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國玉璽這東西應該是真有,但啥時候沒了這事就不好說了。

在豹眼看來,恐怕沒有經(jīng)歷千年,傳國玉璽存世的時間并沒有多久。后世那些所謂的傳國玉璽,應該不會是原來的那個,恐怕都是贗品。

01

傳國玉璽的由來,及第一次丟失的經(jīng)歷

據(jù)說秦始皇稱帝后,命人用和氏璧鐫刻了這個傳世玉璽。其方圓四寸,上鈕交五龍,正面由玉工孫壽篆刻、丞相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

秦朝以此作為鎮(zhèn)國之寶,把它看作“皇權(quán)天授、正統(tǒng)合法”的信物。

但傳國玉璽橫空出世之后,由于其非凡的象征意義,就開始了傳奇而血腥的經(jīng)歷。

據(jù)傳說,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經(jīng)過洞庭湖時,風浪大作,龍舟似欲傾覆。秦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說來也怪,湖水霎時風平浪靜。

八年后,有人持玉璽站在華陰平舒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毖援,不見蹤影,傳國玉璽重新歸于秦朝。

這些事都沒有確切地記載,都是在傳說。

在豹眼看來,縱然是秦始皇也可能會迷信,把玉璽拋到湖中也是很可能的。但是再得到這個東西就真的是傳說了。恐怕傳國玉璽從這一刻開始,就再也沒有面世過。

之所以有這個傳說,估計這東西是真的丟失了。否則,在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故事。

至于失而復得,很好理解。這么神奇的寶物,秦朝又是受命于天,始皇還要把帝位傳承萬世,沒有這個信物不好跟世人交代哦。

那就再找人刻一個唄,反正也沒有幾個人見過原來的老物件。和氏璧沒了,那就換一塊別的石頭,差不多大小就行了,僅此而已。

這事指定是這么干的,不用教都會。

還有個例證就是,對于和氏璧究竟是啥材料制作的,沒有定論。有認為是和田羊脂玉,有認為是夜明珠,也有認為是陜西藍田玉。近年有專家研究認為是月光石,產(chǎn)于神農(nóng)架地區(qū)等等。

和氏璧最后也沒有了下落,恐怕還真就是做成了那個投到洞庭湖中的傳國玉璽。

02

傳國玉璽的傳承與最終丟失

秦末戰(zhàn)亂,劉邦率先進入咸陽。秦朝子嬰就把這個象征皇權(quán)的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佩帶此傳國玉璽登基,號稱“漢傳國璽”。

劉邦也沒見過這玩意啊,他無法鑒寶,不清楚真假。就算劉邦看出來是假的,因為真的丟失了,但劉邦絕不會說這就是假的。真假無所謂,它僅僅就是一個信物,證明劉氏江山受命于天,劉邦的皇權(quán)是天授,這就足夠啦。

劉邦知道他是個假的,還會到處宣揚這不是真的,挖地三尺也要把真的給我找到。沒人會那么傻吧,劉邦更不會。

從此之后,就以假傳假,也就沒有人對個這玉璽提出質(zhì)疑。同意的道理,之后的持有者明知道它是假的,也不會說破,沒有例外。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quán),命其弟弟王舜逼迫太后交出玉璽。太后舍不得,一怒之下將玉璽擲于地下,摔壞了一角。王莽命人用黃金修補,于是,留下了瑕痕。

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東吳孫堅率先攻入洛陽,在宮中一口深井中打撈出一個宮女的尸體。宮女的脖子上系著一個錦盒,打開一看居然是傳國玉璽這個寶貝。

孫堅立馬跑到了江東,準備做皇帝啦。孫堅之所以這么拼命,就是想有一天把這寶貝拿出來示人。命中無有莫強求,否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不久,孫堅就掛了。其子孫策為了替父報仇,就用這個寶貝作抵押向袁術(shù)借兵。這就到了袁術(shù)的手中,袁術(shù)也就稱帝了。把玩了兩年多,也玩不下去了,就想把這寶貝獻給仇敵袁紹。袁紹自然很高興,派兵援救袁術(shù)北上。不想被曹操得知,派遣劉備、朱靈帶領(lǐng)大軍,半路截胡啦。

據(jù)說這寶物就重新回到了獻帝的手里。估計劉備可能見過,感覺是不錯的玩意,從此之后,一門心思要匡扶漢室,其實是在惦記著這個東西吧。

曹丕接受獻帝禪讓,就在傳國玉璽的肩部鐫刻上“大魏受漢傳國璽”。司馬氏接受曹魏禪讓,也照葫蘆畫瓢,刻上了幾個字,究竟刻了啥,不得而知。

五胡十六國時代,玉璽被石勒得到了,在玉璽的右面加刻了“天命石氏”。

這些看上去都是些兒戲,如此珍貴的寶物,豈能如此褻瀆,要不他們都不得善終呢?

看來這些,都是傳說,不足為信。

03

最終的懸案

隋朝一統(tǒng)后,玉璽就到了隋宮。隋朝滅亡后,蕭皇后就帶著這個寶貝逃到了漠北。唐朝李世民派人去尋找也沒找到,就命人做了幾個類似的玉璽,湊合著用。

后來蕭皇后回到了中原,就把傳國玉璽交給了唐朝宮室。

唐朝末年,戰(zhàn)亂四起,你搶我奪,最后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玉璽,登上玄武樓點火自焚,從此玉璽不見了下落。

到了北宋哲宗時期,洛陽一個農(nóng)夫在李從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了一方玉璽,獻給了朝廷。經(jīng)過當時十三位大學士依據(jù)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為始皇所制作的傳國玉璽。

可惜,靖康之難時,又被金兵擄走了,從此了無蹤跡。

元末明初,傳說元順帝攜帶著傳國玉璽又逃到了漠北。朱元璋遠征,想把這玩意找回來,但無功而返。

后來,一個陜西人聲稱得到了傳國玉璽,要獻給孝宗皇帝,但孝宗認為這是個假的。

到了清朝初期,紫禁城一共收藏了玉璽39方,其中就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玉璽。但經(jīng)過乾隆皇帝的鑒別,發(fā)現(xiàn)這個玉璽完好無損,就斷定是贗品。

