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諸葛亮的忠心,可以這樣來評價。他不為認何人,也不為自己,為天下統(tǒng)一。

東漢末年,因黃巾起義。張角以太平道蠱惑教徒民眾,打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口號!發(fā)起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導致了東漢末年朝庭的衰敗。從此天下分離,地方諸侯崛起,天下戰(zhàn)亂不停,人民百姓苦不堪言。

諸葛亮隆中對,先三分天下,在一舉統(tǒng)一。這樣天下戰(zhàn)亂才能止戈為武,所以諸葛亮加入劉備軍團,一步步實行統(tǒng)一計劃。奪起西川建立蜀漢,希望能早日克服中原一統(tǒng)天下。

諸葛亮為了止戰(zhàn),可算是戎馬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最終活活累死。

諸葛亮的一生都在伐魏,不是在做伐魏工作,就是在去伐魏的路上。是什么讓他不停的伐魏,“恢復漢室,強大蜀國,證明自己,完成劉備末完成的大業(yè),還是白帝城托孤遺言”都不是。

個人認為,是為了(一個更大的藍圖,“統(tǒng)一”。讓天下太平,不在有紛爭戰(zhàn)亂,讓人民百姓過上早出晚歸,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開創(chuàng)盛世,勉于戰(zhàn)爭)。

我想這樣的想法才配得上,能匹配管仲,樂毅之人的諸葛亮。可惜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雖未能一統(tǒng),也證明了,有其人,有其能。

最佳貢獻者
2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以他對蜀漢政權的忠心,還有匡扶漢室的決心,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贊譽。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連他的敵人都感到敬佩。在曹睿向司馬懿托孤的時候,就專門提到了諸葛亮,希望司馬懿能夠如同諸葛亮一樣對曹魏政權鞠躬盡瘁,扶保幼主。可是司馬懿一旦權力在手,就顛覆了曹魏的江山。這樣一對比,我們就能夠感受到諸葛亮精神的偉大。


諸葛亮的一生,是追求匡扶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一生。他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之后,就為劉備的事業(yè)盡心盡力。他在接管蜀漢政權后,內(nèi)修政理,外交東吳,在他的有生之年連續(xù)向曹魏發(fā)動了五次北伐。最終由于雙方的實力過于懸殊,諸葛亮壯志未酬,病逝在北伐的戰(zhàn)場上?梢哉f,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江山,耗盡了畢生的精力。

但是,我們在這里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漢獻帝的朝廷還存在的時候,諸葛亮既然對漢室如此忠心,為什么諸葛亮不去投奔漢獻帝,輔佐漢獻帝去重建漢室江山呢?諸葛亮卻偏偏要去輔佐劉備,在劉備的領導下去匡扶漢室呢?


一、漢獻帝的漢室實際上是曹操掌控下的傀儡。

漢獻帝和他的朝廷實際上是命運多舛。漢獻帝在被董卓推上皇位后,就成為了各路諸侯手中的傀儡。他和自己的朝廷沒有地盤,沒有軍隊,只能四處流浪,在各個勢力的夾縫中生存。在最窘迫的時候,漢獻帝的大臣們只能親自去為生計奔波,甚至有餓死在野外的。

在各路諸侯中,有的像呂布那樣,沒有能力輔助朝廷而表示愛莫能助的。有如同袁術自立為帝,想要更新?lián)Q代的。還有像袁紹那樣的,懷著幸災樂禍的感情,看著漢獻帝的朝廷自生自滅的。當然,也有像曹操那樣的,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的。


最終,漢獻帝被搶先一步的曹操迎到了許都,成為了曹操的傀儡。曹操在將漢獻帝朝廷剛一接到許都時,就在保證漢獻帝他們的衣食住行外,首先自己謀取了假節(jié)鉞,錄尚書事的職權,一舉控制了漢獻帝朝廷的文武大權。從此,漢獻帝成為曹操手中的一塊政治招牌,為他的事業(yè)服務。

在漢獻帝的朝廷中,自然有很多忠于漢室的人物。這些人中,甚至還包括了曹操的親家荀彧。可是,這些人沒有實權,在曹操的嚴密控制下,他們根本就無力和曹操對抗。正如曹操在土山與關羽約三事時所說的,吾為漢相,漢即吾也。諸葛亮的政治敏感度那么高,自然會對漢獻帝的朝廷看得一清二楚。他在東吳聯(lián)盟時,就一針見血的指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在這樣的朝廷里,又如何能夠匡扶漢室呢?


