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充分地暴露了資本主義在它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階段的極端貪婪和兇殘!
中國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的慘敗,以及隨之而來的《馬關條約》的簽訂,使西方列強欣喜若狂,他們宣稱“第二次發(fā)現(xiàn)”了中國,即發(fā)現(xiàn)清政府的極端腐敗無能,發(fā)現(xiàn)中國是個垂危的“遠東病夫”,是塊可供他們任意宰割的肥肉。
西方輿論界率先喊出了帝國主義者的心聲。俄國資產階級喉舌《新聞報》鼓吹抓住“大好時機”,“干凈利落地解決中國問題,由歐洲有關的幾個主要國家加以瓜分”。《字林西報》總主筆立德祿叫囂,“中國應該被瓜分,如果它不能管理自己,那么有人能夠并且愿意管理它”。《泰晤士報》記者吉爾樂勸告英國立即拋棄聯(lián)華制俄的想法,他說,中國現(xiàn)在“如此一籌莫展,以致隨時可能成為大國手中的玩偶”,它的內部如此“衰敗,在遇到外來的第一個壓力時,就必然立即出現(xiàn)全面、徹底的崩潰”。因此,英國無須“對一個幸存下來的帝國純粹名義上的獨立和完整表示關心”。
毫不掩飾地叫嚷瓜分一個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狂妄地拋出把四億人口的大國變成西方列強手中的玩偶,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在它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階段的極端貪婪和兇殘。列寧還曾指出,在帝國主義階段,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金融資本成了決定各大國內外政策的支配勢力,從而列強爭奪世界霸權、分割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斗爭空前高漲起來。
帝國主義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所作所為,完全證實了列寧對帝國主義的論斷的正確。他們乘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失敗之危,落井下石。或采用武力和武力威脅,強占中國領土;或運用輸出金融資本的手段,獲取高額利潤,并在借款時附帶政治條件,加強對中國的控制;或掠奪中國路權、礦權,操縱中國經濟命脈;或挑撥中國的民族關系,分裂中國。
一時間,帝國主義像一群餓狼撲向中國,掀起一股肢解和瓜分中國的狂潮。神州大地一時濁浪翻滾,陰霾滿天,一場亡國滅種的大禍向中國人民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