看來只有乾隆是個實在人,其中的貓膩就不必多說了吧。

但這事也不好說,說不定這個完好無損的,還真就是秦始皇投到洞庭湖里的那個,也不是沒有可能。

就這個假的,也有人惦記。

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qū)逐出宮,此寶物不見了蹤影。

據(jù)說袁世凱稱帝時,用官帽、金錢拉攏溥儀的堂兄溥倫,偷偷把它偷了出來。但袁世凱只做了83天皇帝就駕崩了。

看來這個假的威力也不小哦。

總之,在豹眼看來,所謂的傳國玉璽是真有此物,秦始皇不管用啥材料做一個這樣的玉璽,并不困難。但在其投入洞庭湖之后,這個玉璽也就壽終正寢啦。

從此之后,歷朝歷代就開始了造假的運動,直至乾隆鑒定是個贗品為止。

大家想象一下就可以明白,沒人見過的東西,說啥樣就是啥樣。比如宋哲宗時期,從李從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了玉璽,這更扯淡。

多少人挖了幾百年都沒有挖出,最后讓他給挖出來了。再說,既然能挖出來,就要證明他是真的。宋哲宗費了這么大的勁才挖出來,誰還敢說是假的。說不定就是那十三個大學士去埋上的,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這寶物的魅力,也就在于沒有活人真見過,這才有文章可做,好玩這就在這里。

最佳貢獻者
2

玉璽在封建社會里是最高權(quán)力的象征,擁有玉璽幾乎可以號令天下,為爭奪玉璽曾掀起了多少場血雨腥風,許多人是志在必得,然而這樣一件寶物在歷史上也是幾經(jīng)沉浮,在經(jīng)歷了千年之后竟神秘地失蹤了,這是為什么呢?


所謂傳國玉璽就是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為了顯示權(quán)威,命令李斯所鑄造的那尊玉璽,用來表達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和君權(quán)天授的權(quán)威性,為此李斯還在上面親筆刻下“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傳國玉璽作為一尊巨大的玉璽,那必然是一塊整玉雕刻而成,而用來雕刻的玉石也是相當有來頭的,正是當年名震九州的和氏璧。

無論是亂世還是盛世,傳國玉璽不知道易過多少次霸主之手,總能完好的傳承,因為在大家眼里這就是無價之寶,人們對他懷有敬佩之心,都盡心保護,唯一一次受傷是拜王莽所賜,篡位的王莽因為沒有發(fā)號施令的玉璽,就派人向孝元皇太后王政君逼要,皇太后很生氣,用玉璽砸王莽手下的奴才,玉璽掉落到地上碎了一個角,王莽得到了這至高無上的護身符,于是找高人用黃金修補了玉璽的缺角,這玉璽就成了金鑲玉。


三國初期,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東吳孫堅帶兵攻破洛陽城,在一口枯井中宮女脖子上的匣子里得到了傳國玉璽,要不是孫堅找到,恐怕這傳國玉璽就不見天日了。

直到曹操統(tǒng)一了北方,這傳國玉璽才再次回到漢獻帝手中,而曹操及后來的司馬家族也都通過暴力手段擁有過傳國玉璽。


隋煬帝的老婆蕭皇后在隋朝滅亡后帶著玉璽逃往突厥,經(jīng)過一番周折后完璧歸趙,李世民開心的不得了。

要知道玉璽去哪兒了,就要弄清楚玉璽最后時刻在誰的手里。

據(jù)史書記載,玉璽最后是被后唐皇帝李從珂抱著自焚的,以后就杳無音信了。

唐末天下大亂,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相繼建立,傳國玉璽再一次經(jīng)歷天下之亂,后唐皇帝李從珂被后晉大兵包圍,李從珂遂與后妃于天星樓自焚而死,據(jù)說李從珂當時攜帶者傳國玉璽,可是大火過后人們從灰燼中卻不見玉璽的蹤影,從此人間蒸發(fā)。


那李從珂為什么要自殺呢?這都是石敬堂給逼的,兒皇帝石敬堂勾結(jié)契丹人篡奪李從珂的江山,并用燕云十六州作為敬契丹人的報酬,李從珂是石敬堂的小舅子,被妹夫奪了江山,李從珂吃了啞巴虧,索性連同玉璽同歸于盡,石敬堂非常懊悔,親自揀了李從珂的尸骨厚葬。

說這玉璽被燒了,那修補的一角總還在吧,看來似乎是被石敬堂給順手牽羊了,當時國內(nèi)動蕩不安,契丹更是虎視眈眈,石敬堂怕招來橫禍,活該石敬堂點背,做了六年皇帝就掛了,當事人一死,契丹找機會滅了后晉,石敬堂的王朝曇花一現(xiàn),契丹滅后晉肯定也是奔著玉璽來的。


在宋、遼、金三國抗衡的時候,遼國肯定不敢說自己拿走玉璽,后來蒙古滅了宋,成吉思汗縱橫天下,玉璽在他眼里只不過是一塊石頭,成吉思汗傳位給窩闊臺,而其他三個兒子也是野心勃勃,如果把玉璽給了窩闊臺,那就是給了一顆定時炸彈,說不定哪天就被兄弟給黑了。

成吉思汗也逃不過一死,蒙古人都是密葬,不給后人盜墓機會,目前還沒有挖到元朝的墓,正是因為流傳蒙古皇帝不用陪葬品的說法,成吉思汗也不用害怕有人盜他的墓,用玉璽陪葬是最安全的,成吉思汗的墓也是簡簡單單的,埋下以后用戰(zhàn)馬踏平,和其他帝王一樣把知道秘密的人全部殺掉,這世界上就沒有人知道墓地的具體位置了。


其實最信服的說法,這個玉璽就是隨著李從珂一起燒掉了,如果真的被后人得到了,他也沒必要掖著藏著,這種身份象征的東西,他肯定要拿出來顯擺顯擺。

后面的皇帝沒辦法,只好自己刻個高仿品,將就著用,你也刻,我也刻,就這樣留下了一堆的高仿品。


皇權(quán)早就沒有了,傳國玉璽的下落也是個迷,這一切都不重要了,就讓它和那個腐朽沒落的時代一起消失吧。



3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傳國玉璽本為荊山璞玉,自秦始皇刻字定璽后,成為中華正統(tǒng)所在。為歷代王朝所追捧,意義非凡。

