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長槍上的“紅纓”其實有一個專用稱號,叫做“血擋”,看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多數人就知道它的基本用途了,牙刷是用來刷牙,血擋是用來擋血的。

假如沒有這個配置,光溜溜的一桿長槍,“噗”地一下扎進敵人的身體,恰好捅斷一根主動脈,一拔槍噴自己一身血,好多血還會順著槍頭流滿槍身,槍身變得黏糊糊滑膩膩的,這仗下一步還怎么打?

槍頭下方有了這紅纓后,就好辦了,“噗”地一下扎進敵人身體的同時,紅纓隨著慣性呈傘狀散開,即使對方的血噴得很兇,也能擋得住,更可以阻止血液順桿流的到處都是。

做成紅色的纓穂,是為了跟血液的顏色保持一致,清洗不清洗都是那個色。

紅纓槍上的紅纓還有其他作用:

一、阻隔。

當扎入敵人身體時,能起到阻隔作用,槍頭扎進去,對手基本沒有戰(zhàn)斗力了,不用連槍身一并扎的太深,拔都不好拔,扎到紅纓所在的位置,足矣。

二、晃眼。

一簇鮮艷的紅色在對手眼前不停晃悠,會極大的分散對手注意力,為自己爭取到一招制敵的機會。

三、訓練。

自己訓練時,根據紅纓的飄動幅度、方向、花型,可以知道自己的手法、力度到位與否,以便及時糾正改進。

四、平衡。

適當增加槍身空氣阻力,保持槍身穩(wěn)定平衡性。

五、裝飾。

好帥,好帥。

最佳貢獻者
2

古代長槍,乃戰(zhàn)場上的殺人利器,即使槍頭處的幾撮毛,那也不是隨意為之,而是有其特定的切不可替代的功效。(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說這古代長槍上的“紅櫻”,其實主要起“過濾”的功用,就跟濾芯差不多,不過它可不是用來過濾空氣的,而是被用來過濾人血,在戰(zhàn)場上,你殺我我殺你,刺進身體的兵刃就像一個導管,鮮血很容易順著槍桿外流。

如果放任不管,最后流到握槍人手的位置,滑不溜秋,那仗都沒法打了,這“紅櫻”穗,就是起到隔斷血液下流,并借助持槍人揮舞長槍的力量,把血液甩出去。

其實長槍上的“紅櫻”本不是紅色,而是白色,凡是見紅的,基本上都是久經沙場的,是殺過人的,用鮮血染紅了!


但是“紅櫻”也不光是有過濾作用,也有迷惑敵人的作用,那就是紅色容易讓人產生光暈,從而分散對手的注意力,以達到最大的殺傷效果。也有一些在“紅櫻”上藏刀子的,這樣的話不止槍尖碰不得,“紅櫻”也成了不可觸碰的殺器。

當然,不止槍頭上有文章,在長槍尾部同樣是別有洞天,那就是后面纏繞的布條,電視劇里演的都是又長又蓬松,一晃呼凌凌,那純粹就是為了個好看,真是的用途其實是用槍托的布條把槍纏在手上,這樣打斗的時候不容易脫手。

因此,古代的長槍作為殺人利器,槍身上下絕不會有無緣無故的什么“配飾”出現,久戰(zhàn)沙場,有這種扯蛋的閑工夫,還不如怎么研究研究如何才能保證自己不被殺呢!

3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chuàng),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一場科技戰(zhàn)爭!在二戰(zhàn)開始后的短短幾年時間內,各國軍事科技的變化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到了戰(zhàn)爭末期,天上飛著噴氣式戰(zhàn)斗機,海里游弋著巨大的航空母艦,陸地上是披著厚重裝甲坦克。每個國家用盡一切力量,發(fā)展自己的武器。以步槍為例,戰(zhàn)爭剛開始的時候,各國都裝備單發(fā)手拉步槍,如德國的毛瑟步槍;而戰(zhàn)爭進行到一半,美國已經開始大面積裝備半自動步槍M1加蘭德;到了戰(zhàn)爭末期,德國已經裝備了非常先進的全自動步槍STG44。這一切不過在短短的6、7年完成。

而今天要說的這種武器,根本無法同上面任何一種武器相比。它是中國人幾千年之前的老祖先,使用的武器!沒想到在幾千年后的抗日戰(zhàn)場上,它仍然成為我們的殺敵利器,這種武器就是紅纓槍。下面就聽薩沙來說一說。

紅纓槍的歷史

紅纓槍就是槍、長槍,是中國傳統(tǒng)的冷兵器,也是所謂十八般兵器的一種。

早在原始社會,中國人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槍矛這類的兵器。人將竹子或者木頭的一頭削尖,用來刺殺敵人和獵物。這種長兵器雖然極為粗糙,卻非常的實用,等于有效延長了人雙臂的距離,殺傷力也相當的強,也就一直流傳下來。

