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史論縱橫扯一扯!

北洋軍閥在袁世凱死后,逐漸形成皖系、直系、奉系軍閥輪番執(zhí)政的局面,其中皖系1916-1920是皖系,1920-1924是直系,1924-1928是奉系,北洋政府從袁世凱死后到張作霖被炸死,政權(quán)交迭之頻繁,也是軍閥混戰(zhàn)的表象。

第一個下野的北洋皖系大首領,就是段祺瑞,1920年的時候直皖大戰(zhàn)后,段祺瑞宣布下野,結(jié)果就跑到了天津,誰都知道天津是段祺瑞的死對頭曹錕的老巢,段祺瑞跑到天津其實是給曹錕出了難題,都知道直皖不對付,但是以段祺瑞的威望誰也不能把他怎樣,反而曹錕擔心段祺瑞在他的地界上出問題。

后來很多軍閥下野后都往天津跑,比如徐世昌、曹錕、孫傳芳等都是如此!只有吳佩孚不入租借,沒有去天津,在北京待著!

那么,為什么北洋軍閥首領失敗后,都往天津跑?

首先,天津是北京咽喉,是列強當年侵略中國的橋頭堡,在天津有九國租界,基本當時在世界上有點能耐的,不在天津弄塊租界,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列強。

當時的天津并不比北京差多少,與北京頻繁的政權(quán)交迭形成對比的是,天津雖然魚龍混雜但是因為有列強庇護,反而很安全,像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皇宮后,選擇到天津落腳,各地的大軍閥紛紛都在天津買房置地,久而久之,天津反而成了政府要員下野后的聚集地,各種政客和野心家都在這種尋找東山再起的機會。

其次,天津也是北洋軍閥發(fā)家的地方,北洋軍閥源于北洋新軍,北洋新軍最開始就是在天津小站練兵,雖然后來都混的有模有樣,但是在小站的時候,都是一個小兵,北洋這些大軍閥,當年在天津小站的時候,其實都是朋友,因此,北洋圈里有一個說法,只要你繳槍,就不殺你!

從天津小站走出的民國總統(tǒng)有五位,總理有九位,可以說天津?qū)τ诒毖筌婇y都有特殊的情況。

最后,還是天津是個好地方!相對于北京,天津還是個出海口,交通便利很發(fā)達,文化生活也很豐富,比如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就特別喜歡待在天津,時常登臺唱戲,當時還想有一種說法,袁克文是北方青幫的老大,雖然袁世凱死后開始窮困潦倒,但是死后據(jù)說有兩千妓女送行。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天津有兩千妓女,說明當時的風俗業(yè)有多發(fā)達!

當軍閥為了什么?權(quán)、錢、兵!下野之后窮的就剩錢了,得不得找一個好地方花!

很多人說,當時的上海比天津要發(fā)達,為什么不選擇上海和武漢呢?

那是因為,北洋軍閥和南方的軍閥壓根就不對付,北洋軍閥說到底還是同根同源,要是落到南方軍閥比如革命軍手里,那就沒好了!

綜上,天津的確是北洋軍閥下野后的絕佳去處!

最佳貢獻者
2

北京指點江山,天津退隱江湖,是整個民國前期的風氣,更是北洋軍閥們不成文的慣例。

為什么呢?

因為天津?qū)嵲谑莻好地方啊~

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民國時期的中國城市排名,跟現(xiàn)在并不一樣。由于交通方式的不同,民國時期的城市格局跟現(xiàn)在差異很大。

最大的城市,自然是上海了。但第二大城市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北京,而是長江重鎮(zhèn)武漢。

北京連第三都排不上,第三名是天津,第四名是南京。事實上,北京在民國時期除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外,別的方面影響力很弱。但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影響力就更弱了。

