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問題還是由日本問題專家橋本來回答。

歷史上一統(tǒng)日本的豐臣家族為何最后輸給了德川家族的問題很簡單,就是因為豐臣家族的接班人年紀小,而輔佐少主的大臣都是老謀深算者,其中領頭的輔佐大臣德川家康名義上是豐臣秀吉的臣下,實際上卻是自成一系,利用豐臣系家臣矛盾最終打敗了豐臣家族。讓橋本來詳細說明。

首先,豐臣秀吉的后代很少,在其50多歲時老來得子終于獲得一個兒子豐臣秀賴,這時豐臣秀吉已經(jīng)任命自己的姐姐的兒子豐臣秀次收為養(yǎng)子做為自己的接班人,豐臣秀次不但聰明,而且與公家(天皇,貴族)的關系很好,并且政務上也上很上手,但養(yǎng)子總不如自己的兒子,并且豐臣秀吉一直暗示秀次把位子還給自己時,秀次屢屢不理睬,最終豐臣把養(yǎng)子秀次廢黜,關到和歌山的高野山,不久命他自殺,秀次的死使得豐臣家族的血脈中間帶失去,造成豐臣秀吉死后,豐臣家族沒有實際領袖,被德川家康鉆了空子。

其次,豐臣秀吉的失敗也是自己造成,在統(tǒng)一日本以后,豐臣發(fā)動了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并且命令日本各地諸侯參加,其中主要的力量是豐臣的直系,而德川家康系卻沒有出征,沒有在侵略朝鮮戰(zhàn)爭中損失。在明國的支持下,朝鮮明國軍隊最終打敗了日本軍,也就是打敗了豐臣直系軍,力量的此消彼長使得德川家族在豐臣秀吉死后可以有實力挑戰(zhàn)豐臣家族。

最后,德川家康利用豐臣家臣對五大奉行(文官勢力)的石田三成不滿,拉攏豐臣秀吉原來手下的武官勢力,最終利用挑逗石田三成,在關原大戰(zhàn)中徹底打敗了石田三成,補充一下,豐臣秀吉的接班人豐臣秀賴母親淀君當時還認為石田三成是篡位的對手,因此暗中指示自己勢力諸侯不要支持石田三成,使得德川家康獲得了這個日本歷史上最大戰(zhàn)役的勝利。戰(zhàn)后,完全獲得軍事上絕對優(yōu)勢的德川,在10年后要求豐臣家族退出大阪城,向德川臣服,引發(fā)了兩次大阪城戰(zhàn)役,最終這些抵抗已經(jīng)沒有意義,在軍事上有絕對優(yōu)勢的德川最終攻下了大阪城,豐臣秀賴自殺,德川家族最終戰(zhàn)勝豐臣家族獲得日本的天下。

最佳貢獻者
2

豐臣家族最后輸給德川家族最重要的原因是豐臣秀吉野心膨脹,在織田信長死于“本能寺之變”成為“天下人”后自不量力,急于對外擴張進攻朝鮮,試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但戰(zhàn)事不順,異常郁悶,在戰(zhàn)爭晚期死去。死時他的兒子豐臣秀賴僅是個6歲的幼兒,根本不是老奸巨猾的德川家康的對手,以致遭滅族之災。

1591年8月,豐臣秀吉痛失3歲嗣子鶴松,極度悲痛的豐臣秀吉將關白一職“禪讓”給了他的外甥豐臣秀次,但他作為“太閣”(退位的關白尊稱太閣)和豐臣氏的家督,仍掌握著統(tǒng)領全體武士的最高權力。按照日本國權主義史學家山路愛山的分析,豐臣秀吉“視僅隔對馬海峽的朝鮮文弱可欺,以及作為其宗主國的鄰國明國的神氣活現(xiàn),當然難耐垂涎之欲。當時明國勢力漸次衰微,甚至對強國之威力亦常疏于防備、逐漸喪失獨立之實力,已經(jīng)統(tǒng)一的日本之武力、將揮舞的鐵拳砸向大陸,毋寧說乃題中應有之義!

