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是因為人才在項羽的手下,很難得到真正的重用,立了功也很難得到獎賞和升職。另一個原因就是項羽的格局不夠大,在這方面遜于劉邦。因此他不能給予手下的人才想要的預(yù)期。另外就是,項羽比較殘暴,不得民心。劉邦約法三章,寬仁愛民,因此被民眾擁護(hù)。

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國時期,有一個人當(dāng)時有兩個選擇,到曾國藩或者左宗棠手下去任職。他的一個朋友就勸他,應(yīng)該到曾國藩那里去。曾國藩其實打仗的能力平平,但是氣量大,愿意給手下的人才發(fā)揮的機(jī)會,有了功勞也愿意分給手下的人。在他手下的人,很多立了功勞被他舉薦,都升了官。左宗棠的個人能力很強(qiáng),很會打仗。但是喜歡表現(xiàn)自己。打了勝仗也愛把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手下的人比較難分到功勞,也不容易得到他的舉薦,往往升遷緩慢。這個人沒有接受朋友的意見,投奔了左宗棠,后來果然升遷緩慢。項羽就好比左宗棠,劉邦就好比曾國藩。項羽平時的表現(xiàn),都是些小恩小惠,人才在他手下很難得到發(fā)揮的機(jī)會,立了功也難得到賞賜,能留住人才才怪。劉邦這個人其實脾氣很臭,對身邊的人往往傲慢無禮。但是對真正有用的人才卻非?蜌,并且能夠大膽的使用。比如蕭何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一旦認(rèn)可,立刻就能拜他為大將軍。而韓信在項羽手下幾年,不過是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卒。

項羽的格局小于劉邦。項羽應(yīng)該沒有想過當(dāng)皇帝,否則滅了秦朝后,他完全可以想辦法當(dāng)皇帝,而不是到自己的封地當(dāng)一個王。而劉邦就有當(dāng)皇帝的志向。那么劉邦能夠給予手下前途的預(yù)期,肯定就大于項羽。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跟著劉邦,而不是項羽。另外劉邦比較講信用,約法三章,愛護(hù)百姓。項羽的性格比較殘暴,打了勝仗后往往喜歡屠城,后果很惡劣,他也因此得不到民眾的支持。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最佳貢獻(xiàn)者
2

項羽走到眾叛親離的地步,確實是不太讓人理解的。

說起來,似乎項羽對人才真的非常好,遠(yuǎn)遠(yuǎn)比劉邦對人才好多了。

(項羽)

一是項羽來者不拒。項羽從來不拒絕人才,只要去投奔他的,他都收留,很少有不用的情況。比如韓信無名無姓,但是前往投奔他,他就封韓信為郎中。章邯等“三秦”投降了他,他立刻封“三秦”為王。就算那些投降的秦朝士兵對他說三道四,他一怒之下,坑殺了二十萬人,也沒有遷怒章邯等“三秦”。由此可見,項羽其實對人才也算是很不錯的。

二是項羽寬仁厚道。項羽身上有寬仁厚道的一面。別的不說,我們就看看他是怎么對待他的最大競爭對手劉邦的就明白了。在鴻門宴上,范增多次向項羽提出,讓他殺掉劉邦,可以他卻一直不忍心,沒有殺他。后來,劉邦攻破了項羽的都城彭城,在他的皇宮中為所欲為,他在打敗劉邦,并抓到劉邦的父親和老婆以后,曾用劉邦的父親來威脅劉邦。但當(dāng)時劉邦無恥地說了一句,我們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殺你爹,請分給我一口湯喝。就算這樣了,項羽依然并沒有殺掉劉邦的父親和老婆,而是把他們給放了。

三是項羽有福同享。項羽打下江山以后,并沒有稱帝,而是只自封為西楚霸王,而且把十八路諸侯都紛紛封王,把江山分給大家,而不是自己獨吞。這一點,顯然比后來“殺功臣”的劉邦好多了。

