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來說一下六七十年代一天的生活軌跡你來評價一下苦不苦吧,我68年被迫輟學回到農村參加農業(yè)勞動。那時干活不按時間,跟太陽走,冬天平整土地,挑燈夜戰(zhàn)。夏天天剛亮就起床了,先作五首先,然后集合到地里干活,約八點多收工,回家吃早飯,生火拉風箱,玉米面糊糊,咸菜。吃過飯到大隊集合去地里干活,中午約12點多收工,垃風箱做飯,玉米面餅子,(我是河北人,最多時每年每人供應玉米粒390斤,小麥30斤封頂,減產少分)白水熬白菜或羅卜,青菜,滴幾個油花,那時沒油沒人吃得起炒菜。午飯后稍休息,約2點半集合出工,在地里干到太陽落山(中間休息半小時,有小孩送一擔井水,那時孩子十歲就可以上班了,一天掙二成工分)有時活沒干完,天黑看不清了才收工;丶液蟛莶莩渣c飯馬上去大隊學毛選,那時的口號是一天不吃飯,不睡覺行,不學毛選不行,天天如此,雷打不動,精神食糧是萬萬不可缺少的。一直到十一點散會,天天如此,36O天,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那時一個勞力最高十分工,早上占二成,中午四成,下午四成,如果晚上不去開會扣二成工。早上的活就白干了。婦女最高一天掙6分。七十歲老人和小孩一天2至4分。我大隊算是中等收入。一天十分,開紅(日工資)4角4分錢,農村里有開紅幾分錢的不在少數。那時供應玉米9分/斤,市場價2元。羅卜分配供應價2分,市場價5毛,那時代沒有自由市場,偷著賣,所以貴,抓住按投機倒把罪論處,風險很大。這是我的親身經歷,F在想起來真是疑惑,我那時是怎么挺過來的呀?

總結,人為了生存,為了活命,什么苦都能吃!

最佳貢獻者
2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共和國剛剛成立,全國自然災害頻發(fā),抗美援朝消耗了國家大量物資和財力,蘇聯老大哥又逼債,全國上下大搞“大躍進、人民公社、大煉鋼鐵”,國家底子薄、基礎較差,國力也不是很強。全國不少地方的人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餓肚子是常有的事,穿衣服和冬季保暖都是問題。

第一、吃的問題:能吃飽已經是很不錯的了,有粗糧和紅薯吃已經不錯了,每到三四月份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家家吃飯都很困難。記得,我們小的時候一年就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一點肉、吃到幾次白面饅頭,平時吃的都是包谷面、高粱面和紅薯等雜糧,秋季和冬季吃紅薯很正常,紅薯吃多了胃里經常發(fā)酸,吃高粱面多了,拉大便都很困難。平時吃不到葷腥,一年國家供應給每個一斤多食用油。

第二、穿衣方面:當時全國人清一色的黑藍色服裝,大街上,男男女女穿的不是藍的就是黑,很少有別的顏色,款式,男人中山裝,女人也就幾款樣式,所以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服裝是軍裝。沒法和現在人穿的五彩繽紛,花樣翻新,款式經常變相比較。

第三、日常用品:誰家里有一輛自行車、縫紉機、或收音機算是很富裕的家庭了,在馬路上和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汽車。

3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到底有多能吃苦?

能從那個年代生存下來人,算幸運者!不但忍受著艱苦樸素的生活,還要加強政治斗爭;更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戰(zhàn)天斗地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責無旁貸,毫無怨言,展現出“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情神!

我生活在農村,60后,父親1932年出生,高中文化,出生成份:地主,母親1935年出生,文盲,家庭出生成份:貧下中農,現都健在!

