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認為古代作戰(zhàn)就是近距離刀劍對砍的肉搏,弓箭是無關(guān)緊要的。

其實,并非如此。

舉個不恰當?shù)睦樱蠹铱催^電影《投名狀》嗎?

龐青云為了破太平軍的200支洋槍,采用敢死隊突擊的亡命打法,損失很大。

用劉德華的話來說,就是:人都死光了。

遠程武器在古代戰(zhàn)爭中,是必不得可少。

如果別人有弓箭兵,你沒有,你要么認定被動挨打,要么就得向劉德華他們一樣,用特殊手段來克制敵人的遠程武器。


古代作戰(zhàn)多采用陣法,人海戰(zhàn)術(shù)較多。而步兵的陣型前進速度是很慢的,而且走十幾步往往就要停下整隊,然而再前進。

弓箭采用高仰角的非精確射擊,射程可以高達150米,甚至更遠。

大家可以算一算,敵人從150米外走到你的面前,需要多少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nèi),你的弓箭手采用連珠箭,可以射出大量的箭,造成敵人的慘重傷亡。更重要的是,這會導(dǎo)致敵人陣型的散亂以及士氣的下降,之后的短兵相接就是你的步兵占優(yōu)勢。

至于很多人說,弓箭一箭射不死人。

其實,在戰(zhàn)場上未必要一下把人整死才行,射傷往往更厲害。

比如關(guān)羽中了一箭,箭傷久治不愈,被迫請華佗治療。

為啥?當年沒有抗生素,受了外傷以后很容易感染。

而中醫(yī)不能做截肢手術(shù),所以往往危及生命。

關(guān)鍵,受傷以后你不能作戰(zhàn),卻要有人照顧、醫(yī)治,折騰很長時間,花費很多軍隊資源才死。

相比起來,還不如一箭被人射死算了。

另外,弓箭如果射中人體的要害,重要器官、動脈,還是可以一箭致命的。

畢竟箭頭比子彈頭要大很多,一旦射入人體破壞就很嚴重。

至于電影里面的重鎧甲,對不起小兵們是沒資格穿的。小兵們的衣甲非常簡單,甚至沒有衣甲,是對付不了弓箭的。


所以,古代弓箭是極其重要的。

最佳貢獻者
2

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來個假設(shè)。

假設(shè)你是一名士兵,穿盔甲,戴頭盔,持盾牌,拿長槍,走上戰(zhàn)場,列成隊形,好了,你準備完好,等待對方向你軍攻擊了。

然后對方如下圖這樣操作的。

在兩三百米遠的地方,敵對陣型進行七次輪射,萬箭齊發(fā)。

然后你就看到這樣的場景。

此時此刻,你是如何想的?

想躲?督戰(zhàn)隊在后面拿著刀看著你,你一跑,結(jié)果就是以擾亂軍心為由,就地正法。

靠盾牌盔甲防護,硬抗,有效,但是實際效果并不完美。

依照古代制式盔甲,并不是全防護的,身體裸露部位大于防護部分。

如下圖。

一名普通士兵,穿這種盔甲來防護,你說你現(xiàn)在在想什么?

刺猬?差不多吧。

千萬別談什么明光鎧,除了元帥,親王等,不是什么人都能輕易配備的,首先昂貴的價格就是第一個攔路虎。

你根本無法配備,就算配備,也不能做到完全防護,還特別重。

因為弓箭所用的箭頭,有很多不同的制式,有專門破甲用的破甲箭,重箭,有帶回鉤的箭頭,讓人中箭難以取出的。

還有抹有毒藥的毒箭。




防不住全身,但是致命之處有重甲保護,沒事!

你錯了,以古代的醫(yī)療技術(shù),治箭傷,極易發(fā)生感染,很容易截肢,感染死亡等。

面對敵兵的狂妄,你的指揮官擊鼓,命令全軍沖鋒。

敵軍正面部隊又是幾輪齊射,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過來,不跟你對砍,就是不停的射箭。

到了這個時候,你還敢說弓箭瞄不準,射不死,易消耗這樣的話嗎?

