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雖然是中國第一個皇帝,但是年號卻是從漢武帝時才開始使用的。

從漢武帝道清朝溥儀,年號在中國一直都沒有中斷過。

既然是年號,國家的議取自然是極為重視的,選擇都是好詞美字,是精挑細選的。

所以說每一個年號都是很好的。

但是要說哪一個年號最好,這必須要帶有個人一定的主觀色彩了,而且還很難取舍。

總體來說,我覺得北宋皇帝的年號整體上水平較高。

畢竟宋代文治搞的極好,除了宋太祖在年號出點糗,其他整體都好。

我覺得宋徽宗的年號很有意思,畢竟他是個藝術青年,在年號上還是很講究“范”的。

宋徽宗在位二十五年,一共使用六個年號,分別是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前兩個年號帶有時政色彩,建中靖國效仿的是宋太宗的“太平興國”,徽宗和太宗都是以兄終弟及方式繼位的。崇寧是“崇熙寧也”,表達他想效法父親宋神宗進行改革。

除了這兩個年號,我覺得政和、宣和都是極好的。

為何呢?聽我慢慢道來。

政和者,取“庶政惟和”之義也。

政和,政通人和,寄予了宋徽宗的美好的希望。

政和之后是重和,本也是不賴的,但是因為和遼國年號犯沖,重和使用很短便改元“宣和”了。

宣和,有“疏通調(diào)和”之意。

宣和改,上自以常所處殿名其年,然實欲掩前誤也。

不過考慮到后來發(fā)生的事情,有事后諸葛亮認為宣和不吉利。

自號宣和,人又謂“一家有二日”為不祥。

后來還真應了這個不祥之兆,宋徽宗后來退位,可不是一家有二日么。

歷代年號都是美稱,如永樂、康熙,連溥儀任偽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也是不錯的。

以上僅是我一家之言,算是拋磚引玉吧。

最佳貢獻者
2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年號應該首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年號!


中國歷史上中共有幾百位皇帝,而明朝之前的許多皇帝一生之中可能擁有著多個年號,因此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年號可以說有數(shù)百上千個。那么這么多的年號之中有文雅的,有霸氣的,有含蓄的,有吉祥的!其實中國古代皇帝在位期間取一個年號一方面表明自己的志向和美好愿景,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記錄歷史年份和大事件。

為什么我會覺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年號最好呢?首先“貞觀”二字取自《易經(jīng)》“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說的其實就是天地之間的大道理。也就是天地之間萬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自然規(guī)律講究的就是一個正字!柏憽本褪钦坝^”就是示、顯現(xiàn)的意思!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二字實際上頗具道家文化的哲學思想和底蘊。同時唐朝貞觀年間,中國歷史迎來了嶄新的一頁和歷史時期。李世民在位期間,也就是貞觀年間。大唐王朝逐步的掃除了位于我國北方地區(qū)的威脅。消滅了游牧民族突厥和契丹對于中原王朝的野心和侵略意圖。同時開創(chuàng)了萬國來邦、天下太平的盛世局面!貞觀年間的長安城一躍成為了當時世界范圍內(nèi)最大的都市。人口達到了100萬之多!

經(jīng)濟、文化、思想、社會發(fā)展水平、貿(mào)易往來以及民族自信都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中國周邊的各個國家以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紛紛來到大唐王朝學習借鑒。我們的鄰國日本更是跨越大洋阻隔多次派遣遣唐使團來華。這是為何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歷史上的大唐文化影響。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可以接受臣子對自己諍言直諫的君主。著名的諍臣魏征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競爭對手太子李建成的幕僚。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繼位之后,依然能夠對其惟以重任并且對于魏征直言相勸的許多建議。都能夠虛心的接納并且改正。這其實也印證了貞觀二字追求的就是世間萬物的大道理向世人展示!

除此以外很多人認為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年號不錯,或者清圣祖玄燁的康熙這個年號不錯。實際上這些年號確實也十分有來歷。同時這些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也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還是更傾向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年號!

3

首先,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那就是秦始皇并沒有年號。雖然秦始皇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皇帝,而且貌似古代每一個皇帝都有年號,但是秦始皇他真的沒有年號,而且秦朝接下來的漢初也沒有年號。

年號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年號這個東西是漢武帝即位后才首創(chuàng)的,而第一個年號就是建元!此后也就形成了制度,一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斷過。

(漢武帝影視形象)

從漢武帝時期到元朝時期,這期間皇帝的年號不唯一,基本上是遇到“天降祥瑞”或者有內(nèi)憂外患等要事、大事,皇帝一般都會改年號,但是也有不改的,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就用了一個年號—貞觀!

