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黜之后,康熙皇帝玄燁確實有一點后悔。根據(jù)實錄和相關(guān)資料記載顯示,康熙坐立不安而且睡眠質(zhì)量堪憂。 有一次,康熙夢見了祖母孝莊太后和死去的皇后赫舍里氏,醒來后思念兩位親人,也可惜太子。此時,胤礽已經(jīng)因為窺視君父行蹤和狂悖不堪被關(guān)了禁閉。康熙就把兒子叫過來,說了很多話。胤礽痛苦流涕,承認自己確實有過,也洗刷了謀逆之心的嫌疑。

自此,兩個人的關(guān)系改善了。以至于康熙需要每天召見太子胤礽談心,才能情緒稍加平復。由此可見,康熙確實對胤礽還是不錯的,一度寄予厚望,有著不同于其他兒子的感情。胤礽第一次被廢,有康熙的因素,也有其他皇子告黑狀的因素。人畢竟是人,耳根子一軟,加上胤礽當了三十多年太子,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多種因素之下,就成了大罪。

康熙明白這一點,而且也看到了老八,老十四和老四摩拳擦掌,朝廷局勢頓時又分為幾派,互相傾軋,暗流涌動,自然看到嫡長子胤礽其實還是溫順孝敬的,自己判斷失誤了。于是,就決定復立胤礽,一來彌補自己冤枉兒子的過失,二來也是安撫群臣結(jié)黨派系的隱患。不過,想法很好,事實卻并非如此,復立太子導致形勢更加嚴峻,爭奪有增無減。即便是大阿哥胤偍所謂巫蠱之術(shù)構(gòu)陷胤礽被查出來,也沒有挽留太子的命運。關(guān)于太子的黑材料和流言蜚語愈發(fā)多,最終還是二次被廢了。

胤礽再次做太子后,如同驚弓之鳥,行為差錯太多,周圍的眼睛也太多,沒有錯也被逼的有錯了,第二次被廢純粹是諸人斗爭的犧牲品了。胤礽合法地做了兩次太子,在歷史上還是獨一無二的。

秦右史,原創(chuàng)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最佳貢獻者
2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結(jié)論:康熙復立胤礽其實是無奈之舉。

康熙在廢掉胤礽之后,其余兒子們開始覺得自己有希望了。一直都在進行的奪儲之爭愈發(fā)熱烈起來,導致發(fā)生了一大堆的事兒。比如大阿哥胤褆就曾向康熙討令誅殺廢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揭發(fā)大阿哥胤褆曾用壓勝之術(shù)詛咒胤礽;大阿哥自己當太子無望,就向康熙說有相面人張明德說老八胤禩有帝王之相,應該立老八為太子,結(jié)果適得其反,導致康熙對胤禩印象大大變壞;老八胤禩知道張明德曾經(jīng)說過要刺殺胤礽的話卻不揭發(fā);種種事件都在告訴康熙,其余的兒子們?yōu)榱诉@個太子之位,已經(jīng)絲毫不講兄弟之情,只想置胤礽于死地了。

可是此時的康熙對哪個兒子都不滿意,他不滿意胤礽,同樣不滿意其余的人。但是,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幾個兒子為了奪儲都不惜動用暗殺厭勝這種兄弟相殘的法子。在他心目中,他是想要各位皇子表現(xiàn)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打擊對手。

為此,康熙特意發(fā)出警告,不許其他阿哥謀奪太子之位?墒撬木嫒粺o效。各位皇子該活動的還是活動,胤禩甚至聯(lián)合朝中大臣強行推選自己當太子。

康熙覺得大阿哥心太狠,八阿哥太會作秀,他都不喜歡。為了平息諸皇子因為爭奪儲位而大打出手的現(xiàn)狀,康熙決定復立胤礽。他在想,也許胤礽經(jīng)過這次被廢,說不定會有所改變。

現(xiàn)在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康熙廢掉胤礽之后,諸子相爭愈來愈烈,康熙無奈只得復立太子,但是他對大阿哥和八阿哥的鉆營儲位都不滿意,其余皇子也看不上眼,再加上對胤礽還抱有希望,對死去的皇后還有愧疚之意,于是就復立了胤礽。

感謝閱讀,敬請關(guān)注!