但是,豐臣秀吉顯然低估了明朝的實力,在1592至1598年發(fā)動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壬辰倭亂、丁酉再亂,中國稱萬歷朝鮮戰(zhàn)爭),在連遭敗績后,于1598年8月18日在伏見城死去,并命令秘不發(fā)喪和撤軍。但是9月后,日軍兵船不斷遭到中朝聯(lián)軍阻截,損失慘重。11月19日,中朝水軍和日本水軍在慶尚道露粱附近海面展開了露粱海戰(zhàn)。此戰(zhàn)日軍遭毀滅性打擊,被擊沉、焚毀戰(zhàn)船約400艘;傷亡數(shù)萬人。年底,日軍全部撤回,戰(zhàn)爭結束。

豐臣秀吉臨死前留下遺言,由“五奉行”長束正家、石田三成、增田長盛、淺野長政、前田玄以照顧其6歲的兒子豐臣秀賴(幼名拾丸),國家治理,由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上杉景勝、宇喜多秀家“五大老” 合議,由此建立了“后豐臣秀吉體制”。但是,德川家康日益做大。前田利家歿后,德川家康獨攬政權,更加專橫,和其他大老的矛盾日益激化。1600年9月,德川家康統(tǒng)率的“東軍”和石田三成、毛利輝元統(tǒng)率的“西軍”在美濃國的關原(今岐阜境內)進行了著名的“關原合戰(zhàn)”。這場戰(zhàn)役奠定了德川家康最終成為“天下人”的基礎。

1603年,德川家康在伏見城領受天皇敕封其為征夷大將軍的宣旨,在江戶建立了幕府,日本自此進入江戶時代。同年,德川家康根據(jù)豐臣秀吉遺命,將孫女千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之女)嫁給了豐臣秀賴,與豐臣家建立了政治聯(lián)姻。豐臣秀賴當時仍居于大坂,“后豐臣秀吉體制”雖然分裂,但是仍未徹底解體。1605年4月,德川家康把將軍一職讓給了他的第三個兒子德川秀忠,自己當了“大御所”(前將軍)。

然而,當時朝賀時豐臣秀賴仍處“雁行”的大臣之首,年初原豐臣系的大名賀歲,先往大坂城,后往伏見城。豐臣秀賴雖然年輕,但仍繼續(xù)作為“后豐臣秀吉體制”的象征而存在,令德川家康極為不爽,必欲除之而后快,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后,經(jīng)1614年的“大阪冬之陣”和1615年的“大阪夏之陣”,德川家康將豐臣一族幾乎趕盡殺絕,連豐臣秀賴8歲的兒子國松也被斬首于京都六條河原町,7歲的女兒則在鐮倉動慶寺出家為尼,法號“天秀”。

圖:大阪城天守閣“鎮(zhèn)閣之寶”《大阪夏之陣圖屏風》

3

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最強大的兩個大名。1584年豐臣秀吉在“小牧·長久手之戰(zhàn)”中大敗德川家康,壓倒了德川家康成為日本最有實力的大名,最終統(tǒng)一了日本。盡管豐臣秀吉統(tǒng)一了日本,但最終權利還是落入了德川家康家族手里,豐臣秀吉還是輸給了德川家康。豐臣秀吉為何會輸?

豐臣秀吉的情況很像三國時期的曹操,但德川家康卻非司馬懿。德川家康只是暫時屈服于豐臣秀吉,關西諸侯支持豐臣家族,但關東諸侯仍然支持德川家康。德川家康非常忌憚豐臣秀吉,所以在豐臣秀吉死后才敢動手。由于豐臣秀吉大敗于朝鮮,因此德川家康趁機放手一搏。

面對日益強大的德川家康,豐臣秀吉忠實的家臣石田三成與小西行長聯(lián)合關西諸侯與德川家康的關東諸侯聯(lián)軍在關原進行會戰(zhàn),會戰(zhàn)初期關西軍奉召討賊名正言順且德川家康的一半軍隊在不爭氣的兒子的帶領下未能趕到戰(zhàn)場,所以關西軍處于上風,關鍵時刻德川家康下令炮擊駐扎在松尾山上的猶豫不決小早川秀秋的軍隊。面對自己同宗同源的豐臣家族和與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德川家康,加之與石田三成的巨大矛盾,秀秋選擇了后者,戰(zhàn)場形式瞬間逆轉,從此德川家康日本領主的地位無可撼動,太閣有名無實。

豐臣秀吉的兒子成年后與舊部的聯(lián)系日益頻繁逐漸形成自己的勢力,德川家康于是發(fā)動了大阪戰(zhàn)役,豐臣家族不好坐以待斃,招募全日本浪人約十萬眾,浪人無家可歸受到太閣的召喚感到無比榮耀,把大阪當做最后歸宿,拼命死戰(zhàn),經(jīng)過血戰(zhàn),大阪陷落,豐臣家族被族滅,德川家康超級忍者龜建立日本最后一任幕府至明治維新結束!

