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漢太祖劉邦在取得天下后,如此評價為開國立下不世之功的三位功臣。事實也確實如此,如果沒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在謀略、后勤、軍事三方面的作用,劉邦也很難建立大漢王朝!那么,面對如此重要的功臣,劉邦又是如何對待他們?nèi)齻人的呢?今天就讓小祁為您詳細(xì)盤點一下他們?nèi)说慕Y(jié)局!

張良—功成身退,得以善終

張良(約公元前250-公元前186年),字子房,今河南新鄭人。張良出身于韓國貴族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先后擔(dān)任過五代韓王的國相。
(張良畫像)

機(jī)緣巧合下,張良遇到了劉邦,兩人一見如故,張良認(rèn)定劉邦為明主,于是決定輔佐劉邦成就大業(yè)。

自輔佐劉邦以后,張良屢獻(xiàn)奇謀。先是幫助劉邦順利入關(guān),后又在鴻門宴上助劉邦躲過項羽的殺害,分封天下后又獻(xiàn)策劉邦燒毀棧道以消除項羽的猜忌,為后來的暗度陳倉埋下了伏筆。在劉邦率領(lǐng)56萬大軍攻楚失敗后,又獻(xiàn)出下邑之謀,為劉邦贏得楚漢戰(zhàn)爭規(guī)劃了完美的藍(lán)圖!

等到建立大漢以后,所有人都被勝利的喜悅沖昏頭腦肆意慶祝之時,而唯有張良清晰的認(rèn)識到和劉邦“只可共苦,不可同甘”的道理,他選擇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劉邦讓他自選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了。為了讓劉邦放心,張良別出心裁的選擇了與劉邦初遇的留地,因此張良就被封為留侯!
(張良影視形象)

天下初定以后張良也逐漸退隱,有意無意的降低自己的影響力,無論是對于劉邦平底諸侯王還是深宮內(nèi)亂,張良均極少參與謀劃。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

在我看來,張良之所以和范蠡一樣會被后世尊稱為“謀圣”,張良固然是對大漢王朝的建立屢獻(xiàn)奇謀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更為重要的是張良能在人生的巔峰,清晰的認(rèn)識自己,認(rèn)清形勢,果斷的選擇明哲保身,急流勇退,最終得以善終,這才是最厲害的智謀!

蕭何—自毀名節(jié),方得善終

蕭何(約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今江蘇豐縣人。

(蕭何畫像)

蕭何早年曾是沛縣小吏,他為人隨和,勤奮好學(xué),且很善于識人,他認(rèn)為劉邦氣度非凡,絕非等閑之輩,于是待他頗為優(yōu)待!

自從起義開始,蕭何就一直極力擁護(hù)劉邦。在沛縣時,蕭何獻(xiàn)計使劉邦成為了起義軍的首領(lǐng)。待到西進(jìn)滅秦以后,蕭何將有關(guān)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接收了過來,這為以后制定政策和制定作戰(zhàn)規(guī)劃都起了很大作用。而到了楚漢戰(zhàn)爭時期,劉邦在前方作戰(zhàn),蕭何則留守關(guān)中,為劉邦提供后勤支援!

而“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善于識人的蕭何為劉邦追回了一個舉世無雙的帥才,這為日后在軍事上能夠擊敗項羽提供了保障!

大漢開國以后,蕭何被劉邦欽定為首功之臣,封為酂侯,并許以劍履上殿的特權(quán),人稱“開國第一侯”。


(蕭何影視形象)

后來,劉邦在蕭何的幫助下又鏟除了韓信等諸侯王,而這也是成語“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的來源。在誅殺韓信之后,蕭何更受恩寵。但是他卻一點也沒有注意到危險的到來,直到一名叫召平的門客提醒他才恍然大悟。

原來,自古以來帝王最怕的是什么?既不是貪官污吏,也不是手握重兵的將軍,而是威望極高,頗得民心之人,這樣的人可以做到一呼百應(yīng),而蕭何正是這樣的人!于是門客就提醒蕭何自污以毀名節(jié),降低劉邦對自己的猜疑。蕭何首先力辭封邑,善盡家財以充入國庫,隨后又故意以低價強(qiáng)行購買百姓的田產(chǎn),使百姓怨恨自己,制造壞名聲!百姓因此將蕭何告到了劉邦那,劉邦因此將蕭何下獄,直到有人勸說方才釋放了蕭何。

自此以后,蕭何也看清了形勢,逐漸退隱,最后于公元前193年病逝,也得善終,但中間頗有曲折,與張良差一等級!

韓信—功高蓋主、身死族滅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今江蘇淮安人。


(韓信畫像)

韓信早年窮困,曾受胯下之辱。后來投奔項羽,卻一直不受重用。韓信于是轉(zhuǎn)投劉邦,但在劉邦手下仍然不受重視。心灰意冷的韓信于是打算趁一個月夜逃走,后來被蕭何追回,并力薦為大將軍!

拜為大將軍后的韓信先是迅速平定三秦之地,隨后又先后滅魏國、代國、趙國、齊國,大漢的天下幾乎都是由韓信領(lǐng)兵打下來的!正是在攻下齊國后,韓信犯了第一個錯誤,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這也給韓信的死埋下了伏筆。劉邦雖然極為憤怒,但還是在張良與陳平的暗示下封了韓信齊王以穩(wěn)住韓信!

在項羽死后,劉邦迅速換了一副面孔,他立即收了韓信的兵權(quán),改封楚王,后又因人誣告韓信謀反,又將韓信貶為淮陰侯,留在劉邦身邊。韓信在京時,時常抱怨劉邦對他不公,他羞愧與周勃他們同為侯爵。
(韓信影視形象)

公元前197年,陳豨起兵造反,劉邦親自帶兵前去平叛,韓信則暗中派人到陳豨那里告訴他說:“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xié)助您!表n信本來計劃去襲擊呂后和太子,結(jié)果卻出現(xiàn)意外,有人上書揭發(fā)了韓信的陰謀。

于是“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的故事就登場了!呂后就找蕭何商議,蕭何就說騙韓信說劉邦已經(jīng)平定了叛亂,召群臣前來祝賀,韓信不得不前往,結(jié)果剛一進(jìn)宮門,就被蕭何命士兵給擒住了,最后在長樂宮的鐘室被殺身亡!臨死時的韓信仰天長嘆:“我后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當(dāng)年叱咤風(fēng)云的韓信落得如此結(jié)局,也不禁讓人唏噓!