到了明清以后,基本上都是一人一個年號,也就是一世一元制,比如說萬歷、康熙等等。當然這其中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是一個例外,他因為曾先后兩次登上帝位,所以有正統(tǒng)和天順兩個年號。

(明英宗朱祁鎮(zhèn)畫像)

那么從漢武帝到溥儀,產(chǎn)生了幾百個年號,究竟哪個年號取的最好呢?這個問題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下面我就發(fā)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就當是拋磚引玉了。

隋煬帝—大業(yè)

估計我說到隋煬帝,很多人可能就有點反感了,這不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嘛!不說他真的是如此還是被后來的人抹黑了,但是他的志向在最初還是挺高的。

(隋煬帝影視形象)

公元605年,也就是隋煬帝即位的第二年,他下詔改年號為大業(yè),從此這個年號就跟了隋煬帝13年多,一直到他被弒身亡。在那個喜歡改年號的年代里,10多年不改年號,隋煬帝對于這個年號的喜愛與執(zhí)著可見一斑。

大業(yè)這個年號取自于《易經(jīng)·系辭上》:“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逼鋵嵗斫馄饋硪埠芎唵,就是成就偉大的事業(yè)。隋煬帝以此為年號,就是表明了他希望完成與秦皇漢武一樣的偉業(yè)的雄心壯志!在位十三年多,可以說是矢志不渝,只是路可能走偏了。

(秦皇漢武畫像)

隋煬帝太著急完成自己的大業(yè),因此他也就有點急功近利了,他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里干了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一百年來干的事兒,修運河、巡張掖、三征高句麗(只要是有大局觀的皇帝必須要征討),這樣做的后果就是過度透支國力,鬧的國內(nèi)民不聊生、民怨沸騰,最終導致國內(nèi)的各種起義頻發(fā),他自己也被叛軍所弒。因此,他的大業(yè)最終非但沒有完成,反而落得了一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當然,除了大業(yè)以外,我覺得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明成祖朱棣的永樂也取的非常好,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兩個年號的時候都誕生了一個盛世,那就是開元盛世和永樂盛世!

4

我最喜歡的年號是充滿大國氣象的“洪武”。

公元1368年,四十歲的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為帝。他親自擬定年號為洪武,志在以洪大的武功,戡定亂世,還天下一個太平,非常具有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霸氣!用作開國皇帝的年號,極其應景。

當時,雖然經(jīng)過多年征戰(zhàn),朱元璋已經(jīng)剿滅了一些強大的割據(jù)勢力,比如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但蒙元政權還茍延殘喘。

此時建國,正是大舉北伐,加以天兵,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萬事功業(yè)的絕佳時機。

把年號定為洪武,可以向全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宏圖大志,以及兵威強盛,不可阻擋!實相的速速歸降,否則大軍一到,秋風掃落葉,定令你身死國破。

明朝之前,各朝各代的皇帝都喜歡換年號,很少終生只用一個的,有的一年一換,有的三年一換。換得最勤快的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在位十五年,換了十三個年號,其中萬歲登天只用了三個月,就又改為萬歲通天。

而朱元璋開國之后,就一直使用洪武這個年后,沒有更改過,直到駕崩,足足使用三十一年。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朱元璋本人對這個年號非常滿意,也非常有感情。這個年號不僅是他個人奮斗史的一部分,也是整個大明王朝奮斗史的開端。

他時刻都在提醒自己,居安思危,不能忘本,雖然已經(jīng)一統(tǒng)天下,但還是要時刻提防叛亂,時刻準備再次洪武天下!