但天津不同。

由于海運的興起,天津快速發(fā)展了起來。外國侵略打開了華北的大門,各國都在天津劃上了大片的租界。北洋時期的天津,幾乎完全是由外國人建立起來的城市。

由于海運發(fā)達與外來文化影響,導致天津的生活非常西化,華北第一家西餐廳——起士林,就落在了天津。天津城區(qū)里直到今天都隨處可見的歐式建筑,就是受方面租界區(qū)的影響。北洋時期,天津的人口曾經(jīng)一度是北京的六倍多。相比于現(xiàn)在北京天津的地位,那時候從北京到天津才是“進了大城市”。

更重要的是,租界區(qū)除了建設優(yōu)良,設施完善之外,還獨立與中國政府的管制之外。無論是下野政客還是失意軍人,只要你有錢,你就可以在租界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不怕你的仇家到租界區(qū)找你的麻煩。對于這些政治的失意者而言,這可實在是太重要了。

(天津五大道)

五大道,是方面北洋大佬們退居天津的主要居住區(qū)。這個地方位于各國租界中的黃金地段,處處都是民國修建的小洋樓,是當年的豪宅,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您現(xiàn)在去天津也可以看到。

對于北洋軍閥來說,回到天津,第一有安全保證,第二生活設施比北京要好上很多。而且天津華洋雜居,各式各樣的西方文化娛樂他們都能接觸到,黎元洪就是在天津?qū)W會的打網(wǎng)球。

最重要的是——勢力在這,離北京近,有復出的可能。

北洋的人物,都是跟著袁世凱混出來的。而袁世凱起家的地方,就是天津小站練兵。天津城是李鴻章袁世凱及之后的北洋人三代經(jīng)營出來的,北洋的勢力在此根深蒂固。無論是滿清遺老還是日本人、國民黨,都別想在天津占北洋派的便宜。北洋老人回到天津,就像回家一樣。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后,蔣介石邀請段祺瑞南下上海,幾次三番邀請,段祺瑞就是不去。他深知自己如果去了,就是砧板上的魚肉,離開了天津沒有任何勢力能庇護他。

在滿屏滅亡后,有相當多的滿清遺老去了大連。因為大連地處東北,是清朝的發(fā)家龍興之地,滿清遺老們在哪里還能找到歸屬感和一定的勢力,與北洋人回天津是一個道理。

另一方面,由于天津離北京的距離很近,對于北京政府的消息,天津能夠第一時間探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北洋退下的人物,沒有幾個徹底死心的,政治敏感度自然高,他們還是想等到北京風云有變重出江湖的。

與之相比,南京國民政府中的失意者,則大多去了上海,就是因為政治中心已經(jīng)變成了南京。這就像漢朝的時候,社會上的“名士”出家修道,不去五岳等名山大川,而去緊挨著長安的終南山,就是為了第一時間得知朝廷里的消息,等著皇上請自己出山。所謂“隱退”,說給別人聽聽而已。

3

如果說國民政府的前臺是南京,后臺是上海。那北洋政府的前臺是北京,后臺是天津。天津是重要通商港口,又是各國租界所在地,是國內(nèi)的飛地。在這里進可攻,退可守自然是不二選擇。

(近代通商口岸)

1、特殊的近代城市:天津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把天津作為通商口岸開放。直隸總督加銜通商大臣負責天津地區(qū)的對外事務。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從北京來看,天津是國防的前線,所以從大沽口到天津之間層層布防。

從外國人來看,這個越來越繁榮的通商港口,租界林立,各家發(fā)展各家的。當時有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日本、奧匈帝國和比利時等九國租界。

(天津租界圖)

這種模式發(fā)展之下,天津是北方的經(jīng)濟重心,也是現(xiàn)代化的標準城市,其租界更是一塊飛地,政府權(quán)力無法企及。

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后,列強在天津的權(quán)力更加多元,條約屬地可以駐扎軍隊,銀行團、公使團常常在這里活動。

(意式風情區(qū)今天依然很受歡迎)

2、北洋時期的選擇

軍閥下野是為了再次更好的出來,而不是真正下去。當然就算真正退出也要找一個安全的地。

黎元洪在丟失總統(tǒng)后,果斷逃到天津租界,到這里就不用擔心了。張勛復辟失敗后,來了德租界。

(黎元洪)

