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水之秋,無授權禁轉!
因為清代題材的影視劇數(shù)量很多的原因,今天的人們大多對清代衣冠有較強的辨識度。即便對清史沒有過多少研究的人,也能從影視劇中看到請代衣冠的樣子。在很多人眼里,清代不僅發(fā)型奇特,衣冠似乎也十分奇特,和之前的朝代比簡直像是從另一個世界“蹦出來的”,似乎和傳統(tǒng)的中國衣冠體系完全不同。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筆者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其實清代衣冠并沒有那么“奇特”,它實際上不過是明代衣冠發(fā)展而來!之所以會覺得清代衣冠“奇特”,是因為大部分人對明代衣冠存在著認識的誤區(qū)而已。
筆者就此將推出一個關于清代衣冠的系列文章,講一講清代衣冠與明代衣冠的繼承關系。今天先來講講清代的官帽。
清代衣冠當中,最有特色的首推其官帽。清代官帽,沒有采用隋唐之后歷代常用的烏紗帽形式,而是采用了暖帽和涼帽兩種形式,兩種帽子上都配了寶石做的“頂戴”和孔雀毛做的“花翎”。根據(jù)官員品級不同,做頂戴的寶石材料也不同。而有大功的官員,還可以享受到皇帝欽賜的“戴雙眼花翎”(即插兩根孔雀毛)的榮譽。有清一代,從皇太極時代確定了官帽樣式之后,一直到清亡,官帽的基本樣式沒有發(fā)生過變化。所以《清史稿》說“蓋清自崇德初元,已釐定上下冠服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詳,而猶於變本忘先,諄諄訓誡。亦深維乎根本至計,未可輕革舊俗!
(為人們所熟知的兩種清代官帽樣式,這就是問題中為啥大陸和港片中的清朝帽子不太一樣的回答了,其實都對,只不過樣式不同,一個是暖帽,一個是涼帽)
那么,清代官帽的這種完全不同于歷代傳統(tǒng)奇特樣式又是從哪里發(fā)展出來的呢?難道真的是皇太極腦洞大開,一拍腦門設計出來的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清代官帽的樣式,很明顯的有著明代的“基因傳承”。
我們先來看暖帽。清代暖帽的基本樣式,是仿效明代的“奓檐帽”!皧L檐帽”這個詞,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因為它極少出現(xiàn)在明代題材的影視劇中。但實際上,發(fā)端于元代的“奓檐帽”在明代卻是一種官帽體系中比較常見的帽子。明代雖號稱“恢復華夏衣冠”,但實際上卻沿用了大量元代服飾,“奓檐帽”就是其中一種。清代的暖帽,幾乎就是明代“奓檐帽”的翻版,就連頂戴花翎都是沿用的明代特色,只是由于清人不再蓄發(fā)梳髻,所以降低了帽子的高度,并增加了紅纓作為裝飾而已。清人之所以選擇了這種帽子作為自己的官帽樣式,很大程度上同清人尚武的風氣有關——因為這種帽子在明代多是武官所戴。而在武官帽子上插羽毛,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只不過清朝將這種傳統(tǒng)也擴展到了文官的官帽上而已。
(明萬歷年間的《出警入蹕圖》局部,圖中武官所戴的奓檐帽十分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奓檐帽在明代不僅是武官常戴的帽子,明朝前期的皇帝也頗喜歡戴這種帽子。只不過皇帝所戴的“奓檐帽”沒有腦后的花翎,而是在帽檐上用珍珠進行裝飾。在《明宣宗行樂圖》和《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我們都能看到明帝戴著這種帽子。在2016年播出的電視劇《女醫(yī)明妃傳》中,劇中的明英宗的頭上也出現(xiàn)了這種帽子,總算是對歷史進行了復原。
(《明宣宗行樂圖》和《明憲宗元宵行了圖》局部,圖中明宣宗和明憲宗頭上戴的就是無花翎的奓檐帽)
(《女醫(yī)明妃傳》劇照,圖中明英宗戴的就是無花翎的奓檐帽)
說完了暖帽,再來說說清代涼帽和明代的傳承關系。清代的涼帽和暖帽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暖帽用于秋冬季,而涼帽用于春夏季。正如《清史稿》所說“凡寒燠更用冠服,每歲春季用涼朝冠及夾朝衣,秋季用暖朝冠及緣皮朝衣!鼻宕臎雒,一般用竹或藤編織而成,上加紅纓作為裝飾,戴起來比較涼爽。很多人認為這種帽子是清朝特色,其實,這種形似斗笠的“笠帽”在明代就很普遍了。它作為一種適合夏季戴的帽子,在明代廣泛廣泛使用,尤其是明代軍隊中,常作為夏季士兵所戴的涼帽。
(明代趙士禎所著《神器譜》中的明軍士兵形象,頭戴的就是笠帽,帽子上還有形似紅纓的裝飾物,形制與清代涼帽十分相似)
。鞔段鋫渲尽分兴枥L的笠帽,書中稱為“藤鍪牟”)
(留存至今的明代笠帽實物,形制與清代涼帽十分相似)
遺憾的是,在以往的明代題材的影視劇中,這種笠帽卻極少出現(xiàn)。筆者印象中,只有在1992年徐克導演的電影《新龍門客!分谐霈F(xiàn)過這種笠帽的影子。不得不讓人佩服這部電影的制作者對于歷史還原的用心程度。
(電影《新龍門客!分谐霈F(xiàn)的明代笠帽形象)
看完了這篇文章,相信您對清代官帽是怎么來的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其實清代官帽也沒什么奇特的,基本就是從明代的帽子中“山寨”而來的。清人尚武,不喜歡戴明朝的烏紗帽,而喜歡用明朝的武官帽,所以就有了看似“奇特”的清代官帽。講完了清代官帽,下一篇文章,筆者將跟您談談清代的另一種常見的帽子——“瓜皮帽”的由來。想知道詳情,請繼續(xù)關注我的文章吧!參考文獻:《清史稿》、《神器譜》、《武備志》、《萬歷出警入蹕圖》、《明宣宗行樂圖》、《明憲宗元宵行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