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鏡先生司馬徽,三國時期的名士,中國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曾經(jīng)把徐庶徐元直、鳳雛龐統(tǒng)、臥龍諸葛先生介紹給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說劉備如果能得到這些人物,必成大事。

結果這幾個人劉備都得到了,到最后也沒有成大事。有人認為這一句話后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如果結合后一句話來看,也就很好地理解劉備沒有成功復興漢室的原因了。徐庶死在曹營,龐統(tǒng)死在落鳳坡,而諸葛亮隕落在五丈原。

有人要問,司馬徽為什么不直接把侄子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呢?難道他有私心?

這里有一種說法,說是司馬徽眼光極為長遠,看出司馬懿未來可成大事,司馬家必奪天下,但是當時司馬懿成氣候需要時間,所以他雪藏了司馬懿,期待有一天司馬懿一飛沖天。

這種說法實在是無稽之談,且不說司馬徽和司馬懿之間到底是不是叔侄親戚關系,還沒有定論,就算是叔侄,司馬徽的眼光看得也太遠了吧,簡直是超越時空。要知道,司馬懿的爆發(fā)幾乎是在他的晚年,司馬徽的眼光真的有這么犀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真的。

那么回過頭來再看,司馬徽不介紹司馬懿給劉備,到底為什么呢?司馬徽介紹徐庶等人給劉備是發(fā)生在三顧茅廬之前,躍馬檀溪之后,也就是大約公元207年左右,當時的司馬懿在干什么呢?

當時的司馬懿還是文學掾,說白了就是個門客,無職無權。和當時的徐庶、龐統(tǒng)、諸葛亮等人比起來,根本就是毫無名氣。司馬徽再傻,也不會傻到把一個沒有任何名氣的人介紹給劉備吧。

況且從地圖上來看,司馬徽久居河南,而司馬懿的活動范圍基本上是在北方一帶,這完全是兩個圈子里的人,沒有任何的交集。司馬徽也根本不了解司馬懿的為人,他當然不可能隨便亂介紹。

前面說過,司馬懿年輕的時候根本沒有奪天下的想法,是后來曹氏家族步步走向沒落,才讓他看到了希望,晚年大爆發(fā)。

還有一點,當時的司馬家族在北方那是世家大族,司馬懿的父親叫司馬防,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當過洛陽令、京兆尹,官做的比曹操還要大。而劉備呢,當時就像一個流浪漢一樣四處奔走。

退一萬步講,司馬徽把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司馬懿愿意嗎?放著世家大族不做,偏偏跟著劉備到處跑,以司馬懿的性格,不可能做得出這樣的事情。他不可能為了所謂的“義”而放棄自己現(xiàn)有的富貴生活。

此外,歷史上對于司馬徽過于神話了,其實他也是一個有弱點的人,有一句成語您一定知道,叫“好好先生”,講的就是這位天天只會說別人好話的司馬徽。他不會堅持原則,也不敢得罪人,見誰都說好,遇到什么事都說很好。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兵占荊州后,想把他請出來重用,但是過了沒多久,這位好好先生就病死了。因此,綜合來看,司馬徽不介紹司馬懿是有原因的,并非他有私心,想為司馬家日后的發(fā)達留下火種,他還沒有那種神一般的預測力。

最佳貢獻者
2

司馬徽那是東漢末年名士,曾長期客居襄陽,與龐德公、諸葛亮、龐統(tǒng)、徐庶等人為友。

司馬徽與龐德公親如兄弟,他去龐德公家做客,即使龐德公外出,他也毫不避諱,跟在自己家一樣。而龐德公的家人,也待之非常的恭敬,視其為尊長。

龐德公可是當時的名士,雖然躬耕山野之間,天下時事卻是了然于胸,且精通醫(yī)術,通曉奇門遁甲之術,頗有聲名。龐德公數(shù)次為劉表所請,而不為所動。

當時,龐德公、司馬徽和龐統(tǒng)等人的庭院,隔水相望,所以,常常蕩舟涉水相聚,交往甚密。龐統(tǒng)與龐德公關系更加親密,乃是龐德公的侄子。而另外一位大隱士諸葛亮的姐姐,則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原來,他們兩龐一諸葛,三人竟然都是親戚。徐庶游居襄陽時,也是慕龐德公的聲名,成為了他們的好友。