往往王朝混亂,它就演變出離奇的故事和傳說,等到王朝一統(tǒng),又離奇出現(xiàn)。最后一次徹底消失,不再有人相信,應當是在元朝。

子彧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傳國玉璽的傳奇故事。

一、荊山璞玉為何成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的開始,就透著傳奇的味道。

楚君蚡冒(春秋初年)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之上發(fā)現(xiàn)了一塊美玉,便將它獻給楚君,然而楚君找人鑒定,卻說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于是楚君將卞和砍去左足。等到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再次獻玉,武王還是不信,卞和又被砍去右足。

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著玉在荊山上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滲出血。文王派人詢問,這才叫人剖開石頭,果得美玉。楚王將之打磨成璧,后世便將之命名為和氏璧。

實際上一開始的故事就充滿著不合理性,一塊石頭,在青銅時代,又不花錢,要剖開不是很容易的事嗎?還要鑒定?

只不過為了說明此玉之精美珍貴罷了。到了戰(zhàn)國時期,此玉輾轉(zhuǎn)到了趙惠文王的手中,演繹出了“完璧歸趙”的精彩故事。最后,趙國滅亡,此玉終于還是到了秦王嬴政的手上。

而正是秦始皇嬴政賦予了這塊玉神奇的魔力。他做什么了呢?

實際上他也不過是刻了幾個字而已。

不過,他刻的這幾個字十分不尋常。他命李斯刻下了小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傳說秦始皇巡查天下,經(jīng)過洞庭湖,波濤不止,秦始皇投此玉璽于水中,波濤遂止。后數(shù)年,有人跪在路邊,重新像秦始皇獻上了這塊玉璽。這個故事,是秦對它的再一次加持。

秦末,秦王子嬰素衣、獻玉璽于劉邦,以示投降。獻上玉璽也成為后世投降的一個標準手段之一。雞賊的劉邦肯定沒有把玉璽給項羽,而是自己藏起來了。后來成為漢朝皇帝的專用印章,世代傳遞。

經(jīng)過秦始皇、和漢朝皇帝們的加持,這塊玉正式成為我們所知的“傳國玉璽”。從此這塊玉,成為正統(tǒng)王朝的象征之一,后來東晉和唐朝初年,因為沒有這塊玉,被譏笑為“白板天子”。

對這塊玉來說,它的傳奇之旅即將開始。

二、傳國玉璽的那些離奇故事

從漢到唐,玉璽經(jīng)歷了不平凡的傳承,也惹出了許多瞠目結(jié)舌的故事。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想要得到這塊傳國玉璽。太皇太后王政君不愿意給,王莽強要,最后王政君將之拋于床板下,折了一角。王莽得到玉璽,喜不自勝,連夜請了工匠,將缺的一角用金子補上。從此,傳國玉璽就成了不完美的金鑲玉了。

然而,這個經(jīng)過加持的玉璽也挽回不了王莽的命運。后來玉璽從王莽到更始帝劉玄、劉玄到赤眉軍,赤眉軍敗,劉恭又獻于漢光武帝劉秀。

和平的王朝能帶給玉璽安定的生活,然而到了東漢末年,玉璽又重新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東漢少帝時,宮中大亂,少帝和劉協(xié)出逃,玉璽不知所蹤。孫堅率軍入洛陽,傳說枯井中竟然冒著幽光,于是孫堅打撈,得傳國玉璽。然而并沒有留下福報,孫堅卻因此而死。孫策以此換來兵馬,玉璽落入袁術(shù)手中,袁術(shù)竟然悍然稱帝?梢姶擞癍t的魅力。袁術(shù)敗亡,想將玉璽給他的兄長袁紹,半路被曹操邀擊,玉璽落入曹操手中。

魏晉相傳,西晉末年,晉懷帝被前趙俘虜,玉璽落入前趙手中,又從前趙到后趙石勒。后趙皇帝石虎還在上面刻了天命石氏幾個字。

而渡江而去的東晉司馬氏王朝,因為一直沒有得到玉璽,被譏為白板天子。不久后,終于等到了機會,繼后趙的冉魏求援于東晉,晉將趁機將玉璽騙來,快馬送入晉都健康,結(jié)束了東晉白板天子的時代。

經(jīng)晉到南朝宋齊梁陳,一路傳遞。然而,有玉璽加持的南朝還是止不住的衰亡了。南陳投降,玉璽進入隋宮。隋滅,玉隨隋煬帝皇后蕭氏入突厥。

李世民得不到玉璽,刻了好多方玉璽,聊以自慰,但是總覺得沒有玉璽用著爽。

終于,李靖率軍敗突厥,蕭氏回歸,李世民終于拿到了夢寐以求的玉璽,終于擺脫“白板天子”稱號的唐太宗高興地不得了。


三、玉璽消失的都很有靈性

從唐到清,玉璽一次次“靈性的”消失,終于讓這塊玉失去了它的獨特魔力。

唐末,玉璽從唐到后梁,又從后梁到后唐,終于石敬瑭反唐的時候,唐末帝李從珂自焚,卻帶著這傳國玉璽一起消失了。

石敬瑭以其賣國行為被后世廣為詬病,而這玉璽,好像也消失得十分靈性。

這一消失就是一百多年,北宋哲宗時,有人竟然向汴京獻上這塊玉璽。宋廷找了許多人鑒定最終,對外宣稱說是真的傳國玉璽,然而真的假的誰知道呢?

靖康之恥,玉璽也一并被金國虜去,卻再次消失于歷史的視野中,南宋一朝都是白板天子,或許宋明理學對正統(tǒng)的加持也與此有關(guān)把。

這不是玉璽的第一次全面消失,同樣,也不是最后一次。

因為元帝國統(tǒng)一后,竟然又有人拿著一塊玉號稱傳國玉璽公然在大都售賣,被丞相伯顏購得。

然而,此時的玉璽還有多少含金量,誰也不得而知了,同時玉璽的正統(tǒng)象征地位也早就隨著玉璽的數(shù)次消失而淡化了。

歷史記載,元曾經(jīng)將很多璽印磨平,重刻。因此,即使這一方玉璽是真的,那么也可能遭此磨難。

當然,即使如此玉璽的傳說還在繼續(xù)。傳說明廷朱元璋和朱棣十多次北伐的一個目的之一,就是對蒙古窮追猛打,以期奪取傳國玉璽。然而,朱氏大明最終還是沒能拿到這個傳說中的玉璽。

清皇太極的時候,敗蒙古林丹汗,傳說林丹汗獻傳國玉璽于皇太極,但是這塊玉璽真的假的,連清朝皇帝們自己也不信了。

因為,清朝時期,不時傳出有人拿著傳國玉璽在大街上售賣。乾隆帝買了很多,最終一塊都不是真的,氣的乾隆皇帝刻了無數(shù)個印章來代替。

多有疏漏,歡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guān)注!