梁啟超很長時間里也在天津租界區(qū)。

在這里,首先可以保證基本的安全,不會被莫名的死去。

其次這里外國勢力強大,來了這里可以接觸到很多人,弄不好有回去的機會。

再者這里距離北京也近,有風聲容易行動。

(溥儀)

溥儀離開故宮后,就來了天津租界。

其實到了南京國府時期,失意軍人、下野政客都在上海,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上海租界分布圖:租界就是國中之國)

近代中國的幾個特殊的地方,香港之于廣州,上海之于南京,天津之于上海,大連之于奉天,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列強對中國政局影響的深遠。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4

民國成立以后,特別是袁世凱死后,中國就進入了軍閥混戰(zhàn)時期。各路大帥們?yōu)榱藸帄Z地盤,爭權(quán)奪利是大打出手。這打仗自然是有勝有敗。勝的軍閥是更上一層樓,輸?shù)木椭荒芡娤乱傲嗽⒕。而這下野的北洋軍閥寓居最喜歡選天津,這一是因為安全因素考慮,二是經(jīng)濟因素,第三則是政治因素。

安全因素考慮

一般來說這軍閥混戰(zhàn)有個慣例,就是不對失敗者趕盡殺絕。這主要是因為北洋軍閥的首腦們原本大多是同僚,甚至不乏彼此間沾親帶故的,自然不好意思做得太絕。另一方面勝敗乃兵家常事,這勝利的軍閥怕自己萬一哪天失敗,所以也不想多結(jié)仇。

然而既然是慣例不是法律,那么總會有特例。為了防止萬一,這失敗的軍閥肯定想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寓居,省得萬一有人來尋仇。而且軍閥在任時往往搜刮了不少財富,即使從防備賊人這點來說,也得找個安全的地方。

天津當時有列強的租界。在民國時期租界都是由列強慣例,北洋政府根本無權(quán)干涉,也不敢去招惹。所以躲進天津的租界寓居,即使得罪了哪個在位的軍閥,也不怕他們會殺上門來,也不怕軍閥混戰(zhàn)波及。

而且租界是按照西方模式管理,有比較健全的警察制度。這日常治安也比動不動就會打仗的其他城市強得多。

所以從安全角度考慮,天津的租界很適合寓居。

經(jīng)濟因素

天津自1860年《北京條約》被開放為商埠以后,因為這里有漕運、海河-渤海的海運和津浦鐵路,交通發(fā)達,因此在清末天津就成為了華北最重要的工商業(yè)中心、經(jīng)濟中心,和當時的上海、廣州同屬一線城市。

軍閥們在任時搜刮了不少錢,下野了當然希望享受生活。天津經(jīng)濟發(fā)達,商業(yè)繁榮,自然就成了軍閥們最理想的居住地了。其實這就和現(xiàn)在有錢人愛去北上廣置業(yè)一個道理。

政治因素

天津另一個好處是距離北京近。北京是北洋政府的首都,是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軍閥混戰(zhàn)時期時局變化快,天津距離北京近,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馬上就可以做出反應。對于那些還有野心的軍閥來說,這里無疑是最佳的地點。

像皖系首領段祺瑞下野以后,就是在天津聯(lián)絡了張作霖、盧永祥、孫中山等人共同倒直。并最終在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以后出任了臨時執(zhí)政,東山再起。

5

1926年,段祺瑞被馮玉祥打敗下臺。下野之后的段祺瑞,來到天津日租界,潛心修佛并當起了寓公。這已經(jīng)不是段祺瑞第一次下野了,不過他下野之后的歸屬地,卻仍然選在天津。

無獨有偶,徐世昌在1922年被直系軍閥趕下臺后,也選擇了到天津生活。并且除了段祺瑞和徐世昌兩位北洋軍閥外,溥儀和黎元洪等人,也都曾在下臺后定居在天津。

(段祺瑞舊照)

那么,天津到底有怎樣的魅力,竟然會成為軍閥們下野后的首選之地呢?

