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劉禪,秦二世胡亥,明光宗朱常洛,唐中宗李顯,西晉惠帝司馬衷,等等,幾個都是熊包。
我覺得歷史上最“熊包”或“慫包”皇帝,北宋仁宗一定榜上有名。不過,于宋仁宗而言,這不是恥辱,卻是榮耀。何以如此呢?
我們知道,在許多人眼中,北宋仁宗是中國歷史上人品最好的皇帝,沒有之一。這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很有美女緣的皇帝,在這些美女中,最得他歡心的是出身寒微的張美人,后被他冊封為貴妃。
宋仁宗對張貴妃的寵愛程度,在北宋一朝也很難再找到相似的例子。張貴妃三十一歲暴病而亡后,宋仁宗悲痛萬分,不顧朝廷大臣的一致反對,在曹皇后還在世的情況下,就追封張貴妃為溫成皇后,出現(xiàn)了一生一死兩位皇后,如此逾禮之事,曠古未聞。諫官連續(xù)上奏反對,仁宗卻置之不理。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仁宗還下令為其輟朝七日,京師“禁樂一月”,京師惟一的活動便是為溫成皇后舉喪。
不過,即使是如此得寵的張貴妃,生前卻也未能事事如愿。張貴妃由于出身寒微,父親又去世得早,于是她得寵后,很希望拉家里人一把。她請求仁宗,晉封他伯父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這雖然是一個虛職,但名義上是皇城各衙門的最高負(fù)責(zé)人,慣例由樞密副使兼任,并不輕授。
宋仁宗知道輕重,一開始沒有答應(yīng),架不住張貴妃反復(fù)吹枕頭風(fēng),他只好松口。這一天,仁宗正準(zhǔn)備上朝,張貴妃送他至殿門,拉著他的手囑咐說:“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趙禎只好答道:“放心!放心!”
未曾想,仁宗在朝堂上剛宣布這一項人事任命,底下的大臣就炸成了一鍋粥,紛紛出言反對,更過分的是擔(dān)任御史中丞的包黑子,直接走到皇帝身邊,慷慨激昂地出言反對,濺了仁宗一臉口水。
宋仁宗無奈,只好收回成命,并且臉也不擦,一幅懊喪的樣子,回到后宮,找到張貴妃訴苦道:“今天包拯上殿,口水吐了我一臉。愛妃,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你難道不知道現(xiàn)在擔(dān)任御史中丞的是包拯嗎?”
如此“慫包”的皇帝,不但之前沒有過,之后也不再有。但這樣的皇帝,你能說他差嗎?
古代中國歷史上,其實熊包皇帝有不少,具體哪位皇帝最熊,還需要仔細(xì)比較一下。
秦二世胡亥,秦朝二世而亡胡亥是要負(fù)主要責(zé)任的,弒兄上位的皇帝不少,比如秦王李世民,但是人家把國家治理好了,照樣得了個貞觀之治的美名,而胡亥除了在誅殺自己兄弟姐妹的時候比較給力之外,留給歷史上的也就“指鹿為馬”這么個典故了,最后還被權(quán)臣趙高所殺,還不如只掌了幾天權(quán)的子嬰,子嬰還能派人殺了趙高。
新朝皇帝王莽,雖然好多朝代不算王莽是皇帝,但是他畢竟是得到過禪讓手續(xù)的,后來的曹丕不也就是那么回事兒嗎?畢竟“三辭三讓”等“禪讓”禮儀都是從王莽這搞出來的,無奈王莽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最后成了既是開國皇帝也是亡國之君的主。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也許有人覺得奇怪,說嘉靖皇帝怎么也上能皇帝名單了?沒錯!歷史最熊皇帝就是他,為什么這么說呢?