4

一塊和氏璧,半部中國史,傳國玉璽的前世今生

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傳國玉璽其實就是一個印章,這和衛(wèi)生檢疫部門在白條豬身上加蓋的合格豬肉印戳是一個物事,所不同的則是傳國玉璽可以管天下“合格豬肉”。

在封建時代,傳國玉璽是最高權(quán)力的象征,是皇權(quán)傳承的紐帶,誰擁有了它,就擁有了睥睨天下,指點江山的勇氣。正是因為傳國玉璽上負載的這些東西,讓無數(shù)人為之競折腰,也正是它所承載的東西無比珍貴,最終卻是不能承受之重,導致了這一塊絕世美玉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傳國玉璽的前世今生,都充滿了傳奇。它的前世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而它的問世之路卻充滿了坎坷。

傳國玉璽怎么來的?

戰(zhàn)國楚國人卞和發(fā)現(xiàn)了一塊璞玉,本著土地里挖出來的東西都屬于國家的精神,卞和將它獻給了楚王。楚王命令自己的御用工匠來鑒定,結(jié)果專業(yè)認定是一塊大石頭,楚王勃然大怒,大王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卞和失去了左腳。

但是他并不死心,不久楚王更新?lián)Q代了,楚王2.0依然認定這是塊石頭,于是他的右腳也沒有了。

但他仍然沒有放棄,不久楚王又更新?lián)Q代,楚王3.0上臺了,卞和又又又把這塊寶玉獻給了楚王。楚王有感于卞和的堅持,他命令人把璞玉破開,果然得到一塊絕世美玉。為了紀念卞和的堅持,這款美玉被命名為了和氏璧。

這個故事我們在感嘆楚王更新?lián)Q代速度之快的同時,也不得不吐槽一下,古今磚家都是一個樣,術(shù)業(yè)不專攻,最后我們還要向卞和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他的執(zhí)著讓我們感動。

絕世美玉和氏璧的價值幾何呢?

我們通常用價值連城來形容一件東西價值之高,而和氏璧的官方牌價是15座城池。為了這一塊美玉,戰(zhàn)國時期唯二的超級大國秦國和趙國險些擦槍走火,這才引出了千古絕唱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部曲。相信這個故事不需要我再贅述了。

又過了近百年,秦王掃六合,統(tǒng)一寰宇,拿著曾祖父秦昭襄王一輩子得不到的美玉和氏璧,志得意滿的秦始皇為了宣示自己的皇權(quán)讓丞相李斯親手在和氏璧上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從此和氏璧的身份發(fā)生了變化,他成了無數(shù)野心家魂牽夢繞的傳國玉璽。

200年以后,傳國玉璽再一次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著名疑似穿越者王莽依靠著出神入化,比肩奧斯卡影帝的演技奪取了漢朝天子的皇位。

為了宣示正統(tǒng)他派人向自己的皇太后王政君逼要傳國玉璽,已經(jīng)出離憤怒的王太后,甩手便將傳國玉璽砸出,玉璽掉落在地上,碎了一個角。

王莽得到了朝思暮想的護身符,連夜找人用黃金修補了玉璽缺損的一個角,我想08年奧運金牌金鑲玉,可能就是向這件事情致敬!

傳國玉璽歷經(jīng)千年為何神秘失蹤?

不得不說,和氏璧是命運多舛的。到了隋朝末年,被六位帝王級人物愛慕的著名蕭皇后抱著玉璽和小兒子逃到了突厥。最終又上演了一番完璧歸趙的戲碼,美人和美玉盡入李世民彀中。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傳國玉璽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直到后唐李從珂稱帝,被著名的漢奸石敬瑭包圍,李從珂和他的家人在天星樓自焚,從此傳國玉璽人間蒸發(fā)。

也許是玉璽自己的選擇,他不愿看到中華民族兩次亡國的慘狀,選擇追隨最后一任主人,共赴黃泉,從此哥不在江湖,江湖上卻有哥的傳說。

和氏璧或者說傳國玉璽承載著卞和的堅韌、藺相如的機智,秦始皇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的豪情壯志,王政君的憤怒,天可汗的意氣風發(fā),李從珂的心灰意冷,每一個故事都可歌可泣,真是一塊和氏璧,半部中國史! 

5

說起著名的傳國玉璽,大家都知道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其實在正式的秦、漢文獻中,都找不到這個說法的任何記錄,直到唐朝,文獻中才出現(xiàn)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記載。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北魏崔浩之言,稱“李斯磨和璧作之”;梁肅《受命寶賦》和杜光庭《錄異記》都主張此說,稱李斯命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精細研磨,雕琢為玉璽。


其實,玉璽是御璽的誤稱,正確、專業(yè)的稱謂是:寶璽。僅從材料上講,明朝寶璽基本上均是白石、青田石、壽山石。清朝寶璽,材料有玉質(zhì)、栴檀香木、鎏金、骨質(zhì)、水晶、石質(zhì)、竹制、瓷質(zhì)等等。


那么,和氏璧本身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玉”嗎?