3

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本就屢屢犯錯、大失圣心的太子胤礽,似乎真就被魘鎮(zhèn)所害,開始在作死的邊緣反復試探。毆打侮辱王公大臣、截下蒙古王公進獻給康熙的駿馬,甚至還不止一次的窺探康熙皇帝的生活起居。

再加上官方文獻不便記載之太子胤礽的“男風”癖好,同康熙妃嬪的荒唐關(guān)系,終于讓康熙皇帝忍無可忍,等不到返回京城便召集諸位皇子、王公大臣,公開宣布了廢黜太子胤礽的決定。

只是,胤礽畢竟是康熙皇帝最為鐘愛的皇子,而且已然身居儲位長達30余年,這突然的變故勢必會讓已經(jīng)56歲的康熙皇帝承受不住,出現(xiàn)了輕微的腦中風,一病不起。

根據(jù)《康熙朝起居注冊》的記載:自太子被廢,康熙皇帝“無日不流涕”,甚至連續(xù)六日“未嘗安寢,涕泣不已”。但康熙皇帝對太子胤礽的失望依然未改,始終處在“不勝憤懣”的震怒狀態(tài)。甚至在太子胤礽一度出現(xiàn)“忽似瘋癲,備作異狀,幾至自盡”的可憐模樣時,康熙皇帝依然沒有具體的心疼表現(xiàn)。

很顯然,初廢太子時,康熙皇帝就已經(jīng)對其徹底失望,徹底斷絕了讓其繼位的可能。

可僅在太子被廢的次月,康熙皇帝的心思便開始動搖,一再為胤礽的荒唐表現(xiàn)尋找客觀理由,甚至還把已經(jīng)崩逝多年的孝莊太后和孝誠仁皇后搬了出來。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皇帝將胤礽所有的罪行開釋并將其復立為太子。

看到這里,疑問出現(xiàn)了:

步入晚年的康熙皇帝雖然倦于政事、標榜仁政,做過很多對不起其“千古一帝”稱號的荒唐事,但此時的康熙皇帝絕不昏聵,其英明睿智甚至較之青壯年時期更甚。那么,英明如康熙皇帝,明明已經(jīng)對太子胤礽徹底失望,為何還會將其再度復立,繼續(xù)給自己添堵呢?

這就是康熙皇帝的英明之處,就是康熙皇帝帝王心術(shù)的集中體現(xiàn)!

首先,“九子奪嫡”的混亂局面讓康熙皇帝不得不這樣做

其實,廢黜太子胤礽會帶來何種后果,康熙皇帝并不是不清楚,要不然他也不會包容胤礽長達20年之久。只是,諸位皇子對于儲位爭奪的激烈、殘忍、無情程度卻讓康熙皇帝萬萬沒有料到。

從皇長子胤禔“如誅允礽,不必出皇父手”的奏請,到皇八子胤禩背后隱藏的強大黨羽勢力,再到皇三子胤祉徹底引爆“喇嘛魘鎮(zhèn)太子案”,讓本就因為廢黜太子而“無日不流涕”的康熙皇帝大受沖擊,甚至出現(xiàn)了輕度腦中風。

在康熙皇帝隨后對皇八子胤禩的處置中,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甚至“攜帶鎖銬,親自隨行,以示同患之意”,胤禵更是同康熙皇帝發(fā)生了正面沖突,惹得康熙皇帝非要抽刀砍了這個不孝子。

總之,太子胤礽的被廢讓朝局登時進入前所未有的混亂局面,讓康熙皇帝內(nèi)心煩憂到了極點。再加上此時的康熙皇帝已經(jīng)病倒,這都讓其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慌張。于是,如何盡快控制這混亂局面就成了康熙皇帝必須首先解決的頭等大事。

如何才能控制朝局?斬斷諸位皇子對儲位的爭奪!

