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向敬之

康熙皇帝受漢文化影響,對自己的子孫開始使用字輩,并且只用二字取名,即:字輩字+另一字。他在世時,已經見到了親曾孫(如康熙長孫弘晳之子永琛,生于康熙五十一年),故而先后使用了三個字輩,即胤、弘、永三輩,同時規(guī)定后一字的偏旁分別為示、日、王字旁。

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強調近支宗室和遠支宗室輩分幼子的嚴格區(qū)分使用:“圣祖仁皇帝選擇日字、玉字偏旁之字,載入紅摺,于此內命名,宗室至今仿用,不知迴避,實屬錯謬。嗣后,日旁字除已經命名外,均不準用。玉旁字除欽賜名外,均命更改!保ā稓J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一)

這成為了清朝皇家子孫取名的一項典制。

日字旁,則是康熙孫輩的字輩之外另一字的偏旁。

康熙第四子胤禛有幸成為雍正帝。他繼位后講究避帝王名諱,徑將兄弟們的名字中與自己共用的字輩“胤”改成“允”,那還是不改他們都是胤字輩。

所以說,雍正先后生育的十子,無論幼殤還是存活,也都是弘字輩,而不是“幾乎都是弘字輩”。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誤解,無外乎雍正為了拉攏重臣年羹堯,故將其妹年妃所生的諸子名字,改“弘”為“!,并將另一字不按康熙規(guī)定的偏旁用字(福宜、福惠、福沛),以示特別。

作為雍正的接班人,乾隆帝名諱弘歷?此啤皻v”沒有日旁,這是后來簡化文字所致,而雍正給他取名的字樣為“弘曆”。

雍正給使用字輩取名的諸子選擇第二字時,也是費盡心思,都是光輝、時光的意思,如“暉”“昐”“昀”“時”“晝”;或與光輝、時光相關的字,如“曆”“曕”。

最佳貢獻者
2

弘歷就是乾隆,他的名字原本寫作“弘曆”,繁體字,日字旁,后被簡化成“歷”而已。

古代皇室取名十分講究,同一輩分的男子,如果名字只有一個字,一般是同一個偏旁;如果名字有兩個字,一般第一個字相同,表示輩分,第二個字也是同一個偏旁。

以明朝為例,開國勞模朱元璋在世時,已經給后世子孫定好了取名規(guī)則,必須按照“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偏旁取名,比如:

兒子輩名字都是木字旁,如朱標、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楨;

孫子輩名字都是火字旁,如朱高熾、朱高煦(古代四點水屬火字旁);

重孫輩是土字旁,如朱瞻基、朱瞻埈、朱瞻墉;

再往下一代是金字旁,如朱祁鎮(zhèn)、朱祁鈺;

再往下一代是水字旁,如朱見深、朱見澤、朱見潾、朱見湜;

再下一代又回到了木字旁,如朱祐樘、朱祐杬、朱祐棆。

如此循環(huán)往復。

“木、火、土、金、水”偏偏的字數有限,老朱的后代又特別多,所以出現很多生僻字,很多字跟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名稱一致,老朱也因此被戲稱為“化學老師”。

再來說說清朝,皇室取名規(guī)則和明朝類似。

以康熙為例,他的兒子都是胤字輩,名字第一個字都是“胤”,第二個字都是“礻”字旁,如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十四阿哥胤禵。

但清朝還講究一個避諱,即便是親兄弟的名字也不能和皇帝相同,如四阿哥胤禛(雍正)登基后,就把兄弟們名字中的“胤”字統(tǒng)一改成了近音的“允”字,即允禔、允禔、允祉、允祺、允禵等等,只是我們后人研究時不需要避諱,所以仍以“胤”字稱呼。

再看雍正的兒子們,都是弘字輩,名字第一個字都是“弘”,第二個字都是“日”字旁,如大阿哥弘暉、二阿哥弘昀、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晝,等等。

我們現在寫乾隆帝的名字都是弘歷,但古人使用繁體字,“歷”的繁體字是“曆”或“歴”,這兩個字通用,從取名規(guī)則看,乾隆的名字用的應該是“曆”這個字。

由此可見,乾隆的名字“弘曆”是符合取名規(guī)則,第二字帶“日”旁的,只是后來我們推行簡體字,把“曆”字簡化成了“歷”字而已。

順便說一下,清朝的皇室成員出生后,都會報管理皇室事務的宗人府,并上報皇帝給選定名字,但據說乾隆在出生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大名,而是一直使用小名“元壽”。