龐德公自己無心仕途,卻希望徐庶、龐統(tǒng)、諸葛亮等人可以有一個好的前程。龐德公為了增加司馬徽的聲名,稱呼司馬徽為“水鏡”,而司馬徽則稱龐德公為“龐公”。而更有名的“臥龍”、“鳳雛”的稱號,也皆由龐德公所起。

名號有了,下一步就是將“產(chǎn)品”推銷出去了。龐德公先安排徐庶投奔了劉備,一探劉備虛實。再由徐庶將“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招牌廣告發(fā)放給劉備,給劉備先留下一個印象。當劉備偶然經(jīng)過他們的隱居地時,司馬徽適時出現(xiàn),再次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tǒng)。兩大名士都推薦諸葛亮,這才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如果當時“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廣告,天下人皆知的話,那諸葛亮和龐統(tǒng)家的門檻,恐怕早就被人踩破了。但是,除了劉備之外,很少人去請他們,甚至龐統(tǒng)還要自己去投奔周瑜,這就說明這個廣告就是給劉備量身定制的。龐德公的計劃就是向劉備推薦徐庶、諸葛亮和龐統(tǒng),司馬徽自然會不遺余力了推薦三人給劉備了。

那為什么司馬徽不向劉備推薦自己的“侄子”司馬懿呢?

我們先要確定一下,司馬徽和司馬懿是不是叔侄關系。從史料上看,司馬徽是潁川陽翟縣人,即現(xiàn)在的河南禹州人。而司馬懿則是河內(nèi)郡溫縣人,即現(xiàn)在河南焦作溫縣。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很近,僅有不到200里的路程,但是還真沒有確切的資料能夠證明兩人是叔侄關系。如果兩人真的是叔侄關系,史料上應該會寫是同一個地方的人吧。

司馬徽之所以能夠跟龐德公、諸葛亮等人聚在一起,因為他們當時都是布衣,而且都選擇隱居在襄陽的山野之間。再看司馬懿呢,那可是出身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大家族呀。

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這可不是一個小官了。司馬懿的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絕對的省部級高官;其高祖父司馬鈞為征西將軍,也是正規(guī)的重號高級將領。

如果司馬徽是司馬防的兄弟,史料上總該有個資料吧。那樣子的話,司馬徽應該投靠自己的兄弟司馬防才是呀。司馬防是東漢的正式官員,可以向東漢朝廷(實權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手中)推薦自己的兒子司馬懿,也同樣可以推薦司馬徽。怎么看,也是司馬徽可以借力司馬懿的父親,而司馬懿并不需要借力司馬徽呀。

更何況,司馬懿的聲名,相比司馬徽更大,當時的尚書崔琰都夸贊司馬懿聰明,做事果斷,英姿不凡。曹操聽聞了司馬懿的名聲,立刻派人去召司馬懿。結果呢,司馬懿還看不上曹操,裝病不去。這怎么看都不需要司馬徽的推薦呀。

反觀當時的劉備呢?只是一個被打的到處亂竄,暫避荊州的所謂的漢室宗親而已。以當時的劉備,想招納司馬懿到自己的麾下,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司馬徽應該知道司馬懿,但是根本就沒見過司馬懿,所以,他根本就沒法跟劉備推薦司馬懿。

假設司馬徽和司馬懿是叔侄,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司馬懿有什么用呢?當時司馬懿應該在都城許昌,是曹操的地盤。而劉備和司馬徽在襄陽,即使推薦了司馬懿,劉備也請不到。既然如此,司馬徽當人不會向劉備推薦司馬懿了。

3

不知道哪本書記載了司馬徽和司馬懿是叔侄關系?不過確實有一種說法是司馬徽和司馬懿是叔侄關系,畢竟二人的祖籍都是河南,相距也不是很遠,再加上“司馬”這個姓氏本就稀少,如果追本溯源的話,說不定兩人還真能攀上點親戚什么的,但這都是后人的揣測而已,既然沒有任何證據(jù)可以支持這種觀點,所以兩人叔侄關系不成立。

還有一點就是徐庶當年是自己投奔劉備的,并不是經(jīng)由司馬徽舉薦,而且徐庶也曾向劉備鄭重舉薦過諸葛亮,雖然在司馬徽之后,但劉備主要是因為徐庶的舉薦才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那么當初司馬徽向劉備舉薦人才時,為何沒有把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呢?畢竟當時的司馬懿也早已聞名天下,才能與諸葛亮,龐統(tǒng)等人不分上下,按理說熟知天下大勢,曉知天下人才的司馬徽不應該會忘掉司馬懿這個人才吧?既然知道司馬懿這個人的存在,不介紹給劉備,連提都不提,那么原因只有一個—不想提!