據(jù)史書記載:和氏璧出自荊山。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云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蔽耐跏沽脊て疏保脤氂,因稱和氏璧。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于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凌辱,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為秦相,乃游說諸國聯(lián)秦背齊,復以使節(jié)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lián)盟。后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于得報此仇。但從此荊山再也沒有產(chǎn)玉記錄。現(xiàn)代有人在湖北?蛋l(fā)現(xiàn)一種叫“荊山玉”的雜質(zhì)較多的玉石,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玉形象相差甚遠。


和傳國玉璽的身世一樣,它的經(jīng)歷也非常的撲朔迷離。


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于湖中,祀神鎮(zhèn)浪,方得平安過湖!妒酚?秦始皇本紀》也記載了類似的傳說: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過華陰平舒道,一人持璧攔使者,說“為我遺滈池君”。據(jù)鑒別,這塊璧是八年前秦始皇南巡洞庭、封湘山時,遇風暴投入江中的和氏璧。


秦末戰(zhàn)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


到了西漢末期王莽篡權(quán),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擲玉璽于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后來用金補上去。


王莽敗亡后,玉璽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里,并傳于東漢諸帝。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后發(fā)現(xiàn)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尸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fā)現(xiàn)“傳國玉璽”,孫堅私自收起玉璽,并未拿出。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后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tǒng),玉璽歸晉。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后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復奪玉璽。


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jīng)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后獻給陳武帝。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tǒng)治者至寶。五代朱溫受禪代唐后,玉璽又遭厄運,后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焚,玉璽至此下落不明。


一般來說,后唐李從珂之后,傳國玉璽就已經(jīng)失蹤,之后的都是偽造的。


據(jù)野史記載,傳國玉璽傳到十六國時期,在冉魏滅亡的時候,東晉、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塊,都自稱是真的,其中東晉的這一塊,一直傳到后唐李從珂自焚。后來宋朝建立后,一農(nóng)民在李從珂的廢墟中找到這個玉璽,獻給宋。后來,到了金,然后到了元,最后被元順帝帶到北元。明成祖朱棣滅北元后,傳國玉璽就此消失。

6

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傳國玉璽,題目中所說的應該是從秦朝傳到五代十國時期的秦漢傳國玉璽吧。

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中國后,命丞相李斯用趙國的和氏璧鐫刻了傳國玉璽,玉璽底座用小篆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此后,傳國玉璽便被視為王朝正統(tǒng)的象征,無數(shù)英雄豪杰奮起而爭之。秦亡,楚項羽與漢劉邦爭霸,劉邦勝,玉璽最終便落入漢高祖劉邦之手。自秦朝以來,傳國玉璽經(jīng)歷了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等朝代,至五代后唐時期(公元10世紀左右)失傳,前后傳國共1100多年。

關(guān)于玉璽的故事,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說的是公元9年,西漢王朝外戚大臣王莽篡位。王莽原本是漢元帝皇后王氏的侄子,以外戚身份奪權(quán)稱帝,歷經(jīng)數(shù)位皇帝。在王莽篡位后,派人前去搶奪玉璽,當時已經(jīng)身為太皇太后的王氏猛然將玉璽砸在地上,使得傳國玉璽的一側(cè)缺了一角,后來被王莽用純金給補上了,所以傳國玉璽又有“金鑲玉”的美稱。

從秦朝以來,傳國玉璽一直正常地流傳了一千多年,直到唐末五代時期徹底消失于世。唐朝滅亡后,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大分裂時期。公元937年,后唐末帝李從珂攜帶傳國玉璽自焚于洛陽。士兵打擾戰(zhàn)場時,把洛陽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有找到玉璽的下落,此后傳國玉璽便不知所蹤了。

后晉、后周、北宋等朝代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tǒng),礙于情面,只好自己親力親為地動手制作了所謂的“高仿”傳國玉璽,用以掩人耳目。

我們熟知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均是自己“偽造”的傳國玉璽,其中既有在上面雕刻“皇帝欽崇國祀之寶”的,也有雕刻“皇帝之璽”的,還有雕刻“承天受命之寶”的,都不是秦漢傳國玉璽上用小篆字體雕刻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不過,玉璽畢竟是正統(tǒng)的象征。在皇帝的授意下,從宋朝開始就不斷用“農(nóng)民”聲稱意外發(fā)現(xiàn)了傳國玉璽,然后再向天子獻上玉璽,事后證明這都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目的只是欺騙老百姓。

對于秦漢傳國玉璽的去處,人們也是眾說紛紜,或許它至今仍然常埋于地下,或許已經(jīng)流失到異國他鄉(xiāng)了。

7

傳國玉璽是皇權(quán)的象征,若是按文物的價值來算,它應該是最貴重的一個物件了。當然了這個傳國玉璽,現(xiàn)在已經(jīng)流落到了哪里,我們已經(jīng)不得而知了。

不過通過歷史上留下的蛛絲馬跡,我們還是可以尋找到一些線索的。

至少,我們可以追溯到這個玉璽,是什么時候丟失的?梢钥隙ǖ恼f,明清兩朝的時候,玉璽就已經(jīng)失傳了。

末代皇帝溥儀,他就說過關(guān)于這個玉璽的事情。

整個大清朝,都是沒有玉璽的。而且清朝入關(guān)之后,在宮殿里在明朝皇室的子孫后代當中,搜尋過很多次玉璽的下落。

可是,從來都沒任何線索。

后來才得知,原來大明建立的時候,也是沒有這個傳國玉璽的。也就是說明清兩個朝代,是沒有傳國玉璽的。

即便有的話,也不是當時的那一塊和氏璧制成的,這樣的產(chǎn)品應該算是一個贗品。

事實上清朝的時候,一直到乾隆統(tǒng)治的時期,他還在找這個玉璽的下落。當然了最終也是沒有任何結(jié)果的。

那么這個玉璽,是什么時候丟失的呢?