做為藩王后代的朱厚熜意外繼承大統(tǒng)之后,沒有在國事上超越不著四六的皇兄朱厚燳,而是陷入了與大臣撕逼的嘴炮中了,“大禮議”事件之后,皇帝與言官的矛盾激化,明朝后世官員以得梃杖為榮,后期明朝陷入黨爭發(fā)端于此,而且嘉靖為人刻薄,虐待宮女,最后差點被宮女們勒死,從此神經(jīng)衰弱不再上朝,明朝國力也每況愈下,都說“明亡國于萬歷”,其實在他爺爺嘉靖時亡國的根苗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了。
正德皇帝雖然胡鬧,但是打得蒙古多年不敢叩關(guān),而嘉靖時期俺答汗打到北京城腳下了,差點重演英宗時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故事,而且倭寇也是在嘉靖時期最為嚴(yán)重,總之明末的各種弊端在嘉靖時都能找到苗頭,甚至連爭國本之事都是嘉靖先干的。
所以,個人認(rèn)為歷史上最熊包的皇帝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
我是歷史真相探尋者我見過宇宙,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盎蕿樯,帝為下”。古人所說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在我國,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溥儀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宣布退位止,經(jīng)歷了2132年, 在這期間封建王朝皇帝總數(shù)為494人。有開天辟地的帝王,有中興之主,有殘暴之主,有雄圖大略的皇帝,有明君的典范,有音樂皇帝,有唱戲皇帝,有布衣皇帝,有馬上天子,有木匠皇帝,有風(fēng)流天子,有傀儡皇帝等等,還有兩個熊包皇帝。
第一位 書法皇帝宋徽宗
① 人生履歷。宋徽宗趙佶,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過分追求奢侈生活,采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岳”,崇信道教,自稱“道君皇帝”,任用貪官宦官橫征暴斂,激起各地農(nóng)民起義。當(dāng)金兵入侵,無法應(yīng)付時,急忙傳位給他兒子宋欽宗去對付,自己則當(dāng)“太上皇”,但終于無法挽回局勢,父子兩人皆被金兵俘虜北上,受盡折磨,八年后死于五國城,時年54歲。
② 統(tǒng)治腐敗。趙佶自幼養(yǎng)尊處優(yōu)。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xiàn)出非凡的天賦。這使得他對同為書法家的投機者蔡京,頗為賞識。蔡京官至丞相,太師,權(quán)傾天下,無惡不作,使得各地民不聊生。
③ 起義反抗。在朝政日益腐敗,農(nóng)民起義逐步增多,宋江和方臘兩支起義軍規(guī)模較大,但是皆被朝廷鎮(zhèn)壓。但北宋政權(quán)依然沒有吸取教訓(xùn),改變國家。
④ 聯(lián)金擊遼。三國時期的歷史歷歷在目,而北宋王朝不懂平衡之術(shù),在大遼滅亡之后,北宋王朝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再也無力抵擋金國鐵騎入侵。
⑤ 亡國之君。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導(dǎo)致北宋滅亡。
⑥ 屈辱求生。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盡了凌辱。愛妃被金將強行搶去。到金國都城后,被命令謁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廟宇,之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為昏德公。
⑦ 個人成就。徽宗酷愛藝術(shù),不僅擅長繪畫,而且在書法上也有較高的造詣,創(chuàng)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成為現(xiàn)世稱頌的書法流派。他還成立宮廷畫院,培養(yǎng)一批出色的宮廷畫師,他是工筆畫的創(chuàng)始人,對中國藝術(shù)發(fā)展有重要的貢獻。但是這些埋沒不了他王國的證據(jù)與事實。
⑧ 國破家殘。北宋滅亡,建立南宋政權(quán)。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qū),雙方以淮河-大散關(guān)為界,將北方大部分國土分裂,形成半壁江山。
綜上,宋徽宗趙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熊包皇帝,北宋時期享譽世界的經(jīng)濟實力,國家富庶,一切優(yōu)越的條件,不僅沒有變成騰飛的助力,反而發(fā)展成亡國奴,真是令人恥笑。
第二位 俘虜皇帝明英宗
① 九歲繼位。明英宗朱祁鎮(zhèn)年少時期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操持,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fā)展經(jīng)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一片大好形式。
② 麓川之役。明英宗朱祁鎮(zhèn)令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南兵穩(wěn)定局面,發(fā)動戰(zhàn)爭,戰(zhàn)爭持續(xù)多年,嚴(yán)重影響國家經(jīng)濟,以及北境對瓦剌的防御實力。
③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率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在不習(xí)統(tǒng)兵情況之下,在土木堡被瓦剌三萬軍隊包圍,明軍戰(zhàn)敗,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俘,明朝五十萬精銳軍隊損失殆盡。大明由此走向衰敗。
④ 奪門之變。處死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等一大批大臣。廢朱祁鈺為郕王,以親王之禮,葬于西山。
綜上,明英宗朱祁鎮(zhèn)確是一個熊包,他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dāng)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最重要的是祖先的家底全部敗光,明朝最后的輝煌盛景已經(jīng)開始遠(yuǎn)去。
如今流傳著“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以后無華夏”的話,這里我們不去尋找他的意義。歷史總是讓人既熱血又悲傷,宋徽宗趙佶,明英宗朱祁鎮(zhèn),兩位皇帝是這句話的始作俑者,他們分別承擔(dān)了大宋和大明的掘墓人,是他們的錯,造就了這一段悲慘的歷史。
歷史上有不少明君也有不少廢物皇帝,要說最慫包的皇帝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就說一說我自己的觀點僅供參考。
北魏孝靜帝
如果歷史評價最慫包的皇帝,我一定會投北魏孝靜帝一票。
孝靜帝元善見,是北魏孝文帝 元宏曾孫,清河文獻王 元懌之孫,清河文宣王 元亶之世子,母親為清河王妃胡氏。 永熙三年,元善見官拜通直散騎侍郎。同年八月,為 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
為什么是最慫包的皇帝?
