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漢太祖劉邦在取得天下后,如此評價為開國立下不世之功的三位功臣。事實也確實如此,如果沒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在謀略、后勤、軍事三方面的作用,劉邦也很難建立大漢王朝!那么,面對如此重要的功臣,劉邦又是如何對待他們?nèi)齻人的呢?今天就讓小祁為您詳細(xì)盤點一下他們?nèi)说慕Y(jié)局!
張良—功成身退,得以善終
張良(約公元前250-公元前186年),字子房,今河南新鄭人。張良出身于韓國貴族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先后擔(dān)任過五代韓王的國相。
(張良畫像)
機(jī)緣巧合下,張良遇到了劉邦,兩人一見如故,張良認(rèn)定劉邦為明主,于是決定輔佐劉邦成就大業(yè)。
自輔佐劉邦以后,張良屢獻(xiàn)奇謀。先是幫助劉邦順利入關(guān),后又在鴻門宴上助劉邦躲過項羽的殺害,分封天下后又獻(xiàn)策劉邦燒毀棧道以消除項羽的猜忌,為后來的暗度陳倉埋下了伏筆。在劉邦率領(lǐng)56萬大軍攻楚失敗后,又獻(xiàn)出下邑之謀,為劉邦贏得楚漢戰(zhàn)爭規(guī)劃了完美的藍(lán)圖!
等到建立大漢以后,所有人都被勝利的喜悅沖昏頭腦肆意慶祝之時,而唯有張良清晰的認(rèn)識到和劉邦“只可共苦,不可同甘”的道理,他選擇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劉邦讓他自選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了。為了讓劉邦放心,張良別出心裁的選擇了與劉邦初遇的留地,因此張良就被封為留侯!
(張良影視形象)
天下初定以后張良也逐漸退隱,有意無意的降低自己的影響力,無論是對于劉邦平底諸侯王還是深宮內(nèi)亂,張良均極少參與謀劃。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
在我看來,張良之所以和范蠡一樣會被后世尊稱為“謀圣”,張良固然是對大漢王朝的建立屢獻(xiàn)奇謀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更為重要的是張良能在人生的巔峰,清晰的認(rèn)識自己,認(rèn)清形勢,果斷的選擇明哲保身,急流勇退,最終得以善終,這才是最厲害的智謀!
蕭何—自毀名節(jié),方得善終
蕭何(約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今江蘇豐縣人。
(蕭何畫像)
蕭何早年曾是沛縣小吏,他為人隨和,勤奮好學(xué),且很善于識人,他認(rèn)為劉邦氣度非凡,絕非等閑之輩,于是待他頗為優(yōu)待!
自從起義開始,蕭何就一直極力擁護(hù)劉邦。在沛縣時,蕭何獻(xiàn)計使劉邦成為了起義軍的首領(lǐng)。待到西進(jìn)滅秦以后,蕭何將有關(guān)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接收了過來,這為以后制定政策和制定作戰(zhàn)規(guī)劃都起了很大作用。而到了楚漢戰(zhàn)爭時期,劉邦在前方作戰(zhàn),蕭何則留守關(guān)中,為劉邦提供后勤支援!
而“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善于識人的蕭何為劉邦追回了一個舉世無雙的帥才,這為日后在軍事上能夠擊敗項羽提供了保障!
大漢開國以后,蕭何被劉邦欽定為首功之臣,封為酂侯,并許以劍履上殿的特權(quán),人稱“開國第一侯”。
(蕭何影視形象)后來,劉邦在蕭何的幫助下又鏟除了韓信等諸侯王,而這也是成語“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的來源。在誅殺韓信之后,蕭何更受恩寵。但是他卻一點也沒有注意到危險的到來,直到一名叫召平的門客提醒他才恍然大悟。
原來,自古以來帝王最怕的是什么?既不是貪官污吏,也不是手握重兵的將軍,而是威望極高,頗得民心之人,這樣的人可以做到一呼百應(yīng),而蕭何正是這樣的人!于是門客就提醒蕭何自污以毀名節(jié),降低劉邦對自己的猜疑。蕭何首先力辭封邑,善盡家財以充入國庫,隨后又故意以低價強(qiáng)行購買百姓的田產(chǎn),使百姓怨恨自己,制造壞名聲!百姓因此將蕭何告到了劉邦那,劉邦因此將蕭何下獄,直到有人勸說方才釋放了蕭何。
自此以后,蕭何也看清了形勢,逐漸退隱,最后于公元前193年病逝,也得善終,但中間頗有曲折,與張良差一等級!
韓信—功高蓋主、身死族滅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今江蘇淮安人。
(韓信畫像)韓信早年窮困,曾受胯下之辱。后來投奔項羽,卻一直不受重用。韓信于是轉(zhuǎn)投劉邦,但在劉邦手下仍然不受重視。心灰意冷的韓信于是打算趁一個月夜逃走,后來被蕭何追回,并力薦為大將軍!
拜為大將軍后的韓信先是迅速平定三秦之地,隨后又先后滅魏國、代國、趙國、齊國,大漢的天下幾乎都是由韓信領(lǐng)兵打下來的!正是在攻下齊國后,韓信犯了第一個錯誤,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這也給韓信的死埋下了伏筆。劉邦雖然極為憤怒,但還是在張良與陳平的暗示下封了韓信齊王以穩(wěn)住韓信!
在項羽死后,劉邦迅速換了一副面孔,他立即收了韓信的兵權(quán),改封楚王,后又因人誣告韓信謀反,又將韓信貶為淮陰侯,留在劉邦身邊。韓信在京時,時常抱怨劉邦對他不公,他羞愧與周勃他們同為侯爵。
(韓信影視形象)公元前197年,陳豨起兵造反,劉邦親自帶兵前去平叛,韓信則暗中派人到陳豨那里告訴他說:“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xié)助您!表n信本來計劃去襲擊呂后和太子,結(jié)果卻出現(xiàn)意外,有人上書揭發(fā)了韓信的陰謀。
于是“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的故事就登場了!呂后就找蕭何商議,蕭何就說騙韓信說劉邦已經(jīng)平定了叛亂,召群臣前來祝賀,韓信不得不前往,結(jié)果剛一進(jìn)宮門,就被蕭何命士兵給擒住了,最后在長樂宮的鐘室被殺身亡!臨死時的韓信仰天長嘆:“我后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當(dāng)年叱咤風(fēng)云的韓信落得如此結(jié)局,也不禁讓人唏噓!
總的來說,張良功成名就之后,頭腦清醒,主動退隱,得以善終,此為上等;蕭何在人提醒之下才幡然醒悟,自污以毀名節(jié),然而也落得上枷帶鎖,委身監(jiān)獄之中,最終方得以善終,此為中等;韓信功高蓋主,貪圖功名,缺乏政治斗爭經(jīng)驗,最終落得身死族滅,此為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