總的來說,張良功成名就之后,頭腦清醒,主動退隱,得以善終,此為上等;蕭何在人提醒之下才幡然醒悟,自污以毀名節(jié),然而也落得上枷帶鎖,委身監(jiān)獄之中,最終方得以善終,此為中等;韓信功高蓋主,貪圖功名,缺乏政治斗爭經(jīng)驗,最終落得身死族滅,此為下等!

最佳貢獻(xiàn)者
2

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保著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張良:相當(dāng)于軍師參謀長。封留侯。善終。

蕭何:相當(dāng)于后勤部長。封酂(cuo)侯。善終。

韓信:帶兵打仗。封淮陰侯。沒得好死。

張良和蕭何都是聰明人,雖然遇劉邦的能夠全身而退,即使劉邦的大度也是他們的造化。張良是通過激流勇退來獲得善終的;蕭何是通過自污來獲得善終的。

只有韓信,不但被殺光了全族,連他自己本人,死法也比較奇特,我們今天重點說一下韓信的死法。

1.“見天不殺,見君不殺,見金不殺”

劉邦曾經(jīng)給過韓信一個承諾:只要太陽能照的地方就不能殺你,任何男人不能殺你,天下沒有殺你的兵器(鐵制)。

于是韓信就覺得自己肯定死不了了。如果還是能夠知道未來的話,他就會知道: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給他的功臣們發(fā)了很多免死鐵券,到最后那些功臣們基本上也都被殺干凈了。

所以一個君主想殺一個大臣,辦法容總比困難多。

2.看看韓信是怎么被殺的

君王一諾,重于千斤。既然劉劉邦承諾了,有三不殺。但韓信確實又不得不殺,那怎么辦呢?

見天不殺?好,那我殺你的時候就沒有光。

見君不殺?好,那我殺你的時候不用男人動手。

見金不殺?好,那我殺你的時候就不用兵器。

于是韓信就有了下面一個奇特的死法:

被人裝在一個籠子里,籠子上蓋著黑布,用被宮女用竹簽子給戳死了。

3.韓信之死說他是功高蓋主?鳥盡弓藏?意圖反叛?首鼠兩端?都不對。

首先我們得說韓信沒有沒有想過叛亂,因為韓信對劉邦有很大的感恩之心。

其次,我們得說劉邦并沒有因為韓信功高蓋主就想殺他,因為劉邦的心胸寬廣的不像話。

那韓信為什么非得死呢?

用一句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韓信對劉邦的愛的方式,劉邦不不接受。當(dāng)劉邦在彭城之圍中,被項羽打得落花流水,近在咫尺的韓信竟然沒有發(fā)兵去救。

究其原因:并不是韓信打算讓劉邦直接被項羽搞死,而是他判斷以劉邦的能力,絕對能夠守住項羽的進(jìn)攻,同時自己在這邊集中兵力,給劉邦東山再起留下火種。

不用說君王就是普通人,我們的想法都會是:你說你還信不來救我是為了我的以后著想,那如果在彭城之戰(zhàn)中,我劉邦死了,還有什么以后?

自古昏君殺人,賢君誅心,少校想告訴你的是圣君既誅心也殺人。


,

3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合稱漢初三杰,為大漢皇朝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xiàn)。張良、蕭何最終病死,韓信以謀逆罪被誅殺且夷其三族。三杰中張良最灑脫,他功成身退,不關(guān)心政治,最終善終;蕭何功高震主,用自污名節(jié)的方式保全了性命;韓信能力逆天,不殺韓信,大漢難安,最終被呂后亂棒擊殺。

劉邦曾問群臣,為何項羽如此勇武卻敗于他之手,群臣各有各的理由,劉邦歸結(jié)于用人問題。夫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說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皆為當(dāng)世人杰,他用好了三位人杰,故能取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用,故被劉邦擊敗。

張良少時有恢復(fù)韓國之志,在楚漢戰(zhàn)爭中他看到韓國不可恢復(fù),天下歸于大漢后,他就辭官歸隱。張良雖然謀略出眾,但是他沒有軍隊根基,也沒有裂土分疆的要求,因此劉邦十分放心張良。呂后曾問計于張良,如何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張良讓商山四皓出來給劉盈當(dāng)老師,這樣就打消了劉邦廢太子之心,因此呂后并無誅殺張良之意。張良為人淡薄名利,不與人爭名奪利,最終在公元前186年因病逝世,謚號文成。

蕭何早年是劉邦的領(lǐng)導(dǎo),共同為大秦做事,后來反秦風(fēng)起云涌,蕭何推薦劉邦當(dāng)了領(lǐng)頭人。劉邦建立漢國后,蕭何任丞相,在大后方給劉邦征集兵員、運(yùn)輸糧草。劉邦跟項羽交戰(zhàn),勝少敗多,但每次都能東山再起,這跟蕭何將關(guān)中治理得好是分不開的。有蕭何主持內(nèi)政,劉邦就有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糧食。劉邦當(dāng)皇帝后,論功行賞,蕭何居第一位,封酂侯,食邑萬戶,準(zhǔn)許穿鞋帶劍上殿面君。劉邦誅殺異姓王之時,對人望頗高的蕭何動了殺心,蕭何及時自污名節(jié),才保全性命,于漢惠帝二年因病去世。

韓信是一位天生的戰(zhàn)神,他總能化腐朽為神奇,以弱兵勝強(qiáng)兵,以寡擊眾,且戰(zhàn)而勝之。大漢天下三分,其中有兩分是韓信打下來的,可以說韓信的出現(xiàn)提前結(jié)束了楚漢相爭。韓信最大的追求就是當(dāng)一個諸侯王,但是劉邦不相信異姓諸侯王,最終設(shè)計將韓信軟禁在長安城中。劉邦不想背負(fù)殺功臣的名聲,特別是天下名將韓信;呂后卻認(rèn)為劉邦死后,韓信她控制不住。于是趁劉邦外出征戰(zhàn),呂后設(shè)計誅殺了韓信,且夷其三族。

4

漢初三杰,是劉邦得以成功的關(guān)鍵,沒有這三個人,劉邦可能一事無成。

這三個人,在劉邦成功的路上發(fā)揮出色,但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這三個人卻有著不一樣的前途,有人無奈慘死,有人自污名節(jié),還有人遠(yuǎn)離政治,云游四方,下面我們就聊聊這三個人,聊聊他們是怎么死的。