談談以前父母的生活和工作狀況

父親是文化人,解放前幫助過“游擊隊”送信,他的同學基本上參加了革命,由于他在家是長子,沒有與部隊同行。

解放后在家務農,土改以后,家庭歷史成份(土地30畝)劃為:地主。上繳土地后,還要接受改造和批斗。

那時國家缺文化人,1954年父親被鄉(xiāng)政府,聘為民師,不拿工資記“工分”,學校離家3華里,自備午飯在學校教一天書,生產隊記10分工。

回家后,晚上還要去隊部學習,改造世界觀;那時生產大隊干部是復員軍人,沒文化,一份“遲來”的人民日報上的“社論”必須學習,于是父親站著讀“人民日報”………

1958年“大躍進”,1959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家中斷糧了;父親嚴重缺營養(yǎng),終于倒下了;擔回家后奄奄一息,那天母親還在15里地以外的“小南湖”挖野藕……母親回家后,及時將藕帶磨成漿糊喂到父親口中;就這樣“死馬當成活馬醫(yī)”,一個月以后,父親能下地了,是母親救了父親的命,也救了這個家………

1960年,家中的大哥(9歲)從食堂打了一碗稀飯,坐在火桶旁等母親晚上回家一起吃……母親晚上八點多鐘回家時,哥哥已經死亡了……

(以上是父母親的講述,永記腦海中)

七十年代初期,農村以生產隊大集體生產;我地算魚米之鄉(xiāng);可是偏偏是魚米之鄉(xiāng),就是讓你吃不飽飯!糧食絕大多數上繳國家,余下按工分、人口,勞動力分配;一年有二到三個月“青黃不接期”,挨餓吃不飽……

每年秋后,家中勞動力都要抽派水利工地,修圩堤,修水庫,修鐵路,挖河道等……國家不給錢,算義務勞動,自帶口糧,記12分工,公社伙食補貼一毛錢;偶爾有計劃地每人供應幾包“四五分錢”一包的“香煙”,真的沒酒喝,除非你是大隊干部,偶爾供應半斤或一斤“山芋干酒”……

記得我1978年讀鄉(xiāng)初中,走讀生,來回10公里,早出晚歸,中餐在學校半斤米飯,自帶咸菜,一星期父母給2毛錢換飯票,剩下的買學習用品,基本上都是這樣,同學之間很少有兜有一元錢的。

早餐,吃稀飯雜糧,咸菜

中餐,有大米飯吃,蔬菜咸菜,但是吃不飽肚子。(那時一頓飯,沒菜都能吃三大碗,可是能吃到兩碗就知足了…)

晚餐,忙時有米飯吃,閑時,雜糧稀飯等……

平時很少見葷,大魚大肉還要等到過年過節(jié)才能吃得到。

那時種地沒有機械化,全靠人工去肩挑、手挖、人抬、雙手打天下……苦不苦,只有那一代人知道,再苦再累只能默默的忍受著,毫無怨言……這就是命!

4

提的問題就不準確,不是那些年代的人有多能吃苦,而是那個年代的人吃了多少苦才活下來,或者活得有多苦。

5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能這樣說吃過糠吃過樹皮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人們什么都不怕,心里永遠跟著毛主席跟著共產黨建議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生!你們說一說那個年代人民苦不苦!

6

這個問題我就只說我?guī)仔置冒,其它我就不說了,免得被人罵。我家在廣州中山大學旁的農村,父母是菜農,可以說菜農要比那些種水稻的農民好很多!我5歲我要背弟妹,要每日煮兩頓飯,其他弟妹4一5歲就要去中山大學扒樹葉回來做柴燒。我8歲巳能犁田耙地和插秧……。這些事我說給女兒聽她都有點不相信,這些問題并不是我們多能吃苦,而那個年代沒辦法,我兄妹8人,弟妹只能放在地上到處爬,一家人就一條毛巾,一個臉盤,父母每月的收入只有20多元,只夠買米,想吃肉只有在夢中才有,F在有些人在頭條里吹,說他父親70年代每月工資只有38元,一家7口人過得非常幸福!說他現在一個月工資1萬多元連一個孩子都養(yǎng)不起,他很想回到父母那個年代,真讓我無話可說,看來我真心祝愿這位朋友,讓他回到60一70年代一個月拿38元工資,住不足10平方的住房好好享受吧。

7

五六十年代與現實比要說多苦就有多苦,人稱窮的叮當響,往事不可回首

8

只告訴你餓死了多少人就可以了有個村子一天餓死八個人

9

我是50后,60年時已10歲記得很清楚,當時屋外一棵大樹上的葉子能吃因此被人摘光了拿回家拌面做饅頭吃,我也吃過這種樹葉饅頭味道很苦。當年因為長期吃不飽大多數人都有程度不同的水腫,額頭上一按一個坑……

10

560年代有多苦?要多苦有多苦。既然苦,又挨餓,餓,餓,還是餓!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