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這東西應該是真有,但啥時候沒了這事就不好說了。
在豹眼看來,恐怕沒有經(jīng)歷千年,傳國玉璽存世的時間并沒有多久。后世那些所謂的傳國玉璽,應該不會是原來的那個,恐怕都是贗品。
01
傳國玉璽的由來,及第一次丟失的經(jīng)歷
據(jù)說秦始皇稱帝后,命人用和氏璧鐫刻了這個傳世玉璽。其方圓四寸,上鈕交五龍,正面由玉工孫壽篆刻、丞相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
秦朝以此作為鎮(zhèn)國之寶,把它看作“皇權(quán)天授、正統(tǒng)合法”的信物。
但傳國玉璽橫空出世之后,由于其非凡的象征意義,就開始了傳奇而血腥的經(jīng)歷。
據(jù)傳說,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經(jīng)過洞庭湖時,風浪大作,龍舟似欲傾覆。秦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說來也怪,湖水霎時風平浪靜。
八年后,有人持玉璽站在華陰平舒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毖援,不見蹤影,傳國玉璽重新歸于秦朝。
這些事都沒有確切地記載,都是在傳說。
在豹眼看來,縱然是秦始皇也可能會迷信,把玉璽拋到湖中也是很可能的。但是再得到這個東西就真的是傳說了。恐怕傳國玉璽從這一刻開始,就再也沒有面世過。
之所以有這個傳說,估計這東西是真的丟失了。否則,在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故事。
至于失而復得,很好理解。這么神奇的寶物,秦朝又是受命于天,始皇還要把帝位傳承萬世,沒有這個信物不好跟世人交代哦。
那就再找人刻一個唄,反正也沒有幾個人見過原來的老物件。和氏璧沒了,那就換一塊別的石頭,差不多大小就行了,僅此而已。
這事指定是這么干的,不用教都會。
還有個例證就是,對于和氏璧究竟是啥材料制作的,沒有定論。有認為是和田羊脂玉,有認為是夜明珠,也有認為是陜西藍田玉。近年有專家研究認為是月光石,產(chǎn)于神農(nóng)架地區(qū)等等。
和氏璧最后也沒有了下落,恐怕還真就是做成了那個投到洞庭湖中的傳國玉璽。
02
傳國玉璽的傳承與最終丟失
秦末戰(zhàn)亂,劉邦率先進入咸陽。秦朝子嬰就把這個象征皇權(quán)的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佩帶此傳國玉璽登基,號稱“漢傳國璽”。
劉邦也沒見過這玩意啊,他無法鑒寶,不清楚真假。就算劉邦看出來是假的,因為真的丟失了,但劉邦絕不會說這就是假的。真假無所謂,它僅僅就是一個信物,證明劉氏江山受命于天,劉邦的皇權(quán)是天授,這就足夠啦。
劉邦知道他是個假的,還會到處宣揚這不是真的,挖地三尺也要把真的給我找到。沒人會那么傻吧,劉邦更不會。
從此之后,就以假傳假,也就沒有人對個這玉璽提出質(zhì)疑。同意的道理,之后的持有者明知道它是假的,也不會說破,沒有例外。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quán),命其弟弟王舜逼迫太后交出玉璽。太后舍不得,一怒之下將玉璽擲于地下,摔壞了一角。王莽命人用黃金修補,于是,留下了瑕痕。
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東吳孫堅率先攻入洛陽,在宮中一口深井中打撈出一個宮女的尸體。宮女的脖子上系著一個錦盒,打開一看居然是傳國玉璽這個寶貝。
孫堅立馬跑到了江東,準備做皇帝啦。孫堅之所以這么拼命,就是想有一天把這寶貝拿出來示人。命中無有莫強求,否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不久,孫堅就掛了。其子孫策為了替父報仇,就用這個寶貝作抵押向袁術(shù)借兵。這就到了袁術(shù)的手中,袁術(shù)也就稱帝了。把玩了兩年多,也玩不下去了,就想把這寶貝獻給仇敵袁紹。袁紹自然很高興,派兵援救袁術(shù)北上。不想被曹操得知,派遣劉備、朱靈帶領(lǐng)大軍,半路截胡啦。
據(jù)說這寶物就重新回到了獻帝的手里。估計劉備可能見過,感覺是不錯的玩意,從此之后,一門心思要匡扶漢室,其實是在惦記著這個東西吧。
曹丕接受獻帝禪讓,就在傳國玉璽的肩部鐫刻上“大魏受漢傳國璽”。司馬氏接受曹魏禪讓,也照葫蘆畫瓢,刻上了幾個字,究竟刻了啥,不得而知。
五胡十六國時代,玉璽被石勒得到了,在玉璽的右面加刻了“天命石氏”。
這些看上去都是些兒戲,如此珍貴的寶物,豈能如此褻瀆,要不他們都不得善終呢?
看來這些,都是傳說,不足為信。
03
最終的懸案
隋朝一統(tǒng)后,玉璽就到了隋宮。隋朝滅亡后,蕭皇后就帶著這個寶貝逃到了漠北。唐朝李世民派人去尋找也沒找到,就命人做了幾個類似的玉璽,湊合著用。
后來蕭皇后回到了中原,就把傳國玉璽交給了唐朝宮室。
唐朝末年,戰(zhàn)亂四起,你搶我奪,最后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玉璽,登上玄武樓點火自焚,從此玉璽不見了下落。
到了北宋哲宗時期,洛陽一個農(nóng)夫在李從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了一方玉璽,獻給了朝廷。經(jīng)過當時十三位大學士依據(jù)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為始皇所制作的傳國玉璽。
可惜,靖康之難時,又被金兵擄走了,從此了無蹤跡。
元末明初,傳說元順帝攜帶著傳國玉璽又逃到了漠北。朱元璋遠征,想把這玩意找回來,但無功而返。
后來,一個陜西人聲稱得到了傳國玉璽,要獻給孝宗皇帝,但孝宗認為這是個假的。
到了清朝初期,紫禁城一共收藏了玉璽39方,其中就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玉璽。但經(jīng)過乾隆皇帝的鑒別,發(fā)現(xiàn)這個玉璽完好無損,就斷定是贗品。
看來只有乾隆是個實在人,其中的貓膩就不必多說了吧。
但這事也不好說,說不定這個完好無損的,還真就是秦始皇投到洞庭湖里的那個,也不是沒有可能。
就這個假的,也有人惦記。
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qū)逐出宮,此寶物不見了蹤影。
據(jù)說袁世凱稱帝時,用官帽、金錢拉攏溥儀的堂兄溥倫,偷偷把它偷了出來。但袁世凱只做了83天皇帝就駕崩了。
看來這個假的威力也不小哦。
總之,在豹眼看來,所謂的傳國玉璽是真有此物,秦始皇不管用啥材料做一個這樣的玉璽,并不困難。但在其投入洞庭湖之后,這個玉璽也就壽終正寢啦。
從此之后,歷朝歷代就開始了造假的運動,直至乾隆鑒定是個贗品為止。
大家想象一下就可以明白,沒人見過的東西,說啥樣就是啥樣。比如宋哲宗時期,從李從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了玉璽,這更扯淡。
多少人挖了幾百年都沒有挖出,最后讓他給挖出來了。再說,既然能挖出來,就要證明他是真的。宋哲宗費了這么大的勁才挖出來,誰還敢說是假的。說不定就是那十三個大學士去埋上的,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這寶物的魅力,也就在于沒有活人真見過,這才有文章可做,好玩這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