在歷代農民起義中,缺乏武器的農民也用這種粗糙的武器。謂揭竿而起,也就是這個意思,將木棍一頭削尖,就成為了致命的武器。

至于紅纓槍的歷史也不短,明確在歷史資料中有記錄是在東漢時期。2000多年來,紅纓槍幾乎沒有什么大的變化?箲(zhàn)中使用的紅纓槍,跟東漢時期是基本相同的。

在中國古代,槍和矛是軍隊中主要的近距離作戰(zhàn)工具,任何一場戰(zhàn)爭都絕少不了他們的影子。大家都知道的趙子龍七進七出長坂坡,趙云使用的就是槍。宋代楊家將的英雄們,也以槍作為主要的武器。大家都以為關羽用的是青龍偃月刀,實際關羽用的也是長槍,他干掉顏良并不是砍倒,而是刺于馬下。實戰(zhàn)中,長槍遠比大刀要有效得多。

中國歷代軍隊中,對槍和矛都有一整套使用戰(zhàn)術和相應的槍法訓練,中國人對槍矛的使用技術是世界一流的。

宋軍的運氣很差,他的三個對手也就是遼國、金國、蒙古國可謂當時世界上最強悍的三大軍事力量。以宋軍之虛弱,仍然對峙了百年之久,甚至最后和蒙古人的鏖戰(zhàn)也有40多年之久。

由于北方的馬場都被異族控制,南宋時期宋軍的騎兵已經很少,只得以步兵為主。

金軍蒙古軍和宋軍的作戰(zhàn),基本必須擊破宋軍的槍陣。一桿長槍已經不容易對付,現在長槍如林就更難對付。宋軍依靠槍陣保住自己的領土,槍陣也成為宋軍主要的殺手锏。

名著《水滸》中,李逵救宋江時候,曾經拿著兩把板斧四處砍殺手持短兵器的軍民,無人能擋,殺人極多。一同救人的晁蓋對李逵很放心,根本沒有阻攔。為什么?李逵武功很厲害,他的板斧對于樸刀、匕首、腰刀這種短兵器是絲毫不落下風的。比較好的武器,加上武功的高超,李逵自然是立于不敗之地的。

不過,一旦發(fā)現宋軍出動槍陣,晁蓋就趕忙讓李逵撤下來。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長槍對于短兵器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尤其是長槍如林的戰(zhàn)陣,對于單個步兵具有極大的殺傷力。李逵就算再有功夫,遇到這樣的槍陣也很難保住性命。

槍陣和槍的威力可見一斑。

著名的電影《勇敢的心》里面,裝備低劣的蘇格蘭起義軍用長木制成的長矛,擊潰了英格蘭人稱雄英倫半島幾個世紀的重騎兵。在此次戰(zhàn)役的前哨戰(zhàn)中,100多名英格蘭重騎兵被打死,而蘇格蘭長矛兵僅6人陣亡。

除了軍事作戰(zhàn)以外,槍矛對民間習武者也有極大的影響。槍和矛外形相似,主要區(qū)別在于矛一般很長,很重,槍桿多用硬木或者金屬制成,非有很大臂力不容易使用,基本都用在軍事作戰(zhàn)中。

而槍的重量較輕,長度較短,很適合普通練武者和老百姓防身使用。

由于槍的長度較長,它是最難練的兵器之一,有百兵之祖的稱呼,也有槍似游龍,非苦練不能掌握的古話。宋軍當年有大量如《水滸》開篇的王進,后來的林沖這樣的禁軍槍棒教頭,他們主要就是教授槍法的。

而民間也有打虎將李忠這樣的大量武師,專門教授槍的功夫。

------------------上圖的趙子龍和下圖的林沖都是武功高手,擅長使用長槍。以短兵器對長槍,很難有勝算的,哪怕是李逵這樣的高手。

一般認為,槍只要下苦工去學習,一旦練成就基本無人能敵了。普通兵器很難有槍這樣的長度,在兵器上大大占了劣勢。而和槍差不多長的矛、長斧、大刀、長叉之流都比較笨重,遠不如槍這樣靈活。

所以,民間高手中練槍的很多。比如《水滸》中武功最高林沖,他的武器就是一桿紅纓槍。在山神廟,林沖不費吹灰之力就殺了差撥、陸虞侯、富安,他用的就是紅纓槍。之后林沖每次上陣也都是用槍,幾乎從無敗績,扈三娘也是這樣被他抓過來的。

紅纓槍的特點

紅纓槍最大的特點可謂就是這個紅纓。很多朋友奇怪,紅纓槍為什么要加上一個紅纓呢?并不是為了好看,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1是為了防止滑手。

一旦槍刺中敵人要害,噴濺出來的鮮血幾乎都會從槍頭流到槍桿上,在沿著槍桿往下淌。

人的鮮血又是很滑的,一旦沾到兵器上都是相當的滑手。長桿的兵器本來就比較滑,如果再濺上鮮血,就幾乎讓使用者抓不住槍桿,嚴重影響接下來的的格斗。

從實戰(zhàn)角度考慮,就在槍頭加上了一個紅纓,讓血順著紅纓流到地上,不會再順著槍桿流。

最初這個紅纓也不是紅色的,更多時候是找到什么就用什么,白色、黑色、灰色,五顏六色什么顏色都有。

2后來在實戰(zhàn)中發(fā)現,如果集團作戰(zhàn)時候同意在槍頭使用紅色的纓子,可以導致敵人視覺上產生比較嚴重的混亂,更有相當程度的威嚇作用,能有效挫傷敵人士氣。

日本武士在作戰(zhàn)時候也會穿上顏色鮮艷的盔甲,戴上猙獰的面具。有的朋友很奇怪,覺得穿的這門鮮艷不就是被敵人當靶子打嗎?

