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中,龐青云殺死蘇州城5000太平軍。在電影中,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缺糧。
在中國古代有句俗話“有糧好聚兵”,所以如果沒有糧食很可能會引發(fā)軍隊的嘩變。在電影中,龐青云的人馬都需要向其他人“賒欠”軍糧,哪有多余的糧食來養(yǎng)活這多出來的5000人。為了防止投降的太平軍將士復(fù)叛,以至于連累龐青云的“烏紗帽”,所以最為簡單的方式就是屠殺。畢竟,作為“叛軍”的太平軍,對于清廷而言,死活都無所謂。所以,龐青云才會如此有恃無恐。
其實,龐青云的蘇州殺俘,原型是當(dāng)年李鴻章的蘇州殺俘。公元1863年,李鴻章的淮軍對蘇州城的攻擊日益強烈。原本駐守在蘇州城的李秀成已經(jīng)被調(diào)到天京,主持蘇州城防御工作的是慕王譚紹光。而城防主力則是以納王郜永寬為首的“四王四主將”。這8人看出了太平天國大廈將傾,于是與李鴻章派來的招降代表程學(xué)啟見面,并同意了獻(xiàn)城投降。
1863年12月4日,就在慕王譚紹光召開的軍事會議上,這8個人動手殺死了譚紹光,并且屠殺了近1000余人的來自兩廣的“老兄弟”。在郜永寬等人打開城門,并將譚紹光的首級交給李鴻章之后,李鴻章率領(lǐng)淮軍進城了。就在此時,新問題產(chǎn)生了。這“四王四主將”踢出了三點要求:第一,“受翎不剃發(fā)”;第二,保留部隊兩萬人并據(jù)守半個蘇州城;第三,保奏他們?yōu)榭偙佟@铠櫿虏煌。對此不能接受的李鴻章,?dāng)日就動了殺機,將這8人全部殺死,并對城內(nèi)的太平軍展開屠殺。只是死者有多少,并沒有詳細(xì)的數(shù)字。
其實,這里有個問題比較奇怪。為何郜永寬等人為何不在投降之前踢出條件,眼見利用價值越來越弱,才踢出咳咳的條件呢?或許這就是李鴻章為了殺他們找的借口。畢竟,在太平天國后期,所謂的王也好,主將也罷,不過是一處處擁兵自重的實力派。名義上有太平天國的王爵,暗地里又和清軍進行勾結(jié)。比如安徽的苗沛霖領(lǐng)受了太平天國的奏王,但是卻最終出賣了英王陳玉成。所以,李鴻章對于這些大大小的騎墻軍閥并不信任,于是只好將其殺死,避免出現(xiàn)其他變故。畢竟,這8人,統(tǒng)帥的軍隊達(dá)到2萬余人,真要鬧僵起來,必然會是一場超級風(fēng)暴。
所以,四王四主將的頭顱,成為了李鴻章的向清廷表明忠心的“投名狀”,與所謂“長毛”決裂,而且完完全全效忠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