但是,項羽的結(jié)局卻非常糟糕,讓人始料未及。尤其是垓下一戰(zhàn),項羽可以說非常凄涼。其實,在垓下的時候,項羽至少還有十萬人馬。對于項羽來說,十萬人馬已經(jīng)非常多了。當(dāng)年他在巨鹿之戰(zhàn)中,破釜沉舟,何其豪壯。他的軍隊要有那樣的氣勢,就算韓信、彭越、英布對他構(gòu)成合圍的態(tài)勢,項羽其實也絕對不輸給他們?墒,韓信只用一招“四面楚歌”,項羽的軍隊就跑光了,最后只剩下幾百人。逃到烏江邊上的時候,卻只有二十八人。最終又只剩下項羽一個人。這樣一種結(jié)局,簡直就是項羽人生的一個隱喻。

(垓下之戰(zhàn))

項羽對人并不壞,為什么落到“四面楚歌”這樣的結(jié)局呢?

我認(rèn)為,項羽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jìn)行分析。

一、不辨良莠。

項羽在用人的時候,他是看不出這個人才是好,還是不好的。前面我們說了,他就是來者不拒。但是這個人能干什么,干得好不好,項羽心里都沒有數(shù)的。因為看不出好壞,因此什么人都有,也無法讓人才發(fā)揮自己應(yīng)有的作用。

二、不予尊重。

確實是只要是人才,到項羽那里,項羽都能用他。但是項羽不知道怎么用他們。比如韓信是一個很有計謀的人,但是他并沒有發(fā)揮他的作用,韓信給他提的意見,他也不用。比如他確實尊范增為“亞父”,但是卻不聽范增的意見,讓范增憤然離開。再比如曹無傷,他把劉邦的情報透露項羽。對于這樣一個臥底,其實項羽應(yīng)該極為重視的。但項羽竟然在鴻門宴上把這件事告訴了劉邦,使得劉邦最終殺了曹無傷。這件事,讓天下的老百姓如何看項羽這個人?

歸根到底,是項羽對人才極為不尊重。

(劉邦)

三、賞罰不公。

項羽確實后來把很多人都封為王。但實際上,這些被封為王的,都是那些加盟而來的諸侯,不是項羽的手下。比如章邯等“三秦”,項羽就爽快地封他們?yōu)橥,包括彭越、英布這些人,都不是項羽的部下。項羽對他的部下是比較涼薄的。

韓信在投奔項羽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說項羽對部下很好,但是只在口頭上好,卻不愿意對部下進(jìn)行封賞。因此,他要離開他,前來投奔劉邦。韓信顯然是有切身體驗的,他才會說這樣的話。

四、不盡其能。

劉邦在用韓信的時候,就是放手讓他去干。雖然這讓劉邦很擔(dān)心,但他依然堅持這樣做。包括他對陳平、張良、蕭何的使用。

但是人才在項羽的手下,卻無法發(fā)揮應(yīng)有的作用。這一方面是因為項羽自己太能干,而且事事親力親為。另一方面,也是項羽對人才不信任,因而不能發(fā)揮其作用的表現(xiàn)。

總之,項羽不辨、不敬、不公、不用,這就使得人才在他的手下,個個心里都有怨言,大家對他都不滿,最終都離開了他。

(參考資料:《史記》等)

3

韓信曾這樣評價項羽:“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說話和氣,他的部下有人生病了,他同情落淚,還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墒堑鹊讲肯掠泄(yīng)當(dāng)封爵時,他缺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給人家,這就是傳說中的婦人之仁!