日本古代的弓箭性能非常差,火槍是日本戰(zhàn)國時期才開始流入中國的(中國明朝),日本的武士并不懼怕遠程武器,所以穿著鮮艷并沒有什么問題。他們這樣穿,主要也是用絢麗的顏色恐嚇敵人, 和紅纓槍其實是同一個意思。

這也可謂是最早的精神戰(zhàn)。

以上說了這么多,都完全是針對古代來說。自從進入了火器時代,尤其是燧發(fā)槍大量裝備部隊一來,冷兵器就逐步被淘汰掉了。

火繩槍時代,歐洲很多國家還讓大量長矛手配合,到了燧發(fā)槍時代,長矛手基本都被淘汰,長矛轉變?yōu)殪莅l(fā)槍上的刺刀了。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隨著重機槍,各種口徑火炮、坦克、飛機的出現,冷兵器肉搏更是不常見了。雖然戰(zhàn)爭中還有波蘭騎兵這種揮舞馬刀作戰(zhàn)的部隊,但這些部隊往往配備大量重武器,騎兵也多以下馬作戰(zhàn)為主。這些部隊多作為奇兵使用,很少和敵人正面硬碰了。

一戰(zhàn)如此,二戰(zhàn)更是一個現代化的時代。稱雄歐洲的德軍在實戰(zhàn)中很少有冷兵器的作戰(zhàn),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美軍更是極少有拼刺的場面。著名連續(xù)劇《兄弟連》 那么多劇集中,僅有軍士大牛一個人在近戰(zhàn)中刺死了一個德軍,還有一個美軍新兵用刺刀誤傷了他們軍官,其他再無一個肉搏戰(zhàn)。大牛之所以肉搏,只是因為被包圍在德軍后方,根本不敢開槍,只能拼刺刀。除此以外,就沒有看過任何一場肉搏!

沒想到的是,在八年抗戰(zhàn)戰(zhàn)場,忠勇的中國健兒們依然拿起祖先的武器,和兇惡的日寇血戰(zhàn)到底。

------------------------無論中國外國,長矛陣都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作戰(zhàn)方式。大家可以看到,在長矛陣中使用短兵器,基本等于找死。

抗戰(zhàn)中國軍對紅纓槍的使用

抗戰(zhàn)中,國軍一方使用紅纓槍并不多,因為他們多是正規(guī)部隊。中央軍和大部分地方軍閥軍隊受到的冷兵器訓練都是拼刺刀,而西北軍之流的軍閥部隊,近戰(zhàn)則是靠大刀。紅纓槍這種東西不是正規(guī)的訓練項目,自然不會大規(guī)模去用。

國軍用紅纓槍的,主要是一些特殊的部隊,就比如臺兒莊戰(zhàn)役中配屬給西北軍孫連仲的110師的武術大隊。

100師也是一支正規(guī)軍,他們也沒有受到過任何紅纓槍的訓練,這只武術大隊完全是一個意外的結果。

該師戰(zhàn)前在河南駐扎擴軍,在當地群眾的強烈要求下,也收編了河南民間相當常見的紅槍會武裝。

紅槍會,就是著名的義和團演變而來。自從八國聯軍殺入北京以后,河北的義和團大多逃往四方。逃到山東、河南的義和團規(guī)模最大,力量也最強。慈禧迫于列強壓力宣布剿滅義和團,這個義和團隨之以紅槍會的形式出現。

清末中國大亂,民國初期又是軍閥混戰(zhàn),河南不但遭受各種自然災害,政府的苛捐雜稅,更被戰(zhàn)火波及,人民財產生命都得不到保證。

官府靠不住,紅槍會就成為類似于意大利黑手黨的地方力量,迅速發(fā)展起來。

他們開始以村鎮(zhèn)為單位,后來逐步發(fā)展到鄉(xiāng)甚至縣。

紅槍會逐步成為河南農民自發(fā)的農民武裝,平時防匪防盜,戰(zhàn)時保境安民,甚至敢于和軍隊作戰(zhàn),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歷史上各派軍閥、國民政府,甚至日本人和共產黨,都曾經爭取過紅槍會的支持。小說《平原槍聲》里面的八路軍游擊隊隊長二虎,就是紅槍會出身的一個人物。

到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紅槍會之流的地方武裝也熱烈的要求參戰(zhàn)。

國軍110師也就是吸收了他們中間的精干力量,編組了一支500人的武術大隊。

這些紅槍會的戰(zhàn)士們并非正規(guī)軍,他們并不擅長射擊、投彈,對各種戰(zhàn)術也基本不懂。如果讓他們跟隨正規(guī)軍一同進入陣地作戰(zhàn),怕是起不到什么作用。

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特點。

一是每個人都是常年練武的健兒,長則練功10年以上,都很有一些武功。這些拳腳兵器功夫,是僅僅受過1年多軍事訓練的日軍所遠遠比不上的。

二是他們的武器一半是紅纓槍,這個武器在近戰(zhàn)中遠強于日軍。紅纓槍一般最短也有2米,而日軍三八式步槍加上三零式刺刀最長不過1.5米,兵器上相差半米之多。一寸長一寸強,實戰(zhàn)中哪怕長0.1米也是致命的,別說半米這種長度了。