人們皆言“帝王乃一國之君”,在常人眼中,帝王掌握著所有臣民的生殺大權(quán),以及國家的未來發(fā)展。只要皇帝下一道圣旨,如果抗旨不遵,則可能惹來殺身之禍,古代歷史上有一位帝王——孝靜帝元善見,此人卻是個例外,他不僅被大臣指責(zé)謀反卻不敢回嘴,還被大臣打了耳光,最后自己還被迫禪位。
北魏末年, 高歡操控了生殺予奪大權(quán)。永熙三年(534年), 孝武帝 元修與高歡決裂,于是逃離 洛陽,投奔了 宇文泰。元修走后,高歡任命清河王 元亶為 大司馬,全權(quán)處理國家政務(wù)。而元亶還沒即位,就一副惟我獨尊,不把高歡放在眼里,高歡把元亶趕下臺,另立元亶的世子元善見為帝,時年十一歲。
高歡雖然為東魏權(quán)臣,連皇帝都要對其禮讓三分,高歡的野心很大,但他是靠討伐叛逆、復(fù)辟君位起家的,所以不敢輕易篡位稱君。孝靜帝元善見自幼聰明,幾年的傀儡生涯使他更懂得人情世故。
立下了功勞的高澄更是沒了王法,不但言語之間對元善見多有侮辱,同時還在一次酒席之中派人扇了元善見的耳光。后來大臣來幫助皇帝逃離皇宮。不過這個計謀最終落空這些大臣被處死。
高澄帶兵進宮質(zhì)問:我們父子兩代為國家忠心耿耿,有什么地方對不起陛下呢?陛下為何一定要謀反呢?自古以來,只聽說臣子反叛君王,沒聽說君王反叛臣子。
最終,胡夫人和李嬪被殺,孝靜帝元善見也無可奈何,決定任人宰割,被高澄囚禁于含章堂。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在十萬精兵的逼迫下,孝靜帝被迫禪位于高洋。 高洋即位之初,對孝靜帝還算優(yōu)待,封他為 中山王,食邑一萬戶。
后世評價
11歲即位,27歲禪位,28歲被殺,被大臣打不敢還手,被大臣說謀道不敢還嘴說他是最慫包的皇帝真的不為過。
光緒帝~~是個大熊包
堂堂皇帝,一國之君,權(quán)勢顯赫,八面威風(fēng),要衣伸手,要飯張口,美女隨意挑,福祿無邊,這是皇帝生活。但有些皇帝活得不如一個普通老百姓,甚至有的還不如畜牲,是大大的熊包。清朝光緒帝就是其中之一。光緒帝(1871-—1908年),名愛新覺羅·載湉。同治十三年(1275年),同治死,因慈禧太后無子,把4歲載湉?fù)粕匣饰。光緒皇帝登基為帝,完全是慈禧太后一手操縱的,光緒帝的生母醇親王福晉是慈禧的親妹妹。為何光緒帝我認(rèn)為是大熊包呢?我有如下理由:
一是有愛不敢愛。
光緒的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的內(nèi)侄女(慈禧弟弟的女兒)。慈禧太后自己是妃子出身,因此一定要自己娘家的人成為光緒的皇后。但光緒不喜歡,對床第之事無從談起,一點感情也沒有,倆人形同離異。一天,在盛怒之中,光緒親手把隆裕的發(fā)簪摔得粉碎。那根簪子是乾隆時代的舊物,隆裕十分傷心,跑到慈禧那里又訴又哭。