我們很多人在理解韓信所說的婦人之仁時,常常認(rèn)為是項羽心慈手軟,尤其是他在鴻門宴放過劉邦,最終被劉邦所滅。以至于很多人覺得,如果項羽能夠心狠手辣些,或許就可以取得最后的勝利。

但其實呢,這是大家的一種誤解,韓信所說的婦人之仁,與所謂的心慈心軟、心狠手辣沒有任何關(guān)系。它更多的是指,項羽在與人相處時,盡玩些虛的客套,卻從來不玩真格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就是項羽這種方法,那就是在小處,作得盡善盡美。

比如,“待人恭敬慈愛,說話和氣,有人病了,他流淚送上飯食”。這種方法,自然可以增進(jìn)彼此的感情,可問題是,等到關(guān)鍵時候,卻變得猶猶豫豫。

舉個例子,一個老板平時和員工相處,在小事上面作得是盡善盡美,平日里對員工噓寒問暖、關(guān)愛有加,各種小恩小惠不斷。但是,等員工做出業(yè)績了,希望能夠升職加薪時,他卻找出一大百個理由推脫拒絕。

至于另一種方式,就類似劉邦的方法,那就是平日待人大大咧咧,一言不合就開罵,但關(guān)鍵時候絕不含糊。

比如,另一個老板平時和員工相處,在小處上是作得非常失敗,不僅待人嚴(yán)苛,而且一言不合就開罵,平日里員工只要犯點小錯就更是各種責(zé)罵。但是,等員工做出業(yè)績了,希望能夠升職加薪時,他卻二話不說的同意,而且給到你的往往還超出你的預(yù)期。

面對這樣的兩個老板,你覺得哪個老板才是好老板,哪個老板才真正讓你感動?顯然是后者。

從這層意義上說,項羽對人好,就是小女人的方式;平常卿卿我我,關(guān)鍵時馬上就變了樣。劉邦對人好,那是男子漢大丈夫的方式;平常大大咧咧,關(guān)鍵時候馬上也變了樣。

再回到項羽身上,他對韓信好嗎?從小處去說,項羽肯定對韓信不錯,否則韓信不會說“項王對人恭敬慈愛、說話和氣”等,問題是,對于韓信來說,這種東西他根本就不稀罕。

同樣,對于陳平來說,他也不稀罕這些東西;當(dāng)然,因為類似的原因,還要很多類似韓信、陳平一樣的人,他們也都離開項羽!

4

一方面項羽出身楚國貴族,世家子弟,從小受過良好教育,知書達(dá)理,待人接物謙恭友愛。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在部下的眼里,跟著項羽沒肉吃,最多喝點湯。劉邦那邊使點離間計,再畫張大餅,大魚大肉擺在這里任你去吃,于是有很多人跟劉邦跑了。但結(jié)果才發(fā)現(xiàn),大餅終究是畫的,想吃大魚大肉,就得玩命去干活;罡赏炅耍瑑r值壓榨光了,那就送你見閻王吧。想喝點湯,門都沒有。

現(xiàn)在看來,真沒有幾個好老板,人的本性如此,共患難易,共富貴難。咱們出去找工作,項羽這樣的老板,已經(jīng)算是難能可貴了,沒事給你點小恩小惠,再怎么說還是有一口湯喝的。要是遇到劉邦那樣的,那就慘了。每年上半年老板都在那畫餅,到了下半年就開始選擇性失憶,永遠(yuǎn)沒有兌現(xiàn)的一天。但社會上可能還是劉邦這樣的老板更多吧。



另一方面,項羽豪氣沖天,喜歡那些很仗義的人。不喜歡玩陰謀詭計的人。他并非有勇無謀之人,否則怎么可能做常勝將軍,但是他以勇文本,打的就是士氣,不用陰謀,沒有戰(zhàn)略,被劉邦的人玩的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項羽很顯然是不喜歡鬼谷子縱橫捭闔,陰謀詭計那一套的。一般豪氣的人都看不起這類陰險的人。項羽重用的都是龍且,鐘離昧,季布,跟他性格比較相似的人,一個個都勇猛無比,打仗都靠的一個勇字。連范增都得不到項羽的重用,更別說陳平,韓信了。最終韓信,陳平就跑到劉邦那邊去了。