你現(xiàn)在想要的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了。

用弓箭和對方對射,才是王道。

弓箭作為遠程武器,非接觸戰(zhàn)中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


就算是現(xiàn)代化熱兵器,在火繩槍時代也是無法取代弓箭的作用,直到燧發(fā)槍出現(xiàn),射速變快,才慢慢淘汰了弓箭。

匈奴縱橫東西方的時候,號稱控弦之士幾十萬。

他們之所以強大,一是馬,二是弓箭。

蒙古人東征西殺的時候,用蒙古復(fù)合弓,在運動戰(zhàn)中,殲滅了多少國家的軍隊。

不是說這些國家沒有弓箭部隊,他們也有,但是看誰射的更準,技術(shù)更好,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更先進。

這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弓箭技術(shù)的升級。

世界歷史上有很多出名的弓箭,如蒙古復(fù)合弓,英國長弓,這些都是對敵之時的遠程殺器。

統(tǒng)一中原的秦朝,所使用的秦弩,就是弓箭的改良制作而成的。

3

題主太低估弓箭的威力了!在古代,弓箭絕對是一件致命武器!就算是到了火器出現(xiàn)的初期,弓箭的穿透力也比火器彈丸大。蒙古帝國時,蒙古騎兵能夠橫掃歐洲,弓箭是立了大功的。

我們先來說說弓箭的制作。

武器的更新升級,源自于戰(zhàn)爭的需求。我國到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爭全面升級,不再是之前“點到為止”的“君子之戰(zhàn)”。為了有效的殺傷敵人,各國開始裝備更具殺傷力的武器。

此時,弓箭的制作工藝已經(jīng)非常負責(zé),需要“六材”(干、角、筋、膠、絲、漆)才能制作完成。弓的骨干以柘木為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北方弓箭多用木,南方多用竹。所以,北方弓箭比南方要好。

同時,由于每種材料耗費周期較長。所以,一張弓制作下來,需要三年以上時間!

第一年的冬天,用未干透的木頭制作弓干。

第二年,在弓干上粘貼筋絲和角,增加韌性。貼完筋絲以后,在冬天上漆。此時上漆可不是刷一遍就行了,要等晾干以后,反復(fù)刷漆,形成保護膜。

第三年春天,才能給弓上弦。一副弓箭才算完成。

就算弓箭完成了,日常也要維護保養(yǎng)刷漆。古代,一張硬弓的拉力可以打到70公斤。士兵可以使用弓將箭射到大約150米的距離,這個距離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一箭之地。

而且,古代很多弓箭手是“職業(yè)”的。經(jīng)過專門訓(xùn)練的,雖然不能說人人都有百步穿楊的技術(shù)。但是,百步射中靶子還是可以的。

上面說的是弓,下面,我們說說“箭”。

我國從商朝時,就已經(jīng)使用青銅箭頭。春秋戰(zhàn)國時,三棱式鏃盛行,威力大。而且,在這之后,箭簇就開始使用鐵制的。

后來,隨著全金屬盔甲的出現(xiàn),箭頭開始使用鋼鐵箭鏃。箭簇更硬,穿透力比以往更強。

其實,不管士兵的防御盔甲如何發(fā)展。當時的弓箭,都能保證對當時的護甲有十分之三以上的穿透率。再加上,很少有軍隊有錢給所有士兵穿上全金屬盔甲。就算是敵人都是重甲騎兵,那也可以射馬!所以,弓箭在集群使用時,其殺傷力非常恐怖。

弓箭如此費時費工,為何古代還要大量制作?

因為好用,殺傷力大,威懾力大!

大家設(shè)想一下,一般弓箭的“一箭”距離大約是150米。敵人從進入弓箭射程,再到與我軍短兵相接,至少有20秒的時間。這段時間內(nèi),一個訓(xùn)練有素的弓箭手至少可以射出3支箭!