民間傳說乾隆的身世有問題,有的說他是雍正的婚外私生子,有的說他壓根不是雍正的兒子,而是海寧陳氏的兒子,所以長時間得不到皇室認可。這種傳說純屬無稽之談。

雍正有6個序齒的兒子,弘歷只是第四子,但雍正對他的教育培養(yǎng)十分上心,弘歷在12歲時首次見到爺爺康熙,康熙也對他極其贊賞,有隔代指定他繼承皇位的意思,這樣一個被康熙、雍正兩大帝王一直看好的子孫,不可能是民間謠傳的私生子甚至外人。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3

清朝皇子的名字從康熙的兒子開始就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那就是基本為兩個字,然后第一個字是一樣的,然后第二個字的偏旁是一樣的,比如康熙的兒子是胤加“礻”示字旁,比如廢太子胤礽、雍正帝胤禛、八阿哥胤禩。

雍正的兒子們是弘加“日”字旁,比如長子弘暉,次子弘昀,三子弘時,五子弘晝,六子弘曕。

乾隆帝的兒子們是永加“王”字旁,比如嘉慶帝永(颙)琰,十一子永瑆,八子永璇。

嘉慶帝的兒子們是綿加樹心旁,三子綿愷,四子綿忻,五子綿愉。

其實這個就是學明朝的,比如朱棣的兒子們是高加帶火的字,比如朱高熾,朱高燧。朱高熾的兒子們是瞻加帶土的字,比如朱瞻基,朱瞻埈,朱瞻基的兒子們是祁加帶金的字,比如朱祁鎮(zhèn),朱祁鈺。

明朝皇帝這樣設計,基于兩種考慮,一是五行相生的方式,希望帝位能一直傳下去,比如木生火(鉆木取火),火生土(刀耕火種),土生金(土里挖出金屬),金生水(高溫的金會融化成水),水生木(木在水的澆灌下成長),還有一種那就是生僻字,減免民間對皇帝名字的避諱。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的兒子們都沒有采用這種方式,而是由康熙開始采用,原因是前面兩個皇帝沒入關,順治入關不久,對漢文化還沒有那么熟悉,而康熙從小就喜歡博覽群書,所以就給兒子們這樣命名,只是在名字的最后一個字沒有加上五行的屬性,而康熙后面的皇帝,就學圣祖康熙這樣給自己的兒子命名了。

那么為什么雍正的兒子們都是弘加日字旁的字呢,而乾隆帝弘歷不是呢?難道弘歷比較特殊?并非如此,因為我們看到的歷是簡體字,他的繁體字是曆(歴),就可以看出這里面也有個日了。

有些人會問,那為什么年羹堯妹妹年妃的三個兒子叫福宜、;荨⒏E婺?難道是因為他們是年羹堯的外甥,所以受到了影響?其實也不是,因為這三個兒子都死得早,沒有入序齒(皇家玉碟),那三個都是小名。

4

雍正有十個兒子,六個序齒。這十個兒子的名字差別很大。如果按照名字的第一個字用康熙孫輩的排行“弘”字,第二個字里要有“日”字來作為標準衡量,“弘歷”這個名字完全合規(guī)矩,一點也不例外。“歷”字的繁體寫法之一是“曆”,里面有“日”的一部分,所以說算不上例外。

雍正的十個兒子里有七個兒子的名字都完全符合第一個字是“弘”,第二個字里有“日”的部分。

第一子名字“弘暉”,序齒為皇長子,生母孝敬憲皇后。弘暉生于康熙三十三年,活了十歲,死于康熙四十三年。乾隆時期追封為親王。

第二子名字“弘昐”,生母齊妃李氏,兩歲夭折,沒有序齒。

第三子名字“弘昀”,序齒皇二子,生母齊妃李氏,弘昀生于康熙三十九年,也活了十歲,死于康熙四十九年。

第四子名字“弘時”,序齒皇三子,所以電視劇里叫“三阿哥”,生母齊妃李氏。弘時生于康熙四十三年,死于雍正時期,具體哪年待考。

第五子名字“弘曆”,序齒皇四子,就是乾隆皇帝,生母孝圣憲皇后。

第六子名字“弘晝”,序齒皇五子,雍正年間封爵“和親王”,生母純懿皇貴妃耿氏。弘晝很得父親雍正喜愛,在雍正十一年弘曆被封為寶親王的同時,弘晝被封為和親王。純懿皇貴妃耿氏活了九十五歲,死于乾隆四十九年,被兒子弘晝去世的時間晚十九年。