武裝到牙齒的日軍做夢也沒想到,他們居然也有兵器落后于中國人的時候。

三是紅槍會會員篤信宗教,這種精神催眠相當可怕。當年義和團團丁喊著刀槍不入,拿著大刀長矛向著武裝到牙齒的八國聯軍。

現在的紅槍會戰(zhàn)士,也絲毫不比他們差。這些戰(zhàn)士相信作戰(zhàn)前念咒語,就可以刀槍不入,所以他們作戰(zhàn)非常勇猛。一旦念上咒語就如同鬼神附體,沖鋒時候根本不怕死,完全是拼命。這種勢頭連號稱武士道的日軍也深為膽寒,很多日本老兵都認為:同紅槍會戰(zhàn)時作戰(zhàn)是侵華中最可怕的記憶之一。

鑒于他們的特點,110師師長張軫決定,將武術大隊單獨使用,以最大程度發(fā)揮他們的威力。

這500人的武術大隊配有200把紅纓槍和200把大刀,另外還有板斧、匕首等冷兵器,當然,其中也有人擅長玩手槍。

一開始的戰(zhàn)斗中,110師主要安排紅槍會的會員執(zhí)行零散的騷擾和偷襲任務,不讓他們和日軍正面相碰。

畢竟110師有1萬多人,也有大量槍械,正規(guī)作戰(zhàn)輪不到用冷兵器的紅槍會。

在這種作戰(zhàn)中,讓紅槍會幾百人拿著冷兵器去對付日軍,怕是連一個小隊(排)都對付不了。

日軍一個小隊一般也有2挺輕機槍,2個擲彈筒(輕型迫擊炮),還有幾十個步槍兵。他們的火力很強悍,讓著500人的紅槍會戰(zhàn)士正面沖鋒,怕是不用10分鐘就能被日軍打光。

好鋼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武工大隊一直在等待機會,終于機會來了。

----------------日軍三八式步槍加上刺刀,長度是很長的。但再長也長不過紅纓槍!

3月24日夜晚,武工大隊和110師656團,奉命偷襲日軍控制的臨城車站。武工大隊以僅有的兩挺強機槍掩護壓制日軍火力,500多人飛速的挺著紅纓槍舉著大刀沖入車站。

日軍根本沒有預料到國軍敢于夜襲,完全措手不及,武術大隊瞬間沖到眼皮底下。在這么近的距離,日軍已經無法開槍。日軍三八式步槍穿透力太強,近距離絕對不允許開槍,不然極容易誤傷自己人,日軍只能挺起刺刀迎擊!

對于近距離的拼刺,日軍是很有信心的。日軍是二戰(zhàn)中最為注重拼刺訓練的軍隊,每個步兵都要經受嚴格額刺殺訓練,部隊里面也有大量的刺殺教官,刺殺的考核是日軍中的重要項目。

一般日軍普通士兵經過1年多的訓練,都有相當不錯的拼刺能力。而國軍新兵往往僅僅受過3個月左右的訓練,有的甚至不到1個月,根本無法同他們相比。

為什么?拼刺這種東西就像練字一樣,絕對無法速成。平時一定要嚴格的長期練習,實戰(zhàn)之前還有做針對性訓練(訓練時候大多用木槍),真正打仗之前還要過心理關(日軍讓新兵刺殺國軍戰(zhàn)俘和平民過心理關)。

不但,國軍士兵不是日軍的對手,就連身材高大魁梧的蘇軍和美軍也不是他們對手。

諾門罕戰(zhàn)役中,曾經有日軍和蘇軍意外近距離遭遇的戰(zhàn)例。雙方幾十人肉搏拼刺的結果是,日軍傷亡人數僅為蘇軍十分之一,甚至有一個日軍士兵連續(xù)刺死刺傷10個蘇軍的戰(zhàn)例。

而太平洋群島爭奪戰(zhàn)中,很多日軍自殺式沖鋒,只要能夠沖到美軍身邊,美軍一般就不是對手。后來美軍被迫發(fā)明了瘋狂射擊的戰(zhàn)術,就是一旦日軍沖到近距離,所有人全部臥倒,朝著任何能動的物體射擊,盡量避免和日軍拼刺。

只有國軍的西北軍近戰(zhàn)訓練時間較長,很多超過1年,可以和日軍正面對抗。但日本人卻又占了上風,為什么呢?他們的刺刀很長,長達1.5米,而西北軍的大刀能有多長,了不起半米而已。

以短兵器對付長兵器,是吃大虧的作法,非到萬不得已不能使用。

當年李小龍拍攝精武門,用雙節(jié)棍對日本倭刀以后,對朋友們說:倭刀很長,雙節(jié)棍太短,以后盡量不要用這么短的兵器同長兵器對抗,因為兵器上的劣勢太大了!