設(shè)想下,正當你沖鋒時,迎面天上飛來數(shù)千支利箭。就算是穿不透胸甲,射到身上也很疼的。況且,古代鎧甲防護能力真沒那么高,最多只護住胸和頭部。其他部位就聽天由命了。。。總之,射不死你,也把你嚇尿了。

弓箭是純手工制作,瞄準確實困難。但是,用來集群速射時,我軍根本不需要高超的瞄準技術(shù),只需靠“箭雨”來片殺傷敵人就行。所以,只要有錢,古代朝廷就可以給所有士兵配備弓箭,遠了拿箭射,近了用刀砍。

這種戰(zhàn)法,蒙古鐵騎也使用過。蒙古騎兵,每人都有弓箭。為什么蒙古人能橫掃歐洲。就是因為蒙古騎兵馬跑得快,射箭技術(shù)好。他們的牛角復(fù)合弓射程以及穿透力非常強,敵人多的時候,蒙古人就邊撤邊射箭。等敵人疲憊或者逃跑時,蒙古人又騎馬追著射。就是依靠這種戰(zhàn)法,蒙古鐵騎橫掃歐洲。

而且,弓箭的穿透力確實比初期的火槍要好。大家想一下,把一個小鐵球扔100米需要的動能大,還是把一支箭射出100米需要的動能大?而且,箭頭在射中目標后,后面的箭桿也會對箭頭傳遞一個沖擊力。所以,弓箭的威力不容小覷。

總之,弓箭主要用處是集群射擊,壓制敵人陣型,不需要士兵都是神箭手。同時,就算是敵人又胸部鎧甲防護,但是,也不可能防護到所有部位。只要射中人體任何一個部位,都會削弱對方戰(zhàn)斗力。而且,古代裝備的弓箭,其穿透力能保證穿透十分之三以上的護甲。


(文|勇戰(zhàn)王聊歷史)

4

古代打仗時是在冷兵器時代,那么主要的作戰(zhàn)方式就是短兵相接,在敵我身體素質(zhì),作戰(zhàn)能力相差較大的時候。弱勢的一方必會造成很大危險和傷亡。 弓箭就變成了一種很好的選擇。這也是弓箭可以相傳至今的重要原因。

弓箭有一下幾種優(yōu)點

1.弓箭制作工藝復(fù)雜,在選材用料極為講究,古代人對弓箭的制作也有書籍為準。比如沈括的造弓,還有現(xiàn)在的北京聚元弓。均對制作工藝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因為制作工藝材料不同,弓箭也分為多種,鳴鏑箭,風(fēng)羽箭等等。工藝復(fù)雜。

2.弓箭的準度,弓箭的準度并不差。它與箭后面的羽毛有很重要的關(guān)系,羽毛的使用于選擇使得箭有了很高的速度和平衡性。但同樣要進行長期的訓(xùn)練,一個優(yōu)秀的弓箭手完全可以做到百步穿楊。現(xiàn)代用弓箭狩獵就是很好的證明。

3.弓箭的威力,弓箭的威力最重要的就是弓的強度與箭頭。越強的弓箭射程越遠威力越大。后來發(fā)明的弩箭射程達到450米左右,在古代來說是很有威力的存在了,還可以在箭頭處加上毒藥或者火油等等,適合一些特種作戰(zhàn)。

4.箭雖然相對于其他武器消耗多一些,但是它卻在各種形式的作戰(zhàn)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弓可以重復(fù)使用,箭也可以戰(zhàn)場回收使用,避免了一些浪費。

因此弓箭的出現(xiàn)與傳承是必須的。

5

誰說的?

射不死,你試試?

弓箭瞄準確實不易,但射不死的言論純粹是扯淡。蒙古騎兵縱橫歐亞大陸,靠的是什么?快馬、彎刀,還有弓箭。后金建立大清,靠的是什么?還是快馬、彎刀,還有弓箭。

如果射不死人,弓箭早就退出歷史舞臺了。如果沒有熱兵器的出現(xiàn),弓箭到目前,仍然會是主流武器。

弓箭致死率不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考工記》中有“弓人為弓”一篇,對制弓技術(shù)作了詳細的總結(jié),當中認為制弓以干、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為重要。