在漢獻帝的朝廷中,人們名義上為漢室做的每一件事,實際上都是為曹操的事業(yè)添磚加瓦。如果對曹操的舉止稍有不滿,馬上就會遭到殘酷的殺戮。曹操為了打擊漢獻帝的勢力,連漢獻帝的皇后、貴妃以及外戚都毫不手軟。他的親家荀彧只是對曹操晉位國公、加九錫表示反對,就被曹操軟禁而死。試問一下,諸葛亮投奔漢獻帝,在漢獻帝的朝廷任職,他想要匡扶漢室豈不是自尋死路?因此,以諸葛亮的政治智慧,他是不會去那個掛羊頭賣狗肉的漢獻帝的朝廷去任職的。

二、諸葛亮輔佐劉備是出于雙方理念的契合與對他的感激。

但是,諸葛亮還是胸懷大志的。歷史記載,他在躬耕隴畝的時候,就自比管仲、樂毅。我們可以想見,這樣的胸懷天下的人才,自然不會愿意與草木同朽。但是,他的治國理念和曹操不和,他的想法是讓漢室延續(xù)下去?墒,因為有曹操的高壓政策,他又不能去朝廷輔佐漢獻帝,他只能尋求明主,以待天時。


雖然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中說自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可是當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和劉備意氣相投,一拍即合,一篇《隆中對》成為了千古絕唱。在這篇《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劉備陣營和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他切合實際的為劉備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zhàn)略藍圖。劉備也因此對自己的未來有了規(guī)劃,事業(yè)也從此走上了正軌。

我們從這里就可以看到,諸葛亮對劉備已經(jīng)關注很久了。在當時爭奪天下的各方勢力中,只有劉備是一直以漢室宗親的身份,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劉備的理想就是結束亂世,重建漢室江山。只有劉備才敢于和曹操在戰(zhàn)場上抗爭到底,寧死也不屈服。


諸葛亮通過對劉備的了解,才認為劉備的政治口號,和自己的愿望最為契合。諸葛亮想要重建漢室江山,可是到那個曹操控制的漢獻帝的朝廷去匡扶漢室,無異于去曹操的屠刀下送死。所以諸葛亮想要實現(xiàn)他的理想,加入劉備陣營一條路。因此,諸葛亮事先做好了準備,等待君臣相會的那一刻。

在劉備以三顧茅廬的最高禮儀來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就順水推舟的決定出山輔佐劉備,來為劉備和自己的理想奮斗。正是諸葛亮與劉備意氣相投,才演出了三國歷史上的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活劇。


三、諸葛亮匡扶的漢室實際上是劉備的漢室。

我們從以上的闡述,就能夠對諸葛亮要匡扶的漢室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了。諸葛亮要匡扶的是漢室,他要的是重建漢室江山,而這個漢室江山,自然是劉備的漢室江山。至于說漢獻帝的那個曹操傀儡的漢室,則是將來再解決的問題。

我們看待劉備的時候,總是拿他跟漢高祖劉邦相比較。在史書上說,劉備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這不過是從劉備的日常為人處世方面來進行的比較。如果我們從劉備的創(chuàng)建事業(yè)的風格來看,劉備更傾向于東漢的光武帝劉秀。


劉備對于漢獻帝的朝廷,和曹操一樣,只是用他的名義而已。在實際的作為上,劉備并不拘泥朝廷的命令。他的一切行動都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fā),并不理會漢獻帝的朝廷。他對于曹操的看法和諸葛亮一樣,認為他是漢賊。那么漢賊把持的朝廷,發(fā)出的命令自然不會聽從了。這樣,當劉備的實力得到發(fā)展后,他就以劉秀為榜樣,來處理天下事務。當年的劉秀先是在更始帝劉玄的朝廷任職,在得到機會去河北后,脫離了劉玄的控制,就開始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劉秀在十三年的戰(zhàn)爭中,略定河北,圖取兩京,打敗赤眉和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終于統(tǒng)一了全國,重建了漢室江山,建立了東漢政權。

劉備和諸葛亮真正的榜樣就是劉秀。在諸葛亮的《隆中對》里,從荊州出兵以向宛洛就是當年劉秀進軍的翻版。當年的劉秀,面對劉玄政權,面對赤眉軍擁立的漢室政權,還有天下各種形形色色的政權,他是根本一概都不承認。他只是依靠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還有自己手中的軍事實力,將這些政權一掃而光,直至建立自己的天下。


劉備和諸葛亮也是和劉秀一樣的想法,在自己的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借助漢獻帝的名義做事。而一旦自己羽翼豐滿,就開始自己的事業(yè),把漢獻帝拋到一邊。劉備在奪取漢中后,就認為自己的實力已經(jīng)強大到不懼怕曹操的程度,就自立為了漢中王。