慈禧沒有說什么,只是命她移居到了別處。從此以后,隆裕和光緒分居,直到光緒去世。有一天,光緒帝在宮中發(fā)現(xiàn)一女,后來叫珍妃。她出生在世宦家庭,滿洲鐮紅旗人,祖父裕泰,做過陜甘總督。父親是禮部侍郎。比光緒帝小五歲,自幼聰穎好學(xué),性情開朗,興趣廣泛,寫得一手好字,而且能夠左右手同時寫字,畫也畫得很好。通過日常的接觸,珍妃與皇帝光緒建立起了真摯的感情。兩人經(jīng)常在一起攀談品評宮中收家的書畫,觀賞御花園里的花木。珍妃喜歡穿男性服裝,經(jīng)常扮作英俊的少年,很讓光緒著迷。但光緒不敢去愛,去光明正大的追求,不敢去保護自己喜愛的女人,不敢讓喜歡的女人生娃。何以見得呢?光緒帝推行戊戍變法,珍妃全力支持,慈禧太后十分怨恨,戊戌政變后,光緒帝被囚于瀛臺,珍妃則被削去封號,禁于景運門外的北三所,慈禧太后謀廢光緒,珍妃公開為光緒帝“申冤”,懇求寬免,慈禧太后對她恨之入骨,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慈禧倉惶出逃,臨行前夕,珍妃被慈禧太后下令溺死在寧壽宮外的井中,年僅25歲。慈禧太后殺死珍妃后,就挾持光緒西逃了。八國聯(lián)軍入城第二天,珍妃的尸體由留宮內(nèi)監(jiān)從井中撈出。
二是有家不能回
光緒帝自從離開醇親王王府,慈禧不準(zhǔn)讓他涉足回家半步。一天,醇親王為保護慈禧太后,被毒蛇咬傷,臨死前想父子見面,這才準(zhǔn)許。光緒帝來到王府,看到府內(nèi)已亂作一團,正在為醇親王準(zhǔn)備后事,心如刀絞,這是他四歲離開醇親王府后第一次回家,他像流浪在外的孤兒,快步走向醇親王,拉著手哽咽道:“阿瑪,我們父子的命怎么這么苦啊!我在宮中如囚徒,度日如年,你如今又突遭橫禍,這都是為什么呀?”醇親王握著光緒帝的手有氣無力道:“這都怪我們生在帝王家,身不由己呀!
三是有飯不敢吃
光緒從四歲即位,就在慈禧嚴(yán)酷的控制下,過著囚徒一樣的生活,連自己的親生母親也難以相見。每天早晨,光緒皇帝都要去向慈禧跪地請安,慈禧不讓起來,皇帝就一直跪著不敢起立,稍不如意,不是怒罵,就是罰長脆。時間久了,光緒帝一見慈禧就心驚膽戰(zhàn),如臨獅虎。每日三餐,看著滿臉冰霜,光緒帝空對著滿桌肴菜也不敢享用,總是餓著入座,又餓著退席。上頓沒有動用過的東西,慈禧借口要節(jié)儉,責(zé)令下頓熱熱又送上餐桌,結(jié)果凡離光緒帝遠(yuǎn),難以吃到的東西,都是三番五次重復(fù)擺出來,以致腐爛發(fā)臭。而離御座近的食品,則又硬,又冷,不堪入口。這些做法,知道的人無不感到憤憤不平,就連慈禧派去監(jiān)視光緒皇帝行徑的心腹太監(jiān)也看不下去,感嘆說光緒皇帝是天下最痛苦的人。
四是有事不敢說