4

豐臣秀吉能統(tǒng)一日本,本來就堪稱奇跡,屬于運氣爆棚。根據(jù)宇宙人品守恒定律,便宜占多了,超出了自己應得的范圍之外,遲早是要還的,豐臣秀吉就輸在了以下四點:

1.出身不同

豐臣秀吉出身于農(nóng)民。在日本,從來沒有哪個農(nóng)民最后能像他一樣,登上“天下人”的寶座,只能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來形容此事。

也因為他的農(nóng)民出身,統(tǒng)一日本后,豐臣秀吉準備效仿前人,向天皇討要征夷大將軍一職,成為全日本30萬武士的掌門人時,遭到了武士階級的一致反對,理由很簡單:你不是武士出身,請不要侮辱我們好嗎?

無奈之下,豐臣秀吉只能賄賂公卿,給貴族當兒子,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勉勉強強當上了“關白”,相當于日本的丞相。

而德川家康不同,他們家在兩百年前就是三河地區(qū)的一個小土豪,有著證據(jù)確鑿的武士血統(tǒng),所以德川家康勢力膨脹后,順理成章的就成了征夷大將軍。

2.生育能力有差別

要將自己打下的江山傳下去,就得有個好兒子,“國賴長君”說的就是這么一個意思。

很可惜,豐臣秀吉的兩個兒子都夭折了,為了把革命江山傳下去,只得把自己的外甥立為繼承人,改名豐臣秀次。秀次當太子的時候還算本分,長進也快,算是個合適的繼承人。

可誰知道,豐臣秀吉在50多歲時生了第三個兒子豐臣秀賴,這下秀次的地位就尷尬了,誰都想把自己的權力傳給親兒子而不是親外甥,于是豐臣秀吉不惜大開殺戒,將外甥一家全部斬首。

1598年,豐臣秀吉死的時候,繼位的豐臣秀賴年僅5歲,怎么可能控制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家?

而德川家康不同,他自學醫(yī)學,把身體搞得棒棒的,生了11個兒子和5個私生子,等到他去世時,繼位的德川秀忠已37歲,正值壯年,精明強干。

3.創(chuàng)業(yè)團隊有距離

豐臣秀吉自己就是“創(chuàng)一代”,所以手下那幫子同富貴的兄弟也是根基不牢的暴發(fā)戶,如果這群暴發(fā)戶能團結一致,共保豐臣家族,或許還能在秀吉死后與德川家康一戰(zhàn),但他們偏偏鬧成了仇人,都欲將對方置于死地。

暴發(fā)戶們主要分成了兩派,一派是跟著秀吉打天下的老哥們,如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另一派是跟著秀吉治理天下的新貴,如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人。

當秀吉的死訊傳到福島正則耳中時,他第一個反應不是去奔喪,而是招呼老兄弟們去砍人,追著石田三成他們滿城跑,雙方仇恨之深可見一般。

而德川家康團隊都是整個家族200年來的精華,經(jīng)過幾代人的磨合不和諧的人早被干掉了,剩下的都是忠心耿耿,力往一塊使得精英,能力強不強不知道,反正不會起內訌。

所以當?shù)麓铱翟诮瓚襞e起討伐石田三成的旗幟時,身為豐臣家臣的加藤清正和福島正則立刻投靠敵營,反過來打自家人。

4.雙方實力旗鼓相當

豐臣秀吉雖貴為“天下人”統(tǒng)領全日本的大名,但實際上如果單算豐臣家的實力,他們僅僅占了全日本十分之一的土地,總共220萬石,而作為臣子的德川家康居然擁有280萬石的土地。

那為什么豐臣秀吉明明知道德川家康勢力如此龐大還不把他除掉呢?