怎么樣?原因是不是很簡單?沒錯,司馬徽就是不想向劉備提“司馬懿”這個人,原因有三:

1,司馬懿不適合劉備。劉備投靠荊州劉表時,司馬懿正在裝病,為什么呢?因為他只有裝病才能名正言順的拒絕出仕,拒絕曹操幾次讓他出山任職的要求。想象一下,連當時實力最強大,識人用人也很厲害的曹操都被司馬懿拒絕了,估計依附于劉表,沒有一塊屬于自己土地的劉備更不可能入司馬懿的“法眼”?梢赃@么說,此時的司馬懿誰都不放眼里。

2,曹操的關系。曹操早就盯上司馬懿這個家伙了,雖然司馬懿裝病,但曹操應該是知道的,否則曹操也不會在公元208年再次逼司馬懿出仕,那一次曹操來了招狠的,司馬懿如果不出仕就把他抓起來。所以即便是司馬懿想要投靠劉備估計也實現(xiàn)不了,曹操應該已經(jīng)暗中監(jiān)視起司馬懿了,想要從曹操手中奪走人才,難度相當困難!

3,司馬徽與這些人的關系。這一點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前面說過徐庶曾向劉備舉薦諸葛亮,而司馬徽在那之前也向劉備舉薦過諸葛亮,所以他們肯定是了解諸葛亮的,我們用正常人的思維來思考一下,假如領導讓你推薦一個人擔任某個職務,尤其是那種非常重要的職務,那么你推薦的時候首先會想到的是什么?肯定是找一個能力出眾自己又很熟悉的人啊,對吧?

所以你推薦的這個人必須是你熟悉的你了解的人你才敢推薦。而那些你不熟悉的或者是只聽過其名沒見過其人的,你敢推薦嗎?你會推薦嗎?肯定不會的。

所以司馬徽推薦人也是如此,那么這里就說一下這些人的關系,司馬徽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隱士叫龐德公,別的不提,就說水鏡先生,臥龍,鳳雛這些名號都是龐德公起的。龐德公有一個侄子叫龐統(tǒng),后來龐德公把龐統(tǒng)介紹給司馬徽,于是龐統(tǒng)就和司馬徽認識了,而諸葛亮自叔父去世后,也一直隱居在襄陽,久而久之便與龐德公,黃承彥這些當?shù)仉[士熟悉了。后來諸葛亮娶了黃承彥的女兒,而龐德公的兒子也娶了諸葛亮的姐姐,所以諸葛亮和龐德公的關系也很好,諸葛亮每次拜訪龐德公都行跪拜禮,據(jù)說諸葛亮臨死前還大呼:“龐德公救我”!

而龐德公比司馬徽年長幾歲,所以這一群人里龐德公的聲望是最高的,那么有了龐德公這層關系后,諸葛亮也順利和司馬徽認識了,于是年輕一代中,龐統(tǒng)和諸葛亮就成了這些長輩心中的“未來之星”,得好好培養(yǎng),所以也有一說法是龐統(tǒng)和諸葛亮是司馬徽的學生。

其實他倆到底是不是司馬徽的學生已經(jīng)不重要了,畢竟關系擺在那兒,兩個晚輩成天混在這些長輩之間,受他們的熏陶,即便沒有師生之名也早有了師生之實。

不得不說,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今,在哪兒都得有關系!關系很重要!