5

【新銳歷史】為你深入解讀:

說起年號,腦袋里第一個蹦出的就是唐太宗的“貞觀”,因為這個暑假全家去了一趟西安,親身體會了一下長安的魅力,才深刻體會到“貞觀之治”的偉大。

言歸正傳,“貞觀”這一年號想要表達的就是堂堂正正的治理國家,反映了李世民治國理政的核心觀點。

而李世民為政,確實也沒有背離這個觀點(雖說晚年有點昏聵,也情有可原),最終實現(xiàn)了“貞觀之治”。這也是我為什么喜歡這個年號的原因。

那么歷史上還有哪些有趣的年號呢,接下來咱們一起來看看。

一、年號制度的建立。

什么是年號呢?年號就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過去用于紀年的年號,往往也是重大歷史變革的標志。

自漢武帝首次使用年號之后,歷代帝王無不以年號彰顯其“受命于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國理念,寄托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等愿望。

據(jù)統(tǒng)計,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年號共有八百多個。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相當一部分年號都與《周易》有關,或直接源于《周易》的經(jīng)傳文本,或由《周易》的理念衍生出來。

按歷史慣例,每逢新君登基或統(tǒng)治期間遇到祥瑞災異、政局變化等都要改元,即啟用新的年號。因事關重大,新的年號多由皇帝按自己的意思命名,或由大臣們先擬出幾個名號,再由皇帝欽定。

如北宋熙寧末年,因王安石罷相,宋神宗決定從幕后走到前臺,親自出馬主持變法。于是下令改元,命近臣先草擬名號。

近臣草擬了三個名號呈上去,分別叫“平成”、“美成”、“豐亨”,結果宋神宗均不滿意,最終把新年號定為“元豐”。

二、歷朝歷代有趣的年號。

1、漢武帝提出中國第一個年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建元”是西漢漢武帝劉徹的年號,總共使用了六年!妒酚洝ば⑽浔炯o》載:

“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shù)。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云。”

這就是建元年號的由來,建元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自然意義重大,這是首開先河的大事。

2、“明章之治”。

漢明帝與漢章帝在東漢算是不錯的皇帝,,但”明章之治”比起前朝的”文景”, “昭宣”就差了不少,時間也短一些。

至此,,漢朝的盛世算是結束,,中國進入了一個長達400年的混戰(zhàn)時期.,基本沒有盛世,。

雖在西晉有過短暫的統(tǒng)一發(fā)展期, 但西晉朝王朝極其腐敗,,和現(xiàn)在有得比,,相信百姓的日子不會好過。

3、“開皇之治”。

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全國并迅速拔亂反正, 國家馬上走上正軌, 而文帝厲行節(jié)約,,并以身作則,,實在是當今貪官的一面好鏡子。

不過百姓日子雖然好過,但由于文帝猜忌心重,,大官反而提心吊膽,,過得很不踏實.。

4、唐太宗“貞觀”年號意為以正道治理國家。

唐太宗從《周易》中取年號時十分注重其內(nèi)涵,他在位期間只用了一個年號,這個年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貞觀”。

“貞觀”一詞,出自《周易》“系辭下傳”:“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這里的“貞”,其含義是“正”,天地之道,貞正守一,無私覆無私載,才能成其大觀。

5、“洪武”。

洪武是年號名,共使用三次,洪武的含義是:洪大的武功。指政治軍事上雄才大略的功績。

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即吳王位,在紀年上以至正二十七年為吳元年,次年朱元璋稱帝,“洪武”成為明朝的第一個年號。

有明一朝在年號的制定程序上,通常是由翰林儒臣預先擬定幾個備選方案,而后呈奏新君從中選擇其一作為正式的年號。

唯獨“洪武”是個例外,它是由朱元璋本人親自創(chuàng)制的。

國初兵事正盛,與眾多開國君主所取的年號一樣,洪武便有張顯武事之威的意思,從字面看亦不失淮右豪杰之氣。

總結

綜上所述,從秦始皇到溥儀,中國將近2400多年的封建歷史,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都想彰顯其“受命于天”的使命。

從宋神宗的希望變法的成功,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反映了封建帝王們的寄托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等愿望。

當然了,相比其他的年號,我認為唐太宗“貞觀”年號取得最好,畢竟大唐盛世最令人神往。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yōu)質作者,專注于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6

年號要說取得最好,咱也評不出來,畢竟在古代,年號是非常重要的,明清之前,那都是國家發(fā)生了大事才會改元的。但關于年號有很多有趣的第一,或許可以從中找個最好的。

第一個年號:建元

年號為漢武帝首創(chuàng),結合武帝一朝的氣象萬千,這個年號非常形象的表述了漢武帝對于中國歷史的貢獻。(除了漢武帝,后世中前趙劉聰、前秦苻堅、南齊高帝蕭道成、東晉康帝司馬岳以及新羅法興王和真興王這幾位也用了此年號)