有一天,光緒到慈禧宮中請安。慈禧正在吃湯圓,便問光緒吃過飯沒有。光緒不敢說已經(jīng)吃過,只好跪下回答還沒有。慈禧即賞光緒湯圓若干枚。光緒勉強吃完了,慈禧又問他吃飽沒有,光緒不敢說已經(jīng)吃飽,又回答沒有。慈禧又賞他再吃。如此四次。光緒腹中鼓脹,再也吃不下了,只好把湯圓藏在衣袖里;貋硪院,袖中滿是湯圓,湯水淋漓,流得滿身都是,便命小太監(jiān)找一件內(nèi)衣為他更換。可是,光緒的其他衣服全都被慈禧搜走了,此時根本無衣可換。只好忍受齷齪之苦。后來,太監(jiān)設(shè)法在外面找了一件內(nèi)衣,才把身上的臟衣服換了下來。因為慈禧太后食量極大,如果她賞賜臣子吃飯而遭到謝絕,必定雷霆震怒,后果可想而知。光緒受到慈禧的虐待,不能同臣下交談,即使是近支王公也無人膽敢私自謁見。極度寂寞中的光緒渴望與人交流,便秘密置辦了一個小箱子放在南書房中,私下與他的弟弟通信,彼此在書面交談,小箱子的鑰匙一人一把,外人不能打開。書信的內(nèi)容都是外面的瑣碎消息。后來此事被慈禧太后得知,也遭禁止。從此之后,光緒帝連“筆談”的自由也沒有。
五是有身不敢動
慈禧太后安排24監(jiān)視光緒的行動,使光緒帝毫無人身自由。瀛臺四面環(huán)水,那時,水面凍結(jié),冰深數(shù)尺,可以踏冰而過。據(jù)說有一次光緒曾經(jīng)帶了小太監(jiān)踏冰離開瀛臺,被人發(fā)覺之后,總管太監(jiān)李蓮英立刻命令鑿冰,防止光緒帝逃離那里。生活在瀛臺之中的光緒,不用說精神十分苦悶。他接觸的人,只是守護他的太監(jiān);能去的地方,只是瀛臺的那幾座殿閣,面對著的只是汪洋一片,既郁郁不安,又十分憤慨,往往把憤怒的情緒發(fā)泄在太監(jiān)的身上,對他們經(jīng)常發(fā)脾氣,罰令長跪。在無聊的囚禁生活中,光緒經(jīng)常以讀書寫字作為消遣。在看《三國演義》時,常常掩卷長嘆:“我還不如漢獻帝!”
你們看看,這樣的皇帝活不活得窩囊,是不是熊包呢?
多了,我說兩個,1:安樂公,蜀后主,劉禪。2,滿清最后一個傀儡皇帝,宣統(tǒng)溥儀。
華盛頓、克林頓、羅斯福、小布什、林肯都是清一色的酒囊飯袋、壓馬肉盾、超級大熊包。
本人認(rèn)為:最慫皇帝是陳后主陳叔寶
中國歷史上最慫的皇帝,亡國跳井還是枯的
南北朝時期。陳后主,陳叔寶。
這個人具備了一切昏君該有的素質(zhì),寵幸奸臣,豢養(yǎng)狎客(御用文人,搞笑用的),對自己的嬪妃信任無比,把國事交給貴妃張麗華干,在王宮跳大神。
當(dāng)然,就這些頂多說他是一個昏君,然而在隋朝南征后他干的事兒真的是無人能及了。
隋文帝開皇八年,楊堅南征,當(dāng)時他還在和施文慶等文人狎客之流花天酒地,大臣章華上奏說陛下別玩了,要打仗了。陳叔寶:斬。
結(jié)果楊素的水軍把陳的長江防線打穿了,前線報急不斷,仆射袁憲上奏,陳叔寶滿不在乎:江東王氣在這,楊堅打不進來的。北齊北周六次進犯還不是打退了?
