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錚(1880年-1925年),字又錚,時人稱之“小徐”(為同另一政治大佬徐世昌區(qū)別),自幼才思敏捷,有“神童”之譽。生逢亂世,徐樹錚堅信只有武力才能定國興邦,于是20歲那年投筆從戎,機緣巧合與段祺瑞相識,后者慧眼識才,將其收歸麾下,隨后又保薦徐東渡日本學習軍事。
??
為報知遇之恩,徐樹錚終其一生為段祺瑞出謀劃策,作為段的首席智囊,段對“小徐”言聽計從,恩寵備至,甚至為了提拔他不惜與自己的老上司袁世凱“對抗”。事實上,在段祺瑞大權(quán)在握期間,他的大部分謀略皆來自于徐樹錚。
1919年,因俄國國內(nèi)局勢動蕩,失去了對外蒙古的控制,而日本人則企圖趁虛而入。在這種形勢下,徐樹錚上書北京政府,要求收復外蒙。6月,徐樹錚被任命為西北籌邊使、西北邊防軍總司令;10月,率領(lǐng)軍隊開入外蒙境內(nèi),并強勢逼迫駐扎在庫倫的日軍繳械。11月,徐世錚所部開進烏蘭巴托,外蒙古王公俯首稱臣,蒙古全境回歸中國。
孫中山對徐的此次壯舉贊譽不已:“吾國久無班超傅介子其人,執(zhí)事(指徐)于旬日間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糾紛,亦既七年,一旦歸復,重見五族共和之盛,此宜舉國歡欣鼓舞者也!”
??徐樹錚精于書法,擅長詩詞古文,文武雙全。在國外游歷期間,曾受到法國總統(tǒng)杜梅爾格等政要的接見。
然而,就是這么一位為民族立下大功的將領(lǐng),卻在1925年12月30日在被馮玉祥派人槍殺于廊坊。為什么馮玉祥要這么做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徐樹錚早就對馮玉祥的人品不滿,質(zhì)疑其對北洋政府的忠誠,曾屢屢設(shè)謀消減馮的實力,甚至越過段祺瑞直接罷免過馮的職務(wù)。
2. 1918年徐樹錚擅作主張殺死了人稱“陸屠夫”的軍閥陸建章,而馮玉祥正是陸建章一手提拔的,而且又把內(nèi)侄女嫁給馮玉祥,知遇之恩加上親眷之誼,馮玉祥對徐樹錚也早有殺心。
3. 徐樹錚雖天資聰明,但為人卻專橫跋扈、恃才傲物,除了段祺瑞,無論是袁世凱、黎元洪還是徐世昌、張作霖等,都不喜歡他,可謂仇家遍朝野。
4. 1925年的馮玉祥,其實力已超過段祺瑞。而此時的徐樹錚依然一心想將段祺瑞推上總統(tǒng)寶座,重掌大權(quán),這都讓馮玉祥芒刺在背。
因此,抓住機會的馮玉祥毫不留情地對徐樹錚下了黑手,一代梟雄就這樣以悲劇謝幕。
參考文獻:
徐櫻:《先父徐樹錚將軍事略》,《天津文史資料選輯》
章伯鋒、李宗一主編.《北洋軍閥》第2卷:武漢出版社,1990年
石玉新、楊小波主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晚清北洋)》下冊: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