如果說起民國時期中國的大都市,那么天津一定榜上有名。除了上海之外,天津甚至可以算得上民國第二大城市。

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外來文化不斷沖擊著衰弱的清朝,天津作為清朝最接近政治中心的港口,自然也成為了受西方影響最大的城市。當時的天津滿街都是歐式建筑,西洋元素大量充斥在天津街頭。甚至還有外國人在天津開設了西餐廳,咖啡等飲品也開始逐漸流行。

在北洋政府時期,天津的總?cè)丝谝呀?jīng)超過了100萬,是政治中心北京的數(shù)倍。不過話說回來,北京在當時除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之外,其他各方面實在不能算得上是大都市。

人口規(guī)模的增加,也促使了天津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天津的城市配套設施是非常高的。除了便利的交通條件之外,天津的水、電、體育、娛樂等設施,一直處在國內(nèi)先進水平。

黎元洪下野之后,就曾在天津住宅中建了一個網(wǎng)球場,到了冬天,則又會改為滑冰場。這在天津甚至算不得一件非常稀奇的事,也側(cè)面反應了天津人民的生活豐富多彩。

天津的豐富生活,很快得到了北洋軍閥的青睞。說起來,既然下野的軍閥不能再在政壇上攪動風云,那么他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大把地去揮霍金錢。而作為國內(nèi)大都市的天津,正好能夠滿足軍閥們的生活所需。

(徐世昌舊照)

不過,難道僅僅因為生活條件好,下野的北洋軍閥就會選擇前往天津嗎?

事實上,對于一個下野的軍閥來說,生活條件什么的都是浮云,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要想躲避仇家的殺害,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尋找一個安全的避難場所,而天津正好是這樣的一個安全城市。

自1860年之后,英、法、美、俄等9個國家,先后在天津設立了租界。盡管列強設立行政自治的租界地,是為了欺辱中國,但這卻意外地使得軍閥有了一個特別的保護傘。

自溥儀退位進入天津后,北洋軍閥有樣學樣,在下野后通常都會進入天津。

只要一躲進外國列強的租界中,任誰也沒有辦法把他們抓出來。畢竟當時的北洋政府內(nèi)部問題都還沒有解決,誰也不愿意去得罪外國人。

于是乎,一旦北洋軍閥下野,他們都會退居天津。并且來到天津后,他們都會前往各國租界的黃金地段五大道定居。那里除了各國勢力的保護之外,到處都是別墅式的小洋樓,生活條件更是高人一等。時至今日,五大道的洋樓建筑依然保持完好。

(袁世凱舊照)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要在保證安全的同時也能舒服生活,那為什么不選擇同樣租界無數(shù),但卻更加繁華的上海呢?

事實上,北洋軍閥基本上都是袁世凱的手下,其勢力范圍也一直在北方地區(qū)。任何人來到北方之后,都一定會給北洋軍閥幾分面子。而假如他們?nèi)サ饺松夭皇斓纳虾#瑨仐壛俗陨淼牧⒆阒,那就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并且最重要的原因是,北洋軍閥下野之后,幾乎都會渴望著東山再起。北京是北洋政府的政治中心,而天津則算是離北京最近的地方了。一旦北京城有什么風吹草動,下野的軍閥,都可以憑借著自己在北方強大的關系網(wǎng),迅速取得情報。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抓住機遇,再次登頂權(quán)力之巔。

比如直皖戰(zhàn)爭中被迫下野的段祺瑞,在失敗之后,就曾來到天津靜待時機。結(jié)果在馮玉祥1924年發(fā)動北京政變后,段祺瑞還真的等來了機遇,出任了臨時國家元首。

由此看來,居住在天津,不僅可以在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享受優(yōu)渥的物質(zhì)生活,同時還能繼續(xù)身處政治中心,以圖東山再起。這也難怪北洋軍閥下野后,都喜歡到天津當寓公了。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

6

還真是如此,民國北洋軍閥時期,諸多北洋軍閥首領兵敗下野以后,大多都前往天津當寓公,過起了有滋有味的小日子。如徐世昌、段祺瑞、孫傳芳都是如此。為什么這些北洋軍閥首領這么喜歡往天津跑呢?

