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人吃驚的還在后面,曾侯乙的墓室出土的文物真是太多了。
據(jù)統(tǒng)計(jì),從墓中出土文物15404件,其中比較珍貴的青銅器就有十噸半,黃金制品更是超過了17斤。
當(dāng)然最讓人震驚的是,出土了總重量達(dá)到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的編鐘。
這些編鐘除了少數(shù)幾件掉落在地面上,其余的全都整齊地掛在木質(zhì)的鐘架上,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跡。
但我們今天介紹的不是這個編鐘,而是曾侯乙嘴里含的小動物,這個小動物的數(shù)量足足有21個,是不是又很吃驚。這個曾侯乙到底是誰呀,怎么又這么奇怪?
別急讓我們一步步地來看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 曾侯乙的身份
曾侯乙是戰(zhàn)國時期,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
其實(shí)在史籍上并沒有這個人的記載,但是隨著考古的發(fā)現(xiàn),專家推定曾侯乙是姬姓,先祖是周天子的重臣。
而曾侯乙應(yīng)當(dāng)出生在公元前475年或者稍晚點(diǎn)。他大概是在公元前463年見后成為諸侯王的,在位時間大約為30年。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曾侯乙生前是非常喜歡音樂的。他鉆研音律的研究,并且也非常重視樂器的制造。
要不怎么會有編鐘這么大的物件的出現(xiàn)。而且曾侯乙的興趣也是非常的廣泛,他呢也是擅長車戰(zhàn)的軍事家。
由此而看,曾侯乙的身份很是顯貴啊,而且還是個出色的軍事家。并且這個君王還特別文藝,竟然在音樂上非常有造詣。
不簡單,很有意思的一個人!就是這樣一個人,死后竟然在嘴里放了21個玉制的小動物。
二、 曾侯乙嘴里含的這些小動物是干什么的
隨著棺槨的打開,專家們在曾侯乙的頭骨里面發(fā)現(xiàn)了21個玉制的小動物。這21個小動物分別是6個牛、4個羊、3個豬、2個狗、3個鴨、3個魚,這些小動物全都是用玉制成的它們的形狀。
為什么要放這些玉制的小動物呢,這個呀其實(shí)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古老的葬玉習(xí)俗,這個玉制的小動物有個統(tǒng)一的名字,叫做“玉琀”。
玉琀是古人在死者入殮時,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也就是民間常說的“飯含”。這個可是我中喪葬習(xí)俗中最重要的禮儀,就是現(xiàn)在有些地方仍在沿用這個習(xí)俗呢。
為什么要有放玉的這個習(xí)俗呢?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帝王都追求長生不老。但是真得有長生不老嗎?當(dāng)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呢,在他們的愿望破滅后,不朽就成了他們臨死前最大的愿望了。
《抱樸子》是一本非常有名的道教典籍,在這本書里面有這樣的一種說法。
說是“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這些帝王們可是都看中了這句話,所以呢就用葬玉來祈求死者永存不朽。
但是這個玉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放的,當(dāng)時也是按地位等級來放置的。
天子是含珠的,諸侯才是含玉,大夫是含璣的,士呢則含貝,庶民也就是老百姓嘴里只能放稻米了。
正所謂“生以為佩,死以為琀”,死者生前帶玉佩,死后呢也要嘴里琀著玉。
“東陵大盜”孫殿英從慈禧口中挖出的那顆夜明珠,也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所以由此而看,曾侯乙嘴里放玉制小動物是為了那種不朽的臆想。
三、 那曾侯乙嘴里為什么要放那么多的小動物呢
有道是“生時所享,死后亦然“,曾侯乙雖然是個地方諸侯,但是他富甲一方,這口中的21件玉器足以證明,他生前的奢靡生活。
這21件小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全都是當(dāng)時可吃的動物。
而且放的數(shù)量還是這么的多,那就說明了曾侯乙是個大吃貨,生前就非常喜歡吃肉。
這些小動物可能就是他生前特別愛吃的!
生前喜歡什么,死后也要把它們帶走,這也是中國人最傳統(tǒng)的一種文化意識。
所以曾侯乙就要帶走很多他喜歡吃的東西。在這之所以要放這么多數(shù)量的小動物,有書君猜測這個數(shù)字也許就是盡最大的力量把盡可能多的小動物放進(jìn)口中的,21也許就是放入口中的極限了。
也許這個21還有一層含義。從《周易》中解釋來說,21是個代表貴重的吉數(shù),也是個偉大的首領(lǐng)數(shù)。
所以曾侯乙為了圖個吉利,也是為了自己死后也能不朽,就選擇用21這個數(shù)量。
不管是什么原因吧,曾侯乙嘴里含21個玉制小動物,這個舉動還真是個奇葩。生前是個吃貨,死后也不委屈自己。
把自己所愿都裝進(jìn)嘴里,估計(jì)這千年來,也只有曾侯乙這樣的人,才這樣做的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diǎn)個贊哦~關(guān)注有書君,私信回復(fù)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