第一個四字年號:太初元將

大家可能都以為年號都是兩個字的,但實際上有四個字的年號。如太初元將,此為西漢哀帝劉欣的第二個年號,時間挺短,只有三個月左右,著名的斷袖之癖就跟這位爺有關。(后世的四字年號還有漢光武帝的建武中元,后被其子東漢明帝沿用;北魏拓跋燾有年號太平真君;武則天有三個四字年號,分別是: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聽著就過癮;北宋時,太宗趙匡義有太平興國、真宗趙恒有大中祥符、徽宗趙佶有建中靖國)

第一個三字年號:始建國

想不到吧,年號還有三個字的。第一個是新朝王莽的始建國,意思很明白,開始建立國家,這也是王莽篡漢的第一個年號,確實是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王莽此人挺有意思,非常喜歡的一件事就是改名,如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于”,高句驪改成下句驪,改地名與官名也是常事,很有意思。(梁武帝蕭衍有年號“中大通”“中大同”)

第一個五字和七字年號:始建國天鳳與始建國天鳳上戊

這個年號分為簡稱與繁稱:天鳳是簡,五字七字是繁,與之用法一樣的還有個地皇。大家猜猜這是誰的年號。這么詭異的年號很明顯出自新朝新太祖王莽同學的了。

大家覺得哪個好聽呢?

7

我個人比較喜歡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永樂”,這基于我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大概是2005年左右,那時候穿越歷史劇還是挺新潮的玩意兒。直道2010后看穿越的才多起來,直至現(xiàn)在電視劇基本上都有穿越的梗兒。這也可以看出來古代的意識束縛是很嚴重的,人是生而不平等的。


為什么是“永樂”?主要還是由于朱棣這個人。


我對朱棣的個人歷史比較深刻的是他起兵清君側,說直白一些就是和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爭奪地位。以現(xiàn)代人的思維和看法很難去解讀當年朱棣心中起兵的初衷,我只能從個人的主觀臆想去勾勒一代君主的輪廓。我想建文帝若不“削藩”,朱棣可能也不會“清君側”,至少沒那么快。


雄才大略的人即便低調(diào),眼里的光也會告訴你“非池中之物”。歷史是過眼云煙,是非功過盡被時間掩埋,只剩下“永樂”兩字。但愿,永樂。

8

簡單來說,朱元璋的洪武。

“洪武”即“洪大武功”,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南向北建立大一統(tǒng)王朝的皇帝,尤其是稱帝時明朝大軍正在北伐元朝,取這么一個年號顯然是為了彰顯明朝的武力強盛,從事實來看,這個年號名副其實。

歷史上年號的數(shù)量其實非常多,梁啟超在《新史學?論紀年》中說:“以齊氏《紀元編》所載年號,合正統(tǒng)膺偽計之,不下千余。”加上年號取字大多非常講究,所以好聽、大氣的年號數(shù)不勝數(shù),洪武只是個人之見,更多的是因為洪武皇帝朱元璋本人的成就。

算起來,年號的誕生是晚于帝制的,王朗曾言:“古者有年數(shù),無年號,漢初猶然。”可見秦始皇沒有年號,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等等也都沒有。

那個時候,實行的是君主紀年法,新君即位后,往往會于次年改元,稱元年,隨著在位年數(shù)依次往后推,稱二年、三年、四年。當君主去世后,紀年前面加上君主的謚號以作區(qū)分,比如《左傳·隱公元年》,說的就是魯隱公元年的事。

有一種情況叫“改元”,就是君主在即位若干年后再次改動元年,比如秦惠文王,他在即位十四年后稱王,故而重新計算元年。

《史記·秦本紀》載:十四年,更為元年。

這種方式漢朝學會了呀,漢文帝、漢景帝都曾改元。

《史記·孝文本紀》載: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于是天子始更為元年。

為表區(qū)分,前一個元年稱元年,后一個元年稱后元,如漢文帝之后元年,如果前后稱呼不同,可以加稱呼,比如秦惠文君元年與秦惠文王元年。

漢景帝比父親更進一步,改了兩次元年,于是有元年、中元年和后元年,到了漢武帝這,改元次數(shù)更多了,上中下不夠用了,可一元、二元、三元這也太難聽了,怎么辦呢?