所以司馬徽和諸葛亮,龐統(tǒng)的關系這么好,對他們也都是知根知底,向劉備推薦人才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他們啊。

至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這句話,我覺得更多的是為了增加向劉備舉薦的砝碼,讓劉備更加重視他們罷了。

4

這個問題我從兩個方面為您說明。

1、同樣是姓司馬,水鏡先生司馬徽和狼顧之鬼司馬懿并不是親戚,甚至二人就沒碰過面,司馬徽的大名我想司馬懿知道,但低調(diào)的司馬懿并不會讓司馬徽知道他。除了沒交集之外,二人由于年齡段不同生活的環(huán)境也不同,等到司馬懿初出茅廬時,司馬徽都去世了,沒人會拿死人來開玩笑吧。

2、徐庶,諸葛亮,龐統(tǒng)可以算是劉備生命中很重要的三個人,在劉備駐扎新野時,徐庶首先前來報到,當時徐庶也覺得劉備是潛力股,但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劉備成長的太慢,自己還得跟著他顛沛流離連個覺也睡不好,所以在徐母被曹純的虎豹騎劫掠之后,徐庶就以保全母親性命為由投奔了曹操,但才華一直得不到發(fā)揮的他恐怕也想找一個更大的舞臺去表演吧。徐庶在臨走之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臥龍之才遠勝于我,主公你得放下身段去請他啊,劉備得知這個消息自然歡喜無比,一方面諸葛亮確實有才,另一方面諸葛家的背景也是劉備所需要的,所以在劉備的誠意邀請之下,諸葛亮決定出山。出山后的功勞苦勞貢獻我不必多說了,可以說諸葛亮是帶著很大的遺憾去世的。而龐統(tǒng)除仕東吳,有人為人灑脫自然受到同僚的排擠,魯肅就曾公開表示龐統(tǒng)言過其實,但諸葛亮認為龐統(tǒng)有大才,于是劉備把龐統(tǒng)招攬到旗下共事,也為劉備打下根據(jù)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所以,司馬徽只是對徐庶,諸葛亮,龐統(tǒng)有過贊賞,并沒有直接介紹給劉備,徐庶進曹營后在潁川群杰的包圍下也沒什么突出表現(xiàn),臥龍鳳雛也沒真正實現(xiàn)他們的人生目標。

5

司馬徽跟司馬懿恐怕八竿子還打不著,他怎能把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呢?

再說,司馬徽即便把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司馬懿也不干哦。

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司州河內(nèi)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zhèn))人。

司馬徽祖籍在河南,司馬懿祖籍在河北,從今天來看,距離也不是很遠,但卻有一定的距離。

祖籍是非常重要的身份標識,介紹歷史人物,說完生卒年、名字,就該說祖籍。古人見面,先問貴姓,后問臺甫,接著問祖籍。就今天的理念,祖籍也是必須登記的資料之一,是祖父一輩的居住地,三代之后才可以更改祖籍。不是說你一入城,你的兒子就城鎮(zhèn)化了,他的祖籍還在農(nóng)村老家那疙瘩。

這個問題,在古代更為嚴格。不管你在朝廷混得多好,一般沒有特殊原因,退休之后,必須回原籍養(yǎng)老。這也是所謂的世家豪族的威望所在,七零八落,如何稱作是世家豪族呢?

在這里不去考證,兩司馬家族的歷史淵源,就事說事,從居住看,就不是一家人。不清楚題主從哪里淘換的這個問題,沒有司馬家族的族譜佐證,就有些扯淡了。

建安三年(198年),荊州牧劉表設立學校、學官,廣泛尋求天下名士。此時,司馬徽客居襄陽。

司馬徽是名士,不輕易出仕為官,也算是隱士,但稱不上真正的隱士。

既然不想做官的話,聽說劉表招納天下名士,司馬徽跑到襄陽來干嘛呢?

司馬徽認為劉表心胸狹隘,一定會謀害善者,所以緘口不言,不論時勢。劉表就認為司馬徽沒啥本事,跟一般人沒啥區(qū)別。

但司馬徽絕不是甘于寂寞的人,大量的推薦人才,分別向曹操、孫權、劉表推薦了許多的人。

龐統(tǒng)先是跟從周瑜,后轉(zhuǎn)投劉備;徐庶先從劉備,后投曹操,不要跟豹眼提曹操用計賺徐母一事,那是扯淡;諸葛亮自始至終跟隨劉備。同時,荊州南陽人劉廙、襄陽人向朗都是司馬徽的學生,劉廙在曹操那里混得都不錯,向朗先追隨劉表后跟從劉備;益州涪城人尹默、李仁也曾經(jīng)跟隨司馬徽學習,后來都在益州牧劉璋那里做官。