當時的曹操得知這個消息,氣得破口大罵,要親自率軍討伐劉備。這是因為劉備的舉動,說明了他已經(jīng)和曹操以及漢獻帝的朝廷劃清界限,準備要獨立統(tǒng)一天下的行動了。只可惜的是,孫權懼怕劉備的實力增長過快過強,勾結曹操,撕毀了盟約,使得劉備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打擊,損失了關羽和他的軍隊,以及荊州的地盤。


在曹魏篡漢后,為了重建漢室江山,劉備稱帝。這個時候,劉備名正言順的成為漢室的繼承者。諸葛亮也作為劉備的丞相,為匡扶漢室而奮斗。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自始至終,他要匡扶的漢室,就是劉備與他共同創(chuàng)建的漢室江山,而并非是漢獻帝的漢室江山。

結語:

漢獻帝在被曹操奉迎到許都后,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曹操的傀儡。曹操只是利用他的政治招牌,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自己的事業(yè)服務。漢獻帝和忠于他的臣子,沒有任何實權。他們?nèi)绻豁槒牟懿,就隨時招來殺身之禍。在這個朝廷中,效忠漢獻帝,實際上就是效忠曹操,荀彧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諸葛亮就算是忠于漢獻帝的漢室,要讓他去投入這個牢籠送死,他是根本不會去的。


而諸葛亮并不是那種死板固執(zhí)的腐儒,他以法家之道行事,根本不理睬那些陳規(guī)陋習。他要匡扶漢室,就不會去匡扶漢獻帝那個傀儡漢室。恰在此時,劉備的三顧茅廬,讓他找到了輔佐的對象;诤蛣涔餐哪繕,君臣意氣相投,諸葛亮這才出山,輔佐劉備去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價值。

諸葛亮所說的匡扶漢室江山,實際上指的是他和劉備創(chuàng)建的漢室江山。他和劉備以劉秀為榜樣,準備結束天下的戰(zhàn)亂,以劉備漢室宗親的名義,像劉秀那樣再次建立新的漢朝。在劉備剛剛拿下漢中就馬上自立為漢中王的行動,我們就可以看到其中的端倪。在曹魏篡漢,劉備稱帝后,劉備和諸葛亮就更名正言順的為了重建漢室江山而努力。在劉備去世后,接受托孤的諸葛亮,也接過了劉備未竟的事業(yè)。他為了這個事業(yè)而奮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3

這個忠心同用他不用他,參與不參與,聽他不聽他,和當時的亂象實際情況都有關系,至少他不是亂象的制造者,他的出山是平亂的,太亂太復雜了,億萬人心的天下,自然之大,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4

你好,我是興亡多少事,我來回答。

諸葛亮在劉備死后,內(nèi)要對抗一直干擾他施政的益州官員系統(tǒng),外要收復中原,還于舊都,始終鞠躬盡瘁,六出祁山,最終五十多歲就因心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的確對蜀漢是忠心耿耿的,但諸葛亮并不是一個迂腐的人,在漢獻帝身上有很多主客觀因素,使諸葛亮輔佐他建功立業(yè),開創(chuàng)盛世,一統(tǒng)天下要艱難的多,甚至幾乎無法完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是諸葛亮的作風。

1、漢獻帝始終處于曹操的挾持中,人身安全和自由并不能得到保證。

諸葛亮是個聰明的人,他若進入曹操勢力范圍內(nèi)輔佐漢獻帝,就等于羊入虎口。即使藏拙與軍伍,曹操這等梟雄還是大概率會發(fā)現(xiàn)諸葛亮的才能,此時諸葛亮恐怕面對的就是之前徐庶一樣的難題了。

要么真心加入曹操的陣營,要么像徐庶那樣一心侍奉老母,亂世不出山,茍活一世。但我們知道,諸葛亮并不是一個真的茍活于亂世,不求聞達與諸侯的人物,投奔主公,卻不能來去自如,諸葛亮萬萬不會選擇。

2、漢獻帝無權無勢,只是光桿司令。

漢獻帝表面上是全天下的統(tǒng)治者,能號令諸侯,但諸侯聽不聽全看心情。漢獻帝沒有自己掌握的軍隊,忠心的朝中大臣也被“曹賊”殺戮殆盡,是光桿司令,孤家寡人一個。

史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人,都離不開自己一方勢力所提供的龐大資源,作為謀士,只是把資源用在該用的地方,掩蓋自己的薄弱之處,并讓敵方使不上優(yōu)勢資源。

