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過曹操的陳宮,僅僅是三國演義虛構(gòu)的人物形象,為了丑化曹操,羅貫中移花接木搞出了《捉放曹》的橋段。
史實并非如此,但陳宮的確為曹操的霸業(yè)出過力。但陳宮很快還是背叛了曹操,幾乎讓曹操陷入絕境。
縱觀陳宮一生的作為,他絕不是鋤奸安民、匡扶社稷的英雄,活脫脫就是一個出爾發(fā)爾、反復無常的小人,恐怕比呂布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捉放曹》的歷史真相
據(jù)《魏書·武帝紀》記載:
出關(guān),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zhí)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中平六年(189年),曹操逃離京師去陳留,經(jīng)過中牟縣時,被一亭長懷疑緝拿,就送到了縣里,縣中有人認出了他,就替他私下求情,因而被釋放得以解脫。
這里既沒有提到這個亭長是誰,也沒有提到縣令是誰,也沒有提到是誰替曹操說得情。
但羅貫中在創(chuàng)作《三國演義》時,就移花接木、張冠李戴,把這個縣令認作了陳宮。
演義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根據(jù)演義的說法,陳宮看到曹操是個人物,縣令也不干了,就跟隨曹操一起溜了。
路過曹操父親的故人呂伯奢莊時,由于曹操殺死了呂伯奢一家,陳宮就覺得曹操這伙計不靠譜,就悄悄地溜了。
之后,老羅也沒有詳細介紹陳宮的去處。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直到十一回,陳宮才露面:
布因棄張楊去投張邈。恰好張邈弟張超引陳宮來見張邈。
曹操征討徐州陶謙,張邈、張超等人欲迎接呂布進入兗州,反叛曹操。此時,羅貫中安排陳宮再次出現(xiàn),是由張邈之弟張超引見,來見張邈,一起策劃反叛曹操之事。
這是演義的說法,但史料記載卻并非如此。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陳宮在此期間出仕。這里沒有介紹是不是曹操提拔陳宮出仕為官,但是陳宮的為官經(jīng)歷,沒有記載其曾經(jīng)做過中牟縣令。
之后,陳宮通過外交運作,聯(lián)絡濟北相鮑信等人,讓曹操得到了兗州牧的職位。
據(jù)《魏晉世語》記載:
岱既死,陳宮謂太祖曰:"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yè)也。"
青州黃巾軍進攻兗州,兗州刺史劉岱沒有采納濟北相鮑信的建議積極防御,而是主動出擊,結(jié)果被黃巾軍殺死。
陳宮就對曹操說:“現(xiàn)在兗州無主,朝廷的詔命斷絕,我請求到州中去游說,為您謀求州牧一職,借以收服天下,作為成就霸業(yè)的資本!
陳宮到了兗州,游說別駕、治中等一幫州吏,說:“現(xiàn)在天下分裂而本州無主,東郡太守曹公是命世之才,如果把他迎接為州牧,必定能夠安定州境,讓百姓平安!
鮑信等人也認為如此。
于是,鮑信與州吏萬潛等到東郡迎接曹操領(lǐng)兗州牧。從東郡太守到兗州牧,對于曹操的霸業(yè)來說是一大提升。
應該說,陳宮為曹操的霸業(yè)還是做出了貢獻,而且當時是極力推崇曹操的。
陳宮背叛曹操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再次征伐徐州陶謙,所過之處雞犬不留。
普遍的說法是,東郡守備陳宮因為曹操殺戮過重,十分不滿,于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廣陵太守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迎接呂布為兗州牧。
兗州郡縣紛紛倒戈,背叛曹操,歸附呂布。僅有鄄城和范、東阿二縣還在曹操手中。由于斷糧,曹操幾乎要把妻子兒女全部遷往鄴城為質(zhì),投靠袁紹。
謀士程昱極力勸諫,曹操才取消了這個打算。
總之,以陳宮為主謀的叛亂,幾乎全部葬送了曹操經(jīng)過千辛萬苦打拼得來的基業(yè)。
對于這個橋段,豹眼詳細說明一下。
第一,初平四年(193年)秋天,曹操的父親曹嵩來曹操處的路上,被徐州牧陶謙派兵殺害。
據(jù)《魏晉世語》記載:
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shù)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于門中。嵩懼,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于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