原因是成本太大,不一定打得過。早在1584年的“小牧長久手之戰(zhàn)”中德川軍面對氣勢洶洶的豐臣軍,非但沒有慫,反而一舉擊潰豐臣軍的主力,名揚天下。后來要不是自己的盟友二五仔織田信雄反水投靠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也不會就這樣輕易的臣服于秀吉。

作者:我方團隊書劍為酒

5

豐臣秀吉是日本歷史上唯一從一介平民崛起成為日本的實際統(tǒng)治者的人物,他一生東征西討,號稱“餓殺三木,渴殺鳥取,不用一兵,水淹高松”。在他統(tǒng)一日本的過程中只經(jīng)歷過一次敗仗——那就是公元1584年的“小牧長久手之戰(zhàn)”,而在此戰(zhàn)中戰(zhàn)勝他的恰恰就是德川家康。此后豐臣秀吉對德川家康就始終又敬又怕。不過秀吉是聰明人——他見自己一時無力戰(zhàn)勝家康,索性爭取將家康拉攏到自己的陣營。在此之前家康和秀吉的舊主公織田家有二十多年的同盟史,而秀吉至少在名義上是以織田信長的繼承人自居的,當然真要讓家康臣服還是得看秀吉還出什么條件。盡管秀吉一時無法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勝家康,但他卻能從政治上孤立家康——他施展政治謀略將與家康結盟的織田信雄拉攏過來,從而將家康孤立起來。之后秀吉又征服了關西地區(qū)的諸侯大名,基本上除德川家康和伊達政宗等關東諸侯外全日本都臣服于秀吉。這時的秀吉以幾乎全日本的軍力對家康進行壓制,希望家康對自己表示臣服,不料連連遣使卻屢遭拒絕。鍥而不舍的秀吉先是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家康,又把自己的母親送到家康那兒當人質。在秀吉的軟磨硬泡之下家康提出:豐臣秀吉不得干預德川家族內部的繼承人問題;不索取繼承人作為人質;承認駿河、三河、遠江、甲斐、信濃等地為德川家繼承人所有三項條件,秀吉表示完全滿足德川家的一切要求。終于在公元1586年的秋天家康前往大阪面見秀吉。據(jù)說在正式會見之前秀吉曾單獨來到家康下榻的房間與之密會并以拜托請求的口吻直言:自己出身卑微,希望家康為天下安寧計向自己行臣服之禮。次日在正式會見時家康當著其他已歸順豐臣家族的諸侯大名的面向秀吉行臣服之禮,由此豐臣秀吉在形式上壓制了德川家康,雙方正式確立君臣關系。不過后世卻評價秀吉和家康的關系為“名曰君臣,近似盟友”。

事實上德川家族成為了名義上臣服于豐臣政權的一個保持著較高獨立性的地方割據(jù)勢力而且是一個極具實力的割據(jù)勢力,更何況在豐臣政權統(tǒng)治下半獨立的割據(jù)勢力可并非德川一家。豐臣秀吉只是憑借自身實力成功壓服了地方上割據(jù)稱雄的諸侯大名,但并未能構建起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政體,除德川之外伊達、島津、毛利等強勢諸侯大名其實一直蠢蠢欲動。盡管豐臣秀吉暫時壓制了他們的野心,可一旦秀吉死去就是另一回事了。要知道此時豐臣家僅僅只占據(jù)著全日本十分之一的土地,總共220萬石,而名義上作為臣子的德川家康居然擁有280萬石的土地。由于有過在小牧長久手之戰(zhàn)敗于家康的教訓,因此秀吉對戰(zhàn)勝家康并無必勝的把握,可他仍想出了削弱家康實力的辦法:家康當時的領地是東海五州,于是秀吉提出以關東八州作為禮物饋贈給家康。表面上看家康的領地擴大了,但這意味著家康必須放棄自家祖?zhèn)鞯娜右约昂髞碜约洪_拓的東海道其余四州領地,同時秀吉“建議”家康把居城定在當時還名不見經(jīng)傳的江戶,這其實就是希望家康把金錢和精力花費在建設新領地上,從而削弱德川家的實力。然而遷入江戶后的家康卻獲得了意外的收獲:伊豆半島銀山的發(fā)掘對德川政權的發(fā)展而言無疑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另一方面家康還令本多正信和青山忠成等人修城:從土地高處挖土填海平池——首先把挖掘櫻田門外壕的土拿來填海,做成了日比谷的市區(qū)。德川家原來所統(tǒng)治的三河、駿河、遠江、甲斐、信濃五州之人紛紛慕名來到江戶。至此江戶的城鎮(zhèn)建設工程順利完工,人丁開始日益興旺起來。德川家臣伊奈忠次被委以改造關東重任的伊奈忠次對利根川水流進行了改道——他在河堤上筑起堤壩、鋪設大道、開鑿運河、架筑橋梁,同時擴大了可耕地面積,從而大大增加了家康領土上的收成。伊奈忠次積極鼓勵桑、麻等作物的栽培和興修水利,使關東八州日漸富庶。茨城縣的結城特產(chǎn)細織(柳條細),伊奈忠次就根據(jù)產(chǎn)出的捻線綢織予以獎勵,從而大大提升了當?shù)剞r(nóng)民的生存積極性。他還改革完善了江戶的財政和稅收體系。與此同時他著手制定一系列適應江戶發(fā)展需要的法律草案并嚴厲鎮(zhèn)壓違法行為。他還領導了對關東土地的清理丈量,為日后德川幕府的農(nóng)業(yè)政策定下了基調。