如何才能斬斷儲位爭奪?盡快擇立太子!

可如果重新選擇太子就又會出現(xiàn)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其余皇子們會不會服氣,會不會認可,會不會暫時放棄奪嫡之爭?

除了廢太子胤礽是“嫡出皇子”外,其余皇子雖然出身高低不同,但卻同屬“庶出皇子”,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線,擁有幾乎完全相等的奪嫡機會。也就是說,除了廢太子胤礽,康熙皇帝冊立哪位皇子都會引起其它皇子的不滿和不服,根本就談不上壓制混亂局面,甚至可能會引發(fā)新的、更為嚴重的奪嫡形勢。

所以,廢太子胤礽仍然是儲君的最佳人選。至于廢太子胤礽的罪行,康熙皇帝說他沒罪,說他“行事顛倒、乃為鬼物所憑、魘鎮(zhèn)所害”,誰還敢說個“不”字?

再者,“議舉新太子”讓康熙皇帝看到了新的皇權(quán)威脅

當然,康熙皇帝對于自己“復立太子”的決定能不能服眾,也是心存疑慮,畢竟當初廢除太子胤礽時,康熙皇帝給出了“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的斷言。如果擅自將廢太子胤礽復立,豈不是自己打臉嗎?

于是,康熙皇帝在數(shù)次表達對廢太子胤礽的不舍和關(guān)心后,在明確給出廢太子胤礽是被魘鎮(zhèn)所害才會行事狂悖的態(tài)度以后,下發(fā)了一道“議舉新太子”的諭旨?滴趸实鄣囊鈭D很明顯,那就是希望朝臣們能給自己一個臺階,復立廢太子胤礽為儲君。

但大學士馬齊、刑部尚書阿靈阿、左都御史揆敘甚至連已經(jīng)退休的老臣佟國維都錯誤領(lǐng)會了康熙皇帝的意圖;或者早就暗中結(jié)黨,想要趁機將皇八子胤禩推倒皇儲位置;總之,“議舉新太子”出現(xiàn)了一邊倒的結(jié)果,皇八子胤禩成為了滿堂朝臣一致認可的新任儲君。

甚至,在康熙皇帝明確表達“胤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賤,宜別舉”的態(tài)度后,朝臣們的推舉結(jié)果依然沒改變。

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是朝臣錯會上意,或者不給康熙皇帝面子的問題了,而是一股強大的黨羽勢力已經(jīng)嚴重威脅到了康熙皇帝的皇權(quán)權(quán)威。對于康熙皇帝而言,對于任何一位帝王而言,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底線。

更何況,皇八子胤禩背后的勢力如此強大,不管哪位庶出皇子成為新任儲君,都做不安穩(wěn),甚至會直接引發(fā)宮廷政變。有鑒于此,康熙皇帝也只能暫時復立廢太子胤礽,暫時壓制這種不利局面,為自己贏得打壓“八爺黨”勢力的時間。也就是說,一定程度上講,康熙皇帝復立胤礽乃系一招“緩兵之計”,無奈之舉。

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必須明確自己的絕對權(quán)威

除了上述兩方面的考慮外,“議舉新太子”事件中倍感挫敗的康熙皇帝,必須通過某件事來重新樹立自己的絕對權(quán)威。說白了,康熙皇帝必須用實際行動證明:有些事,朕雖然給出過“一唯公議,絕無偏私”的態(tài)度,但最終決定權(quán)和最終解釋權(quán)仍舊掌握在朕一人之手。

也就是說,就算康熙皇帝果真有心立皇八子胤禩為新任儲君,康熙皇帝也斷斷不會順應朝臣所請,反倒會主動舍棄皇八子胤禩。更何況,“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jié)”的皇八子胤禩本就不是康熙皇帝中意的儲君人選。

那么,康熙皇帝該如何才能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才是大清王朝絕對的一把手,權(quán)威不容任何人質(zhì)疑和挑戰(zhàn)呢?