雍正的第七子、第八子、第九子先不說,后面再說。

第十子名字“弘曕”,序齒為皇六子,生母謙妃劉氏。弘曕過繼成了康熙十六子允禮的兒子,繼承了果親王的爵位。

雍正的兒子里名字真正特殊的是敦肅皇貴妃年氏生的三個兒子,即雍正第七子、第八子、第九子。這三個兒子的名字和另外七個兒子的名字完全不同,而且年氏的三個兒子全部夭折未序齒。

第七子名字“福宜”,康熙五十九年生,死于康熙六十年;第八子名字“;荨保滴趿晟,死于雍正六年;

第九子名字“福沛”,雍正元年生,當日即死。

年氏的兒子里,活得最長的就是福惠,想必這個兒子曾是雍正至愛。乾隆繼位后除了給嫡母孝敬憲皇后的兒子、自己長兄弘暉追封了親王,此外就只給;葑贩饬擞H王

而最撲朔迷離的也就是“;荨钡拿?梢哉f福惠是連連改名。玉牒里叫“;荨保现I朱書里曾寫作“;邸,想必雍正不會是不小心把愛子名字寫錯了。朱諭里還曾寫過“八阿哥弘晟之名著改為富慧”。也就是說不管“弘晟”還是“富慧”,都曾經是“;荨钡脑妹。一共活了八歲,名字用了四個。

5

先解釋為什么“弘歷”沒有帶“日”旁。那是因為,繁體字中,含有“日”旁的。只不過簡體字里沒有了“日”旁。

愛新覺羅·弘歷,即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

其次,雍正給兒子起名比較特殊,不全都是“弘”字輩,由年氏所生三個兒子均為“!弊州。


“歷”字的歷史

“歷”字的繁體字主要有三個(其他異體字就不介紹了):歷、曆、厤。


這是“歷”的一個繁體字。

1. 治理;研治!皻v”的古字。

2. 記載歲時的書籍! 曆”的古字。


這個“歷”的意思簡單分為以下幾種:

1. 經過,已經過的,過去的經驗等,跟經歷相關。

2. 清晰的,“歷歷在目”、“往事歷歷”。

3. 全部,遍,盡!胺苍准琅c鬱人受斝,歷而皆飲之!

這個“曆”就是弘歷的“歷”字中所用的。跟年歷,節(jié)氣或者年代,壽命有關的用這個“曆”。

弘歷的“歷”字取的就是這個“曆”,因此,和其他“弘”字開頭的兄弟一樣,也帶有“日”旁,沒有特殊化。只不過因為我們現在用的簡體字,沒有體現這一點罷了。


“!弊珠_頭三兄弟

雍正的十個兒子,大多是“弘”字輩,這樣的兒子有七個。其他的三個兒子則是“!弊州叀

1.愛新覺羅·弘暉

2.愛新覺羅·弘昐

3.愛新覺羅·弘昀

4.愛新覺羅·弘時

5.愛新覺羅·弘歷

6.愛新覺羅·弘晝

7.愛新覺羅·福宜

8.愛新覺羅·;

9.愛新覺羅·福沛

10.愛新覺羅·弘曕

三個“!弊州叺膬鹤佣际悄晔纤,而其他的兒子都是“弘”字輩。應該是雍正有意而為之,特意表達對年氏的重視。一方面這個年氏比較受雍正的寵愛,另外一方面,年氏的哥哥是重臣年羹堯。

6

提問者之所以有此疑問,想必是不簡體字和繁體字搞混了。乾隆帝名字弘歷中的“歷”是簡體字,其對應的繁體字是“曆”。因此,乾隆帝名字中同樣有日旁,并不是例外!



