗,造謠說失敗的原因是秦始皇荒淫無道等,詆毀秦始皇。被人騙了還要被人詆毀,秦始皇自然受不了這個氣,一怒之下搜捕京城內(nèi)的所有方士,捉獲460人,這些人全部被秦始皇坑死。

一群坑蒙拐騙之徒,事情敗露被秦始皇坑殺,省得禍害他人,手段雖然殘忍,但也是咎由自取?上У氖,被后人不斷添油加醋,演變成焚書坑儒,秦始皇在這一事件上是背了一個大鍋。

8

秦始皇千年的黑鍋,其實只殺些江湖術(shù)士,原因騙了始皇帝煉丹術(shù)長生不老,也是死在這上的

9

是方士,非儒生。

10

古語云“成王敗寇”,武王伐紂后,商帝辛被謚號“商紂王”,挖心剖肝、酒林肉池等等惡行都被制造了出來,這是春秋至漢儒們無中生有編纂的“歷史”,意在為武王“伐紂”制造”替天行道“的依據(jù)。

由此不難理解胡適“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王朝尚且如此,那么中原各國給“邊鄙”戎狄之國編造故事,那就再正常不過了。

秦國,先祖是商朝名將,武王伐紂后,歷代有功于周周,到公元前770年,周幽王遭犬戎攻擊,平王東遷,秦襄公派兵護送,因功被封為諸侯。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但是,在中原各國,尤其在姬姓諸侯中,秦國一直是被當作邊鄙野蠻國家對待的。到了秦始皇時期,國勢強盛,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tǒng)一王朝——秦朝。因此,秦國成為中原國家的滅國之仇敵國家。可想而知,一旦秦國滅亡,中原的歷史將怎么記述它。

所謂的焚書坑儒不過是漢儒們的意淫而已。歷史上,秦國作為大一統(tǒng)的國家,結(jié)束平王東遷以來500多年分崩離析的分裂局面,使中國再一次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但實現(xiàn)思想上的統(tǒng)一才是最關(guān)鍵的措施,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與百家爭鳴是一對天生的仇敵,因此實現(xiàn)思想統(tǒng)一,對于施行依法治國的秦人,別無選擇地選擇了思想管制政策。

后人將焚書事件無限擴大,并與“坑儒”合在一起,成為秦始皇反文化、反人類的歷史罪狀。其實秦朝的焚書只是出于限制私學(xué)而采取的措施。春秋以來,諸子爭鳴,處士橫議,對于大一統(tǒng)的國家構(gòu)成極大威脅,這是秦朝焚書的根本原因。秦法規(guī)定: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xué)法令,以吏為師!

由此可見,所謂的“焚書”焚的主要是各國所寫史書,《詩》《書》因各國編寫注釋不同也被列入焚燒范圍,但秦律說得清楚“非博士官所職”即不是博士官收錄的書籍,這說明國家相關(guān)部門是有收藏的,超出這個收藏范圍的,視為焚燒范圍。

且“若欲有學(xué)法令,以吏為師!边@其實是禁絕私學(xué),恢復(fù)西周“學(xué)在官府”的教育制度,即古代典章文物,俱掌于官府;禮、樂、射、舞器,都藏于宗廟。民間無書無器,學(xué)術(shù)專為官有,教育非官莫屬,非官莫能。教學(xué)上實行“學(xué)在官府,官師合一”的制度。這完全是為了統(tǒng)制輿論,鉗制思想,在全國恢復(fù)西周“以吏為師”的吏師制度。

這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孔子以克己復(fù)禮為己任,他自己卻是興辦私學(xué)的提倡者和踐行者,孔子可以,為何一個國家就不行?為何秦國恢復(fù)周禮,禁絕私學(xué),反倒成了秦國的罪狀?其實這很簡單,武王造反推翻商王朝的歷史,黑白全出自儒家,何況一個中原諸國的共同敵人秦國的歷史呢?

至于“坑儒”則與儒家是八竿子打不著關(guān)系。所謂的額坑儒,緣于一個叫盧生的術(shù)士,他騙了秦始皇后溜之大吉,并說了秦始皇的一些壞話,秦始皇便把方士術(shù)士們召集起來,讓他們相互告發(fā),最后坑殺400多人于咸陽,這與儒生沒有什么關(guān)系。

因此,這段歷史懸案的真相是:

1、焚書是真,但并非天下書,主要是諸子書,是配合禁絕私學(xué)而進行的一項配套措施。2、坑儒是假,更不是將天下讀書人全部坑殺。

3、焚書坑書與秦始皇殘暴等都是后世捏造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