李小龍都這么說,道理就是這樣。

兵器上的優(yōu)勢,讓日軍占了大便宜。

此時遇到武術大隊,日軍就處處占了下風。

日軍訓練是不錯,可他們訓練不過1年時間,遠遠比不上這些學了好幾年甚至十幾年功夫的紅槍會戰(zhàn)時,拼刺技術上,日軍明顯遜了一籌。

更慘的是,日軍的武器也不如紅槍會。

日軍三八式步槍加上三零式刺刀,本來是二戰(zhàn)所有刺刀中最長的,西方人戲稱這是可以發(fā)射子彈的長矛。

紅纓槍長度普遍超過2米,比日軍刺刀長過了半米,在肉搏中占盡了優(yōu)勢。

日軍和紅槍會的戰(zhàn)士面對面,同時刺向對方。日軍身體被戳穿,而他手中的刺刀離紅槍會戰(zhàn)士還有好遠的距離。

這樣,車站外雙方拼刺的結果可想而已。驕傲的日軍在拼刺中大敗,死傷殆盡,余下沒死的也狼狽逃入車站。

日軍經歷此次拼刺以后,被紅槍會戰(zhàn)時大大的嚇住了。他們不再敢近戰(zhàn)肉搏,轉而固守一些房屋,向外瘋狂開槍掃射。

紅槍會的戰(zhàn)士們卻非常勇敢,他們冒著日軍槍林彈雨,沖入日軍射擊死角的車站墻下。但他們卻發(fā)現車站的門窗都被日軍堵起來了,實在無法進入。這種情況下,勇敢的戰(zhàn)士們居然用紅纓槍朝日軍槍眼中亂捅,這也捅死了好幾個。

此次大反擊中,紅槍會也沖在前方,嚇得日軍到處鼠竄!日軍中一時流傳長矛比刺刀厲害的說法(日本人認為紅纓槍就是長矛),這種說法流傳了很久。

當時的110師副師長也遇到一件吃驚的事情,他在這個紅槍會武功大隊中,居然發(fā)現了一名女扮男裝的女孩。她也拿著紅纓槍和男人們一起沖鋒!

擔任110是656團團長的廖運周(后來在徐蚌會戰(zhàn)中投共)發(fā)現這個女孩以后,她一再懇求不要將她揭穿,她也要殺敵報國。廖運周只得替她保密,她隨后也參加了肉搏戰(zhàn),真是現代花木蘭啊。

-------------------日軍新兵必須完成嚴格的刺殺訓練,這是日軍士兵考核的關鍵內容。所以抗戰(zhàn)初期,日軍士兵拼刺能力是很強的。國軍紅纓槍的槍法,源自中國傳統(tǒng)武術,套路簡單,卻非常實用。直到今天,民間也有很多紅纓槍的高手。當時使用紅纓槍的基本都是非正規(guī)部隊,大家可以看看最下面的圖,民兵的武器亂七八糟,有三八式,老套筒,沖鋒槍,大刀,土槍和紅纓槍。

八路軍的使用

八路軍使用紅纓槍的理由同國軍一樣,是環(huán)境逼迫的。

當時八路軍擴張?zhí),僅僅一年之內就從4萬人發(fā)展到16萬人?上硕嗔耍淦鲝椝巺s增加不了。國民政府自己也缺乏彈藥,不可能給他們多少補充。就算國民政府提供武器彈藥,很多深處敵后的八路軍也無法得到。

這種很多新兵拿著清朝末期的老式步槍作戰(zhàn),而且每個人只有幾發(fā)子彈。這樣不要說打仗,就連訓練也不夠?箲(zhàn)中期八路軍單兵戰(zhàn)斗力下降很快,這主要是訓練出了問題。日軍士兵一年訓練要射擊1800到2000多發(fā)子彈,日軍認為如果達不到這個數目,就不能算是士兵,不能上戰(zhàn)場。

而八路軍呢,很多部隊實彈射擊居然不到20發(fā),這樣訓練出來的新兵,射擊技術可想而知。

射擊技術不高,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相比日軍裝備的大量機槍、擲彈筒、步兵炮、山炮野炮,八路軍幾乎只有步槍、輕機槍、手榴彈而已,一個團往往只有一門迫擊炮,這個團還是主力團哦。

八路軍遠程火力根本無法和日軍相比,要想獲勝就只能在近距離作戰(zhàn)。

所以八路軍作戰(zhàn)多采用近距離伏擊或者近距離的夜戰(zhàn),近戰(zhàn)為主,一般不到200米內不開槍。

在這種打法中,也就有可能發(fā)揮紅纓槍的威力。

因為200米甚至100米的距離,八路軍從開始沖鋒到開始肉搏,一般也就是幾十秒時間,雙方有槍也來不及開火。

八路軍地方武裝一些部隊沒有步槍,只好裝備紅纓槍大刀之內,他們作戰(zhàn)也只能用這樣的武器。

沒想到,紅纓槍又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1938年3月的神頭嶺伏擊戰(zhàn)中,八路軍第386旅新建部隊由于步槍數量嚴重不足,很多連隊完全是用紅纓槍裝備起來的。八路軍的紅纓槍和紅槍會的大同小異,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槍身由白蠟樹桿制成,韌性很好,不容易折斷。