我們從秦始皇開始說起吧,畢竟這個玉璽的發(fā)明者是秦始皇。

玉璽的前身,是一塊寶玉,叫做和氏璧。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和氏璧就落到了秦始皇的手里,他就把和氏璧制成了玉璽,賦予了玉璽皇權(quán)的特征。

以后無論誰當皇帝,都會找到玉璽,然后他的皇位才有可能被認可。

秦始皇之后,就是秦二世。秦二世被奸臣趙高殺害,然后子嬰又殺了趙高,玉璽就到了秦王子嬰這里。

秦朝結(jié)束之后是漢朝,玉璽是子嬰交給劉邦的。當時,劉邦先入關(guān)中到達咸陽的,子嬰就投降了劉邦。

劉邦打敗項羽后就建立了大漢,玉璽在他子孫手里一代傳給一代。西漢末年發(fā)生了一點變故,王莽篡權(quán)的時候,玉璽摔掉了一個角,王莽用金子把玉璽給補全了。

玉璽就成為了金鑲玉的,王莽的新朝是被劉秀給推翻的,劉秀建立的東漢玉璽就落到了他的手里。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孫堅在討伐董卓的時候,撿到了玉璽。他把玉璽交給自己妻子沒多久就死了。

孫堅死后玉璽就被袁術(shù)搶走了,袁術(shù)拿到玉璽就想當皇帝,曹操開始討伐他,袁術(shù)被曹操打敗,把玉璽給了哥哥袁紹。

袁紹和曹操打仗,被曹操打敗。

玉璽就到了曹操的手里,然后曹丕得到玉璽開始稱帝,后來司馬家篡權(quán)了.......,就這樣,不管誰當皇帝,他們都是先要得到玉璽的。

傳著傳著,玉璽就傳到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手中。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建立大明,就是奪了蒙古人的江山。

但是,朱元璋并沒有得到玉璽,也就是說玉璽被人家蒙古人帶到了大漠當中,然后就是至今都沒有下落了。

8

傳國玉璽是皇帝吃飯的家伙,可以說這個東西比皇帝的命都重要。它當然是不可能神秘的失蹤的了,既使是失蹤,也是某一個皇帝的原因。

傳國玉璽也只有在一個朝代滅亡的時候,才有可能丟失。當然了它的丟失,也同時代表著擁有玉璽的這個皇帝被踢下了臺。

那么,歷史上的傳國玉璽到底是何時丟失的呢?

其實從浩繁的歷史資料中,我們還是可以追蹤到一些線索的。

本來傳國玉璽的前身是和氏璧,它的發(fā)現(xiàn)者就是戰(zhàn)國時期的卞和。卞和是楚國人,他把和氏璧獻給了楚王。

后來楚國為了和趙國交好,把和氏璧給了趙國,秦國想要趙國的和氏璧,因為藺相如的出現(xiàn),秦王沒有得逞。這也就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不過,最終和氏璧還是到了秦國,因為秦始皇統(tǒng)一了天下。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他就把和氏璧制成了玉璽,從此,玉璽就是皇權(quán)的象征了,以后無論是誰,只要是當皇帝都是需要先得到玉璽的。

秦始皇死后,玉璽就到了篡奪皇位的秦二世手里,秦二世被趙高殺了,然后玉璽就到了秦王子嬰這里。

后來,劉邦帶領(lǐng)著他的軍隊來到秦的都城咸陽,子嬰就投降了劉邦,然后玉璽又到了劉邦這里。

劉邦打敗項羽之后,他就當了皇帝。

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權(quán)的時候,玉璽又發(fā)生了變故。

當時的外妻派王莽,逼迫自己的姑姑王政君把玉璽交出來。王政君就把玉璽給扔到了地上。

這一扔玉璽就摔掉了一個角,王莽把玉璽又給補上了一塊金。這時候玉璽就成為了金鑲玉的。

再就是劉秀建立的東漢,玉璽再次回到劉秀的手里。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開始亂朝政。孫堅和曹操一起到朝中討伐董卓,在討伐董卓的時候,孫堅撿到了玉璽。

因為孫堅是袁術(shù)的部下,所以最后玉璽被袁術(shù)討要走了。袁術(shù)想要稱帝,被曹操給打敗了。

玉璽就到了曹操的手里,曹操給了兒子曹丕,后來曹丕開始稱帝......,一直到元朝建立,這個玉璽都還是在使用。

到了明朝推翻元朝的時候,玉璽就沒有了,也就是說這個玉璽,很有可能被元朝的最后一個皇帝,給帶到了大漠。

到如今為止,一直都沒有聽說過這個玉璽的下落。

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皇帝是溥儀,溥儀說過清朝是沒有傳國玉璽的,既是是有也是一個贗品,并不是和氏璧制成的那一個。

事實上何止是清朝沒有玉璽,整個明清兩朝,都是沒有玉璽的。

9

傳國玉璽簡介

一般認為,在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奇案是:武則天無字碑之謎、宋太祖死因之謎、明建文帝下落之謎以及傳國玉璽下落之謎。傳國玉璽又叫作“傳國璽”,始于秦始皇時期終于大元逃往蒙古或終于后唐亡國,歷經(jīng)了千年的風風雨雨,最終淹沒在歷史舞臺中。那么傳國玉璽又有怎樣的傳奇故事和未解之謎?本回答將一一道來。

傳國玉璽祥述

  • 傳國玉璽究竟是不是和氏璧制作而成?

答:成謎,未知。

傳國玉璽是那種玉制作而成有兩種說法:一是《資治通鑒》所說為和氏璧(后人推測為南陽獨山玉可能性大)做成:

“趙高令子嬰齋戒,當廟見,受玉璽。即以卞和玉所刻的傳國璽”

二是《資治通鑒》的矛盾記載以及《玉璽譜》上關(guān)于玉璽材質(zhì)是藍田玉的記載:

《資治通鑒》:“高祖入關(guān),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鈕,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玉璽譜》:“傳國玉璽是秦始皇所刻,其玉出藍田山,是丞相李斯所書,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持有藍田玉觀點最早為漢人所提出,相關(guān)支撐書籍有東漢班固的《漢書》、唐代房玄齡的《晉書》、唐杜佑的《通典》等;持有和氏璧觀點的最早為晉人所提出,代表書籍為陳壽《三國志》、唐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清代張廷玉的《明史》等。

  • 傳國玉璽究竟什么時候失蹤的?