可見,司馬徽也想留下名聲,史實也正如此。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這無可非議。

之所以沒有推薦司馬懿,可能因為司馬懿壓根不認司馬徽這個叔。

198年,司馬徽客居襄陽時,司馬懿已經(jīng)二十歲,是可以出來做官的時候了。就可能因為是兩司馬,司馬徽無從推薦司馬懿。

建安六年(201年),潁川郡的司馬徽不推薦,河內(nèi)郡就推舉二十三歲的司馬懿為計掾。當時曹操為司空,聽聞他的名聲,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

司馬懿看到漢朝國運已衰,不想在曹操手下混,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病,不能起居推辭。

曹操不信,就派人夜間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里,一動不動,就像真染上風痹病一樣。

208年,曹操為丞相,使用強制手段征辟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去征召司馬懿的使者說“若復盤桓,便收之。”

司馬懿怕死,就被逼無奈出來做官了。

后世對司馬懿評價不咋地,但由此看出司馬懿是真不想做官,想做隱士。以后那些事,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哦。

不管司馬氏給中國歷史帶來啥結果,對司馬懿應該有個公允的評價才是。

也或許司馬徽還真的推薦過司馬懿,只是司馬懿不想出來混;也或許司馬懿真不想出來混,司馬徽就沒有推薦司馬懿。

對于司馬徽推薦諸葛亮,說什么“逢其主不逢其時”,盡管說法很多,但有一點,如果諸葛亮也真不想出來做官,那么,司馬徽也不會推薦他,何苦讓人家為難呢?

如果諸葛亮真不想出來,劉備也請不動哦。

三顧茅廬是真,但沒有演義說得那么玄。

司馬懿是曹操用刀逼著出來,把曹魏政權給剝奪了;諸葛亮被劉備的眼淚逼著出來,保了劉禪半代江山。

歷史就是這樣,許多事說不清楚。究竟當時發(fā)生了些啥,很多都是在演義,包括一些史書。不可不信,也不必全信。

司馬徽與司馬懿是不是叔侄,可以查閱司馬氏家譜確證,但司馬徽為啥不推薦司馬懿這個問題,恐怕就沒有那么簡單,很可能死無對證。

6

  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以知人論世、鑒別人才的智慧聞名于世,受人敬重。

  東漢末年各地紛爭,但當時荊州一帶因為州牧劉表坐守多年、勢力尚且深厚,地方不易奪取,加上劉表本人無紛爭之心,所以成為了流民乃至名士投奔隱遁的去處。當時身處荊州、隱遁蟄世的名士就有尚且躬耕隴畝的諸葛亮、徐庶、還有采藥的龐德公、龐統(tǒng)等人;又所謂人以群分,這些人都身懷才能,并非池中之物,所以相互往來頻繁,幾乎是形成了一個“名士圈”,龐統(tǒng)當時能以“鳳雛”揚名,也正是因為當時在這個名士圈里有聲望的水鏡與之相談以后,認證了其才能可嘉,這才聲名鵲起。

  司馬徽的評價歸結起來,可以稱“清雅”。此人平時與人為善,從不說別人短處,也不追求利祿,始終未出山做官,敷衍過劉表,然而學問上卻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jīng)學;種種而言,司馬徽是一個秉持道家冷眼熱腸、眼界廣博、淡泊寧靜的為人原則的人。這種不參與政治權謀、不角逐天下,甚至不為自己謀名利的名士,首先在舉薦人才這件事情上,恐怕是不多考慮血緣親疏的。

  另說,司馬徽和司馬懿,雖然同姓司馬,但未必是叔侄,更可能素未謀面。

兩人或許同出幾百年前的一個家族,畢竟司馬一氏來源特殊,并不常見。司馬懿字仲達,生于179年,河內(nèi)郡溫(今河南焦作)人,正好與龐統(tǒng)同歲,而龐統(tǒng)的叔叔確實是龐德公,司馬徽又小龐德公十歲,與龐德公兄弟相稱,兩司馬確實差一輩。但兩人在劉備舉薦時相距兩百里以外,古時已經(jīng)是相當遠的距離,所以很可能之前并無來往。唯一可能的是,司馬懿在208年才被曹操召入府中當文學掾,而那年司馬徽被曹操收攬任用,但也是在那一年病逝,時間很短,這是唯一有可能的交集。