槍頭為鐵制,一般打磨的非常鋒利,可以輕松刺穿人體。

八路軍一個團兵力包圍黎城內約300人的日軍,優(yōu)勢日軍進入伏擊圈。八路軍另外2個團的兵力在通往黎城的神頭嶺附近埋伏,等待伏擊日軍。

日軍果然中計,迅速從潞城、涉縣抽調500多人救援黎城,結果在神頭嶺中伏。

八路軍首先用迫擊炮,機槍猛烈開火,然后步兵迅速沖鋒,接著再近距離投擲大量手榴彈,然后沖入日軍群眾肉搏。

據當時日料記載記載,遭到伏擊的日軍在這狹窄的地形上,基本排不成戰(zhàn)斗隊形,既沒有地形地物可利用,也無法發(fā)揚火力,雙方短短幾分鐘內就展開了白刃戰(zhàn)。在這種近距離作戰(zhàn),被日軍稱為長劍的紅纓槍發(fā)揮了巨大的威力。雖然這些八路軍新兵,在武術上遠遠不及八路軍戰(zhàn)士,但他們人數占絕對優(yōu)勢,往往都是幾個人對一個日軍。日軍再好的拼刺技術,在數桿紅纓槍的四面刺殺下,也絕對不是對手。

八路軍宣布:日軍被伏擊的454人,399人戰(zhàn)死,被俘8人,幾乎全軍覆沒。

1939年2月的第二次長生口戰(zhàn)斗中,葉成煥的第772團,在白刃戰(zhàn)中再次伏擊日軍一部,并俘虜了一名被紅纓槍刺傷的日軍士兵。

日軍一般極少被俘,偶爾因為受傷被俘一般也是極為傲慢兇悍,對國軍八路軍甚為無理。但此次這個日軍卻輸得心服口服,他說:你們的武器配備比我們好,“長劍”好厲害。

雖紅纓槍在抗戰(zhàn)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畢竟它是中國陸軍裝備低劣,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用幾千年前老祖宗使用的紅纓槍,對付現代化的日軍,是一種極大的悲哀。

到了抗戰(zhàn)后期,紅纓槍開始逐步退出抗戰(zhàn)舞臺。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隨著解放軍和國軍裝備的改善,紅纓槍完全推出戰(zhàn)場,基本只有維持地方治安的民兵或者兒童團才使用這種武器了。

紅纓槍的歷史,還是很值得我們回憶的。大家要記住,無數先烈們手持著紅纓槍,向日軍熾熱機槍火力沖鋒的場景,那是多么的需要勇氣。敢于這樣沖鋒的人,又是多么的英勇!

在當年,紅纓槍也是普通中國民眾抵抗日軍的一種象征。就如同這首《紅纓槍》中唱到:

你愿做牛馬?你愿做豬羊?不愿意!不愿意!!

--------------------紅纓槍是抗戰(zhàn)中,中國人不屈不饒意志的象征。人們寧可拿起古代的紅纓槍去對付裝備坦克飛機大炮的侵略者,也不愿成為奴隸。試問,拿著紅纓槍向敵人的機槍陣地沖鋒,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但老薩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再發(fā)生,我們不能永遠落后于敵人,不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繼續(xù)拿著紅纓槍同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作戰(zhàn)。

紅纓槍,紅纓槍,

  紅纓紅似火,

  槍頭放銀光。

  拿起了紅纓槍,

  去打那小東洋!

小東洋!

  小東洋是個橫行霸道的惡魔王,

  他有一個大夢想,

 想要把中國來滅亡。

  老鄉(xiāng)!老鄉(xiāng)!

  你愿意做牛馬?

  你愿意做豬羊?

  不愿意!不愿意!

  拿起了紅纓槍,

  去打那小東洋!

  山溝里,山頂上,

  游擊戰(zhàn)爭干一場!

  打東洋保家鄉(xiāng),

  不讓(那個)鬼子再猖狂!

  打東洋保家鄉(xiāng),

  不讓(那個)鬼子再猖狂!

4

長槍上的紅纓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放血防滑,二是裝飾懾敵。放血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槍頭部分的血槽和紅纓來實現,以增大對敵人的殺傷力,同時防止血液對槍桿造成打滑。裝飾作用則是通過統(tǒng)一的紅纓來增強軍容軍貌,以增加對敵人的威懾!

正所謂削木為槍,長槍就是木制或竹制槍桿加上金屬制成的尖銳槍頭做成的兵器!當槍頭刺入人體后,人體會大量流血,如果血流到槍桿上,則不利于士兵握緊長槍。如果長槍上有血槽則可以加速敵人流血,而紅纓可以讓血不順著槍桿流,以加強士兵的突刺數量。

整齊劃一的裝備會給敵人一種心理上的威懾,可以讓敵人未戰(zhàn)心先衰!刀劍如叢林,槍戟如麥芒,統(tǒng)一的裝備,統(tǒng)一的戰(zhàn)術動作,會爆發(fā)出驚人的威力!讓敵人從心里害怕與之對敵!