張良之死:遠(yuǎn)離政治,云游四方,病逝長安

張良是個非常聰明的人,而且此人也很能隱忍。

當(dāng)劉邦打下天下的時候,按理來說,張良能夠獲得不菲的待遇,但是張良深諳人性,并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于是以身體有恙請辭,遠(yuǎn)離政治。

張良雖然沒有參與政治,但,曾經(jīng)為太子和呂雉獻(xiàn)過計策,張良給呂雉出的那一招,就是請“商山四皓”出山,這導(dǎo)致了劉盈的太子之位保住了。

晚年,張良跟隨赤松子云游四海,生命的最后幾年,因為呂雉的說勸,仍然留在長安,只是不關(guān)心政治,不關(guān)心官場。

張良的后半生,有錢有閑,不問世事,不干涉政治,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

蕭何之死:自污名節(jié),病逝在漢惠帝二年

蕭何是個能力很強(qiáng)的人,看人眼光極準(zhǔn),想當(dāng)年,蕭何是個縣里的官吏時,就發(fā)現(xiàn)劉邦不一般,于是在天下紛亂之時,屈尊身份,當(dāng)了劉邦的左右手,這一點大多數(shù)人都做不到,想想,人家蕭何好歹是縣里的官員,而劉邦只是個亭長,如果沒有極強(qiáng)的能屈能伸的能力,怎會跟著劉邦呢?

在劉邦成功的路上,蕭何一直是在做后勤工作,這導(dǎo)致劉邦在前線打仗從來不用擔(dān)心后方的管理和物資供應(yīng),這樣的人才實在難找。

劉邦成了漢朝開國皇帝后,論功行賞之時將蕭何排在了第一,看來劉邦也不糊涂。因此,蕭何獲得了大量的封賞,包括土地、金銀和爵位。

但是,后期的蕭何生活得也不容易,因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點功高蓋主,于是在門客的建議下,自污名節(jié),讓人感覺他是一個貪污腐敗的人,劉邦一氣之下把他投進(jìn)了監(jiān)獄,但劉邦后面在蕭何的門客等人的勸導(dǎo)下,知道了蕭何的良苦用心,只是蕭何出來時,身體狀況已經(jīng)很差了。

劉邦死后,漢惠帝劉盈繼位,在漢惠帝二年,蕭何病重,于是劉盈問道:“相國百年后,誰能擔(dān)當(dāng)此任?曹參如何?”

聽到這里,蕭何說道:“陛下如果能立曹參為相,我就是死了,也沒什么遺憾了!”看得出來,蕭何非常信任曹參。

就在這一年,蕭何永遠(yuǎn)地離開了人世,病逝,善終。

在蕭何死后,曹參接了班,對于蕭何所定的制度和政策,沒有做大的改動,只是繼續(xù)執(zhí)行,如此保證了漢朝江山的穩(wěn)定性,這就是著名的“蕭規(guī)曹隨”。

韓信之死:無奈慘死在長樂宮鐘室

韓信是劉邦成功路上最重要的那個人,沒有韓信,漢軍就出不了漢中,也就取不了天下。

但韓信是個軍事天才,同時他是個政治白癡。

在劉邦最需要他解圍的時候,他提出給他“封齊王”的要求;在他可以造反,形成三足鼎立的時候,他堅持繼續(xù)跟隨劉邦;當(dāng)項羽敗了后,韓信暗地里收留項羽的將領(lǐng)鐘離昧;當(dāng)劉邦收拾了一個個“王”時,韓信還抱有僥幸心理;當(dāng)韓信被貶成“淮陰侯”時,韓信有點兜不住,有點開始情緒化了;當(dāng)陳豨造反的時候,實力很弱的韓信卻糊涂地答應(yīng)里應(yīng)外合。

韓信被殺時,劉邦不在長安。

因為韓信有意和陳豨里應(yīng)外合,所有事情敗露后,呂雉準(zhǔn)備殺了韓信,只是呂雉的能力不夠,怎么辦?呂雉聰明地借助了蕭何的力量,因為蕭何是韓信崛起的恩人,對韓信有知遇之恩,所以蕭何很輕易地就騙韓信到了長樂宮。

當(dāng)韓信提出“陛下曾經(jīng)承諾我三不殺”時,呂雉早已經(jīng)做足了準(zhǔn)備,不就是“見天不殺,見鐵不殺,見地不殺”嗎?呂雉很有辦法,為了不讓韓信看到天,就把韓信放到了長樂宮鐘室里,頭上套上麻袋,避免了“見天不殺”;接著把韓信吊了起來,雙腳懸垂,這避免了“見地不殺”;最后讓衛(wèi)兵們拿著竹子做成武器,從四面八方像裝韓信的麻袋刺了過去,這避免了“見鐵不殺”。

韓信的功勞是很大的,但除了打仗外,有時候挺糊涂,該獨立時不獨立,大勢不再時又強(qiáng)行想要改變,何其難也?

關(guān)于韓信的死,被呂后殺死在長樂宮鐘室是確定無疑的,但所謂的“三不殺”更多見于民間傳說,相關(guān)史書里沒有這記載。

上面就是漢初三杰的最后歸處,張良死得安詳,蕭何死得無憾,韓信死得憋屈。

5

張良、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杰”。

劉邦曾言:“夫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就是我能取得天下,靠的就是張良的運(yùn)籌帷幄,決策千里;蕭何的穩(wěn)固后方,安撫百姓;韓信的行軍布陣,攻無不克。



可以說只是一介亭長之身的劉邦能在那諸侯爭霸的秦末亂世中脫穎而出,能擊潰項羽這等英豪,能讓那些六國貴族之后俯首帖耳,能開創(chuàng)這四百余年的大漢王朝,這一切都離不開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的幫助,若沒有他們,劉邦恐怕都很難在這亂世立足,更別說是開創(chuàng)這百年的基業(yè)了。



所以說張良、蕭何、韓信就是劉邦得以能立國的最大功臣,那這三位功臣的結(jié)局都如何呢?