諸葛亮謀略超人,再熟讀兵書,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漢獻帝如此境遇,諸葛亮不會也不能輔佐漢獻帝。

3、漢獻帝懦弱無能,并非明主

再被曹操劫持到許昌立都后,擁護漢獻帝和支持漢室的大臣們曾經(jīng)發(fā)動過幾次誅殺曹操的政變活動,但都因各種人物告密被曹操提前得知,政變流產(chǎn)不說,參與的人廣受株連和屠戮。

其中最著名的就屬“衣帶詔”事件,面對曹操逼問衣帶詔的由來,漢獻帝懦弱無能,一直不肯承認是他咬破手指用鮮血來書寫的,把責任統(tǒng)統(tǒng)推給大臣們,自己撇清關系。這其中雖然有“丟車保帥”的策略,但漢獻帝這樣的傀儡皇帝為了茍活在世上,當初大意凌然血書討賊,如今不敢面對曹操責問的眼神,沒有一絲對抗的勇氣,三番五次下去,那些愿意擁護漢獻帝的遺臣們也寒了心。

曹操曾經(jīng)諷刺漢獻帝到:曾經(jīng)高祖斬蛇起義,創(chuàng)立大漢基業(yè),如今過去四百多年,怎么他的子孫如此懦弱,可悲呀。

5

很多答主都在說諸葛亮的主觀意愿問題,說諸葛亮根本就不想著光復劉協(xié)的“漢”,只是想借助劉備的“漢”成就大業(yè)。

我非常認同這個說法。但是,我準備從另一個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假如,諸葛亮一心忠于漢獻帝,他要怎么去輔佐劉協(xié)?

首先,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個細節(jié):劉協(xié)和諸葛亮是同年出生的。而劉協(xié)十五歲的時候,就被曹操挾持了。這造成的結果是,當諸葛亮到了能夠出山的年齡的時候,劉協(xié)已經(jīng)被曹操控制了好幾年了。

眾所周知,曹操對劉協(xié)的控制極嚴,劉協(xié)面見過的人,都是要被嚴格審問的。所以,諸葛亮怎么做才能繞過曹操,見到劉協(xié),并獲取劉協(xié)的信任呢?這時候,諸葛亮就只能學習荀彧,先輔佐曹操,從而曲線救國。然而荀彧最后是什么下場你們也知道。

那么,如果諸葛亮非要輔佐劉協(xié),鐵了心了要幫劉協(xié)光復漢室,他要怎么做呢?

我的建議是:自宮。諸葛亮揮刀自宮,讓自己變成太監(jiān),以侍衛(wèi)的身份接近劉協(xié),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曹操的懷疑。誰能想到,一個連命根子都沒有的人,居然有光復漢室的志向呢?

就算諸葛亮成功獲取了劉協(xié)的信任,還是要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沒有兵權。都說槍桿子里出政權。沒有兵權,就失去了挑戰(zhàn)曹操的根本。

在皇宮大內(nèi)之地,又在曹操眼皮子底下,大規(guī)模征兵是不可能的事。諸葛亮又要怎么做呢?

我的建議是:改造木牛流馬,制造出“木兵流卒”。木牛流馬結構精巧,能自行行走,還不需要草料,如果能改造成人形,簡直是最好的戰(zhàn)斗兵器,將其稱之為三國時期的高達都不過分。憑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做個小改裝也并非難事。而且木兵流卒若是能流傳下來,必定能提高古代社會技術水平,實在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綜上,如果諸葛亮真的忠于漢獻帝,那么,他只要按照我的建議做,則誅殺曹操,光復漢室,都是小事一樁,也省的跟著劉備被累的半死,還北伐失敗了。

諸葛亮說:我可去你的吧!




6

良禽擇木而棲!

7

諸葛亮為啥不去輔佐漢獻帝?因為諸葛亮壓根兒也不是一個傳統(tǒng)衛(wèi)道者,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看。

第一個原因:諸葛亮隆中隱居,不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光復漢室,而是為了能夠得遇明主。如果他想輔佐漢獻帝,不用在隆中待著,直接去找漢獻帝就可以了,而且根據(jù)當時漢獻帝被曹操把持的現(xiàn)狀,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一去,肯定就不是輔佐漢獻帝了,而是被曹操所用。但是諸葛亮卻對此都不感興趣。

第二個原因:諸葛亮一直在等待一個時機,這個時機就是能發(fā)揮自己最大潛能和報復的時機。曹操不能給他這個機會,因為曹操那時候已經(jīng)是謀士如云,自己去了不過是錦上添花。孫權也不能,因為江東士子自成一派,他去了只能是個外人。而且不論是曹操還是孫權,已經(jīng)足夠強大了,他需要一個不太強大,但是有抱負的領導人,劉備是最佳的人選。

第三個原因:諸葛亮從來都沒有想到去光復漢室。隆中對中他就已經(jīng)給劉備挑明了: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所以后來諸葛亮幫著劉備,打著光復漢室,除滅曹賊的口號,都是給天下人看的,并不是真心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tǒng)與正義。竟然從來沒有想過光復漢室,諸葛亮又怎么可能去輔佐沒有一兵一卒的漢獻帝呢?