5

廢話不多說,直接奔主題,說長槍上的紅纓有什么用,最大的一個用處就是可以吸取槍尖上的鮮血,防止敵人的鮮血流到槍桿上導致使用者因為手滑不能很好的完成穿刺動作。

中國長槍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而紅纓槍的歷史也不短,根據古代的繪畫以及軍事著作來看,紅纓槍最晚成型在宋代,而晚唐時應該就已經出現。這么看來的話,紅纓槍使用的歷史應該也是超過1000年了。

至于為什么會突然有這種設計,估計和唐末軍閥混戰(zhàn),而中原和南方軍閥缺少騎兵,因此更倚重重步兵。而為了減少戰(zhàn)損,將軍和藩鎮(zhèn)領主們很注重在武器方面的革新,因此這種新出現的紅纓槍就入了大家都法眼。

首先槍上的紅纓就是鮮紅色的,因此沾了鮮血,也不會看著扎眼。而且槍上的紅纓除了可以擦血,還可以干擾敵人的視線。上下翻飛的紅線團可以擾亂敵人的視覺感管,從而得到更大的殺傷敵人的機會。

所以說古人是很智慧的,不會平白無故的設計一些沒用的東西。

6

如果有細心的觀眾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就會發(fā)現,古人拿的長槍上面都有紅纓,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并不是現代人編造的,更不是為了裝飾好看。古代是冷兵器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得心應手的武器,其中長槍是很常見的一種冷兵器,很多武將都使用長槍。

在古代長槍上面就有紅纓,并且古人是專門這樣做的,并不是為了好看,首先紅色一直都是一種挑釁的顏色,在戰(zhàn)場上面紅色具有一種氣場,輸人不輸陣,當然這種作用其實微乎其微,如果對方因為這個就嚇到,那也沒有打的必要了。

第二個作用,聲東擊西,雙方打斗起來,紅纓不停的擺動,會干擾對方的視線,時間久了對方可能會被嚴重干擾,更容易被己方刺中。第三個原因,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紅纓是用來吸血的,如果刺中敵人,勢必會有血順著桿流下來,這樣便不好握住武器,有了紅纓便不一樣,紅纓直接將血吸走,不會干擾使用者。

根據史書記載,東漢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紅纓槍,當時的目的就是讓紅纓阻止血流下來。所以說古人是非常聰明的。在舉個例子,大家經常看到古人拿的大刀上面有鐵環(huán),這個也不是用來裝飾的,古人在刀背上裝鐵環(huán),可以增加武器的重量,這樣劈砍效果更強。

順勢劈出去的時候,這些環(huán)的重量也會因為慣性向刀尖去,這樣殺傷力更大,同時如果對方的刀砍了下來,這些鐵環(huán)還可以勾住對方的刀,不讓對方的刀下滑,以免傷到自己,當然這種武器一般都是民間私自打造的。紅纓槍上面的紅纓也是非常好用,所以千百年來,人們都要在自己的長槍上面掛一個紅纓。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7

槍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的重要武器,無論冷兵器時代還是熱兵器時代,雖然兩個“槍”完全不是一種東西。

長槍可以說是冷兵器中的“帥哥”,其帥有三:使過的人里有很多英雄,而且多屬于比較儒雅的這種,而非莽撞、粗野的那類,趙云、岳飛、楊業(yè)都是用槍的,演義傳奇里的林沖、楊家將也是耍得一手好槍法;槍耍起來瀟灑,槍是一件技巧性很高的兵器,但一旦練好卻會兼具威力和魅力——因為它長,可以擴展攻擊范圍,也可以延長手臂使一招一式得到舒展從而形成招式之美,因為它兼容了棍和劍,所以功能兼容二者,操練方式也兼容了二者;槍外形好看,冷兵器里其實是分“階級”的,像刀這種就屬于底層用的,而劍、槍則精英得多,核心的原因當然是掌握的難易,外在的原因也跟外形有關,刀一眼看去就是殺人器,毫不掩藏而且除了殺人也沒什么用了,劍和槍則內斂得多,清清瘦瘦頗有君子之風,不殺人的時候,劍還能佩能舞,槍也可以耍得像舞一樣,這里槍之帥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槍頭后的那簇紅纓。

所以紅纓的第一個作用已經出來了,就是為了帥,是一種美觀的考慮。

但作為兵器,光有顏值是不行的,華而不實還不如燒火棍,更不要說為了裝飾反過來卻損害殺傷力,那就是耍帥遭雷劈了。因此紅纓一定是有實用價值的。

最大的用處就是“吸血”。槍的致命攻擊力在于刺殺,槍頭刺入肉體后,血必然會順著槍桿流下來,那么流到手握處就會打滑,再等血開始凝結之后又會變得粘黏,這都會影響操作。加了紅纓,血就會被截流,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隨著接下來的揮舞會甩出去。

所以有一種說法是,紅纓最初不是紅的,被血染過以后才變紅。不管這個說法靠不靠譜,順著想想,一桿紅纓槍是不是也能讓敵人感覺此槍應該殺過很多人,從而心生懼意呢?

紅纓還有迷惑之用。不斷揮舞戳刺的長槍會帶動紅纓翻飛,如一朵盛放的紅花,在它的掩護下,槍頭變得不夠明顯,從而增加了對手防守的難度。

最后紅纓還有助于用槍者判斷力道。槍有長桿,桿又有柔韌性,手握一端有時不容易把握出槍力度,這時紅纓的存在就為此設置了一個參照物,因為紅纓會因揮動方式和力量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動態(tài)。

8

謝邀:

先說,槍上的紅纓可不是順便放上去的,更不是用來裝飾的。(當然不排斥確實有裝飾的作用。)

首先,對于一個兵器來說,它是需要練習的,而紅纓就是很好的糾正器。

由于慣性的原理,紅纓會向發(fā)力的反方向飄動,這時候,就能看出來練習的方向是不是對。

其次,到了實戰(zhàn)之中,紅纓又可以及時的吸收刺出來的血液,不讓其留到下方,導致手滑從而影響發(fā)揮。

試想一下,在作戰(zhàn)中,長槍這種刺擊兵器必然昰不斷朝著地方得要害進攻,如果沒有紅纓遮擋吸收,這些血液就會大量濺射到自己身上并順著槍頭流到槍桿上,導致槍桿打滑影響使用。

當然第三還有迷惑敵人的作用,除了初期的堅硬槍桿,到了后期,更是使用了具有彈性的材料,如白蠟桿。

除了扎、刺、抨、攔、拿、撲、點等這些用法外。又有了撻、纏、圈、撥、舞花等等,配合紅纓更可以迷惑敵人。在交戰(zhàn)中,用不斷揮舞戳刺得長槍帶動槍上得紅纓來回晃動,并用其鮮艷得紅色,分散敵方注意力.

