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沒有普通話,山西人關(guān)羽與河北人張飛怎么交流?安徽人魯肅和山東人諸葛亮又該如何嘮嗑?還有包頭的呂布和甘肅的董卓,究竟是如何吵架?
但是,誰跟你說三國沒有普通話的!
任何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官方語言(普通話),我們當(dāng)下的普通話,來自清朝的北京官話。但這種北京官話,和北京胡同里下層百姓喜歡說的北京話,其實是兩回事。后者是胡同音,前者則是整個大清朝廷自上而下,即皇帝與臣子溝通的語言。而既然這是官方場合必須使用的語言,你不論是哪一省的人,都要聽得懂、說得溜這種語言,因為你要做官。
清朝推行普通話,一是八旗子弟與漢人的溝通需要,二是科舉考試的需要。而這,又決定了清朝能否打破滿人和漢人的巨大隔閡,能否將漢人中眾多的優(yōu)秀人才取為己用,更標(biāo)志著清朝的統(tǒng)治是否成立。
所以,在大清國的科舉考試?yán),必考項目八股文和試帖詩,都要求漢語用韻,而這就意味著參加考試的人,一定會說官方語言,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搞清楚那些文字的正統(tǒng)讀音,從而實現(xiàn)與官場甚至皇帝的對話。
也因這個緣故,在清朝,你會說北京官話,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優(yōu)勢,哪怕你不做官,也會給人一種非凡夫俗子的感覺。
而回到題目所問的三國時代,當(dāng)時沒有科舉考試,是不是就不需要普通話了呢?當(dāng)然不是,東漢三國實行的是征辟制,但征辟上來的人才,也一定要會說漢朝的官話,即洛陽話——“洛語”。
東漢末年的曹操、孫權(quán)、劉備這些人,雖然來自不同地域,但顯然都會說這種漢朝的普通話。曹操是宦官家族的后代,與皇帝關(guān)系密切,所以雖然他的籍貫是安徽,但他的洛陽話卻說得很溜。孫權(quán)的父親孫堅,是武將出身,又來自南方,洛陽話就差一些,但也一定要會。因為軍隊里通行的,也是洛陽話。如果將軍是南方人就說南方話,那你讓軍隊里的北方人如何聽從你的命令?
甚至是頗有些底層路線的劉備,其實也說的是漢朝官話“洛語”,而且很早就會說。也只有這樣,他才能順利地和山西人關(guān)羽、河北人張飛溝通,才能三顧茅廬,說的話山東人諸葛亮都能聽懂,才能和江東的妹子孫尚香說幾句情話。
事實上,當(dāng)時的洛陽話,是亞洲東部區(qū)域的一種通用語言,不光是漢人說這個,就連胡人的上層,也基本度都會說。整部三國里唯一有溝通困難的,大概就只有南蠻的阿會楠董荼奴這些貨了吧(相對而言,更為漢化的孟獲是會說一點洛陽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