  自然,人雖然未謀面,但那個時代也還有神交的可能。如果司馬懿當時聲名遠揚到荊州也許水鏡還可能了解一下,但不巧的是司馬懿不是這樣的類型。208年是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的時間,當時出山也才一兩年的諸葛亮早已聞名四方,然而司馬懿被曹操辟入府中就低調(diào)太多了。出山之前,司馬懿“伏膺儒教”,還由此借口是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儼然一副不變通識時的酸儒模樣,但看后來就能知道此人是最懂變通,也是最會演的。

若非眼見三足鼎立,魏國大勢所趨,他還能繼續(xù)裝病裝酸腐;若非眼見蜀軍北伐時最怕堅守不戰(zhàn)、耗損糧草,諸葛亮唯經(jīng)不起一個“拖”字,他還能再讓諸葛亮送幾套女裝過來;若非眼見魏文、魏明帝相繼駕崩,司馬氏資歷、信任度都越發(fā)穩(wěn)固、不可撼動,他還能跟曹爽裝病、裝瘋再裝幾年。這人最無所謂的就是摸不著的所謂聲名,即便外人成群地譏諷他什么畏蜀如畏虎、著婦人衣云云,能獲實效就行。

  實效為何?功業(yè)利祿。

司馬懿為曹魏重臣中第一高位,還是西晉高祖,將其人生追求完美落實,但無疑這和司馬徽是完全沾不上邊的。不論是視角、追求,兩人都并非一路人,更何況劉備求才的時候,司馬懿還在蟄伏之中,何來能讓司馬徽舉薦的美名。司馬懿真正的美名,出現(xiàn)在把一生大棋下完以后供人觀瞻的千秋后世里。

  劉備管司馬徽要匡扶漢室,成就大業(yè)的人才,以水鏡的識人之能,恐怕也能看出來劉備是名聲最光輝,但實際未必能成行的一主,跟著這樣的人可以千秋流芳,但未必能成全自己。所以話說回來,其實即便延后一千多年來看,孔明可行,仲達不可。

7

這個問題有錯誤。雖然司馬徽和司馬懿同姓,但兩人之間并沒有交集,根本就不認識。

首先,兩人不是親戚。司馬徽是潁川陽翟人(河南禹州),司馬懿是河內(nèi)溫縣人(河南溫縣),雖然按現(xiàn)在來說兩人都是河南老鄉(xiāng),但在東漢時期司馬徽是豫州人,司馬懿卻是司隸人。兩人連老鄉(xiāng)都不是,就更談不上叔侄關系了。

其次,兩人活動范圍不同。司馬徽早些時候在老家潁川,建安年間受到劉表的邀請而客居荊州,廣交荊州名士,并在此定居終老,于赤壁之戰(zhàn)前夕(208年)去世。

司馬懿則長期在溫縣居住,低調(diào)為人。201年曹操請他出來做官,但司馬懿嫌棄曹操是宦官之后,又看到曹操控制了東漢政府,便拒絕出仕。曹操雖然沒有辦法,但卻派人監(jiān)視司馬懿的一舉一動。

208年,忍無可忍的曹操強制征召司馬懿出仕,他才去為曹操做事。而這時司馬徽已經(jīng)去世了。

由此可見兩人的活動范圍是不同的,彼此并不認識,司馬徽不可能向劉備推薦司馬懿。

那為何司馬徽要把徐庶、諸葛亮、龐統(tǒng)等人推薦給劉備呢?

因為他們的關系非比尋常。司馬徽在荊州時,和龐德公交好,經(jīng)常去他家喝酒。龐德公有個侄子叫龐統(tǒng)。龐德公的兒子娶了諸葛亮的二姐。諸葛亮和徐庶是好基友。

龐德公是著名的人物品評家,他稱司馬徽為水鏡,諸葛亮為臥龍,龐統(tǒng)為鳳雛。也就是說,他們之間是一個小圈子,經(jīng)常相互吹捧。

而劉備在荊州時則廣招賢才,于是徐庶先來投奔,司馬徽又把諸葛亮和龐統(tǒng)推薦給劉備。

8

這是一個讓司馬懿看了想打人的問題。

首先,司馬懿早早就被曹操預定,他沒機會為其它軍閥效力了。

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劉備還在汝南打游擊的時候,曹操就征辟了司馬懿,讓他到自己府中任職。但司馬懿認為東漢朝廷被曹操控制,且曹操又是個閹宦之后,他不想屈節(jié)于曹操,就借口自己有風痹癥,身體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