總而言之,紅纓絕非普通裝飾,而是大有作用的槍本身一體之物。

9

紅櫻原型就是屌絲。

理解這個并不難,只要你了解認知了古文化的幾大核心內容就能明白古人的思維方式。

人類文明開啟時也是人類系統(tǒng)認知和解讀世界的最初形式。故薩滿最早是樸素的科學意識,是在認知自然過程中逐步走向了一個固定的結論模式。這很容易理解,當人類找到食物資源充足的伊甸園時,人類停下追逐獵物的腳步,有了時間、精力和腦力認知世界時,肯定就誕生了樸素的科學意識。所以人類必然會把太陽放在一個核心位置去認知,其次是月亮,還有風雨雷電、洪水、萬物。對于人自己,不就是食色性也和生娃娃嘛。這些肯定會作為一個核心去認知河解讀。我有一篇專門置頂的文章解讀過八扎這個詞,可以去看一下。八扎就是附會交配、生殖、吞食、捕獵的,因為交配和生殖都需要把腿張開,吞食和動物捕獵都是如此,要張嘴。所以這個字就是附會八扎,漢字應該是八挓這個詞。喇叭、大八扎都是指張開口子。古人認知世界肯定做不到認知到真相,于是廣泛附會就成了古文化的一個主要模式。為何早期會存在人面神獸獸首人身,就是因為什么解釋不了自然現象,于是廣泛地開啟了附會萬物的模式。于是一個民系與某個動物有關聯就會進行附會。比如苗蠻是養(yǎng)狼養(yǎng)狗人,于是狗頭神、狼頭神就代表了早期的苗蠻。黃種又是以牛為代表的,所以全體黃種都是牛郎,所謂郎就是諧音狼,因為是稱牛郎的主要是養(yǎng)狼人苗蠻后裔。

生殖文化在人文角度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人自以為是污蔑生育。實際上生育在東西方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和地位。中國沿海支存在斷發(fā)紋身文化,斷發(fā)就是要剃禿頂,我們考察臺灣原住民、印尼等都能發(fā)現早期是剃禿頂的,與猶太人一致,起源地在古中國沿海支含米特,也就是說大禹夏人是剃禿頂的。這個文化就是附會烏龜的男性生殖器。我配幾張圖一看就明白了。

珞巴人

中東猶太人

最后一張是貴州芭沙人,他們時大禹離開四川時遺留下的那部分,后來逃到貴州混入苗族,但風俗還保留著并全體姓袞。

這是沿海支,內陸支雖然不剃頭,但保留著發(fā)髻也是男性生殖器龜文化。苗族傣族漢族都有發(fā)髻。而且漢族得鬢角也猶太一樣都是要長長地留著,這是為了體現這個符號,就是龜的側面,也是卓瑪、桌子、安卓的原型,你家的供桌就是這個造型。古代的祖器之一也是這個造型。而且還圓周率派的原型,是張?zhí)鞄煴葎澇龅膿u滾手勢。猶太里也有這個符號。

有一種青銅酒器爵上有兩個長釘,就是代表烏龜側面的兩條腿。甲骨文里這個符號很多,只是你不知道罷了。比如祖字金文上就植入了,側面的兩個長釘就是烏龜的側影。

英語烏龜讀馱特司,就是指馱著男性生殖器的神獸,也就是烏龜馱著的中國碑。所有的碑都是男性生殖器。古埃及的方尖碑是指烏龜背上的花紋,也就是中國古代玉圭的造型,也是寶劍和領帶的造型。沒想到吧,領帶的原型竟然是指

實際上遠古生殖器文化在今天你是拒絕不了的,比如女性生殖器文化是玉璧,由玉璧衍生出來的字母O以及西方語言里大量的比特,都是指男女生殖器。荷蘭地名最粗俗,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特是,指屌。手鐲、戒指、玉環(huán)都是女性生殖器。西方秘密組織里大量存在M符號,這個符號就是女性張開腿的造型,可以是交配,也可以是生育。而且是漢語發(fā)音,阿母。這個符號在中國和日本也有。日本軍服上就有。骷髏會用人和腿擺出一個M。

當你發(fā)現文化里大量存在生殖文化,甚至時無孔不入時,紅櫻還難理解嗎?如果你認為還難理解,那我把新西蘭毛利人的武器貼出來給你看看。然后殷的本意是正在生育圣子,也是楚人自稱俄原因。

毛利人的武器,毛利人是黃種人O系與C系矮黑混合構成的。近代則融入了很多英國血統(tǒng)。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