歷史上還有用王氣來做理由的皇帝嗎。。。
結(jié)果就是楊素手下韓擒虎渡江采石,賀若弼渡江廣陵,幾天差不多就要打到建康(也就是南京)了,陳叔寶總算是明白了,這位陳后主啥事沒干,在自己的嬪妃面前整天哭。
對,就是哭,你敢信。
最后劇情也簡單,建康被破,袁憲說:陛下身為九五之尊,應(yīng)正襟危坐,不至于墮了陳朝的威風(fēng)。陳叔寶答:斧刃加身,還是躲一躲好。我看到前面有人說崇禎自殺,真的比起陳叔寶崇禎算好的了。
他跑到景陽殿,去跳井。后閣舍人夏侯公韻攔著,陳叔寶硬是一腳踢開,拉著張麗華和孔嬪妃跳井。該井原來叫景陽井,經(jīng)此一事后,叫胭脂井,因為張麗華跳井時留下一抹胭脂,又叫辱井,意思都懂。
千萬別以為他在殉國,那是枯井,沒水的。后來還是被隋兵發(fā)現(xiàn),以丟石頭為威脅,把他拉了上來,結(jié)果一拉拉上來三個,而且一上來就求爺爺告奶奶的哭,據(jù)說楊堅都覺得他太不要臉了,本來俘虜敵國皇帝是要抓回來不殺以鞏固人心的,楊堅實在被這個人惡心的受不了了,干脆殺了。押送回京,斬首示眾。
我是小九,很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理解熊包的意思??;熊包:“譏稱懦弱、無能的人!蹦菤v史上有哪位皇帝符合這個意思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歷史中懦弱,沒有作為的皇帝并不在少數(shù),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后世對其的評價都頗高!但到后期的帝王來說好像基本與懦弱無能,無所事事脫不了干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大明王朝第十三位帝王,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鈞!那有為何說他“熊包”,我們詳細(xì)介紹
朱翊鈞(萬歷帝,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1572年,朱栩鈞即位大統(tǒng),年號萬歷,在位共48年,勤于政務(wù),支持張居正改革。1620年,明神宗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八月十七日,朱翊鈞出生在裕王府,是明穆宗朱載垕的第三子。明穆宗有四子,長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鈐,俱早亡。四子朱翊镠與朱翊鈞同為李氏所生。
朱翊鈞的祖父世宗嘉靖帝晚年迷信道教,“諱言儲貳,有涉一字者死”,因此,關(guān)于朱翊鈞的誕生,沒人敢報告嘉靖皇帝,更不敢為之起名字。直到隆慶元年(1567)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請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明穆宗才為他賜名,叫朱翊鈞。明穆宗說:賜你名字,名為鈞,是說圣王制馭天下,猶如制器之轉(zhuǎn)鈞也,含義非常重大,你當(dāng)念念不忘。
萬歷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于酒色之中,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因此,朱翊鈞執(zhí)政中后期,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zhèn)鬟f!叭f歷三大征”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通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征結(jié)束之后,朱翊鈞對于大臣們的奏章的批復(fù),似乎更不感興趣了。同年,禮部主事盧洪春奏曰:
朱翊鈞“日夜縱飲作樂”。從同年起,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右副都御史謝杰批評朱翊鈞荒于政事,親政后政不如初:“陛下孝順父母、尊祖、好學(xué)、勤政、敬天、愛民、節(jié)約開支、聽取意見、親人和賢人,都不能夠像當(dāng)初一樣!币灾劣谥祚粹x在位中期以后,方入內(nèi)閣的廷臣不知皇帝長相如何,于慎行、趙志皋、張位和沈一貫等四位國家重臣雖對政事憂心如焚,卻無計可施,僅能以數(shù)太陽影子長短來打發(fā)值班的時間。萬歷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臺省空虛,那些致力于廢除掉,皇上深居二十多年,從來沒有一個接見大臣,天下將要淪陷的憂慮! 首輔葉向高卻說皇帝一日可接見福王兩次。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風(fēng)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只剩下四個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萬歷四十八年(1620)三月,朱翊鈞因長期酒色無節(jié),加上遼東慘敗,國事困擾,終于病重不起。七月二十一日,在弘德殿咽下了最后一口氣,終年五十八歲。
其實初期的萬歷皇帝為當(dāng)時的大明王朝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萬歷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鈞的支持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jīng)濟狀況也大為改善。萬歷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朱翊鈞從此開始親政。這次改革,始于萬歷元年(1573年),至萬歷十年(1582年)基本結(jié)束。它是明中葉以來地主階級革新自救運動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也是明后期政治、經(jīng)濟關(guān)系新變動的深刻反映。其范圍,覆蓋政治、經(jīng)濟諸方面。具體步驟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后五年以經(jīng)濟改革為主要任務(wù)。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轉(zhuǎn)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但這也改變不了后期的萬歷帝的所做所為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形象,把他當(dāng)做了昏庸無道的國君。ㄈ藗儗λ脑u價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畢竟初期的萬歷帝不失為一位明君,但后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征,是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quán),始終“魁柄獨持”,可謂操權(quán)有術(shù),從這一點說,他不是一個庸人之輩。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他即位于十六世紀(jì)七十年代初,終于十七世紀(jì)二十年代。)
由于幾千年中國封建制度的頑癥根深蒂固,加上他沉溺酒色、財貨的心理病態(tài),非但未能使中國跟上世界新潮流,迎來新時代的曙光,相反在他的手里把明朝推向絕境,加快了其終結(jié)的歷史進程。
以上就是小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之處,還望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