張良

張良,劉邦麾下身世最高的臣子,畢竟劉邦的麾下幾乎可都是“布衣”。張良的祖父張開地曾擔(dān)任過韓國三朝的國相,父親張平亦曾連任韓國二朝的國相,因此張良可謂是真正的貴族之后,本來他亦會繼承其父韓國國相之位,可惜秦一統(tǒng)六國,張良失去了這顯赫的身份。



因此這等滅國的仇恨,讓張良開始了無盡的反秦斗爭。前218年,張良散盡家資找了一個大力士在古博浪沙刺殺秦王,這就是“張良刺秦”,不過最終刺殺失敗。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張良也緊隨其后,帶著100余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不過因?qū)嵙μ^弱小,張良一人難以立足,于是不久就投靠了日后的漢高祖劉邦。之后,張良就開始了其輔佐劉邦建功立業(yè)的輝煌一生。


前207年,懷王定“先入關(guān)者為王”,劉邦和項羽爭奪第一個入關(guān)的名額,隨后劉邦深恐項羽先入關(guān),遂詢問張良該如何。張良獻(xiàn)策“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

就是峣關(guān)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人肯定是一個市儈小人,所以我們只需用點錢財就能收買他。同時您可以派出先遣部隊,然后在峣關(guān)四周山上故布疑陣,聲張?zhí)搫荩笈舍B食其多帶財寶去勸誘守將,這樣定然能成功。



而后,劉邦在采用了張良的計策,果然得以率先入關(guān)。

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劉邦本應(yīng)該封關(guān)中王,可惜因項羽懼怕劉邦勢大,遂將他改封為“漢王”,封地漢中。因此時項羽勢大,劉邦不能敵,無奈下只能隱忍,并老老實實前往封地。不久,田榮等沒有被封諸侯的起義軍首領(lǐng)起兵反項,而后劉邦也蠢蠢欲動,于是張良遂建議在漢軍前往封地后,將通往三秦之地的棧道全部燒毀,借機(jī)麻痹項羽,而后在韓信暗度陳倉的計謀下,劉邦成功占領(lǐng)關(guān)中之地。


前205年,劉邦遭遇彭城之?dāng),?shù)十萬大軍被項羽打的近乎全軍覆沒,許多原本投靠劉邦的諸侯王,紛紛又背叛劉邦,此時劉邦正處于極危險的地步,這個時候,張良又為劉邦出了一個“下邑之謀”,即利用英布和項羽的矛盾,然后聯(lián)兵破楚。

前202年,劉邦建立大漢,張良憑借著此前的功績,被冊封為留侯。而后,在幫助劉邦建立大漢后,張良并選擇了“明哲保身”,天下初定,張良就以體弱多病為由,閉門不出,他不見任何人,也不再參與到朝中的爭斗中。

隨著劉邦的皇權(quán)越發(fā)的穩(wěn)固,張良又逐漸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并遵循可有可無、時進(jìn)時止的處事原則,不參加朝中爭斗,不與朝中重臣交往,甚至不再為劉邦出謀劃策,而是選擇了隱退。



就這樣在張良明哲保身的做法下,張良最終在漢初劉邦、呂后大肆誅殺漢初功臣的時候得以幸免。前186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

蕭何

蕭何,原為秦沛縣縣吏,劉邦造反了,他迎接劉邦入城,隨之追隨劉邦,一起行反秦之事。



如劉邦所說“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蕭何在劉邦陣營中最大的功勞就是時刻幫助劉邦穩(wěn)定住后方,并在劉邦征戰(zhàn)的過程中,時刻為劉邦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和軍費。

如楚漢戰(zhàn)爭時,劉邦在滎陽一線與項羽相持二十八個月,就是由蕭何替劉邦鎮(zhèn)守大后方,同時為劉邦提供了大量的物資,為劉邦抵御住項羽的進(jìn)攻,做出了突出的貢獻(xiàn)。



可以說劉邦能夠取得天下,蕭何的功勞肯定能排進(jìn)前三,正是因蕭何替劉邦穩(wěn)固后方,及經(jīng)營地方,從而讓劉邦有了絕對的經(jīng)濟(jì)實力去對抗項羽。也正是因蕭何所提供的物資,劉邦才能在一次次的失敗中重新崛起,并最終擊潰項羽,建立大漢王朝。

蕭何的生存之道雖與張良的“明哲保身”無二,但是與張良不同的是,蕭何卻是積極的參與到朝中的事務(wù)與爭斗中,他先是為大漢丞相,而后又幫助呂后除掉曾經(jīng)的摯友韓信。



當(dāng)然蕭何的確很聰明。他懂得用“自污名節(jié)”的方法明哲保身,劉邦立國后,在門人的提醒下,他為了保命,選擇了背離百姓,他肆意的霸占百姓的田產(chǎn),為自己謀利。就是在蕭何這般操作下,劉邦、呂后對蕭何越發(fā)的放心,蕭何也得以善終。前193年,蕭何去世。

韓信

韓信,兵家四圣之一,被后人稱為“兵仙”、“神帥”。

秦末,韓信曾接連投靠項梁、項羽,但都未受到重用,而后轉(zhuǎn)投劉邦,先是在夏侯嬰的推薦,拜治粟都尉,而后在蕭何的保舉下,被拜為大將。



前206年,劉邦在韓信“暗度陳倉”的計謀下,擊潰章邯、董翳、司馬欣,并占天下最富庶之地關(guān)中。之后,韓信滅魏、徇趙、脅燕、定齊,直至滅項,為劉邦的建國之路掃清了所有的障礙。最終在韓信開疆?dāng)U土,戰(zhàn)無不克的加持下,劉邦開創(chuàng)了四百余年的大漢基業(yè)。



憑借著這等功勞,韓信名列西漢第一功臣,實在是名至實歸。

可惜,韓信的功勞實在太大,而且他也不知道“明哲保身”。當(dāng)年他曾威逼劉邦要封他為齊王,這等做法,就早已讓劉邦對他心有不滿,再加上韓信手握的兵權(quán)實在太大,劉邦更是對他忌憚不已。