各個原材料準備良好,加上耐心細致的工匠,就有了制作好弓的必要條件。

弓箭分為軟弓和硬弓,軟弓好操作,但是射程較近,威力較小,被廣泛應(yīng)用在騎兵上,射程在50-150米之間不等;硬弓,對臂力要求高一些,射程遠,威力較大,大多射程在150米-220米之間。

除了弓箭外,還有弓的“親戚”弩弓,這非常厲害,當然厲害的不是小弩弓,而是那些大弩弓,比如“諸葛連弩”,那威力大得嚇人,至少500米以上的射程,無論你穿任何盔甲,射程內(nèi)來個對穿問題不大。

被弓箭射中后,如果是在要害處,有死無生。就算射中非要害處,一個處理不好,就會感染、發(fā)炎,導(dǎo)致死亡。春秋戰(zhàn)國以前,人們打仗還講究一些,不屑用什么毒箭。但后來,就不一樣了,一是直接使用毒箭,二是用糞水浸泡箭頭,這和毒箭無異。如果中了毒箭,或者中了糞便箭,那死亡率就大幅度提高了。

大家熟知的故事,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關(guān)羽中了毒箭,被華佗刮骨療毒,神醫(yī)華佗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華佗說輕了,如果不管,何止胳臂無用,生命也會堪憂的。

有人會說:“你忘了有盔甲這事嗎?”當然,沒有忘。在古代,盔甲制造非常不容易,成本比較高,一般普通士兵要么沒有盔甲,要么就是只有簡單少量的防護。這就導(dǎo)致,弓箭有了充分發(fā)揮的余地。

一般的戰(zhàn)爭,大多先是弓箭開道,壓制對方,其后沖鋒,戰(zhàn)場廝殺?梢哉f,弓箭就是軍隊的第一選擇,雖然弓箭價格也不低,但相比兵士的生命,弓箭的重要性還是要低。

總體來說,弓箭射中后的致死率并不低,兩軍對壘,弓箭開道,刀劍近戰(zhàn),這就是一種組合的方式。如果弓箭真是雞肋型的存在,那么早就會消失在歷史當中了,而不是到了近代火器發(fā)明后,弓箭才逐漸退出軍事舞臺。

弓箭的缺陷不少,但在古代,還是沒有取代的遠程武器

被熱兵器淘汰,這說明弓箭的缺陷不少,但最重要的理由絕不是射不死人。

首先,弓箭射中目標不容易,特別是馬上射箭,更是難以射中,畢竟,在高速移動中,難以達成。就算是步兵射箭,靜止情況下,也是非常不容易,除非是那種神箭射手,但是神箭手是稀缺的,不是大量存在的。

其次,弓箭的發(fā)射頻次實在是低,射箭、取箭、拉弓再射,這個時間不短,相對而言,步槍的射擊頻次要比這高得太多。想一想,你一箭出去,沒有命中目標,你著急要發(fā)第二箭,對方已經(jīng)射了好幾槍了,這怎么辦?如果不死,就是把弓箭換了。

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雖然弓箭缺陷不少,但在遙遠的古代,人們哪有選擇?遠程攻擊,最好的攻擊方式,就是弓箭,沒有其它。

因此,一個物品缺陷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所處的時代,有沒有更好的替代品,如果沒有,有缺陷的物品還會是主流,就像弓箭。

弓箭,在熱兵器出現(xiàn)之前,是最重要的遠程攻擊武器,根據(jù)使用者不同,弓箭的規(guī)格不同。在熱兵器大范圍普及之前,弓箭就是打仗的第一攻擊武器,雖然瞄準不易,但射中后的致死率并不低。

6

1、弓箭瞄不準?

微微一呵……

各國歷朝歷代都有出色的神射手故事。就算不說古代的那些能人異士,現(xiàn)代的奧運會同樣還有弓箭射擊項目。

提問的題主難道孤陋寡聞到這種地步?