曹操不相信,還派人去刺探消息,司馬懿故意裝病才躲過一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劉表期間再次征辟司馬懿。這一次曹操對使者說,司馬懿如果還和以前一樣躺在床上裝病,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聽說后非常害怕,這才惶恐不安的出仕,替曹操效力。

漢建安六年……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jié)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辟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钡蹜侄吐殹!稌x書·宣帝紀》

再看司馬徽向劉備推舉諸葛亮和龐統(tǒng)的時間,那已經(jīng)是劉備坐穩(wěn)新野之后的事了,也就是公元203-206年左右。

這時候的司馬懿還敢跑去劉備那里,怕是他有十條命也不夠曹操砍的了。

其次,司馬懿出身于河內(nèi)豪門,他連曹操都看不上,豈能瞧得起劉備?

根據(jù)史料記載,司馬懿祖上是楚漢時期被項羽分封為殷王的司馬卬。彭城之戰(zhàn)后,司馬卬雖被殺,司馬家也失去了王室身份,但司馬卬的后人卻在老家河內(nèi)開枝散葉,傳至東漢時,已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有不少人都出仕做了高官。

比如,司馬懿的四世祖司馬鈞做過漢安帝時期的征西將軍,三世祖司馬量做過漢順帝時的豫章太守,爺爺司馬儁做過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做過京兆尹。就連曹操年輕時也都是承蒙司馬防的舉薦,才得以出仕為官。

試問,連曹操征辟司馬懿,他都心高氣傲的回拒了,劉備一個草根宗室出身的人,他怎么可能瞧得上。

另外,司馬徽向劉備推舉諸葛亮、龐統(tǒng),屬于典型的東漢末年品評名士大忽悠。東漢士族彼此推夸,月旦評,這是個風氣。司馬徽也只是幫著“拉皮條”而已。不能太當回事。

在當時那個年代,沒機會出仕的讀書人要想活下去(包括不想當小官的讀書人),只有兩條路:一是種地,二是找人炒作。

一般人都會選擇前者,只有當靠種地實在過不了日子的時候,才會考慮去炒作自己,借名士的影響力,推銷自己。

就拿龐統(tǒng)來說,他為劉備效力前,也先后為劉表、周瑜效力過,但沒什么大作為。他后來能被重用,也是因為有魯肅和諸葛亮的極力推薦才受到了劉備的重視。

先主領荊州,(龐)統(tǒng)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敝T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度龂尽嫿y(tǒng)傳》

諸葛亮也一樣,他其實也有機會為曹操、劉表效力,但是為他們效力,體現(xiàn)不出諸葛亮的能力,所以諸葛亮需要借名士的影響力來炒作自己。而司馬徽就是扮演的炒作者的角色。類似于現(xiàn)在的大V。

而司馬懿作為官宦世家出身,他其實不需要別人炒作。


第三,司馬懿和司馬徽也沒什么關系。

前面說了,司馬懿出身河內(nèi)司馬氏,雖然他的這一支族人沒有人拜過相,沒人擔任過三公級別的高官,但是相比于做官很難,必須要靠立軍功才能入仕的普通豪族來說(比如張郃),他們家族也算是累世為官了。

也就是說,司馬懿在當時,是個比較有社會地位的人。

再看看司馬徽。據(jù)史料記載,他不是河內(nèi)司馬氏出身,而是潁川陽翟人氏。潁川郡和河內(nèi)郡之間,隔了兩百多里地。



當然了,從地理上看,河內(nèi)郡和潁川郡都屬于今天的河南省管轄,兩百多里地,也不算隔得太遠。所以單憑老家不是一個地方就說司馬懿和司馬徽沒關系,這也很牽強。

但是,從司馬懿和司馬徽的行事作風和史料中對司馬徽的記載來看,司馬徽的祖上并無太多記載,并無勢力可言。而且他生平好儒學,潁川的學術氣息不是一般的濃。所以他應該跟武將輩出的河內(nèi)司馬一族,是沒什么交集的。

我個人覺得,司馬徽就是一個隱士,他或許跟司馬懿在幾百年前是一個祖宗,但就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他倆不像是有什么關系的親戚。不能因為他們都是一個姓,就強行套關系。如果這樣也行的話,蜀漢的張飛、曹魏的張遼、東吳的張昭,豈不是也可以隨便拉關系了。