而后,韓信又自己作死,先是蠱惑陳豨造反,之后自己又欲圖造反,最終被呂后得知,在摯友蕭何的背叛下,韓信被殺,爵位被奪,其家族更是被夷滅三族。

不過其實不管韓信后面有沒有反,他都注定會死,他雖然在行軍打仗上是絕對的天才中的天才,但是情商實在太低,他的死怪不了任何人,只能怪他自己。



總的來說,蕭何、張良、韓信三人,除了低情商的韓信最終被呂后所殺,蕭何、張良都因深知明哲保身之道,因此最終都得以善終。

6

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被合稱為漢初三杰,這是漢高祖劉邦說的,劉邦說:“夫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劉邦對于這三個人的評價很中肯,這三人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都立下了不世之功,成為西漢的開國元勛,也成了后世的榜樣,張良、蕭何、韓信實際上代表了三種頂尖人才:智庫、吏才、將才。只不過三個人雖然都是智慧超群之人,卻還是因為處世之道不同,結(jié)局也各自不同。

一、張良的結(jié)局

張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張良是韓國的貴族出身,韓國被秦始皇滅掉之后,張良弟死不葬、舍財求刺客,張良此時已是一介布衣,謀刺的對象是已經(jīng)稱帝的秦始皇,這格局說起來要大過燕太子丹了,在刺殺失敗后,張良全身而退,秦始皇大搞通緝,張良能逃得性命,還順便救了項伯這種殺人犯。

張良和劉邦可以說是一見如故,因為張良說的很多東西跟別人說不通,跟劉邦卻一點就通,所以說劉邦是天授,而張良對劉邦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總能在變幻莫測的利害關(guān)系中穿透層層迷霧,直指問題的要害,并做出正確選擇。

在劉邦攻取峣關(guān)之時,張良向劉邦獻(xiàn)上智取的妙計,因為對方守將是屠夫的兒子,這種人以利可以誘之,劉邦依計行事,峣關(guān)守將果然愿意獻(xiàn)關(guān)投降,張良又分析了一下,說守將肯降士兵不一定跟從,不如趁他松懈的時候打他。劉邦因為采納了張良的計謀,得以順利進(jìn)入關(guān)中,比項羽搶先一步入關(guān)。

在后來勸劉邦放棄秦宮還軍霸上,勸劉邦向項羽謝罪,和項伯一起搞定鴻門宴的危局,既巧妙的讓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nèi)部埋下君臣嫌隙的禍根。

楚漢相爭時勸劉邦搞定韓信、英布、彭越三大將,當(dāng)時漢軍危在旦夕混亂不堪,張良卻迅速看出形勢的轉(zhuǎn)機(jī)之處,劉邦手下韓信國士無雙可以獨擋一面;彭越盜賊出身沒有得到項羽的分封,對項羽不滿,可收買;英布是項羽手下猛將,不過與項羽有隙,害怕被報復(fù),可離間;后來果然靠這三張牌打敗項羽。

鴻溝畫界后劉邦想罷兵,張良建議急擊勿失,不要讓項羽有喘息之機(jī)。這些種種都是張良能夠洞察時局,讓劉邦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后終于成就帝業(yè)。

張良能夠被稱為“謀圣”,不僅僅是他的謀略,還有他了解凡人的陰暗心理,深得黃老之道的精髓,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wěn)固,張良也逐漸淡化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影響力,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劉邦封賞功臣時,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辭讓,只要了“留”地一個小地方,故張良被稱為留侯,此時已形同隱居。

張良深明“飛鳥盡,良弓藏”的哲理,在巔峰之時急流勇退,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那個位置上能夠說退就退,實屬難能可貴,這些也使得劉邦一直都很尊重張良,公元前186年病逝,得以善終。

二、蕭何的結(jié)局

蕭何年輕時任沛縣縣吏,和劉邦是老相識,劉邦斬白蛇起義后就跟著,蕭何開國功績主要是幫忙劉邦管理后勤,跟隨劉邦攻克咸陽后,接收了秦國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這為以后漢朝制定政策和在楚漢相爭中取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漢相爭的時候,蕭何作鎮(zhèn)關(guān)中,不斷的輸送士卒糧草給劉邦,成為劉邦堅強(qiáng)的后盾,所以劉邦稱帝后論功行賞,定蕭何為首功。

蕭何的慧眼識才也是一流,早期劉邦在沛縣可以說就是個市井無賴,可蕭何認(rèn)準(zhǔn)劉邦是成大事的人,對他格外照顧,多次利用職權(quán)暗中袒護(hù)他。還有就是看好韓信,韓信投奔劉邦后得不到重用,一氣之下不辭而別,蕭何得知消息后,不顧年老體弱,連夜騎馬去追韓信,這也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不過在后來蕭何又和呂稚一起下圈套謀害韓信,又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

蕭何對劉邦忠心耿耿,治理國家也是卓有成效,不過蕭何不懂得帝王之心,蕭何功高位顯又深得人心,將自己置于危險境地而不自知,直到一個叫召平的門客提醒蕭何才恍然大悟,于是開始做些強(qiáng)買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自毀名節(jié)的事,雖然受了幾天牢獄之災(zāi)總算是性命得保,也算是化險為夷。

經(jīng)過這件事之后,蕭何對劉邦更加誠惶誠恐,對國事也保持沉默,公元前193年,在劉邦死后兩年,蕭何也離開了人世,得到了善終。只不過和張良相比,蕭何的身影沉重了許多。

三、韓信的結(jié)局

韓信的結(jié)局無疑是最慘的,韓信是個用兵如神的軍事統(tǒng)帥,“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后人奉他為“兵仙”、“戰(zhàn)神”,然而有著超人軍事天賦的韓信在政治上卻顯得智慧不足。

韓信中途投奔劉邦,本來劉邦就不相信他,而韓信又是個用兵如神的軍事奇才,任何一位帝王對這種人都不會掉以輕心,在打下齊魯之地后以功要挾劉邦封他為“假齊王”,當(dāng)時劉邦就暴走了,還好張良和陳平在桌子下踢了劉邦一腳,劉邦轉(zhuǎn)而大方說封什么假齊王,要封就封真的,可以說韓信在劉邦心里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在滅掉項羽之后,劉邦就將韓信改封為楚王,使韓信遠(yuǎn)離根基深厚的齊地,其后又用陳平的計謀,偽游云夢澤設(shè)計擒住韓信,帶回京都軟禁起來,貶為淮陰侯,在劉邦帶兵去征討陳豨的時候,韓信托病沒有隨從前往,誰知韓信的手下上書告發(fā)說陳豨造反是韓信的主意,還說韓信準(zhǔn)備襲擊呂后和太子,于是呂后找來蕭何密謀,蕭何將韓信騙到長樂殿,刀斧手一擁而上將韓信綁起來,呂后在長樂殿盡數(shù)韓信與陳豨謀反,欲加害她和太子等罪,不容韓信申辯,令刀斧手將韓信推到殿旁鐘室殺死,并夷滅韓信父、母、妻三族。

韓信真正應(yīng)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鐵律,因其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本來就是帝王所忌憚的,又不懂得處理復(fù)雜的政治局面,犯一些低級錯誤給劉邦抓住了借口,最終使自己走上了絕地,從漢初三杰的各自結(jié)局來看,當(dāng)推張良最為瀟灑飄逸,堪稱智、仁、勇三者皆備的完人!