2、弓箭射不死人?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討論。

對于無防護的目標,一把40磅~50磅的傳統(tǒng)弓,配合獵箭頭,30米內(nèi)只要有效擊中軀干部位,致死率相當高。因為獵箭頭是兩端開刃的寬箭頭,擊中之后無異于一把刀子插入身體,只要捅破內(nèi)臟、切斷大血管,無論人獸,都會在很短時間內(nèi)死亡。

而古代的戰(zhàn)弓普遍80磅以上,而且箭頭會沾一些毒藥、糞水、尸汁之類的臟玩意,射入人體之后可以提高致死率。

至于有防護的目標,不可否認,弓箭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

在這里有個小故事,中國傳說中的夏朝與東夷人的戰(zhàn)爭不斷。東夷人個個都是牛X的射手,漢字“夷”就是一個人背著一把弓的形象。而夏朝的第七代皇帝姒杼在水邊看烏龜?shù)臅r候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甲衣”,由此破解了東夷人的弓箭,戰(zhàn)勝了東夷。將中國的勢力拓展到東海邊。

由此可見,盔甲、盾牌都是抵御弓箭最有力的工具。

明代也有一個特例,那就是鄭成功的“鐵人軍”,這是他組建的超級重裝步兵。挑選身強力壯的士兵,全身用鐵甲武裝,只留下兩個眼睛。鄭成功的這只“鐵人軍”在明末抗清戰(zhàn)爭與收復(fù)臺灣戰(zhàn)爭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臺灣外記》卷四記載:“二月,挑選各提督壯勇者為親軍,廈門港筑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舉起遍游教場者五千人,畫樣與工官馮澄世,監(jiān)造堅厚鐵盔、鐵鎧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制鐵面,只露眼耳口鼻,妝畫五彩如鬼形,手執(zhí)斬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執(zhí)器械副之,?绸R腳,臨陣有進無退,名曰鐵人!
《明季南略·卷十一》:“兵馳騎突前,鄭兵嚴陣當之,屹然不動;俱以團牌自蔽,望之如堵。大兵三卻三進,鄭陣如山;遙見背后黑煙冉冉而起,欲卻馬再沖,而鄭兵疾走如飛,突至馬前殺人。其兵三人一伍,一兵執(zhí)團牌蔽兩人、一兵斫馬、一兵砍人;甚銳,一刀揮鐵甲、軍馬為兩段。蓋鑄刀時,用鐵匠百人挨遞打,成此一刀;故銳特甚!

(下圖是荷蘭人根據(jù)所見畫的鄭軍鐵人軍士兵)

最后總結(jié)一下:

1、弓箭是遠距離殺傷兵器,是冷兵器時代單兵遠攻的唯一靠譜手段。(當然,單兵遠攻的武器還有拋矛、投石、套索、飛鏢等武器,但這些玩意要么不便于使用,要么訓(xùn)練成本極高,無法普及。)


2、弓箭的殺傷力很強,除非你全身披甲。但歷朝歷代,沒有一只軍隊能做到全副武裝。就算是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前面好幾排都是無甲的“炮灰兵”。(也叫輕兵、銳士)

3、弓箭讓一部分膽氣不足的人也成為了優(yōu)質(zhì)士兵。舉個例子,讓你拿根長矛去戳老虎,你是打死也不敢上的。但如果讓你爬到樹上用弓箭射老虎,大部分男人應(yīng)該能做到吧?

4、為了抵御弓箭的盔甲,也成為了冷兵器時代的巨大負擔。盔甲不僅昂貴,而且重量很大的盔甲會嚴重影響士兵的體力與行軍速度。遇到意外落水,盔甲還會成為催命神器……(例如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巴巴羅薩大帝,就是一身重鎧,結(jié)果意外落水身亡的)

7

“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棱中“哪里聽來的弓箭瞄不準,射不死的謠言?

誰說弓箭射不死,射不準?

百步穿楊難道是假的?射中關(guān)羽手臂的那支箭難道是假的?秦始皇的箭陣難道都是用來唬人的?蒙古人馬上弓箭難道是用來射死雕的?射死薛仁貴的難道不是箭是狙擊槍? 龐統(tǒng)、鐘會、徐晃、 張郃、孫堅: 亂箭射死。 典韋、 黃忠這些猛將不是被箭射死,難道是自己抹的自己脖子?