古代日本沒學習中國的科舉制,而是一個由士、農(nóng)、工、商等各階層固定組成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社會形態(tài)下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會打洞——原本作為平民子弟的豐臣秀吉是絕無出頭之日的。然而他抓住戰(zhàn)國亂世的機遇,成功崛起成為統(tǒng)一日本的“天下人”?杉词故撬矡o法一下推翻日本既定的階級固化形態(tài),所以他不能名正言順地創(chuàng)建幕府,就任征夷大將軍,這就使其政權自一開始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豐臣秀吉意識到:自己不能就任征夷大將軍,也就無法名正言順地成為武士階級的主公。他想到的對策是向天皇朝廷靠攏,建立以關白為核心的文官治國模式。本來這是強化豐臣政權統(tǒng)治力的,但武士階級畢竟已統(tǒng)治日本數(shù)百年,此時依然擁有極其強大的力量。秀吉重用文官不僅沒能起到強化豐臣政權統(tǒng)治的目的,反而催化了豐臣政權內部文官和武士的對立,以致于在豐臣秀吉死后以石田三成為首的文官派遭到豐臣家武將勢力的圍攻,德川家康巧妙利用了豐臣家兩派之間的矛盾達到他削弱豐臣政權的目的。事實上豐臣家內部的矛盾不僅表現(xiàn)在文臣和武將之間,豐臣家的后宮系統(tǒng)也潛伏著矛盾:豐臣秀吉盡管妻妾眾多,然而誕下男丁者卻僅有淀殿一人。偏偏淀殿誕下的鶴松卻于幼年早夭,此時已年過半百的秀吉已不對子嗣抱有希望,于是過繼外甥秀次作為豐臣家的繼承人。誰知此后淀殿又誕下秀賴,秀吉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位而逼迫養(yǎng)子秀次自盡并將秀次的妻妾子女全部斬殺,多家大名受到此事的牽連,同時豐臣家原本屬于秀次一系的那些輔佐的家臣也因此事受到牽累,無形中等于是豐臣家自斷臂膀自毀長城。

豐臣秀吉錯誤地發(fā)動侵朝戰(zhàn)爭進而引發(fā)明朝的干預也是加速豐臣家滅亡的原因。豐臣秀吉發(fā)動侵朝戰(zhàn)爭的初衷有三點:其一憑借征服朝鮮的功勛洗刷自己出身卑微的尷尬;其二借機擴張自己統(tǒng)治的領土;其三削弱地方諸侯大名的勢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德川家康等關東大名始終按兵不動,避免將自己的實力消耗在朝鮮戰(zhàn)場;反倒是親豐臣的諸侯大名們在戰(zhàn)爭中損失慘重?梢哉f豐臣政權從建立伊始就由于豐臣秀吉的出身問題、內部權力結構問題以及后來的繼承人問題而潛伏下諸多危機。