答:有兩個版本,前面都一樣,后面有出入。

這兩個版本關(guān)于傳國玉璽在后唐滅亡之前的流傳記錄都是一致的:

秦始皇下令制作傳國玉璽之后,秦朝經(jīng)歷二世而亡,子嬰向劉邦在咸陽投降,劉邦楚漢爭雄后奪得帝王寶座,將傳國玉璽視作國寶,代代相傳;

西漢末年,王莽專權(quán),王莽篡位向皇太后索要玉璽,皇太后一怒之下把玉璽扔到地上,摔掉一角;

后東漢初年輾轉(zhuǎn)為軍閥劉盆子所得,劉秀擊敗劉盆子后傳國玉璽再次歸漢;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討伐董卓,孫堅僥幸所得玉璽,袁紹知道后扣押了孫堅妻子,從而獲得了玉璽,后袁紹為曹操所敗,玉璽再次回到漢獻帝手中,曹魏代漢后,曹丕獲得玉璽;

司馬氏受禪,獲得玉璽并建立晉朝,并由西晉傳到東晉;

劉裕廢東晉立宋,開啟了宋、齊、梁、陳時代;隋朝建立后,玉璽為楊堅所得;

隋朝滅亡后,玉璽一度隨蕭皇后到突厥之地,唐太宗迎回蕭皇后并獲得玉璽,并逐代流傳。

故事開始出現(xiàn)分歧:

版本一是公元唐朝末年后唐主李從柯與曹太后、劉皇后在亡國之際等玄武樓帶傳國玉璽自焚而死,玉璽不知所蹤。

版本二是在北宋哲宗時期有農(nóng)夫在耕田時發(fā)現(xiàn)了傳國玉璽(此處不知是否為贗品)并上交朝廷,并由13位大學士考證就是傳國玉璽,但朝野始終有人懷疑真?zhèn)巍?/span>

北宋為金所破,傳國玉璽也被掠走,不知所蹤;

公元1294年,傳國玉璽突然出現(xiàn)在集市,為伯顏所得,從此落入大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南京稱帝,建立大明,后驅(qū)逐大元北逃蒙古,后又遣徐達深入蒙古追擊,希望獲得傳國玉璽,未果。至此,傳國玉璽不知所蹤。

綜上,無論是那個版本,傳國玉璽流傳都在千年以上,它所代表的意義遠遠大于了它本身的價值,不知所蹤后歷朝歷代也曾發(fā)現(xiàn)過很多贗品,但真正的傳國玉璽始終未能找到,倘若有一天,傳國玉璽真能被發(fā)現(xiàn),這將會是史學界的一場饕餮盛宴。

文燕山史話

10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件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它作為開疆拓土、馳騁天下的印跡,作為執(zhí)國理政、養(yǎng)民生息的法物,更作為江山一統(tǒng)、萬世無窮的憑證,一直傳承了1600 余年,這就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與和氏璧

和氏璧到底有多珍貴?

普遍認為,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第一個擁有者就是卞和。卞和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在荊山上砍柴,看見有鳳凰棲落,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塊石頭!安束P棲玉”的傳說,使卞和成為這件寶物的主人。

那時候的人老實,好不容易撿個寶貝,但自家不留,就拿去獻給國君。當時的國君其實是酋長,叫羋熊眴,不識貨,一看竟有人敢送石頭騙我,暴怒,拉出去就“刖”。

刖刑又叫剕刑,是古代五大肉刑之一,簡單說就是砍腳。酋長說你欺騙領(lǐng)導,這個罪不得了,卞和為這次獻玉失去了左腳。公元前 704 年,楚王國建立,羋熊眴的弟弟羋熊通即位,為楚國第一任國王,也就是楚武王。卞和心里痛,明明是塊好玉,怎么就欺君了呢?現(xiàn)在既然建國了,就當是給國慶獻禮,一定要國王還我清白!于是卞和第二次送玉進宮,楚武王面對這塊樸素的石頭同樣不識貨 :你弄虛作假、屢教不改……來人,拉出去,“刖”!于是,卞和又失去了右腳。

等到第二任楚王,也就是楚文王羋熊貲繼位,卞和的好運來了。楚文王沒有主觀臆斷,而是派人前去查問,卞和于是把自己的冤屈一股腦兒倒出來:“我不是為我的雙腳悲哀。明明是一塊璧玉,卻把它當作石頭 ;明明是一片忠心,卻被認為奸邪!背耐鮿諏,也不多言,只命專家鑿石驗證。最后,石破天驚!一塊天賜的傳奇美玉終于橫空出世。楚文王于是將這塊玉石命名為“和氏璧”。

這是一個凄美的血淚故事。卞和當年哭玉的地方,人們把它叫做“抱玉巖”。這之后,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從不輕易示人。那么,和氏璧到底珍貴到什么程度?史載不多,只說它很神奇,冬暖夏涼,晚上發(fā)出五彩光可當燈用,還能去塵辟邪。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印作璽

公元前 333 年,楚滅越,楚威王將和氏璧賜給有功的相國昭陽。一天,昭陽游覽赤山,大宴賓客,就把和氏璧拿出來在眾人面前炫耀?梢徽Q酃し颍褪翔稻共灰娏,正在楚國留學的張儀成了嫌疑犯。張儀是魏國人,相傳與蘇秦同為鬼谷子的學生,學習縱橫捭闔的政治謀略,為楚所留。那是個無法無天的時代,說你偷就是你偷,不承認就“笞”。

“笞刑”就是抽鞭子。僥是如此,張儀還是拿不出和氏璧,最后只好放他回家;丶液,老婆見他皮開肉綻,不禁哈哈大笑:“你平時不是飽讀詩書嗎,怎會受這般羞辱?”張儀答非所問 :“你看我舌頭還在不在?”老婆一詫:“舌頭在。 睆垉x說:“行了!”

張儀一生,馳騁戰(zhàn)國,能言善辯,全靠這一張嘴。雖說挨了打,卻促成了他入秦為相。此后,蘇秦南北合縱死幫六國,張儀東西連橫神助秦國,二人聯(lián)袂演繹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合縱對抗與連橫和解,這都是和氏璧的功勞。再后來,楚國上趙國提親要求結(jié)盟抗秦,定親之物就是和氏璧。而趙國藺相如出使秦國,又演繹了一出完璧歸趙的千古絕唱……

傳國玉璽的傳承史

秦統(tǒng)一中國后,和氏璧成為鎮(zhèn)國之寶。秦始皇既立大國,自稱“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遂命丞相李斯刻印作璽。