《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shù)。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云。(有缺,元狩是漢武帝第四個年號,元朔才是第三個)

年號就這么出來了,漢武帝是年號的發(fā)明人與最初體驗者,用過以后大家都覺得不錯,就沿用了下來,一直到帝制被廢除,年號才消失在我國的歷史舞臺,隔壁的日本則至今還在用。

兩千多年間那么多年號,總有些是比較另類的。

第一,神獸類,因為改元往往是國家發(fā)生了大事或者祥瑞,神獸就是祥瑞,所以神獸類年號在歷史上非常扎眼,比如上面的元狩就因為得了一只神獸,漢朝后面還有元鳳、五鳳、黃龍等年號,漢朝以后更是放飛理想,出現(xiàn)了白雀(后秦姚萇)、神龜(北魏孝明帝)、大象(北周靜帝)等年號。

二,祥瑞類,除了神獸外,還有特殊星象、刻字、寶物等等也被列入祥瑞,比如上面的元光,而最受歡迎的估計是甘露了,這個年號漢宣帝用過,曹魏曹髦、東吳孫皓、前秦苻堅都用過。

第三,撞車類,這類年號在古代是有美好寓意的,但在現(xiàn)代,因為跟一些有名的名詞撞在一起,顯得比較特別。比如撞名企的嘉禾(東吳孫權),撞地名的大同(梁武帝、遼太宗)和保定(北周武帝),撞國號的大明(南朝宋孝武帝),撞名詞的和平(北魏文成帝)、文明(唐睿宗)和中統(tǒng)(元世祖)。

第四,時代變化類,這類年號同樣是古代美好現(xiàn)代變味的,比如晉安帝的大亨、梁簡文帝的大寶,梁武帝的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武則天的如意、長壽、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大足等等,曾經(jīng)高大上的詞,在現(xiàn)代看來一股土味。

當然,絕大多數(shù)年號其實都是寓意美好的,古今皆然,比如漢之鴻嘉、永平、建安,隋之開皇、大業(yè),唐之貞觀、咸亨、咸通,宋之淳化、咸平、嘉定,元之延佑、至治、泰定,明之永樂、宣德、弘治,清之康熙、乾隆、嘉慶。

9

從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到最后的末代皇帝溥儀中華歷史上一共經(jīng)歷了十三個朝代,共計四百多個皇帝。而從漢武帝開始,每個皇帝都擁有若干個不同的年號。其中,我認為“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年號有三個“記錄”一直沒有被打破:最好,最霸氣,最多。

最霸氣,沒有之一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tǒng)的女性皇帝。也許是“陽氣不足”,所以用年號的名字來湊。比如:強加“天后”的稱號后,武則天稱帝的第一個年號是“天授”。

天授:天授帶給我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天授神權”。因為武則天是歷史上第一個正統(tǒng)的女皇帝,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以此來證明自己皇帝之位是上天授予,天命所歸的。

證圣:武則天為自己加封號:“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再一次證明自己不輸于任何一個“圣人”皇帝。

萬歲登封:武則天派王孝杰征突厥。同年,突厥可汗請降。武則天大喜,登嵩山,封為“神岳”,改元“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武則天鑄成象征最高權勢的“九鼎”按方位存入明堂。同時通天神宮建成,武則天再次大赦天下。改元,萬歲通天。

神功:武周打敗突厥和阿拉伯帝國,為了表彰自己的功績,改元:神功。

寓意最好,顯而易見。

歷代帝王為自己所取的年號都代表最好的寓意。武則天更不例外。比如:如意;長壽;延載;長安。簡單明了,顯而易見。全部是大家喜聞樂見代表著美好的寓意。

好大喜功,年號之最。

武則天在位十五年時間,一共使用了十四個年號,差不多一年一個。這還不包括李顯、李旦在位時,武則天“垂簾聽政”時所用的幾個年號。這在歷朝歷代的帝王年號數(shù)量中屬于NO.1,無人超越。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自秦始皇(其實是漢武帝)到末代溥儀,皇帝年號最好、最多、最霸氣的當屬“一代女皇”武則天。如有疑問,請舉例指正。

參考資料:《新唐書》。

10

首位使用年號的皇帝是漢武帝,而非秦始皇。

咕嘟君有一個特別喜歡的年號,可惜的是,歷史卻給了他最差的評價。

年號作為帝制專制時代的產(chǎn)物,凸顯出了每位皇帝執(zhí)政的特色。年號作為皇帝的代名詞,更多的則選用溢美之詞,它們大多來自于四書五經(jīng)等古代典籍,同時它們也被皇帝賦予了對國家的展望之情。