6

本來想翻看山岡莊八的那套《德川家康》再回復,實在是自己懶,根據(jù)自己現(xiàn)有的認知寫吧。首先說命題犯了個基本的錯誤,就是歷史上沒有真正的豐臣家族。大家都知道,豐臣秀吉以前叫羽柴秀吉,沒有什么背景,跟了織田信長后,隨著織田信長威望的提升,作為左右手的明智光秀和羽柴秀吉也就成為了歷史上的人物了。再說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相比,沒有大家族背景,也沒有過人的武藝,更是大字不識幾個的,沒有能掐會算的技能,也沒有屯田開荒治水征稅的管理能力。羽柴秀吉就是憑著死心塌地的跟隨織田信長一步步熬到了三當家的位置。這就說到后來天下初定,有實力的幾個大名不是織田信長打服了;就是當?shù)乃懒,當兒子的撐不起局面,只能俯首;也有像德川家那樣看似不好?zhàn),誰厲害就敬著誰的。結果外部敵人被收拾的差不多了,二當家明智光秀在本能寺政變圍殺了大當家織田信長,準備自己當征夷大將軍號令天下。羽柴猴子趕回來以平亂之名又弄死了明智光秀,這下老大、老二都掛了,老三猴子自然做起頭把交椅,自己沒有封自己是征夷大將軍,而是封了個太閣。這個有點像中國宋代的太尉,實際管控軍權的人。其實不是猴子不想當征夷大將軍,只是大家都認為那應該是給織田信長的位子,而織田信長陣營內不全是羽柴秀吉的人,所以猴子為了拉攏這些人,一直在想辦法說明自己是繼承了織田信長的衣缽,甚至想娶織田信長的侄女茶茶公主,把自己的姓氏也從羽柴改為了豐臣。但是說羽柴秀吉是本能寺之變的主謀一直不絕于耳,織田信長原班手下對猴子只是敬畏,不是真正的服從,加上這家伙確實沒讀過什么書,只知道武力解決問題,絲毫不懂治國之道,在經(jīng)歷戰(zhàn)國時代上百年的戰(zhàn)亂后,不懂得休養(yǎng)生息,居然向朝鮮發(fā)動了全面戰(zhàn)爭,并且歷史上第一次向中國正式宣戰(zhàn)。最后豐臣秀吉雖然打下了朝鮮,但還是不懂得治理,自己本國實力也隨著戰(zhàn)爭的消耗變弱,以前俯首的大名又有不服從的了。結果是一直保存實力的德川家康站出來,把猴子的勢力全部消滅,最后德川家康以絕對的實力震懾其他的大名,創(chuàng)立了江戶幕府時代,也是日本歷史上最長的一個幕府時代。反觀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相比,具有深厚的成府和長遠的政治眼光。在戰(zhàn)亂時期懂得韜光養(yǎng)晦保存實力,同時懂得利用各大名之間的關系做到相互牽制和制約,而且在日本歷史上說德川家康是懂得搞基礎建設的,這樣可以穩(wěn)固民心,天下也才坐的長久。對了,這不單是說的德川家康本人,也說說德川家族。德川家族是當時非常殷實的大名,即使和織田信長相比,實力也并不遜色,只不過沒有像武田信玄和今川義元名氣那么大,也沒有像上杉謙信和北條氏康那樣和織田信長正面沖突導致滅亡。德川家族的家臣底子可以說比織田信長手底下的人還多,例如我們能叫上來名字的本多忠勝、大久保忠世、大久保忠佐、高木清秀、服部半藏等等,都是厲害角色。這樣的人才儲備,在后期分分鐘秒根本不對豐臣秀吉忠心的織田信長留下來的舊部。結果顯而易見,德川家康平定了亂世后,注重基礎農(nóng)業(yè)發(fā)展,維護各大名之間平衡,政局逐漸穩(wěn)定,歷史也進入了日本最后一個幕府時期。好了,說到這吧。因為是憑自己印象碼字,有不對的地方還希望高手指正。最后要說的是了解敵人才能戰(zhàn)勝敵人,整天謾罵日本的那種假愛國,以大國自居卻看不清真正的優(yōu)劣,那才是可悲的。

7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5點導致豐臣家的滅亡

1,全國統(tǒng)一過程過快。先看下秀吉的步伐,1582年6月本能寺之變,織田家垮臺。同年6月山崎合戰(zhàn),明智家滅亡。同年6月清洲會議,秀吉掌權織田家。1583年3月賤岳合戰(zhàn)爆發(fā),柴田家滅亡。同年9月,和毛利家(包括2個分家)結盟。1584年4月小牧.長久手合戰(zhàn)爆發(fā),德川家勝利。1585年6月四國征伐,長宗我部家臣服。同年7月就任關白,取得大義民分并發(fā)布總無事令。1586年6月上杉家上洛,上杉家臣服。1587年3月九州征伐,島津家臣服。1589年到1590年小田原之戰(zhàn)爆發(fā),北條家滅亡,伊達家臣服。