5

項羽的恭敬禮貌對待下屬,與發(fā)現(xiàn)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沒有關(guān)系!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的兩個主角項羽與劉邦,個性化特征非常鮮明。項羽對待士人,尊敬有加、彬彬有禮,對手下也是溫言細(xì)語,而劉邦卻恰恰相反,對待貴族士人,傲慢無禮,對待讀書人儒生更是謾罵侮辱,在洗腳時接見儒生,將尿灑在儒生的帽子里,對待手下更是動則拳打腳踢。但是,項羽與劉邦兩人的這些個人性格上的特質(zhì),不是人才流向的關(guān)鍵因素。人才流向的關(guān)鍵因素只有一條,那就是跟著誰可以成就大事業(yè),可以實現(xiàn)每個人的人生理想抱負(fù)。


張良這些原來六國的貴族,他們加入到反抗暴秦的大軍當(dāng)中,是為了家仇國恨,為了家國情懷和天下蒼生。他們的理想和抱負(fù),就是要推翻暴秦的統(tǒng)治,解救天下的黎民百姓于水生火熱之中,因為“天下苦秦久矣!”。他們選擇領(lǐng)導(dǎo)的首要標(biāo)準(zhǔn),就是要對待百姓寬厚仁慈,取得政權(quán)之后可以讓天下百姓過上安穩(wěn)的日子。在這一點上,項羽動不動就殺降,動不動就屠城,顯然是不符合張良他們的標(biāo)準(zhǔn),而劉邦對待百姓卻是寬厚長者的風(fēng)范。

韓信、陳平這類人,出身寒苦,他們的人生理想是實現(xiàn)出人頭地,成就一番功名,改變自身現(xiàn)狀。造反是殺頭滅族的大罪,風(fēng)險極大,所以韓信和陳平他們這類大才,在選擇領(lǐng)導(dǎo)時,首先會考慮將風(fēng)險降得最低,將成功的可能性放得最大,具體一點就是他們在選擇領(lǐng)導(dǎo)時,在心中會對投奔的對象作一番詳細(xì)的評估,誰最有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誰最有可能讓自己建功立業(yè)!韓信和陳平,最先投奔的人是項羽,因為項羽的名氣和招牌更大,但是通過深入的了解分析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項羽自身的缺陷非常明顯,如賞罰不公、剛愎自用、任人唯親等等,項羽的這些缺點,對于干造反這樣的大事業(yè)來說,是致命的。還有關(guān)鍵的一點,項羽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能力和長足,長期得不到重用,也是促進(jìn)他們離開項羽轉(zhuǎn)投劉邦的原因。


彭越、英布這些后期投奔的大將,都是典型的投機(jī)分子,誰最有可能取得最后的勝利、誰給的實際利益大,他們就選 擇誰、就幫誰。在這一點大,劉邦比項羽要大方的多也大氣的多,對于彭越、英布這類著名的戰(zhàn)將,劉邦舍得花大價錢,直接裂土封王,自然就將他們拉攏到自己的陣營中來了。

至于,殺狗的樊噲、趕車的夏侯嬰、吹喪的周勃,還有秦朝的底層官史蕭何、曹參等人,他們本來就是劉邦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早就結(jié)成了利益共同體,沒有可以選擇的余地,只能自始而終地跟隨劉邦。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人雖然后來都成為了大才,成就了豐功偉業(yè),但在剛開始造反的時候,都還算不上是什么人才,都是在實戰(zhàn)中歷練成長起來的,也算是劉邦成就了他們。

6

一個領(lǐng)導(dǎo)整天關(guān)心你,考慮你情緒狀態(tài),你家里有事也關(guān)心,另一個領(lǐng)導(dǎo)比較不近人情,但是干幾年能給你豪車別墅

7

項羽善待部下,為何帳下人才卻不斷流失?其實這個問題,韓信最有發(fā)言權(quán),項羽這一生錯過的最大的人才,應(yīng)該就是韓信了。

韓信出仕以后最早投奔的是項梁,項梁死后,韓信就歸屬項羽了,在項羽的陣營中做一個郎中,郎中應(yīng)該就是一個候補(bǔ)官員,等到缺乏將領(lǐng)或者官員的時候才能往上補(bǔ)缺。