滿洲人入關之初并沒有嚴格的字輩,甚至很多滿洲貴族、包括宗室取名是依然沿用了滿洲名,連漢化都沒有。字輩的出現是在康熙初年,彼時康熙帝為兩個兒子取名保成、保清,即后來的皇長子胤禔、皇太子胤礽。同時,康熙帝二哥裕憲親王福全的兩個兒子也被納入了這一字輩范疇之類,即后來的兩位裕親王保泰、保綬。但是,這次使用字輩只是清王朝皇家的一次試水,適用范圍很窄,不僅福全的其他兒子沒有用這個字輩,連康熙帝自己的其他兒子也沒有繼續(xù)用這個字輩。



不久之后,康熙帝將保成改名胤禔、保清改名胤礽,清朝皇子的字輩開始正式出現。此后,康熙一眾序齒的兒子全部采用了“胤”這個字輩。同時,康熙帝還規(guī)定,兒子名字中的另一個字的偏旁部首也要保持一致,即示旁,禔、礽、祉、禛、祺、祚、祐、禩……無一例外?滴醯鄣膶O子(雍正帝的兒子、侄子)也延續(xù)了這一取名方式,以弘為字輩,日為偏旁部首。胤礽的兒子弘晳如此,雍正帝的兒子弘時、弘曆、弘晝如此,胤禩的兒子弘旺、胤禟的兒子弘晸亦然。這里順帶說一句,所謂偏旁部首并不一定是在左邊,只要有就行,甚至像明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照”字中連“火”字都沒有出現,但漢字四點為火部,依然算數。



但是,清朝皇子的字輩只限于序齒的皇子,夭折的皇子沒有字輩,只有乳名。如乾隆帝,他的乳名為元壽,在正式序齒取名之前,他只有元壽這個乳名,序齒取名之后,才叫弘曆。而他夭折的弟弟福宜、福沛則沒有弘字輩,只有乳名。當然,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雍正帝的皇八子福惠。福惠曾經取名弘晟,但不知道什么原因,雍正四年雍正帝又下旨將弘晟改回了;。因此,雍正帝所有兒子中唯一的例外是;,而不是乾隆帝!



康熙年間因為制度初創(chuàng),加之康熙帝長壽,彼時康熙帝的孫輩仍然屬于大宗之后,全部沿用了日旁。但是,自雍正之后,清朝規(guī)定,大宗之后的字輩與小宗之后相同,但是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卻不相同,以區(qū)別血緣親疏。于是便出現了擁有道光帝皇子身份的恭親王奕訢是言部,但恂勤郡王允禵的玄孫奕山卻不是言部這樣的情形。



除此之外便是避帝諱了。雍正帝即位之后,一眾兄弟為了避雍正帝的帝諱,將字輩中的胤字全部改為了允字。唯一的例外只有怡賢親王胤祥,他不用避帝諱。但是,即便這唯一的例外,也發(fā)生于胤祥去世之后,胤祥生前依然是避帝諱改名允祥的。到了乾隆帝即位時,這位皇帝擺出了高姿態(tài)——親兄弟、堂兄弟都不用改名了,以后官方材料必須書寫自己名字弘曆時,弘字缺筆即可。嘉慶帝即位時,乾隆帝仍然活著,他又一次擺出了高姿態(tài),規(guī)定其他兒子不用改名了,嘉慶帝一個人改就行!于是,嘉慶帝的名字由永琰改為了顒琰。道光帝沿用了這一套路,即位后將自己的名字由綿寧改為了旻寧。咸豐帝之后,避帝諱也逐漸沒那么嚴格了。于是,奕誴、奕訢、奕譞也沒有改名,之后載字輩、溥字輩等等亦然。但是,涉及書面記錄時缺筆依然是必須的。

7

雍正一生中,共計育有十子六女,其中十個皇子分別是:



皇長子愛新覺羅·弘暉,生于康熙36年,卒于康熙43年,享年8歲。

皇次子愛新覺羅·弘昐 ,生于康熙36年,卒于康熙38年,享年3歲,未序齒。

皇三子愛新覺羅·弘昀,生于康熙39年,卒于康熙49年,年11歲。

皇四子愛新覺羅·弘時,生于康熙43年,卒于雍正5年,享年24歲。

皇五子愛新覺羅·弘歷,生于康熙50年,卒于嘉慶4年,享年89歲。(弘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乾。

皇六子愛新覺羅·弘晝,生于康熙50年,卒于乾隆35年,享年60歲。

皇七子愛新覺羅·福宜,生于康熙59年,卒于康熙60年,享年2歲,未序齒,生母年氏。

皇八子愛新覺羅·;荩诳滴60年,卒于雍正6年,享年8歲,生母年氏。

皇九子愛新覺羅·福沛,生于雍正元年,剛出生就夭折了,生母年氏。

皇十子愛新覺羅·弘曕,生于雍正11年,卒于乾隆30年,享年33歲。

我們發(fā)現,在雍正的十個皇子中,其中7個皇子的名字以弘字開頭,只有年氏所生的3個兒子以福字開頭。其實,愛新覺羅家族字雍正這一輩開始,都有了統(tǒng)一的輩分名,雍正這一輩是“胤”字輩,他兒子這一輩是“弘”字輩,至于為什么年氏的三個兒子名字以福字開頭,原因眾說紛紜,可能是因為年氏身子弱,雍正為了幫年氏祈福。

