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前,我家就沒住過好房子,而且越住越老,從民國的窯洞,住到清朝的平房,后來竟住在明朝的廟里,其實老房子挺好住的。
我爺爺在民國時是西醫(yī),算是體面人,懸壺濟世,救了不少人,也掙了不少錢,在村子蓋了四合院子。那時候晉南的房子都是窯洞,大多是土窯,但我爺爺蓋的是磚窯,頂子是拱形的,地上鋪著大方磚,上面壓著花紋,三面沒有窗戶,但前面整面墻幾乎都是窗戶,上面是半圓形,用木頭格成花格子;下面是長方形,分成中間大,兩邊小,三扇窗,可以用木頭棍支起來透風。只有離地一米多高是磚墻。
民國時這種磚窯不但在村子里數(shù)一數(shù)二,在鎮(zhèn)子上也不多,住起來冬暖夏涼,非常舒服,每天坐在熱烘烘的炕上,透過圍坐在炕桌周圍,一家人有說有笑,特別有家的感覺。土改時房子大部分分給了貧雇農(nóng),只給父親兄弟四個留了三間東房。
后來父親工作來到城里,由于成分不好,住的是人家挑剩下的房子,應(yīng)該是清朝的平房,房子挺高,房檐很長,前面的窗戶和窯洞差不多,也很大,是長方形的,全部是的木頭小方格子,房子后面也開了一個窗戶,但是圓形,而且很高,應(yīng)該是起透氣作用。
房頂糊著厚厚的麻紙頂棚,但透過被老鼠咬爛的破洞,可以看到里面有很粗的大梁。前窗雖然大,但格子密集,上半截貼的是窗戶紙,半截雖然經(jīng)過改裝,換成了小塊的玻璃窗子,但是由于房房檐長,房子很深,陽光真射不進去,屋子里整天都是黑乎乎的,有點陰,雖然寬敞接地氣,但比窯洞差多了。
1983年,父親調(diào)到省城太原工作,由于當時住房緊張,臨時安排在山西督軍府舊址的一棟非常高的房子里居住。這所房子又高又大,在里面說話時都有回音。門口三級的石頭臺階,還有粗大的幾根柱子,柱子下面還墊有雕刻著獅子的石鼓。房檐邊上的瓦片殘留著瓦當,脊上留著被破四舊時砸的七零八落的脊獸。房子很老,前面全部是木制結(jié)構(gòu)的門窗,但窗子都已經(jīng)改造成現(xiàn)代的雙扇玻璃窗子,非常粗糙。
由于房子太空曠,父親叫工人把一間房子隔成三間,上面用麻桿、麻紙打了紙頂棚,但還是不隔音。后來發(fā)現(xiàn)院子里有一塊地常年是潮濕的,覺得很奇怪,就向下挖了一尺多深,發(fā)現(xiàn)下面是一只很大的水缸,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又埋土里了。
住了有兩年吧,就搬樓房了,后來聽說這所房子拆除時,頂子已經(jīng)全扒掉,剩下四堵墻時,墻皮掉了,竟然發(fā)現(xiàn)內(nèi)層的墻壁上有斑斑駁駁的壁畫,專家看了以后,說可能是明朝朱棡后代的家廟,或當時大戶人家的祠堂,但沒有保護好,算是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