韓信在項羽陣營就是一個小角色,沒有得到項羽的肯定和重用,他曾多次向項羽提出計策,但是都沒被項羽采納,在項羽手下默默無聞的韓信,最終投靠了劉邦,后來在蕭何的舉薦下,韓信為劉邦所重用。

正是在韓信的輔佐下,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迷惑了項羽成功占據(jù)關(guān)中,奪取了能夠與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本。

在劉邦與項羽的關(guān)鍵性決戰(zhàn)中,也是韓信出兵幫助劉邦徹底打敗項羽,終結(jié)了項羽戰(zhàn)無不勝的童話,可以說,錯失韓信是項羽在識人方面最大的敗筆。

然而,在韓信剛剛投靠劉邦時評價項羽的實力時,韓信認(rèn)為劉邦不如項羽,但是卻一語中的地說出了項羽的缺點。

韓信說項羽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雖然表面對人很慈愛,語言溫和,如果士兵有了疾病,甚至?xí)槁錅I,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們。

但是一旦到了部下有功應(yīng)該賞賜的時候,項羽就舍不得了,韓信諷刺項羽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平,也不舍得給人家。

實際上這就是婦人之仁,用我們東北話就是摳,善于給蠅頭小利,真正到了應(yīng)該封賞的時候就舍不得了。

當(dāng)時諸侯反秦的時候就有約定,誰先入關(guān)中者為關(guān)中王,結(jié)果劉邦最先進(jìn)入關(guān)中,項羽卻不舍得封他為關(guān)中王,最后封為漢中王,這就導(dǎo)致劉邦的不滿,實際上,項羽對其他各路諸侯的分封也存在問題。

等到韓信滅掉齊國后,項羽非?只牛(jīng)派人去拉攏韓信,開出的價碼也很高,意思是三分天下給韓信,韓信卻表示“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

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shù)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jié)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zhí)嫖肄o謝項王的美意!

盡管后來人們都說韓信拒絕項羽,而沒有背叛劉邦,為自己后來的慘死埋下的伏筆,實際上,如果仔細(xì)看韓信的那句話可以理解,項羽這個人還是不靠譜,不如劉邦大方。

劉邦當(dāng)時為了調(diào)動韓信南下,直接給韓信劃出了以前的齊地,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梁王,在韓信與彭越的聯(lián)合夾擊下,項羽最終兵敗而亡。

這就是差距,盡管后來劉邦除盡異姓王,那也是憑借自己的本事,反觀項羽連分封都不舍得,更別提項羽執(zhí)掌天下后的事情了。


項羽的那一套與士兵同吃住,能夠籠絡(luò)的其實只有最底層的士兵,而無法籠絡(luò)有理想的將軍,也就是說,項羽作為將帥尚可,但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過于幼稚,所以項羽雖然能打,但是信服他的人不多,劉邦雖然軍事成就不高,但是懂得團(tuán)結(jié)合作,懂得給別人提供舞臺,更注重團(tuán)隊建設(shè),這就是劉邦和項羽在拉人頭上重要的區(qū)別。

8

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以項羽烏江自刎而告終,就這樣,一個家世顯赫的貴族徹底敗給了街頭混混劉邦,而這個貴族就是項羽。論家世,項羽是楚國名將之后代,雖然到其父親那一代已經(jīng)家道中落,但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劉邦不過是一個貧民,街頭混混,和項羽比還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可就是這么一個身份不如項羽的人,硬是建立了自己的西漢王朝。

所以,就有人問為什么項羽對人恭敬,親手給部下端飯,人才卻都跑到劉邦那里呢?