7

自從劉邦揭竿而起,推翻大秦帝國,后又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要說誰的功勞最大,當(dāng)首推漢初三杰了。漢初三杰”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lǐng)。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個人——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能當(dāng)上皇帝,以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功勞最大,但是最終三個人的結(jié)局卻大不相同,韓信因謀反的罪名被呂后誅殺,蕭何雖然被劉邦猜忌,但是蕭何懂得明哲保身,最終病死,得以善終。張良看透形勢,及時隱退,終老山林。同樣是建立漢朝的大功臣,其人生結(jié)局為何有天壤之別呢?

張良功成隱退

劉邦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張良看透了劉邦對自己也是猜忌的,把封地放在“齊”也是讓自己和韓信互相牽制的意思,所以只要了“留”這個和劉邦最初相識的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說了點自己的看法外,就是后來在保護(hù)太子上發(fā)揮了作用,請出來商山四皓輔佐太子,怕你太子的地位得以穩(wěn)固。在劉邦的三杰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xué),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始終和劉邦保持著君臣友誼,使得劉邦一直很尊重張良。

韓信狡兔死良狗烹

韓信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幼時家里太窮,甚至連一日三餐都沒有著落。該當(dāng)眾受過胯下之辱。但是韓信卻是天生的軍事奇才,在戰(zhàn)場上屢立奇功,最后垓下之戰(zhàn)打敗了項羽,幫助劉邦奪得天下。

但是韓信在軍事上上天才,在政治上卻是個矮子。在攻打諸侯國和項羽時,屢次觸犯劉邦的權(quán)威,深深的觸怒了劉邦,劉邦早已是欲殺之而后快。

例如垓下之戰(zhàn),劉邦命令韓信及時參戰(zhàn),韓信確待價而沽,后劉邦再次違心地加封給韓信一大片地盤,才使韓信帶領(lǐng)兵馬前來攻打項羽。項羽死了,韓信就沒有什么大作用了,劉邦立馬就給韓信顏色看。第一步先剝奪了韓信的軍權(quán),改封為楚王。隨后,又利用韓信狂傲自大、不善于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弱點,授意他人告韓信“欲反”為借口,用了陳平的計謀,在云夢將他逮捕后押回洛陽,殺盡了韓信的威風(fēng),后又將其貶為淮陰侯。韓信憤恨難消,經(jīng)常口不擇言,周圍環(huán)境對他越來越不利。最后,呂后以謀反的罪名將韓信殺死。韓信臨死前說了句狡兔死、良狗烹,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與韓信自己不懂得進(jìn)退之道、不懂得明哲保身也是分不開的。

蕭何自污保命得以善終

蕭何能夠成為“三杰”中的唯一善終者,并不是偶然的。

在劉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蕭何。劉邦起事前,就和蕭何很要好。蕭何早年是衙門里的小吏,在劉邦還是個經(jīng)常連酒都喝不起的平頭百姓時,蕭何曾經(jīng)常幫助劉邦,兩個人的感情基礎(chǔ)十分要好。

但是劉邦對蕭何依然有猜忌之心。英布謀反后,劉邦親自率領(lǐng)大軍征討。他身在前方,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后,總是默不作聲。來使回報蕭何,蕭何亦未識漢帝何意。一日,蕭何偶爾問及門客,一門客說:“公不久要滿門抄斬了!笔捄未篑,忙問其故。那門客接著說:“公位到百官之首,還有什么職位可以再封給你呢?況且您一人關(guān)就深得百姓的愛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多年了,百姓都擁護(hù)您,您還再想盡方法為民辦事,以此安撫百姓。現(xiàn)在皇上所以幾次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借助關(guān)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軌行動啊!試想,一旦您乘虛號召,閉關(guān)自守,豈非將皇上置于進(jìn)不能戰(zhàn),退無可歸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賤價強(qiáng)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制造些壞名聲,這樣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會對您放心!笔捄伍L嘆一聲,說:“我怎么能去剝削百姓,做貪官污吏呢!”門客說:“您真是對別人明白,對自己糊涂啊!”

  蕭何心里明白,對于一般的小官員,劉邦不怕他們有野心,即使他們有野心也翻不起大浪來。所以一有貪贓枉法行為,必遭嚴(yán)懲。對于自己這樣的大臣,漢帝主要是防止他們有野心,只要不造反威脅皇權(quán),對于貪贓枉法那些小事,根本無足輕重。為了釋去劉邦的疑忌,保全自己,蕭何不得已違心地做些侵奪民間財物的壞事來自污名節(jié),并讓人告發(fā)自己貪污腐敗的罪行。不久,蕭何的所作所為就被人密報給了劉邦。果然,劉邦聽后,像沒有發(fā)生什么事一樣,并不查問。當(dāng)劉邦從前線凱旋歸來時,百姓攔路上書,控告蕭相國強(qiáng)奪、賤買民間田宅,價值數(shù)千萬。劉邦回到長安后,蕭何去見他時,劉邦笑著把百姓的上書交給蕭何,意味深長地說:“你身為相國,竟然也和百姓爭利!你就是這樣“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謝罪去吧!”劉邦表面上讓蕭何向百姓認(rèn)錯,補(bǔ)償田價,可內(nèi)心里卻暗自高興,對蕭何的懷疑也逐漸消失了。

