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是清朝前身后金入關前定都沈陽而修建的皇宮,后來建立清朝并在入關后將沈陽皇宮定為行宮,名字叫盛京行宮或奉天行宮。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爾哈赤將后金的都城從遼陽遷移至沈陽中衛(wèi)城,同年便在中衛(wèi)城中心東南角的位置修建宮殿,現(xiàn)存的建筑中大政殿和十王殿就屬于這一期工程中的建筑。
皇太極時期的二期工程
第二年皇太極繼承后金的汗位,皇太極時期1631年開始又耗費了五年的時間對沈陽中衛(wèi)城的“盛京城”和皇宮,1636年皇宮大致上建成,皇太極便在當年定國號為清,并升格為皇帝,沈陽宮殿很多主要的建筑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命名的,主要包含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翔鳳樓、飛龍哥、崇政殿、大清門、東翼門、西翼門、篤恭殿、建文德坊、武功坊,這些是在康熙時期編纂的《盛京通志》中有記載的,在其中兩座牌坊的坊心有銘文“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崇德二年正是1637年。
這是清朝入關前最后一個皇宮,也是唯一一個有確切記載修建年代的宮殿,和北京故宮相比,沈陽故宮具有滿、蒙、藏的很多別樣的特色,甚至其中的布局還能看到八旗行軍帳殿的布局,即便是早期的建筑,也已經可以看到明顯的封建等級表現(xiàn),和后面 北京故宮的建筑比較明顯的顏色區(qū)別就是它使用了大量綠琉璃瓦,而北京故宮則是偏向于明朝時期的黃色,這可能是當時的后金還沒有完全在情感上脫離他們游牧民族的特色,綠色代表的或許是他們生存的草原、森林。至于其他的其實和那一時期的其他宮殿建筑風格沒有太大的差異,當時的后金主要的人員都是來自于女真滿族,也算是游牧民族,他們主要還是以大帳為居所,所以沈陽故宮很多建筑都仿照大帳的樣式,房頂都會有五彩琉璃寶頂和胡人力士的雕塑,建筑上還會出現(xiàn)一些關于神話的獸面、如意、連珠、蜂窩枋等,除了這些游牧民族特色外,還會有漢人的福祿壽喜、龍鳳圖案等。沈陽故宮的建筑還真不如北京一些清朝時期建筑更有女真的建筑風格,可能沈陽故宮的設計主要還是出自漢人之手,而后金或是說大清要在這里立足,肯定是要學習、接納、融合漢人的各種元素。
入關后的行宮時期
順治元年清軍入關,沈陽故宮也退居二線成為陪都行宮,乾隆時期在修繕沈陽故宮原有建筑之余,新增了部分的建筑或裝飾,其中包含戲臺嘉蔭堂、儲存四庫全書的文溯閣、太廟、日晷、嘉量。乾隆時期的這一次修繕新建后直至清朝滅亡在沒有任何大的工程。日晷是古代一種報時的工具,而嘉量是古代的一種量器,這兩種分別代表的是量度標準和時間標準,也代表帝王皇權的公正和疆域的統(tǒng)一,可體現(xiàn)乾隆皇帝對皇權的控制。
乾隆時期新增的建筑中,文溯閣是最有特色的,它的設計雖然仿照的是寧波的天一閣,但和同時期其他以紅、黃、金色為主色調不同的是它主要以藍、綠、白為主色調。同時期啟用的太廟原本是一座道教三官廟,它的建筑風格就已經非常接近明朝時期的風格,到處可見的龍紋圖案裝飾,天花板也是龍紋的,屋頂也全部采用黃色琉璃瓦覆蓋,沒有皇太極時期的綠色琉璃瓦鑲邊,這或許也是因為太廟為祭祀類建筑的原因。除了建筑色調,皇太極時期和乾隆時期的建筑裝飾中,彩畫的區(qū)別是比較明顯的,沈陽故宮早期的才華是以“寶珠吉祥草彩畫”為主,而乾隆及后期新增的一些才華主要是借鑒中原宮殿的和璽、旋子、蘇式。乾隆之后雖然沈陽故宮的用途多次轉換,但建筑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哪怕是偽滿洲時期也沒有,比較當時清朝的口袋也不富裕,想整也整不了。
拓展:
1、寶珠吉祥草彩畫:清代時期的一種官式建筑彩畫,具有滿、蒙、藏的民族文化特色,只裝裝飾在宮殿、帝王陵墓建筑,但北京故宮也難見它的身影,只是在北京中軸線的端門上有遺存,而沈陽故宮早期建筑有大量使用。
2、和璽彩畫:古畫彩畫規(guī)格登基最高的,主要是畫龍,加上一些裝飾,和璽之后就是旋子彩畫了,旋子彩畫是一種類似花心的圖案,主要元素是花。
(和璽彩畫)
(旋子彩畫)
3、蘇式彩畫:清朝官方稱為彩畫蘇做,可以用的元素非常多,包括云彩、牡丹、葡萄、蓮花、蝙蝠、福字、壽字、山水,色彩也幾乎沒太多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