8

不用他

9

漢獻帝作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戰(zhàn)略下的政治資源,曹操不可能允許漢獻帝周圍有妄圖效忠劉協(xié)中興漢室的勢力存在。況且曹操自詡為大漢忠臣,也以中興漢室為己任,效忠自己就是效忠漢室,此舉必然引起名士大儒的不滿與厭惡,他們上天無門報效無路只得以歸隱草莽,縱情山水。

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在與十常侍勢力的斗爭中采取了錯誤的策略,引地方軍閥董卓入京相助,引狼入室,致使天下大亂,中央朝廷失去了對天下局勢的掌控,名存實亡,董卓進京后廢除皇帝,另立漢獻帝劉協(xié)為帝,至此開始了他的傀儡生涯,先后又被李榷、郭泗控制,險些餓死,后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這個大環(huán)境下諸葛亮沒有機會追隨輔佐漢獻帝,二、諸葛亮坐觀天下十五年就是為了等待屬于自己的主公。

主要因為漢獻帝那時已經(jīng)完全變成曹操控制的”傀儡”呀!”衣帶詔”事件敗露,以伏皇后家,董承一家等被曹操殺盡滅門,便是教訓!就連曾在朝廷,被漢獻帝封侯,稱為皇叔的劉備,不也是行韜晦之計策-裝做只埋頭種菜,后趁機領兵逃出曹操魔掌來了嘛因此,別說諸葛亮在隆中,即使在朝廷,在處于曹操勢力嚴控覆蓋之內(nèi),也難以施展輔佐的!

東漢至獻帝時,國運已衰敗至極,此時的朝庭就像一棵枯朽的大樹,隨時都會傾倒。而各方勢力莫不躍躍欲試,都想創(chuàng)出一片新天地。在此種局勢下,諸葛亮何等聰明之人,以他的眼界,怎么可能去匡扶快成亡國之君的漢獻帝。即便是劉備,可能也非他心中的輔佐最佳人選,要不然,劉備三顧茅廬,他都有些不情不愿的出山。故鳥尚擇良木而棲,聰明的諸葛亮當然也要遇明主而輔。

10

擇業(yè)問題是用人單位跟擇業(yè)者雙向選擇的結果。不是但一方面想怎樣就怎樣的,需要雙方達成一致。

而諸葛亮跟漢獻帝之間,漢獻帝是沒有能力跟諸葛亮合作,而諸葛亮是沒有意愿跟漢獻帝合作。

首先,我們看用人單位:漢獻帝集團

漢獻帝是被董卓強行推上帝位的,從一開始集團權力就被董卓把持,等董卓死了之后以為好日子來了,結果沒過幾天集團又被董卓舊部控制了。

好不容易在群臣協(xié)助下東奔洛陽,被曹操接到許昌,原以為能以母公司的名義控制曹氏子公司的,結果曹操憑借自己強大的業(yè)務團隊和運作能力,直接以子公司反控股獻帝集團,從人力資源到營銷團隊全是曹氏的人。雖然漢獻帝曾嘗試反抗,但劉備、馬騰等分公司遠水解不了近渴,董承、王子服等有職無權,醫(yī)務室的吉平更是有心無力。

所以,從當上皇帝開始漢獻帝就沒有自己的人事權去選擇用誰不用誰。

其次,擇業(yè)者諸葛亮

諸葛亮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但這忠心不是給漢獻帝的,甚至也不是給漢室江山的。他給的是劉備的認可與三顧茅廬的誠意,還有劉備公司的人才儲備不足讓諸葛亮有了發(fā)揮的空間(曹操跟孫權都曾招攬過諸葛亮,但都被拒絕了)。

諸葛亮為什么不選擇漢獻帝,很明顯他也看出漢獻帝那邊只是個空架子,過去投奔漢獻帝結果無非兩種:1.最終被曹操所用;2.被曹操殺了。這兩種結果都不是諸葛亮想要的,所以諸葛亮不會選擇漢獻帝。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