歷時8年,秀吉一步一步的完成了日本形式上的統(tǒng)一。諸大名表面上臣服但內地里暗流涌動。統(tǒng)一過程看似很順利,但也有個例外,那就是1584年的小牧·長久手合戰(zhàn),也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德川家以3萬對豐臣家10萬,打的豐臣家丟盔卸甲,這大大出乎了秀吉的預料,秀吉意識到德川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如果硬拼的話,即使拿下德川自己也必然付出慘重的代價,此時西北方向的毛利家剛剛結盟,如果你自己變弱,難保不反水。東北方向的大大名上衫家對你密切關注,四國的長宗我部家和九州的島津家已經(jīng)崛起,此刻秀吉和當年信長一樣處于四戰(zhàn)之地,再加上自己已經(jīng)47歲“高齡”,時間是真的拖不起,所以面對德川家只能妥協(xié),以求盡快解除東南方向的威脅,但也為日后留下重大隱患。

2,家族子嗣太少。估計秀吉自己都沒想到能在53歲時統(tǒng)一日本,然后悲催的發(fā)現(xiàn)沒有兒子可以繼承,就打算培養(yǎng)自己的親外甥豐臣秀次接班,結果自己老來得子,所以決定趁自己死之前把外甥干掉,為自己的兒子掃平道路(石田三成在這事上背了黑鍋。。),秀次的死讓養(yǎng)子們和親家們敲響了警鐘,更直接導致小早川秀秋在關原決戰(zhàn)時的叛變。

3,家庭不和諧。大老婆寧寧和小老婆茶茶一直明爭暗斗,寧寧雖然是正室,但沒有為秀吉生過孩子,茶茶為秀吉生了兒子,所以兩人地位相差無幾。寧寧培養(yǎng)了福島正則,加藤清正等尾張武官派,而近江出身的茶茶也同樣得到了石田三成等近江文官派的支持,這就是豐臣家文武對抗的初步由來。秀吉平民出身沒有團結的普代家臣團,這些近臣的內耗造成了日后豐臣政權的迅速瓦解。

4,發(fā)動文錄·慶長之役,1591年后,秀吉把關東八州256萬石封給家康、讓其遠離京都,減小其影響,然后派自己的嫡系武將守主東海道,讓其無力西進,但有足利幕府的前車之鑒在先,為了讓包括伊達家在內的東部諸大名徹底臣服,1592年秀吉發(fā)動了為期6年的文錄·慶長戰(zhàn)役,希望讓西部大名實力可以大大超越東部大名,可惜事與愿違,戰(zhàn)役的結果是親豐臣家的西部諸大名實力整體下滑(60萬石的島津家在關原合戰(zhàn)時只能派出1500人),武官派和文官派的徹底決裂,讓德川家康有可乘之機。

5,關原合戰(zhàn)前后形勢的錯誤分析。秀吉死后,豐臣家的形勢岌岌可危,東西對抗已經(jīng)不可避免,但秀賴之母茶茶堅持認為這是家臣之間的戰(zhàn)斗,作為宗主不應該參與,這種鴕鳥政策導致自己徹底失去戰(zhàn)略主動,關原合戰(zhàn)后德川家直屬領地加封至400萬石,豐臣家的直屬領地減封至65萬石,徹底失去和德川家正面對抗的實力,在如此強烈的實力對比下,那些受過秀吉恩惠大名紛紛倒下家康,共同敲響了豐臣家的喪鐘。

8

豐臣家族的失敗歸根結底還是豐臣秀吉自己整出來的后果,作為一個出身卑微的人,他在織田信長手下一步一步地靠著軍功爬上了關白的位置,在逐漸掌握權力的過程中,他在統(tǒng)治集團內部和對敵對勢力的一系列政策失當讓他這個家族二世而亡。

雖然豐臣秀吉統(tǒng)一了日本,但這個統(tǒng)一是形式上的,除了干掉了一些中小反對派,德川、前田等強大的諸侯他沒有徹底消滅,只是用西歐封建式的“分封”與這些大諸侯形成主從關系,豐臣秀吉并不能對德川等諸侯實施直接管轄,當秀吉一死,在沒有強有力的繼承人管控局面的情況下,德川等諸侯們也沒有必要再服從豐臣家族了。