9

我們先來看看司馬懿與水鏡先生司馬徽是不是叔侄關系。司馬懿是河內(nèi)郡溫縣人,司馬徽是潁川郡陽翟人,三國時期,譙沛出武將,潁川出名士,除了剛剛說的司馬徽,還有荀彧、荀攸叔侄,鐘繇鐘會父子,徐庶,郭嘉,陳群等人。

也就是說司馬懿與司馬徽兩人的籍貫都不一樣,那么兩人肯定不同宗,連族子族叔的關系都不是,更不用說是叔侄關系了。

但說兩個人完全沒有關系也不對,司馬懿的父親叫司馬防,祖父叫司馬儁,是潁川太守,也就是說兩家人可能存在一些交集,比如司馬徽的親戚拜訪過同為司馬家的司馬儁,不過,這個也僅僅是一種可能性。

那司馬徽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襄陽呢?這個和徐庶、諸葛亮都出現(xiàn)在荊州襄陽的原因是一樣的,東漢末年,中原戰(zhàn)亂,很多人就到相對安定的荊州,司馬徽的家族顯然也是這個時候到荊州的。

假設司馬徽與司馬懿存在一定的親戚關系,那么司馬徽還會介紹給劉備嗎?其實也不會,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第一,司馬懿生于公元179年,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司馬懿比諸葛亮大兩歲,但是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而司馬懿出山是在建安十三年,而其實在建安六年的時候曹操就征召司馬懿,但是司馬懿裝病拒絕出山,也就是說司馬懿這個時候是不想出山的。

第二,諸葛亮的父親死得早,是由他的叔叔諸葛玄帶大的,但是諸葛玄帶他們到荊州之后,不久就死去了,而諸葛家稱不上士族,所以需要司馬徽的介紹,而司馬懿則不同,河內(nèi)望族,他的父親就是京兆尹,曹操還是司馬防推薦入仕的,司馬懿根本不需要司馬徽介紹。

第三,最根本的原因是,河內(nèi)郡是在曹操的地盤里,即使司馬徽向劉備介紹了司馬懿,劉備顯然也沒那個膽子到河內(nèi)郡去請賢,另外,即使劉備不管幾顧司馬家,司馬懿也不會幫他的,畢竟劉備實在沒有什么實力。

10

這的確是一個好問題啊,但是卻把關系搞錯了,首先水鏡先生原名是司馬徽,姓司馬,名徽,而司馬懿雖然也是姓司馬,但是司馬懿并不是司馬徽的侄子,兩個人甚至沒有任何的交集,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水鏡先生推薦了臥龍鳳雛和而不推薦自己的侄子司馬懿,司馬懿身后的司馬家族在當時是名門望族,而司馬徽在三國中的記載較少,也許可以扯上關系的就僅僅只是同姓吧。



其次還有一個錯誤,徐庶并不是水鏡先生推薦的,而是當時劉備屯駐新野的時候自己投奔而來的,后來因為曹操抓了徐庶的母親要挾徐庶,迫于無奈忠孝不能兩全,最后徐庶選擇了孝,去了曹營之后,徐庶的母親非但沒有高興,反而是覺得自己的兒子糊涂了,后來便自殺了,而徐庶去了曹營之后也沒有給曹操獻過一個計策,一句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名句說的就徐庶。



而徐庶知道自己此去估計是回不來了的,于是便向劉備大力推薦諸葛亮,后來水鏡先生也多次和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便可以安天下,這才有了后來的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事情,得到諸葛亮的劉備的確是如魚得水,后來鳳雛又加入劉備的陣營,但是最后劉備還是沒有得到天下,那是因為水鏡先生說的得一便可安天下的后面還有一句話,便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其中一個叫法正,在劉備拿下蜀地之后不久便去世了。



那么最后來說說司馬懿吧,對于司馬懿這個人在歷史上有很多評價,好的也有壞的也有,對于軍事能力上的評價,很多人說他只是知道守,而不知道攻,但是這正是司馬懿的厲害之處,如果真的和諸葛亮打司馬懿估計很難打贏,但是如果司馬懿以不變應萬變,恰恰是上策,而事實也證明司馬懿勝了,其次從司馬懿的綜合實力上來看,他并適合劉備,而劉備估計也不太喜歡這樣的臣子。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