弓箭單兵作戰(zhàn),可以精確打擊

弓箭這個東西是非常神奇的,單兵作戰(zhàn)可以進行精確打擊,瞄準目標,一擊必中,在一定距離之下,一個好的弓箭手完全可以實現(xiàn)現(xiàn)代狙擊手一樣的殺傷力。這個我們可以從很多獵人使用弓箭打獵就看得出來了,一把好弓,一個好弓箭手,完全可以射殺猛獸。

團戰(zhàn),可以成為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

而合起來,它還可以作為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尤其是兩軍對壘,敵軍排列的整整齊齊,雖然士兵有盾牌和護甲,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配備,或者都是全身防護。所以不管是在安靜排列,還是群體沖鋒,一陣箭雨下來,大量士兵都能成為篩子,死的死傷的傷。即使無法團滅,也至少可以嚴重打擊對方進攻的氣勢,或者將直接滅掉一批批出頭鳥。

8

去過游樂場所的現(xiàn)代人,都對游樂場所的許多弓箭的攤位比較熟悉,再不濟,每逢節(jié)假日,像一些步行街等街道上總會有許多放置弓箭和氣球的攤位。

如果有人對此很有興趣,上前一試。就馬上會發(fā)現(xiàn)這些攤位上的弓箭命中率非常的感人,基本上那些攤位上說的10箭射中80環(huán)對于從來沒有接觸過弓箭的現(xiàn)代人、亦或是只對弓箭稍稍有所了解的現(xiàn)代人來講,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件事,甚至說的十箭射中一兩環(huán)三四環(huán)的也不是不可能。

我們可以看到弓箭的準確率是如此的低下,既然這樣的話,那在古代,在那個營養(yǎng)普遍不良的古代,為什么那么多古代的軍隊還將弓箭作為軍隊打仗中的第一選擇?這其中有什么不得不說的原因嗎?除此之外我們還會有這樣的疑惑,那就是古代的弓箭與現(xiàn)代的弓箭一樣,是一種易損的物品,每次打完仗之后都有大量的箭頭無法回收,從而成為報廢品;而如果是在和平年間,其中最容易受損的其實還不是箭頭,而是箭桿兒,由于本身本就是木質(zhì),隨著時間的流逝,作為弓箭的重要組成,木制的箭桿會自然而然的被腐蝕乃至報廢。

在這種情況下(弓箭準確率低下,且非常容易被消耗,成本過高),為何古代軍隊常備軍當中必須要有弓箭手的存在呢?

難道說是因為弓箭這種戰(zhàn)備物資可以造成大規(guī)模殺傷?可是我們不管是看古裝劇還是看史書,又或者是看一些演義小說,幾乎就沒有看到說有一支軍隊是被弓箭射垮的。大部分情況下弓箭的存在在軍隊當中,并不是直接將對方軍隊進行大規(guī)模射殺,想想也對,畢竟弓箭的準確率如此低下,不可能對敵方軍隊進行百分百的大規(guī)模射殺傷害。如此說來,弓箭的存在也不是因為它具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傷害的這一特質(zhì)。

我們觀看古裝劇或者一些史料再或者就是一些演義小說當中,弓箭常常被用于射住陣腳,那么這樣的用途到底又有何作用呢?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交戰(zhàn)之前,雙方軍隊會先進行放箭來確定對方針對自己的距離,這對制定下一步的戰(zhàn)略作戰(zhàn)很有作用,確定好比我雙方的距離才可以制定相應(yīng)的比較合理的作戰(zhàn)方案。

而如果派遣軍中斥候去探索敵我雙方的確切距離,比較容易遭到敵人的針對性進攻。從而浪費我方軍隊的精銳斥候。對軍中精銳的士氣來說,這種行為是一種莫大的損失和浪費,而使用大規(guī)模攻擊進行所謂的射住陣腳,就完美的規(guī)避了這一問題。