確實,就連劉邦自己都認(rèn)為他的成功絕大部分得益于身邊的人才。在軍事的策劃上,比不上張良足智多謀;在治理國家、保證后勤的供應(yīng)上,沒有蕭何考慮周到;在率領(lǐng)百萬大軍,進(jìn)行勝利的戰(zhàn)斗上,也不如韓信治軍有方?墒莿钭龅搅俗钪匾囊稽c,就是集合他們的長處,團(tuán)結(jié)起來攻打項羽,而項羽卻只有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項羽對他還不全然相信。而這就是人才都跑去劉邦那里的原因之一。

項羽有勇無謀,果斷專權(quán),又不聽取屬下建議,劉邦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著名的《鴻門宴》就是一個例子,項羽事先和范增商量好了在在宴會上致劉邦于死地,可劉邦說了幾句關(guān)于兄弟情義的話就將項羽說的心生動搖,一意孤行,打破了原本的機(jī)會。而宴會上,范增多次舉起自己佩的玉玦提醒項羽早下決定,項羽對此始終充耳不聞。到最后,連項羽唯一有點本事的謀士都被他氣的說出,“豎子不足與謀”的話。

項羽自己感情用事,沒有謀略還不積極聽下屬的建議,實在缺乏統(tǒng)帥氣度,而劉邦善用人才,人盡其用,所以到最后人才都被劉邦招攬過去了。這是其一。

高起和王陵曾認(rèn)為:“劉邦與項羽相比,劉邦性格粗暴,愛罵人,而項羽對人和藹尊重。”可既然如此為何劉邦反而更討人喜歡呢?

原來,劉邦雖然脾氣不好,但對部下也算寬宏大量,但凡攻下地方后都會按例獎賞有功的將領(lǐng),而項羽則相反,他時常會嫉妒部下的功勞,對有功的人也疑神疑鬼,不予重用,所以大家都慢慢離開了他。這么看來,一個只是小恩小惠,一個卻是真實的封官加爵。

所以,項羽對部下恭敬慈愛,但那些都是表面功夫,當(dāng)他的部下立下戰(zhàn)功時,他卻從未獎勵他們過實際的金銀賞賜,在對有功之人封賞功臣時也是久久遲疑,半天都沒有個所以然來,慢慢的,就不了了之。項羽這樣的做法,時間越長就會讓將士們作戰(zhàn)積極性越來越低,人才也漸漸流失,影響他以后的發(fā)展。

而劉邦就不一樣了,表面上對士兵粗魯無禮,態(tài)度非常不好,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有一次,有人來投靠劉邦,他竟然用用小便污辱人家,對部下也是動不動就大罵。但是就算這樣,還是有許多人才都來投靠他。這是因為劉邦雖然面上無禮,但是他心里是尊重有才能的人的,對待有功的將士,他從來不吝嗇賞賜,有獎有罰,論功行賞,絕不拖延。劉邦這個做法會讓跟著他的將士們看到希望,認(rèn)為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表現(xiàn)的好還會得到加官進(jìn)爵的機(jī)會,何樂而不為呢?

綜上所述,項羽的失敗是有原因的,自己智謀不足還不聽取部下的意見,對待部下雖然體貼入微,但卻沒有給人家實際的好處,想靠小恩小惠的方式留住戰(zhàn)士簡直癡心妄想。所以,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們都應(yīng)該記住,平常略施一些小恩惠是可以的,但要想長久的保持下去就必須要拿出真心,不能當(dāng)面一套背后一套。

9

個人認(rèn)為,項羽是一個私德無愧,公德有虧的人物。

一方面,項羽為人率真、豪邁,對待下屬與朋友都能以誠對待,垓下之圍,項羽逃出重圍,逃到烏江時,烏江亭長特意備船希望載項羽過江,而項羽雖拒絕,但卻依然不忘給予亭長回報,將自己的坐騎烏騅馬贈與他。而當(dāng)劉邦軍隊趕來,項羽已無路可逃時,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面對故人呂馬童,項羽大笑道:“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梢哉f項羽對待下屬、朋友、恩人,他都做到了仁厚率真從一而終的堅持。



而對于仁厚率真這一點,即使是項羽的敵人亦也不否認(rèn),西漢丞相陳平就言:“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淮陰侯韓信亦曾言:“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