咸陽的玉工孫壽,奉旨成為這枚國璽的制作者。制作完成的這枚國璽,上雕螭龍,方圓四寸,跟一般家庭用的小飯碗差不多。秦始皇親自擬定印章內(nèi)容:“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币馑际巧咸焖冢L壽昌盛。內(nèi)容既定,秦始皇就安排丞相李斯 :你的字寫得好,就由你來寫。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制定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三同政策,其中,“書同文”,就是統(tǒng)一文字。李斯奉命進行規(guī)范,制定出了秦國官方標準文字“秦篆”,后世稱作“小篆”。李斯的篆文是很了得的,史稱“利落瘦挺,圓融峻整”。不過,李斯在傳國玉璽上所書的篆文與現(xiàn)今不同。《玉璽譜》載 :李斯篆文,以魚鳥刻之,故后世稱作魚鳥篆文。這些文字圈圈扭扭,果有魚蟲鳥跡之形,今人見了,還當是外星文字。

傳國玉璽千年后失蹤

皇帝專用的傳國玉璽,得有專人管理。備受秦始皇寵信的宦官趙高,就專管這個。秦始皇屬于走走族,一生出游無數(shù),到處立碑炫耀,所以每次出門,玉璽都得帶著。皇帝前面走,趙高就跟在后面拎著,皇帝一聲吆喝,他立馬就能拿出來。

沙丘之變,趙高假傳圣旨逼殺長子扶蘇、大將蒙恬,擁秦二世胡亥繼位。接著,趙高逼胡亥自殺,想自立為王,天天就把傳國玉璽背在身上。然而趙高只是個宦官,沒人響應,無奈之下只好立扶蘇之子子嬰為王,交出了傳國玉璽。但趙高沒想到,子嬰?yún)s是膽大心細,施計誅殺了他。

次年秦亡,子嬰封存玉璽向劉邦投降。劉邦知道傳國玉璽的價值,所以鴻門宴就偷偷藏著,只帶了另外兩件禮物去糊弄項羽。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把傳國玉璽作為國印,隨身佩帶,號稱“漢傳國璽”。西漢兩百年大朝昌盛,傳國玉璽一直珍藏于長樂宮,一傳九代,直到西漢末年。

西漢始初元年(8 年),蓄意篡權(quán)的王莽逼迫孝傳國玉璽失蹤之謎元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掌管的玉璽。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媽,當時被氣得手直發(fā)抖,奮力將傳國玉璽擲在地上。王政君當年已 79 歲高齡,但胳膊肘硬朗,她這一摔,一下就將這稀世之寶摔在地上崩碎了一角。王莽得到后既高興又心痛,就用黃金補上,這是傳國玉璽留下的唯一瑕痕,后世便把傳國玉璽稱為“金鑲玉璽”。

新地皇四年(23 年)9 月,玄漢政府軍攻入未央宮,王莽逃入太液池中的漸臺被人殺死,傳國玉璽遂入玄漢政府。更始帝劉玄不久兵敗,傳國玉璽落到建世帝劉盆子手中。東漢建武三年(27 年)2 月,劉盆子向劉秀投降,傳國玉璽回歸東漢。

東漢東平六年(189 年),十常侍作亂,脅迫漢少帝劉辨逃離京城,及至董卓進京,傳國玉璽下落不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交待過傳國玉璽的下落 :先被破虜將軍孫堅所獲,后被袁術(shù)所得。后來,窮途末路的袁術(shù)吐血而死,原廣陵郡(江蘇揚州市)郡守徐璆搜尋到傳國玉璽,上交東漢中央政府。當時丞相曹操正把持朝政,得到傳國玉璽后欣喜若狂,竟想把自己的位置讓給徐璆,足見對傳國玉璽的狂熱崇拜。

再后來,傳國玉璽成為曹丕的寶物,曹丕這個皇帝是奪來的,怕后人不認他,于是命人在傳國玉璽上刻下七個大字 :“大魏受漢傳國璽”。然而世事難料,曹丕政權(quán)只存在了短短的 45 年,就被“司馬昭之心”給掏空了。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quán),建立西晉,傳國玉璽進入兩晉時代。

太平之世,傳國玉璽平安無事 ;朝代更疊,這寶貝就災難頻頻。兩晉時期,北方十六國亂成一鍋粥,今天你搶過去,明天我又搶回來,不斷上演“奇兵奪寶”,傳國玉璽最終為東晉所得。

本來東晉得到傳國玉璽,一切就該歸于平靜。不料,當時那些北方短命政權(quán),認為只要擁有傳國玉璽,就可以當真龍?zhí)熳,于是假冒偽劣的傳國玉璽開始頻現(xiàn)于世。既有前燕的無璽假冒型,又有前秦的將計就計型,還有西燕、后秦的仿冒自制型。

其實,傳國玉璽一直在東晉,直至東晉滅亡,傳國玉璽才進入南北朝。盡管此后傳國玉璽又多次易手,但最后還是為北周所得,北周大將楊堅滅陳,統(tǒng)一中國,傳國玉璽于是入隋。

傳國玉璽傳到隋唐,見證了三百年輝煌盛世,后雖歷經(jīng)武則天篡唐建周和安史之亂,仍然安然無恙。唐天祐四年(907 年),朱溫篡唐建立后梁,傳國玉璽遂入五代十國。后唐清泰三年(936 年),唐末帝李從珂的一把大火,徹底將傳國玉璽燒進了永恒。

至此,號稱天下神玉的和氏璧,在歷經(jīng) 1600 余年的雪雨風霜之后,終于失傳,有史為證 :“自秦始皇后,歷代傳受,至唐末帝自燔之際,以寶隨身焚焉。”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各界對傳國玉璽十分關(guān)注,史學家們研究不輟。1989 年,陜西藍田縣玉石廠科技人員按圖索驥,歷時三載,復制出這枚傳奇的傳國玉璽。

據(jù)專家介紹,和氏璧乃玉石中的“柱長石”,能耐 1300℃的高溫,一般大火焚化不了它。換句話說,當年唐末帝李從珂登樓自焚,傳國玉璽雖然失蹤,但極有可能未被焚毀,只是一時不知去向何處。說不定哪一天,冥冥之中,這方牽動世人的傳國玉璽,還會神奇地重現(xiàn)人間,震驚世界!

總結(jié)而言,傳國玉璽失傳原因有:

第一、傳世時間長,中間難免會出現(xiàn)意外

第二、歷經(jīng)戰(zhàn)火,能夠傳一千多年,實屬不易了

第三、唐末,人為的損壞(當然這個只是歷史記載而已)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