我們姑且拋開年氏的三個孩子不談,在雍正七個弘字開頭的兒子中,名字的第二個字清一色都是“日”子旁,比如說弘時,弘晝。這個時候就有人就會說了,弘歷就不是,歷字不是日字旁。

其實,我們現在寫的歷字,是近代以來經過簡化的漢字。在清朝時期,使用的是繁體字,歷的繁體字是曆,也是帶有日字的。弘歷,在當時的寫法是弘曆。

8

雍正皇帝一共有10個兒子,按照出生排序為長子弘暉、早殤未序齒二子弘昐、二子弘昀、三子弘時、四子弘歷、五子弘晝、六子福宜、七子;、八子福沛、九子弘曕。除了年妃生的三子(六子福宜、七子;、八子福沛)之外,雍正的皇子幾乎都是“弘”字輩的。

另外清朝對皇子除了輩分的要求外,那就是對第二字也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同輩之間用相同的偏旁部首,例如康熙皇帝的兒子都是“胤”字輩,第二字都是“礻”旁的字;到了乾隆這一輩規(guī)定第二個字都必須帶“日”。

題主說弘歷是例外,那么肯定是不對的,這是收到簡體字的干擾,在清朝時候沒有簡體字,“歷”寫作“曆”,看得出是帶“日”的。

下面來說說雍正十位皇子的命運,其中早夭的就有長子弘暉、早殤未序齒二子弘昐、二子弘昀、六子福宜、七子;莺透E,其中長大成人的只有四個兒子。

1.三子弘時

弘時其實是雍正的長子,但是弘時因允禩之事牽連獲罪,還被雍正勒令去做允禩之子,并被逐出紫禁城皇宮,后來又被革除黃帶子從宗室除名,死于雍正五年,年僅二十四歲。

2.四子弘歷

弘歷就是清高宗乾隆帝,在位60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之一。

3.五子弘晝

弘晝,和恭親王,歷史上有名的糊涂王爺。

他其實是在目睹了父親和兄弟對帝位的激烈斗爭后,對帝位早已經沒有了競爭的意識,但是自己不競爭并不代表可以獨善其身。自己的兄弟會來拉自己,自己若是不加入兄弟的陣營又難免被兄弟們認為是單兵作戰(zhàn),暗待時機。弘晝是聰明的,他選擇了一條在今天看來正確無比的道路,那就是變成一個荒唐和糊涂的人,這樣也就能自保。

4.雍正的兒子之九子弘曕

弘曕,生于雍正十一年,雍正去世時才4歲,乾隆繼位后出繼為果毅親王愛新覺羅允禮后。他深受乾隆的喜愛,乾隆為了他能夠成才,特意請了名師來教導他。

隨著弘曕漸漸長大,乾隆也開始委以重任。“乾隆十五年(1750)弘曕剛滿18歲,乾隆就讓他管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御書處、藥事房。又過了兩年,乾隆十九年(1752)又讓他負責管理造辦處事務”。

在其嗣父允禮去世后,并不是《甄嬛傳》里面的瞎編說弘曕是果親王之子,他承襲了果親王,年輕位尊的弘曕漸漸有了一些浮躁,他極其喜好積聚錢財,是個吝嗇的貪財鬼,也正是這些驕縱給自己造成了不可收拾的惡果。

曾因為向皇太后請安時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該處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乾隆帝責備兩個弟弟“儀節(jié)借妄”,受到嚴厲的懲罰,由郡王降為貝勒,罷免了所有官職。

弘曕被革職后,閉門家居,抑郁不歡,一病不起。病危時,乾隆帝親臨視疾,弘曕在衾褥間叩首謝罪。之后乾隆下令恢復弘曕郡王的封爵,但遺憾的是弘曕不久即死,年僅33歲。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用輕松有趣的方法,為你解讀有趣有料的歷史!