但另一方面,私德無愧的項羽,在公德上卻是劣跡斑斑,《項羽本紀(jì)》通篇不過萬余字,可關(guān)于項羽濫殺的記載卻有多處。如巨鹿之戰(zhàn),項羽得秦降卒二十余萬,但因他懼怕這些秦降卒會造反,“于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項羽將二十余萬降卒悉數(shù)坑殺。再如項羽在平定齊王田榮的反叛后,因?qū)μ飿s懷恨在心,因此是“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項羽是將對田榮的不滿發(fā)泄到了齊國境內(nèi)的士兵和百姓的身上。



總得說,項羽于私雖寬仁率真,但于公卻是兇狠殘暴,而這樣的性格就注定了他日后不會有多高的成就,須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在亂世還是很重要的,民心在,則軍心齊;民心在,則兵源足;民心在,則物資足,劉邦為何能在項羽的數(shù)次打擊下,依然如蟑螂一般的堅強(qiáng),還不是因為有百姓的支持。而反觀項羽,他固然勇猛,且百戰(zhàn)百勝,但他卻是輸不起,只要有一場敗戰(zhàn),他就會分崩離析,一個沒有民心的軍隊,注定是長遠(yuǎn)不了的,再加上項羽又是侍勇而驕的人,因此他就更是輸不起,而撐不了多久,最后等待他的只有滅亡。

其實,從項羽公德有虧的表現(xiàn)來看,我們就知道為何曾經(jīng)身居在項軍的陳平、韓信等人會投到劉邦的陣營中。陳平、韓信等都是聰明人,他們知道跟著一支不得人心的勢力,他們是不會有好下場,更不會有出頭之日。他們之所以要出世,去參與到這個亂世的爭斗中,其目的就是想出人頭地,出將入相,去做讓名留青史的王侯。因此,當(dāng)他們認(rèn)清了在項羽的身邊,不會有出息的時候,他們自然就選擇了離項羽而去,轉(zhuǎn)投劉邦陣營。

當(dāng)然,他們會遠(yuǎn)離項羽而去,除了因項羽不得人心外,最為重要的還是,他們不得重用。如陳平所說:“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項羽生性高傲,睥睨群雄,剛愎自用,喜歡專斷一切,缺乏識人之明,是不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更不善于使用人才。



項羽一方面能夠為最底層的士兵的傷痛哭泣,可另外一方面卻是極度不信任手底下的賢才,始終不肯重用他們,如韓信曾為項羽獻(xiàn)出很多一統(tǒng)天下的計策,但因項羽并不信任他,所以對其所獻(xiàn)的計策都是置若罔聞。再如曾為項羽立下汗馬功勞的范增,就因陳平的反間計,項羽就對他百般提防,最終范增憂憤而死。同時,項羽在不重用賢才的情況下,還有著任人唯親的惡習(xí),他重用的大將或是項家舊部,或是項氏族人。

由此,試問就是這么一個猜忌,且任人唯親的君主,又有幾位賢才愿意替他效力呢?在項羽的麾下,他們既不能得到重用,也不能揚(yáng)名天下,更不能名垂青史,試問誰還愿意待在他的麾下呢?

10

項羽雖然對人恭敬,但都是小恩小惠,舍不得對有功之臣重賞并且為其加官進(jìn)爵,難以籠絡(luò)到有識之士的人心;反觀劉邦,對有功之臣則更大氣、豪邁一些,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比方說對戰(zhàn)功顯赫的韓信,舍得裂土封侯以收其心,這種大手筆是項羽學(xué)不來的,因此能招攬到更多的有識之士為其賣命。另外,項羽雖然武功蓋世,但在利用謀臣上與劉邦也差了好幾條街,僅有的謀士范增被劉邦的反間計給趕走了,而項羽的五虎上將龍苴、英布、季布、鐘離眛、虞子期等人雖然武力過人,但都是有勇少謀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畢竟?fàn)帄Z天下不能單憑武略。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