第一,天津是民國時期有數(shù)的大城市。民國期間,甚至有南上海北天津之說。早在1920年天津就擁有了150多萬的人口,可以說,哪怕在當時全世界,天津都是有數(shù)的大城市。因此,天津可以為這些下野的北洋大佬們提供足夠舒適和現(xiàn)代化的生活。

不要小看大城市所提供的現(xiàn)代化便利條件,這其實在民國只有少數(shù)城市才能做到。當時,包括北洋大佬們的老家,中國絕大部分地區(qū)都仍然處于原始生活狀態(tài),既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更別說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了。這自然不是享受慣了現(xiàn)代便利生活的北洋軍閥們所能忍受的。

第二,天津地區(qū)擁有幾乎所有列強的租界。我們都知道,自清末以來,列強就開始在中國各大城市圈定勢力范圍,建立租界。在這些租界之中,列強擁有自己的管理機構(gòu)、警察、監(jiān)獄甚至軍隊,完全就是國中之國。

對于這些租界,哪怕是清政府和后來的民國政府都束手無策。而這恰恰是這些下野的北洋軍閥首領們最需要的。因為他們只要進入租界,無論是曾經(jīng)的敵人還是正在掌權(quán)的對手,都只能望洋興嘆、束手無策。因此,天津租界就成為下野大佬們的最好避難場所。

同時,北洋軍閥首領選擇天津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租界的治安往往遠遠好于軍閥混戰(zhàn)中的中國大部分城市。因此,對于已經(jīng)下野、沒有兵力保護自己,又擁有龐大資產(chǎn)的前北洋軍閥們來說,租界才是最能維護自身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地方。

第三,北洋軍閥自興起以來,勢力范圍一直主要以華北地區(qū)為主。而天津又是北洋軍閥的起家之地,因此,北洋軍天津勢力和關系都極為密切。兵敗下野后的北洋軍閥首領們,自然會選取自己更熟悉和關系網(wǎng)更密切的地區(qū),而不是更加繁華卻鞭長莫及的上海灘。

第四,大部分北洋軍閥并不甘心失敗,避居距北京最近的天津,意圖東山再起。北洋軍閥時期,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是北京地區(qū)。而這些失敗下野的北洋軍閥首領們,大部分人并不甘心失敗,一直尋求機會試圖東山再起。

而距北京咫尺之遙、交通發(fā)達、信息便利的天津,顯然是他們最好的選擇。在天津,他們可以隨時獲取最新的消息,抓住可能會出現(xiàn)的機遇。

而且,這么做的確有成功的例子。例如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在直皖戰(zhàn)爭失敗后一直避居天津,等待時機。而機會也真的讓他等到了,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期間,倒戈將軍發(fā)動北京政變,由于軍閥之間的矛盾,一直避居天津的段祺瑞,則被公推為中華民國總執(zhí)政。段祺瑞成功的東山再起,再次回到了政治中心。

7

民國特別是北洋政府執(zhí)政時期,軍閥們下野后,都喜歡到天津去。當年北洋大總統(tǒng)徐世昌被直系曹錕逼迫下臺后,馬上離開北京去了天津,在天津的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和天津地方士紳到車站迎接。與眾人寒暄后,徐世昌攜家人先到意大利租界暫住,不久又搬到英租界咪哆士道新居,結(jié)束了40多年的政治生涯,專心致志于租界寓公的悠閑生活。

曾任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的徐世昌,下野后寓居津門

不僅徐世昌如此,其他北洋大佬如段祺瑞、黎元洪、曹錕等人失意后也是去了天津,天津成了北洋失意下野政客軍閥的大本營,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直系軍閥首腦曹錕下臺后也在天津租界做寓公