9

弘歷的名字并沒有例外,只是漢字簡化后現代人對繁體“歷”字不了解而已。

歷的繁體有兩種,一個寫“歴”,一個寫“曆”。

雍正時期用的“歷”應該是后者,后者以日為部首。以當時的情況弘歷應該是寫做“弘曆”。

滿清入關以后,虛心學習漢文化,也使用上了漢人的字輩排行。從康熙朝是一個開端,清朝的皇子從雍正這一輩就開始按照一定的規(guī)矩排序、取名了。

對于雍正來說,當然也不能給兒子搞特殊,事實上雍正兒子輩的名字都是按照康熙留下來的要求取。他們的名字都是“弘”加一個帶“日”的偏旁部首,不敢有絲毫差池,康熙還活的好好的呢!

首先,不存在雍正對弘歷的特殊對待。他的兒子中有三個的名字不按規(guī)矩,分別是愛新覺羅·福宜、愛新覺羅·福惠與愛新覺羅·福沛,這三個也都只是來不及取正名而已。

如果去查閱雍正兒子們的資料可以發(fā)現,雍正的兒子不按字輩排行的都掛有“未齒序”與“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只因當時年羹堯勢力大,且年妃正是他的妹妹。由此推測,即使這幾個皇子的名字是雍正想要籠絡年羹堯而對年羹堯的外甥們的特殊關照,也不過給那幾個皇子只取了帶福字的乳名,當然最終結果是那三個皇子還沒到取正名時便夭折。

可以推測,如果那三個皇子沒有夭折,那么按照規(guī)矩應該也會按規(guī)矩取個“弘”加一個帶日的偏旁的名字。

再來看弘歷的生母孝圣憲皇后,她的曾祖父是清初開國五大臣之一、后金第一將巴圖魯額亦都。孝圣憲皇后的出身比年妃更好,雖然論及影響力是遠不如年妃的那兩個哥哥,可她卻深得雍正喜愛。所以說特殊,弘歷應該也是被特殊對待的,因為他有個乳名為元壽,后來才取愛新覺羅·弘歷這一正名。

所以,既然先有乳名,后取正名是一個慣例,雍正沒有理由不按字輩給他取名字。還有,弘歷當上皇帝之后,他自己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名字不符合祖制。

在清皇室宗譜中,皇子的地位是極高的,許多旁系皇族根本沒資格用字輩取名。在登記時,帶有字輩的必定是直系血脈,至少是康熙的親孫子輩。愛新覺羅·弘歷在登基后并沒有去改名,也沒有將另外那些兄弟的“弘”字輩名字更換,那證明他對于自己名字的底氣還是很足。

要知道當時的情況,弘歷的堂兄弟也都是嚴格按照“字輩”取的名字。

所以,無論是繁簡演變還是當時的環(huán)境因素,在那個時代乾隆皇帝原名都應寫做愛新覺邏·弘曆。

10

弘歷的名字為什么和兄弟們不一樣,這就要怪簡化字與繁體字的差異了,古時候,弘歷寫作““弘曆”,也是有日字的。

而且雍正的兒子都是弘字輩,題主之所以用了“幾乎”二字大概是因為年妃生的三個兒子都是福字起名,那不過是雍正為了體現年貴妃的尊貴與特別,子憑母貴給起了個福字。這三個孩子都未序齒便夭折了,其實還未正式起名字,入族譜的時候還得寫弘字輩的名字。


問題簡單明了回答完畢,下面簡單說說清朝皇室起名的規(guī)則吧!

滿清入關后,積極學習漢族文化,康熙一朝開始給皇子命名,全都是兩個字的名字。第一個字表明輩分,康熙為兒孫選了胤、弘二字;乾隆定了永、綿、奕、載;道光時期定了溥、毓、恒、啟;咸豐時定了熹、闿、增、祺;溥儀在續(xù)修宗譜時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第二個字則是皇子們的專屬字,雍正一輩的示字旁,乾隆輩的日字旁,嘉慶輩的王字旁。但是皇族分支較多,群體龐大。為了有效區(qū)分各個分支,嘉慶皇帝開始,同一世系的同輩男丁第二字要用相同部首的字。像道光的兒子咸豐奕詝、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而同輩份不同世系的慶親王則叫奕劻。與皇帝同輩份的王爺要是與皇帝第二字同偏旁,說明這位王爺比較尊貴。

皇帝登基后,王爺兄弟們就要改名字,以避皇帝名諱。雍正登基以后,眾兄弟皆將“胤”字改為”允”。也有些皇帝不想麻煩眾兄弟,干脆將自己名諱改了,像嘉慶將永琰改為顒琰,道光皇帝登基后將名字綿寧改為冕寧。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