中國從漢武帝開始到清廢帝結束,共有三百多位皇帝,每位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比如唐高宗李治在為三十四年,共使用過十四個年號。

要說在諸位帝王中,選一個最好的年號的話,我認為非隋煬帝楊廣的年號“大業(yè)”莫屬。

一般皇帝登基時所用的第一個年號,都是有大臣們草擬幾個,然后由皇帝親自敲定,而楊廣的這個年號,則完全是他自己給自己選的。“大業(yè)”年號共使用了十三年,其名稱來自《易經(jīng)·系辭上》:“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可以看出,楊廣想借年號之意,完成一個前無古人的偉業(yè),而這副描繪著帝國大業(yè)的藍圖,在他心中已經(jīng)存在好多年了。

為了這個帝國大業(yè),楊廣從做皇子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行動了。

一,統(tǒng)一全國

隋朝的統(tǒng)一離不開楊廣的軍功,開皇八年隋軍大舉進攻南陳,而此次平陳的主帥就是年僅二十歲的楊廣,雖然此次楊廣并沒有軍隊的實際指揮權,但年紀輕輕就不畏前險,用于上陣殺敵,足見楊廣少年英勇之氣。

開皇九年,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平陳大業(yè),可想而知,楊廣在此次的戰(zhàn)役中,并非最貴公子,而平南陳則是他此生大業(yè)的一個開端。

二,奪太子位

楊廣這個人,從他做晉王的時候就能知道,此人若掌握了大權,天下必將風起云涌,他能為了太子之位,處處隱忍,能把自己的愛好藏得如此之深,而這一藏就是二十多年,試問,世間有如此大自制力的能有幾人。

所以楊廣這種人非?膳,他就屬于那種,為達目的可以放棄全部自我的人,這種人做事只有兩個極端后果,要么成功要么失敗。

可是縱觀歷史,人要想成大事,就必須要有強大的自控力和魄力,而失敗的,反倒是那些瞻前顧后的人,所以楊廣的骨子里就要求他這么做。

三、修筑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的修建,在后世的史書中都被評價為勞民傷財,認為大運河的修建完全是供楊廣巡幸享樂的,可是這條運河真可謂“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首先,經(jīng)過一百對年年南北大分裂,使得南方經(jīng)濟已經(jīng)開始有超過北方的趨勢,而且隨著戰(zhàn)亂,北方人口銳減嚴重,所以大運河的修建,方便了南北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穩(wěn)定政權的作用。

其次,長安偏居西北,與東南地區(qū)相隔甚遠,所以楊廣便選擇遷都洛陽,而大運河的中間段正好是洛陽,從而使得洛陽不單居天下之中,還成為了陸上和漕運的樞紐,如此一來對各地便更好的管控。

再次,在楊廣的人生藍圖里,北擊契丹東北征高句麗西南平吐蕃,都是他開疆拓土必須要做的事,而如果要向北作戰(zhàn),必定需要大量的后勤供給,而大運河的修建就是為了供給大軍做的準備。

最后,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在功成名就之后,都會進行天下巡游,他們要親眼看一看自己這一生的功績成果,而大運河也能很方便楊廣,通過水路南下北上,當然這最次要的一條,卻背后是描寫為主要的了。

四、開疆拓土

只要是一位有座位的帝王,他一定會對開疆拓土感興趣的,秦始皇是、漢武帝是、唐太宗是、宋太祖是、朱元璋是、康熙是,所以心中有大業(yè)的楊廣更是。

其實唐代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隋朝給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楊廣先是出兵滅了吐谷渾、然后是大敗契丹、向南又打到了越南,雖然征高句麗出兵了三次未能成功,但卻在一定程度上,使高句麗元氣大傷,并且給唐征高句麗留下了寶貴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

隋煬帝楊廣從他的執(zhí)政風格來看,確實是個暴君,但是他卻不是一個昏君,他知道這個國家未來的走向是什么樣的,只是他過于自信和自我,在他眼里只有自己的大業(yè)沒有人民的小業(yè),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太急了,使得他最終脫離了人民群眾,這也是他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不過縱觀楊廣的一生,他所做的事卻值得我們肯定,而他也確實把大業(yè)完美的融入到了血液中,所以我認為,楊廣的年號大業(yè),是所有皇帝中選擇最好的一個。


以上是咕嘟君個人觀點,對此你有什么新的看法,留言評論吧!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