除此之外軍隊當中的弓箭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還具有一定的殺傷力——當面對的是暴民政權(quán)和農(nóng)民起義軍隊的時候,面對缺乏甲胄保護的他們,弓箭的威力還是很強大的,就算沒有將他們當場射殺,僅僅將他們射傷了,在醫(yī)療設(shè)備落后的古代對他們來說無異于死亡。

而針對于那些身披重甲士兵,在唐代軍隊流行破甲的弓箭,在與大唐之敵吐蕃交戰(zhàn)過程中,唐軍射出的弓箭都具有破甲的效果,至今在今天的西藏一帶還能出土相關(guān)的箭頭。

在軍隊當中還有一些弓箭,他們是由少數(shù)將軍擁有的。這些弓箭往往勢大力沉,一旦射出威力不可阻擋,常常用于狙殺敵人重要頭目,能夠在戰(zhàn)場之上起到關(guān)鍵的轉(zhuǎn)折作用。著名的陳永亮就是在與朱元璋交戰(zhàn)過程中被一支利箭奪走了生命,然后陳友諒的軍隊就兵敗如山倒了。

9

弓箭瞄不準,射不死,易消耗不假,但是并不能表明弓箭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的作用小。

弓箭是一種非常的古老的武器,是用竹子等物品制作成的。據(jù)說在黃帝時期就已經(jīng)有弓箭了,黃帝在涿鹿打敗蚩尤靠的就是弓箭,在春秋時期,弓箭成了戰(zhàn)場上主力,位列兵器之首,宋襄公就是被弓箭射傷后致死的,射技成了六藝之一,貴族從小就開始學(xué)習(xí)射箭。

弓箭在春秋時期走上兵器之首,成為了戰(zhàn)場上的首選武器,直到近代弓箭還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火器成熟之后,弓箭的作用才減退。

弓箭是打仗利器,但是也有缺點,那就是瞄不太準,平時仔細瞄都瞄不太準,打仗起來更不要說了,但是這并不影響弓箭所發(fā)揮的作用,弓箭是一種遠程打擊武器,打擊面積非常廣,面對眾多敵人,拿著弓箭一頓狂射,敵人大多非死即傷。

其次,有人說弓箭一般射不死敵人,尤其是穿盔甲的敵人,這也并不影響弓箭發(fā)揮它的作用,弓箭射不死敵人,但可以把敵人射傷啊,古代醫(yī)藥不發(fā)達,射傷之后傷口會感染,被感染的士兵無法上戰(zhàn)場,敵軍戰(zhàn)斗力鄹減。況且古代,士兵都會在弓箭上涂抹毒液,這種毒液非常常見,那就是糞便,士兵們將糞便涂抹在弓箭上,被射傷的人定會被感染,最后搞不好還會爆發(fā)瘟疫。

易消耗也不是問題,弓箭和炮石差不多,射出去就沒有,但是它們的作用達到了,它們都差不多是一次性打擊,而且強國的后方有人專門造箭。

弓箭的威力其實很大,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利器就弓弩,它這個是箭的升級版。

清朝差不多是以弓箭得國的,當然火器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清朝在對準噶爾戰(zhàn)爭中,火器優(yōu)勢沒有,準噶爾通過沙俄買了很多在當時比較先進的火器,噶爾丹和他的后代依靠這些火器與清軍周旋。

但是這時候的火器也有缺點,就是射程不夠遠,需要裝填,清軍當時的八旗隊伍還沒有衰敗,騎射能力非常強,在一次重要的戰(zhàn)役中他們依靠弓箭將準噶爾打。具體的戰(zhàn)役我忘記了,大家可以去查查),乾隆時期,清軍已經(jīng)裝備了大量火器、大炮,清軍內(nèi)部大多擯棄了弓箭,在平定大小金川的時候,因為地勢崎嶇,大炮拉不上山,賊軍也躲在在山了,火器發(fā)揮不了作用,乾隆只好調(diào)派還拉得動弓的八旗軍去,在這支部隊的配合下,清軍終于平定了大小金川。

在火器都產(chǎn)生這么多的時代,弓箭仍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冷兵器時代,弓箭肯定是戰(zhàn)場上的第一選擇。

