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名家與權(quán)威機構(gòu)是如何認定諸葛亮躬耕地的?
關(guān)于諸葛亮躬耕地最權(quán)威的,當屬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的話: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有人說,“南陽”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南陽說);有人說“南陽”指的是今天的襄陽隆中(襄陽說)。
持“南陽說”者根據(jù)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話:臣本布衣,躬耕南陽!”、歷史上首次記載官方憑吊諸葛亮在漢水北(南陽在漢水北,而襄陽隆中在漢水南)。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蜀記》收錄鎮(zhèn)南將軍劉弘命李興做《祭諸葛丞相文》:
上文中于“沔之陽”(漢水北)憑吊諸葛亮,距離諸葛亮去世只有幾十年,是最具有史學價值的資料。它告訴我們,研究諸葛亮躬耕地,得在“沔之陽”(漢水北)!至于一些“乖舛”異說,不妨來看看北師大曹文柱先生的一段話:
我們不妨在再來看一看秦漢時期,漢水二岸的地理太勢:
持“襄陽說”者是根據(jù)是習鑿齒:“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就是說,今天的襄陽隆中秦漢時期歸南陽管轄,諸葛亮躬耕于隆中。
看上去“二說”均言之有理,哪么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哪里呢?
其實習鑿齒除了說“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還說過“襄陽有孔明故宅”,“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漢以北為南陽郡”。敢問習鑿齒,諸葛亮究竟躬耕于何地?
顯然習鑿齒“言為不審”也(裴松之注《三國志》評價習鑿齒)!習鑿齒的三句話二個相反意思,必然有一謊言,其實所為““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是”“鑿齒所自造者”(見:陳壽《三國志·魏書· 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中,裴在作注時對《漢晉春秋》的記載評論)。
因為多個史料(包括習鑿齒自己的話)證明,秦漢時期,漢水二岸的南陽郡(漢所在宛)和南郡(治所在襄陽)是以漢水為界的,漢水南的隆中,是襄陽的轄區(qū)。
正如《大明一統(tǒng)志》言:“諸葛亮,本瑯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
《大清一統(tǒng)志·卷210·南陽府·古跡》曰:“諸葛草廬,在南陽縣七里臥龍崗。”
隆中本是位于漢水南、襄陽市西郊山中的一個小村子,明清時期建有紀念諸葛亮的一些設(shè)施(國務(wù)院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認定,襄陽隆中是明清建筑)。
國務(wù)院(第4批)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事實上,就連二十多年前襄陽官方編輯的《襄陽縣志》也明確記載,秦漢時期漢水南歸襄陽管轄,漢水北歸南陽鄧縣管轄。下面是正規(guī)出版的《襄陽縣志》摘錄:
《襄陽縣志》第34頁,關(guān)于襄陽的歷史沿改:
從上述文字,我們不難看出,秦設(shè)立南郡,漢水以南,包括襄陽西的古廬,屬于南郡,漢水以北,包括古鄧屬于南陽郡。今天的襄陽隆中不論當時屬于襄陽還是古廬,都不屬于漢水北的古漢水北的鄧,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的“南陽”從來就不包括隆中。
《襄陽縣志》第35頁關(guān)于漢水南 南陽郡鄧縣的鄧縣的歷史沿改:
再看看,為襄陽隆中景區(qū)作規(guī)劃設(shè)計的中國園林學會常務(wù)理事孫筱祥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
再來看看襄樊市隆中景區(qū)管委會主任于襄生編輯的《隆中志》125頁所收錄的史籍:
襄陽《隆中志》明明白白記載,真正的諸葛亮躬耕地隆中,就在離南陽城七里的臥龍崗!原來此隆中非彼隆中!
史學界也普遍認為,襄陽隆中盡管是明清以來的建筑,盡管并非真實的諸葛亮十年躬耕被劉備三顧之處,但是從明清開始修建(國務(wù)院公布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認定,襄陽隆中是明清建筑),經(jīng)過近現(xiàn)代建設(shè),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建設(shè),也頗具規(guī)模,作為紀念諸葛亮精神的場所,作為中共湖北省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當?shù)厝诵蓍e娛樂場所,也具有一定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