我感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天津有西方列強租界,便于藏身,并且十分安全。

北洋元老段祺瑞天津舊居

從1860年至1945年間,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日本、比利時等國通過各種方式在天津城區(qū)設立了租界,這些租界具有行政自主權(quán)和治外法權(quán),中國政府不得干涉。下野軍閥和政客在天津租界做寓公,不用擔心中國政府秋后算賬,十分安全。

二、天津距離當時中國政治中心北京非常近,交通便利,便于打聽消息,可退可進。一旦有風吹草動,下野政客和軍閥可以隨時進京重新上臺,也可以從海路和陸路南下或者出國。

三、天津是北方最大的都市之一,生活舒適、便利。

天津位于華北平原腹地,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北方最為繁華的畿輔首邑,經(jīng)濟繁榮輝煌,環(huán)境安靜優(yōu)美,用今天的話說,是個宜居城市,所以深得下野軍閥政客們的青睞。










8

民國初期,中國處北洋軍閥統(tǒng)治,軍閥之間在袁世凱死后,混戰(zhàn)不休,北洋政府的帶頭大哥一直都在換,而在換政權(quán)的過程中,有個很獨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軍閥在失敗下野后,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天津了。天津為何能得到他們的青睞呢?

這里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天津多租界

民國時期有句話是“南上海,北天津”。這倆個地方由于租界多很受政客的喜愛。而天津境內(nèi)有九國租界,軍閥們可以托庇于帝國主義的保護,因為在租界內(nèi),屬外國管轄,國內(nèi)是無權(quán)干涉的,軍閥失敗后,在這里可以不受到當權(quán)者的控制,即使下野了,也可以比較自由。

二、天津距離首都北京近

天津距離北京太近了,天津就是北京的后花園,北京發(fā)生了什么,有個風吹草動天津都能第一時間得知。離首都近就可以更好掌握當時的政治風向標,在軍閥們看來搞不好還能東山再起呢!

三、天津是大都市、多社會名流

天津在北洋軍閥時期,號稱亞洲第一都會。經(jīng)濟發(fā)達,多資本家和上層階級人員。軍閥雖下野但畢竟朋友也大多是這個圈子里的,所以軍閥在天津生活即能享受大都市的樂趣,又能和朋友交心,何樂而不為呢?

四、這里是北洋軍閥起家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北洋軍閥起源于袁世凱的小站練兵,而小站就在天津,所以這里是他們發(fā)家的地方。這里走出了五位民國總統(tǒng)、九位總理和三十位督軍,是北洋軍閥當之無愧的大本營。回到天津,對他們來說也是會有歸屬感的了,畢竟落葉歸根嘛!

對于此,大家有何看法,歡迎補充!

9

1916年,當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病死,北洋軍閥逐漸形成皖系、直系、奉系輪番執(zhí)政,其中1916-1920是皖系,1920-1924是直系,1924-1928是奉系。

軍閥間混戰(zhàn)不休,北洋政府一哥總在變換,在此過程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失敗者往往通電下野后,就沒人再進行追殺,財產(chǎn)家人得以保全,然后大都首選天津去當寓公,如段祺瑞、黎元洪、徐世昌、曹錕、孫傳芳人等都是如此!只有吳佩孚不入租借,沒有去天津,在北京待著!

北京指點江山,天津退隱江湖,北洋軍閥們?yōu)槭裁磿@樣呢?

一、天津有西方列強租界,生命基本無虞。

雖說下野后,軍閥間或許不再追殺,但也不能保證其它仇家也不追殺,孫傳芳不就是被俠女施劍翹三槍斃命的嗎?其實高官厚祿等什么都是浮云,唯有保住吃飯的家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尋找一個安全的避難場所,才是最佳選擇。