曹操父親曹嵩攜帶家眷來兗州依靠曹操,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派遣兵力護送。還沒等應劭的兵到達,陶謙秘密派遣數(shù)千騎兵截殺了曹嵩。
曹嵩以為是應劭派來迎接的人,也就沒有防備。陶謙的兵到后,先是斬殺了曹操的弟弟曹德。曹嵩懼怕,就想穿過后墻逃跑。先把他的妾送出去,但因為其妾太肥胖,一時急切之下出不來。曹嵩就躲到了廁所里,最后一起被殺,滿門遇害。
因為這事,應劭也不敢再在曹操手下做事了,就投靠了袁紹。等到曹操平定了冀州時,應劭已經(jīng)死去,曹操也沒法再追究其責任。
但韋曜的《吳書》卻有不同的記載:
太祖迎嵩,輜重百馀兩。陶謙遣都尉張闿將騎二百衛(wèi)送,闿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
因為曹嵩曾經(jīng)做過太尉,這可是肥缺,聚斂了大量的財富。曹操迎接曹嵩時,曹嵩攜帶的財物就裝滿了一百多輛車。
陶謙派遣都尉張闿帶領(lǐng)騎兵二百護送。張闿在泰山郡華縣、費縣之間,因財起意,殺死了曹嵩,洗劫了他的財物,然后逃亡淮南。
于是,曹操遷罪于陶謙,起兵討伐。
這事具體的情節(jié)存在爭議,但從陶謙的為人來看,是個貪婪之人,這是有大量史料記載的,這里就不展開細說了。
諸侯爭霸,需要財力支撐,對于如此大量的財物,很難以做到淡定。
不管咋樣,畢竟曹操的老父親是被陶謙的人殺死的。曹操是性情之人,豈能咽得下這口氣。更何況在漢末是以忠孝治理天下,不報殺父之仇,曹操如何信服天下?
曹操為此殺戮過重,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孫盛對此評價道:
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軌;罪謙之由,而殘其屬部,過矣。
曹操替父報仇這是自古以來的套路,討伐陶謙就行了,但殘酷地殺害陶謙的部屬,禍及百姓,也就有些過了。
孫盛的評價是中肯的,陳宮以此為借口反叛曹操,是個理由,但絕非唯一的原因。
第二,陳宮以曹操殺害邊讓為由,背叛曹操。
邊讓(?--193年?),字文禮,東漢末年名士,兗州陳留郡浚儀縣人。
邊讓是當時的名士,也喜好發(fā)表一些奇談怪論,在地方上有些名氣。
曹操入主兗州,邊讓對其很不感冒,說了一些閹黨宦官之后之類的話。曹操大怒,就授意屬下把邊讓等人殺死了。
這在正史《三國志》、《后漢書》、《資治通鑒》等是有記載的,這里就不多說了。
但一些史學家認為,陳宮與邊讓等人是好基友,為此背叛了曹操。
不過,也有許多史家認為于此沒有關(guān)系。
第三,陳宮不是忠義之人,背叛曹操純粹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羅貫中先生為了褒劉貶曹,塑造陳宮是一個正面的形象,但這與史實嚴重不符。
在另一個問題中,這一點豹眼做過詳細說明,這里也不啰嗦了,僅僅簡單說一下觀點。
陳宮與曹操的過節(jié),很難說的清楚。因為把曹操看作是梟雄奸賊的話,反叛曹操就是正面的英雄形象。
但陳宮反叛曹操卻追隨了呂布,呂布又是一個啥貨色呢?殺丁原投靠董卓,又殺董卓投靠王允,被曹操擊敗投靠劉備,又霸占了劉備的徐州。
這樣反復無常的人,陳宮去投靠他,除了利益,沒有別的解釋。
更有意思的是,呂布部下郝萌叛亂,抖露出來陳宮也是同盟這個驚天秘案。
而且,郝萌叛亂是要投靠袁術(shù)。袁術(shù)已經(jīng)稱帝,是漢朝廷的叛逆者,陳宮居然參與到了這一叛亂中。
這足以說明陳宮就是見利忘義的小人,別無分店。
豹眼多次說過,羅貫中弄巧成拙,其中陳宮這個橋段就是典型的一列。
要打擊曹操,你是用說得過去的史料來說事哦。弄一個陳宮出來,反倒是讓人感覺曹操很英雄,而陳宮就是純粹的小人。
第四,曹操勸說陳宮投降。
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曹操俘獲后,曹操希望陳宮能夠投降。
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愛惜他的才能,二是利用陳宮一事,顯示自己胸襟寬廣,不計前嫌的氣度。
但陳宮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估計將來曹操不會給他好果子吃,也就選擇了拒不投降。
在豹眼看來,陳宮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但做人實在是不足稱道。
不過,陳宮最后以死給自己留下了一點顏面,也算是有些氣節(jié)的。至少說明陳宮還沒有完全成為一個不要臉的人,這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