豐臣秀吉統(tǒng)治集團內矛盾重重,這里有他的親屬,有他起家時的兄弟,也有他發(fā)達后加入的大批家臣,這些老中新人意見不合,時間一長統(tǒng)治集團四分五裂,秀吉活著的時候還能壓制,等他一死,孤兒寡母主政,壓根鎮(zhèn)不住,最終被德川家康利用,覆滅了豐臣家族。

豐臣秀吉出身低微,在講究出身的武士階層看來很不舒服,所以秀吉手下的武將不是很看得上他,所以秀吉相對重用文臣,可是在戰(zhàn)國時代的日本,武士階層是掌控政權的,秀吉手下文臣武將矛盾不斷,這個也是豐臣統(tǒng)治集團滅亡的因素之一。

而反觀德川家康,出身大名家庭,手下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武將,他的擴張比較平穩(wěn),他通過關原之戰(zhàn)和兩次大坂之戰(zhàn)基本消滅了反對派,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武力統(tǒng)一,他把許多大名趕到了偏僻的地方,把自家的親族和重臣分封到日本的核心重要地區(qū),逐漸使得德川家族實際掌控了全日本,在這個基礎上,德川家康推行“一國一城令”,將主從關系通過制度固定了下來,保證了德川幕府260多年的穩(wěn)定運轉。

豐臣秀吉死后,他5歲的兒子豐臣秀賴繼位,雖然秀吉規(guī)定了五大長老輔佐秀賴,這5個人里面也包括德川家康,經(jīng)過十幾年斗爭,豐臣家族逐漸處于下風,最終德川軍攻破大阪城,秀賴被迫剖腹自殺,德川家康將豐臣家族的男丁全部處死,秀賴有個八歲的兒子豐臣國松僥幸逃出大阪城,但在伏見被逮捕后斬首,秀賴7歲的女兒千代姬被迫出家為尼,豐臣家從此絕后。

9

豐臣秀吉是與劉邦朱元璋一樣的草根出身,草根皇帝自己能力很強但家族能力弱,劉朱兩人為了江山永固是怎么做的?殺多少人?豐臣秀吉還是不夠手黑啊

10

歷史上一統(tǒng)日本的豐臣家族為何最后輸給了德川家族?

這里面有一個錯誤的認知,豐臣家族并沒有實質上統(tǒng)一日本,只能說豐臣秀吉是最大的勢力壓服了各路諸侯被尊為名義上的首領。比如為了讓德川家康臣服于自己,豐臣秀吉將妹妹朝日姬嫁給德川家康,還把自己的母親大政所送給德川家康當人質,這種情況能說豐臣家族一統(tǒng)日本了么?但豐臣秀吉確實是個人物,建立了新的封建體制一時間國泰民安。

至于最后豐臣家族輸給德川家族其實和日本與明朝的一場戰(zhàn)爭有關,就是咱們熟知的萬歷三大征之一。為了提高威望真正一統(tǒng)日本,進而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1592年,豐臣秀吉出兵率兵20萬征伐朝鮮,這20萬大軍都是豐臣家族的親信精銳。

戰(zhàn)爭初期豐臣秀吉軍團勢如破竹,打的朝鮮丟盔棄甲,連首都漢城與陪都平壤都丟了,朝鮮向宗主國大明求援。1592年萬歷皇帝派遣遼東總兵李如松領兵援助朝鮮對抗日本。

這場戰(zhàn)爭分為多個階段,一共打了六年,豐臣秀吉最后大敗損兵折將,數(shù)萬精銳喪生,豐臣家勢力驟降。而且這次大戰(zhàn)使得豐臣秀吉威望大降,豐臣家勢力形成文治派與武功派。豐臣秀吉死后,豐臣秀賴年幼壓不住這些驕兵悍將,豐臣家勢力徹底分裂被德川家康拉攏利用。

1600年關原之戰(zhàn),德川軍與豐臣武功派的聯(lián)軍擊敗反德川聯(lián)合軍與豐臣文治派的聯(lián)軍。挾大勝之威,德川家崛起,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將軍,開創(chuàng)江戶幕府。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