  一心為百姓的蕭何,違心地干了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心中很不安,總想找機(jī)會補(bǔ)償百姓。不久,蕭何看到長安一帶耕地狹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卻有許多閑著的荒地用來放養(yǎng)禽獸。蕭何覺得太浪費了,便上奏請皇上把這些荒地分給百姓去耕種,收了莊稼留下禾桿照樣可以供養(yǎng)禽獸。漢帝劉邦當(dāng)時正在病中,見此奏章,又恨蕭何取悅于民,這可是劉邦的大忌,一怒之下,下令將蕭何逮捕入獄。滿朝文武以為蕭何必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連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辯。幸虧有一個名叫王衛(wèi)尉的人,平日素敬蕭何的為人,在侍衛(wèi)劉邦時順便向劉邦探問:“蕭相國犯了什么大罪?”劉邦余怒未消,道:“休要提他?提起他朕就生氣。當(dāng)年李斯為秦相時,做了好事都?xì)w君主,出了差錯就攬在自己身上。現(xiàn)在蕭何受了商人的許多賄賂,竟要求我開放上林苑給百姓耕種,這分明是想取悅于民,自己得個好名聲嗎?不知道把我看成是什么樣的君主了!”王衛(wèi)尉聞言奏道:“陛下未免錯疑丞相了。臣聞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相國為民興利,化無益為有益,正是丞相調(diào)和鼎鼐應(yīng)做的職務(wù)。民間百姓感激,斷不會感激丞相一人,因為有這樣的良相,必是賢明之君主選用的。還有一層,丞相如有野心,當(dāng)年陛下在外征戰(zhàn)數(shù)年,他那時候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坐據(jù)關(guān)中,何至反以區(qū)區(qū)御苑,示好百姓,而去收買人心呢?”王衛(wèi)尉見漢帝認(rèn)真在聽,頓了一下,繼續(xù)說道:“前秦滅亡,正因君臣猜忌,才給了陛下機(jī)會。陛下若疑忌蕭丞相,不但淺視了蕭何,也看輕了陛下自己呀!眲盥犃耍睦镫m然不大高興,但想想王衛(wèi)尉的話畢竟有些道理,于是揮揮手,當(dāng)天就命人放了蕭何,這樣蕭何就撿了一條老命。

  蕭何當(dāng)時已是60多歲的老人了,見劉邦開恩釋放了他,更是誠惶誠恐,謹(jǐn)慎恭敬。雖然因為全身帶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連路都快走不動了,而且蓬頭赤足,污穢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這樣上殿謝恩。劉邦見蕭何如此狼狽,也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便安撫蕭何道:“相國不必多禮!這次的事,原是相國為民請愿,我不允許。我不過是夏桀、商紂那樣的無道天子罷了,而你卻是個賢德的丞相。我之所以關(guān)押相國,就是要讓百姓知道你的賢能和我的過失啊!”劉邦的這段話雖然言不由衷,但對蕭何的廉政為民,終于還是默認(rèn)了。從此以后,蕭何對劉邦更是誠惶誠恐,恭謹(jǐn)有加了。劉邦也照例以禮相待,但蕭何從此對國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更加知道進(jìn)退之道了。

看看劉邦與漢初三杰關(guān)系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知道,作為封建王朝皇帝的用人之道是怎么回事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對皇帝絕對的“忠誠”,不能觸犯皇帝的權(quán)威,不能威脅皇帝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凡是皇帝覺得不放心的人,必然會將其殺死,而臣子也是整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伴君如伴虎,如不懂得進(jìn)退之道、不懂得明哲保身,那就是自取其禍了。

8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整個漢王朝最開始的三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飛張良、蕭何、韓信,如果沒有這三個人,劉邦想要打敗項羽,單純的憑借自己的肉身之力,實在是難上加難。這些人當(dāng)中只有張良和蕭何壽終正寢是病死的,至于韓信的下場,我不說大家也能夠曉得,被劉邦的媳婦活活的用棒子打死了。

事件回顧

無論是張良、蕭何或者韓信這三個人,都算得上是那個年代最為杰出的人才。韓信不同于蕭何和張良,他們二位參與治國大略參與政治層次,韓信卻是為數(shù)不多的參與軍事層次的。

政治層次和軍事層次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家更擅長于給自己鋪好后路,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什么時候不該做什么。而至于一位軍優(yōu)秀的軍事家,往往更多的是行軍打仗,可除了行軍打仗之外,他似乎在其他方面很難有建樹,比如說韓信。

沒錯,這就是事實

這三個人當(dāng)中,最狡猾的,心眼最多的就屬張良莫屬。有趣的是,在劉邦打下天下來之后,剛想要給張量大權(quán),想要讓他享受諸多特權(quán)的時候,張良就一個勁的往后退,并且把韓信和蕭何頂了出來。

張良這樣做還振振有詞,說自己并沒有為天下做什么,也沒有為皇帝出多大的力,既然如此,那自己就頤養(yǎng)天年就好了。

這一下子反倒整的劉邦有點不好意思,畢竟如果沒有張良的話,就沒有自己的現(xiàn)在,尤其是張良在早期的時候?qū)ψ约旱膸椭浅4,現(xiàn)如今張良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讓,反而讓劉邦更加認(rèn)定了張良一定是一個可塑之才。

于是在之后的諸多謀略當(dāng)中,蕭何反而被劉邦拉低了檔次,并且有事沒事就去問張良,而張良往往都是揣著明白裝糊涂,一問三不知,說啥打岔,嘻嘻哈哈就這樣過去了。

這三個人當(dāng)中,最忠心于劉邦的就屬蕭何莫屬了。當(dāng)初劉邦的一句話,不想讓蕭合走就沒有走,緊隨其后,無論劉邦有什么困難,每一次告訴蕭何的時候,蕭何都會把自己所有的能耐通通貢獻(xiàn)出來。所以說理論上來說,蕭何對劉邦的威脅也不小,可是蕭何相比于韓信而言更加忠心,一來二去劉邦也就放低了警惕。

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韓信,在戰(zhàn)役還沒有勝利的時候,天下還沒有安定的時候,韓信就沖著勁兒地想要得個王。這個王即便給了韓信,其實劉邦的心里也不是不踏實的,尤其是韓信那種玄幻莫測的兵法,一直讓劉邦所忌憚。

折騰了一圈,漢初三杰當(dāng)中恐怕也就是韓信一直沒有被劉邦拉進(jìn)核心圈子里面,并且時時刻刻想著怎么把韓信整死,因為只有把韓信整死了,劉邦才能睡得踏實。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guān)注,小生在此謝過!】