10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這個問題確實很有意思,因為確實練習(xí)弓箭是非常麻煩的事,而且弓箭的命中率不高,但是除了幾個神射手如黃忠、養(yǎng)由基、李廣外,普通士兵是不需要百發(fā)百中的箭術(shù)的。他們只要能把箭射出去就行了。為何弓箭是古代打仗第一選擇?下面請聽日航君分析。

一、弓箭方陣

一般來說,打仗時使用弓箭方陣是不需要瞄準的。因為一百個人一起射箭,就有一百支箭,這就是密密麻麻一大堆,看著都令人害怕。一千個人就是一千箭……以此類推。

因此古代弓箭都是呈方陣射出,并不需要瞄準,只要射出去就行,“量變引起質(zhì)變”,那么多支箭,總會射到人的,因此這也就是打仗的首選的原因。

古代弓箭方陣是什么樣子呢?

差不多是這個樣子,如此多的人一起射出箭,對敵人不論是殺傷還是震懾力都是非常強的,往往可以給予敵人以巨大的殺傷。

被古代弓箭方陣射到的人是什么樣子?我想看過電影《英雄》的人,不會忘記最后李連杰飾演的劍客“無名”被射死的那一幕。

密密麻麻的弓箭直接射出了一個人型。雖然里面有著電影的加工,但是我們也可想而知這種弓箭方陣的威力。

我們能說這些秦軍射擊的時候沒有瞄準嗎?不能,他們只是這個龐大方陣里的機器部件,忠實地執(zhí)行著自己的職責(zé)?梢哉f,這個龐大的弓箭方陣,就是一個絞肉機。

二、弓箭的殺傷力

可能受到影視劇以及現(xiàn)代觀念的影響,我們認為弓箭的殺傷力不過了了,隨便中了幾箭休息一下就可以接著上,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弓箭的殺傷力遠比我們想象的大。

弓箭殺人,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在戰(zhàn)場上殺人;一方面是在戰(zhàn)場下殺人,這是怎么個說法呢?

在戰(zhàn)場上殺人,我們很清楚,那就是弓箭把人射死了,或者是導(dǎo)致人在戰(zhàn)場上失血過多而死。如下圖就是一位被蒙古騎射手一箭封喉的歐洲騎士。當然能做到一箭封喉的畢竟是少數(shù),大部分人都是身中多箭而死。

有人會說了,士兵身上不是有盔甲嗎?盔甲正好可以護住要害,射到一些手啊,腳啊,可能死不了的。誠然,士兵的鎧甲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防護,如一些精銳士兵例如說金兀術(shù)的“鐵浮屠”等,都是依靠重甲達到刀槍不入的效果。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普通士兵裝備不起重甲;一方面普通士兵的體力也無法承擔起重甲的重量。因此普通士兵只有部分鐵甲、棉甲、紙甲等,雖然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定的防護,但是沒法幫助他們刀槍不入。

另外就是弓箭在戰(zhàn)場下殺人了。戰(zhàn)爭過后,士兵都需要療傷。但是被弓箭傷到的士兵,因為古代醫(yī)療技術(shù)有限,往往會感染上破傷風(fēng)或者是其他一些并發(fā)癥,導(dǎo)致身死。另外,在拔箭的時候,也會因為種種原因?qū)е率а^多而死。

還有一些箭頭,本身設(shè)計得就是三棱形狀,導(dǎo)致傷口難以縫合,最終會大出血而死;另外,還有一些箭頭上涂抹有毒藥,會毒死士兵。

因此綜上來看,弓箭憑借著方陣與自身的殺傷力確實威力驚人。在火槍剛剛發(fā)明出來不成熟的時候,往往弓箭的殺傷力還要超過火槍很多,因此在古代打仗,弓箭往往是第一選擇。

文:日航通鑒 圖:來自網(wǎng)絡(luò)與站內(nèi),侵刪

我是日航君,熱愛歷史的歷史學(xué)生,希望與你一起“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點我關(guān)注,看更多好文章,增長歷史知識。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