自1860年至1945年間,美、英、法、美、俄、日等9個國家,先后在天津設立了租界,在租界之內(nèi),列強擁有自己的管理機構(gòu)、警察、監(jiān)獄甚至軍隊,中國政府無權(quán)干涉。下野軍閥和政客只要進入租界,無論是曾經(jīng)的敵人還是現(xiàn)在的對手,都只能望洋興嘆、束手無策。同時租界的治安遠遠好于中國大部分城市,所以對于已經(jīng)下野、沒有兵力保護自己,又擁有巨大資產(chǎn)的北洋軍閥們來說,租界才是即能維護自身生命又能保證財產(chǎn)安全的地方。

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才收回了天津的所有租界。

二、天津是民國時期大都市之一,生活條件優(yōu)渥。

當時有南上海北天津之說,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天津作為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強進京的重要通道,西方文化不斷改變著衰弱的清朝,列強都在天津強行建立租界,當時的天津幾乎完全由外國人建立起來的城市,滿街都是歐式建筑,生活非常西化,西餐廳、咖啡等飲品也開始逐漸流行。

當時天津的總?cè)丝谝呀?jīng)超過了100萬,是政治中心北京的六倍之多,反之大量的人口又促進了天津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如便利的交通、水、電、體育、娛樂等設施,一直處在國內(nèi)先進水平。這讓許多北洋大佬們的老家,都望塵莫及,這自然是享受慣了現(xiàn)代便利生活的北洋軍閥們所能期望的,所以一旦北洋軍閥下野,他們都會各國租界的黃金地段五大道定居,時至今日,五大道的洋樓建筑依然保持完好。

三、天津是北洋軍閥的大本營。

北洋軍閥起底于袁世凱的天津小站練兵,從小站里走出了五位民國總統(tǒng)、九位總理和三十位督軍,他們或許曾經(jīng)在一口鍋里掄過大勺,一鋪炕上滾過,甚至有鄰里同鄉(xiāng),所以內(nèi)部爭斗時很多都是虛張聲勢。當時北洋圈里有一個說法,只要你繳槍,就不殺你!北洋的勢力在此根深蒂固,無論是滿清遺老、國民黨、外國人都得高看北洋軍閥一眼,天津是北洋軍閥當之無愧的大本營,回到天津就像回家一樣。

四、政治是政治人物的生命,大部分北洋軍閥雖被迫下野,但一直尋求機會試圖東山再起。

天津是北京的后花園,與北京咫尺之遙、交通發(fā)達、信息迅達,一旦北京城有一絲風吹草動,下野的軍閥們憑借自己關系網(wǎng),能迅速取得情報并采取相應對策,或許能再登頂權(quán)力之巔。

如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在直皖戰(zhàn)爭中被迫下野,就一直在天津靜待時機。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期間,倒戈將馮玉祥軍發(fā)動北京政變,段祺瑞則被公推為中華民國總執(zhí)政,成功的東山再起,再次回到了政治中心。

綜上,天津的確是北洋軍閥下野后的不二之選!

10

我是【今古言堂】,感謝題主的邀請,這個問題我來答。

民國初年,正是北洋軍閥名義上掌控全國政局的時期。

雖然北洋軍閥看似一個整體,但其內(nèi)部仍然存在派系之爭,而政治斗爭往往都是殘酷的,在北京政治斗爭失敗的北洋軍閥首領們,往往會選擇待在天津等待東山再起的一刻,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當時的民國有著“南上北天”的說法,即南方最大的城市是上海,北方最大的城市是天津。而天津之所以能夠與上海相媲美,正是由于這里匯聚了大量的外國租界,政治斗爭失敗的北洋首領們,往往可以在這里獲得外國勢力的庇護,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時還能獲得優(yōu)渥的退隱生活;

其次,我們要知道天津是當時民國北方第一大港,交通條件極為便利,只要是政治斗爭失敗的大多都會選擇在天津先落腳,如果確定無法挽回敗局就會選擇從這里坐船去南方,在哪里還有許多地方可以供他們東山再起,至少也能做個地方軍閥;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天津離北京足夠近啊。如果北京一旦出現(xiàn)新的政治變化,就在北京邊上的天津,退隱的政治人物們必然可以迅速的來到民國的政治中心把握機會,重新發(fā)光發(fā)熱。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