反其道而行之,冊立一位讓所有人都不會同意的皇子為皇儲,就能證明康熙皇帝的絕對權(quán)威。

于是,被康熙皇帝徹底打成一位廢人,徹底失去地位和聲望的廢太子胤礽就成了康熙皇帝樹立權(quán)威的最有效工具。

后記

不知是雍正皇帝后來刪改,還是歷史真相本就如此,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廢的過程中,唯有當時的皇四子胤禛“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在朕前為胤礽保奏”,甚至被康熙皇帝評價為“居心行事,洵是偉人”;蛟S,早在這個時候,康熙皇帝便已經(jīng)認定皇位繼承人的最終人選。

不管如何,康熙皇帝復立太子胤礽都并非出自真心打算,而是鑒于當前局勢做出的理性決定。事實證明,“九子奪嫡”雖然慘烈,但在康熙皇帝的有效控制下,到底沒有發(fā)展成為兵戎相見的宮廷血案。這就是康熙皇帝的英明,其帝王心術(shù),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康熙朝起居注冊》、《清實錄·圣祖實錄》、《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大義覺迷錄》

4

1、實際上兩廢太子都是康熙鞏固自己的皇位, 一廢太子是太子勢力加強,已經(jīng)威脅到康熙, 二立太子是康熙給爭皇位的兒子們立個靶子,挑起兒子之間的矛盾,自己穩(wěn)坐釣魚臺。

2、二廢太子是因為經(jīng)過一廢太子后,太子極沒安全感,所以想盡早登基為帝,這也犯了康熙的大忌。

5

我認為主要的還是廢除太子容易引起奪嫡之爭更加兇猛?梢哉f康熙是個好父親,他共有22個兒子?滴踔衅诘酵砥,皇子們大都成年了,且大都十分優(yōu)秀。胤仁2歲被立為太子,系嫡出,其母是順治帝顧命大臣索尼的孫女,康熙朝大學士索額圖之女,康熙與其十分恩愛,生下兒子即難產(chǎn)而死。


6

復立,是為了避免其他兒子為了奪嫡自相殘殺,好比100萬放在那,有主人,沒人敢搶,沒有主人,必定亂成一鍋粥。

7

擋箭牌,保護老四

8

康熙是清朝最重感情的皇帝,這點表現(xiàn)很多地方,以下只說幾個地方。

1、太子被廢2次,都沒有處死太子。太子可是忤逆大罪啊,換了其他皇帝,凌遲都不為過。

2、幽禁十三,很多人認為是十三不當言論造成。我卻認為是在保護十三,十三的性格在當時九子奪嫡中,很容易被暗算,致殺頭大罪,皇帝以小事為由,幽禁起來,加以保護,以保全他的命。同時也為了保證老四的安全,十三出事,老四必拼命去保,一定也會被牽連。

3、相比其他清朝皇帝,康熙爺?shù)奈淖知z算是最少的了。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康熙才是真正清王朝最賢明的皇帝。雍正太狠,乾隆昏庸,其他的都無大的建樹。

9

原因有兩個:

1:康熙這個人重感情,畢竟是三十年的太子,而且是自己的兒子!選舉新太子時,而且那么多人保他,譬如張廷玉、胤禛等!在給他一次機會,也算做到仁至義盡!

2:當時阿哥們力爭太子之位,大臣們也是鬧得人心惶惶,為了穩(wěn)住當時局面,采取的措施

10

謝邀,原因大致有二:其一,避免諸子奪嫡,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其二,老二作為康熙用心培養(yǎng)的后繼之君,為了培養(yǎng)老二,老爺子可以說是花大力氣的,不想半生心血一朝付于流水。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