9

張良、蕭何、韓信是漢初三杰,一個主謀、一個主文、一個主武,相互配合,奪取天下。

一、張良

張良,是戰(zhàn)國時期韓國的貴族,后人稱之為謀圣。他這一輩子干過很多牛逼的事情。年輕的時候在秦始皇出巡的半路刺殺過秦始皇,然后全身而退,就是著名的博浪沙刺秦;還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圯上受書的傳說;勸劉邦繞遠(yuǎn)道取咸陽城;斗智鴻門宴,幫組劉邦全身而退;與咸陽百姓約法三章,讓劉邦得了民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智取關(guān)中并不讓項羽懷疑;下邑奇謀策動英布謀反對抗項羽,削弱項羽力量;四面楚歌之計讓項羽自刎于江東。后來為了保住太子還請出商山四皓。

后來深感“飛鳥盡、良弓藏”,自行辭官,自請辭官,出入深山茂林,專心修道養(yǎng)精,后來就不知道他的去向,有人說張良已經(jīng)悟道飛仙了。

二、蕭何

蕭何,是劉邦的沛縣老鄉(xiāng),當(dāng)時劉邦為亭長他為縣令。他主要就一直跟隨于劉邦起事,兢兢業(yè)業(yè)。但也有一些才能,劉邦攻入咸陽,急中生智把秦國所有的重要文件都藏起來,對后來楚漢爭霸可有很大作用;楚漢爭霸他負(fù)責(zé)大后方解決糧食問題,做好了后勤保障;最有名的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為劉邦留下了這枚帥才,大概才有了大漢王朝。開國后優(yōu)勢漢朝的丞相,主管律令。

蕭何大概是文官的關(guān)系,劉邦誅殺開國功臣的魔爪沒有伸向蕭何。不過這也和蕭何采取的走向貪污腐敗道路有極大關(guān)系,你有所求才能讓皇帝對你放心,所以蕭何在劉邦死后還輔佐劉盈,在漢惠帝二年才老死了,也算圓滿。

三、韓信

韓信,被后人稱呼為兵圣。韓信一生故事頗多,從胯下之辱到帶兵百萬,人生不可謂不喘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他執(zhí)行的,滅亡其他諸侯是他做的;楚歌滅楚也是他帶的兵,劉邦的江山可以說是韓信打下來的。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美譽(yù),是能帶領(lǐng)百萬熊軍的帥才。

但正是因為韓信他功高蓋主,加上又那么有能力,讓劉邦很是忌憚,韓信被人告發(fā)說他謀反,韓信被呂后召入宮中,韓信一刀長樂宮,就被呂后安排的武士殺死了,一代英雄就此隕落。但這也是他必然的結(jié)果。

看得開的舍棄功名利祿而去明哲保身,“飛鳥盡,良弓藏”,永遠(yuǎn)是一句被踐行過的真理。你與世無爭,可以享受一輩子安寧快樂;你若是有一點點不好的念頭,面對你的就是刀斧加身了。

10

張良、蕭何和韓信,被劉邦稱為“漢初三杰”,可以說沒有他們?nèi)齻,就沒有劉邦的大漢江山。

在劉邦當(dāng)了皇帝后,他也給了這三個人相應(yīng)的封賞。韓信被劉邦封為了齊王,之后又被遷到楚國當(dāng)楚王。

張良被封為留侯,食邑一萬戶。蕭何不但被封為了侯,還當(dāng)了大漢第一任宰相。一開始劉邦對他們確實是不錯的。

那么,張良、蕭何和韓信是如何死的呢?

我們一個一個的說吧。

韓信

劉邦晚年的時候,開始大肆屠殺功臣,當(dāng)然了劉邦殺的功臣,都是被封為王的。他晚年的時候,給大臣有一個白馬盟誓,說非劉姓不能稱王,若是劉姓稱王的話,天下的人就可以舉兵討之了。

所以,韓信也在所難逃了。

當(dāng)然了韓信被殺的時候,他不是楚王了,而是被貶為了淮陰侯。事實上劉邦也沒有想過殺韓信,只不過把他給軟禁在了長安放在了自己的身邊。

可是,當(dāng)北方代地的陳郄叛亂的時候,劉邦就去平叛陳郄去了。

在這個時候,呂后聽說韓信要造反了。

所以,呂后就把蕭何給叫來,兩個人開始商量對策,如何對付韓信。

最后蕭何把韓信給騙到了宮里,到了宮里呂后就派人抓住了韓信,然后韓信就被滅族了。

張良

張良在劉邦當(dāng)皇帝之后,被劉邦封為留侯,那時候他就退出了政治的舞臺。說白了劉邦想讓張良當(dāng)官,但是,被張良給拒絕了。

因為張良深懂帝王之術(shù),他知道劉邦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的人。

所以,他不可能在朝中繼續(xù)服侍劉邦。

張良離開劉邦之后,就開始縱情山水之間玩樂了。當(dāng)然了這時候的張良也并非不和劉邦聯(lián)系了。

若是劉邦有什么緊急的事情,找到他。他還是需要給劉邦出謀劃策的。

在劉邦想要廢立太子的時候,呂后找到張良,張良給呂后出了一個計策,讓呂后去請商山四皓。

正是這個計策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

所以,這樣的張良無論是劉邦,還是呂后對他都是感恩戴德的。

這樣的張良也是安詳了晚年的,在呂后二年的時候,張良與世長辭了。

蕭何

蕭何比較有意思,可以說他對劉邦始終都是忠心耿耿,他還是劉邦的老鄉(xiāng)。本來劉邦一直對他也是不錯的,在劉邦當(dāng)了皇帝之后,他還讓蕭何當(dāng)了宰相。

可是,到了劉邦晚年的時候,他覺得蕭何這個人也不能留。

原因就是蕭何的名聲太好了 ,若是自己去世了,蕭何取而代之當(dāng)了皇帝,那自己家的江山不就成劉邦的了嗎?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就要找蕭何的事情。

蕭何意識到事情的嚴(yán)重性,他就自毀名節(jié),用低價買了關(guān)中老百姓的很多地。老百姓對蕭何恨的要死。

這時候劉邦開心了,既然有人要告蕭何。那自己就把蕭何給抓了吧,他把蕭何給打入到了死牢當(dāng)中。

說實話若不是有人給蕭何求情,說不定蕭何就死在里面了。

后來劉邦想想,蕭何確實沒有做過什么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呀。因此,他也就沒有為難蕭何,而是把蕭何給放了。

蕭何是在漢惠帝二年去世的,他也是安享了晚年的。所以說張良,蕭何和韓信三人,只有韓信是被殺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