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古代的科技沒那么發(fā)達,制作流程是非常艱辛困難,南妃寶寶都為他們心疼了,像故宮博物院玉器館有《制玉圖》一套,是清光緒十七年李澄淵所繪《玉作圖》,共 12 副,大家可想而知的,看完之后玩友們就知道這里面到底花費了多少的心血。
一、搗沙和研漿
在這圖里,站著的玉工用手拿著杵,一下一下的用杵去搗,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細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個好像炒菜鍋樣的大篩子,篩子的底有細洞,可以讓細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篩子中,這樣就可以把石沙按照顆粒大小分類。
二、開玉
還沒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頭。開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別的石頭削掉。
在這張圖里,有兩個玉工,坐在大樹下的凳子上,兩人之間用木架架起了一個大玉璞。他們個拿著「大法條鋸」的一端,你來我往的拉著這個條鋸。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條鋼絲。
三、扎碢
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塊或方條,經(jīng)過設計、畫樣后,大片裁去多余玉 料使玉器粗具雛形。 玉工坐在「旋車」前,旋車上架著的工具,結構頗復雜。這組工具適用長木棍(又叫木軸)的一端,裝上圓形的鋼盤,這個鋼盤就叫做「扎鍋」。
鋼盤的周緣很薄,像刀口一樣非常鋒利。木軸上纏繞著兩根繩子,繩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這兩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時候,玉工的兩只腳輪流踏著登板,靠麻繩牽動木軸旋轉。玉工用左手托拿著玉料,抵住正在旋轉的鋼盤的刃邊。桌子的一端放著一個盛了水和紅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澆在玉料上。堅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轉而鋒利的扎邊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塊或方條。
四、沖碢
利用「沖碢」這種工具,把方塊或方條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轉角部份,「沖」成圓這個步驟也是坐在旋車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繞著厚鋼圈(又叫做沖碢),配著和了水的紅沙,慢慢沖去玉塊上的方角。經(jīng)過這個步驟,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碢
利用「磨碢」這種工具來磨細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鍋」有些相似。但扎鍋是薄而銳利的,而磨鍋厚約二、三分(大約0.6到0.9公分)?梢园延竦谋砻婺サ眉毮仯l(fā)出溫潤的光澤。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內(nèi)部。首先,用鋼卷筒旋進玉器的中央,經(jīng)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經(jīng)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會出現(xiàn)一根圓柱,稱作「玉梃」。
此時就得由最富經(jīng)驗的老師傅振錘取出玉梃,因為如果力道不對,不是玉梃取不出來;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著,再以彎形的扁狀的錐頭慢慢琢磨,掏空玉器的內(nèi)膛。
七. 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軋碢,又稱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紋。 不同的軋碢形式會留下不同的線條。例如,中厚緣銳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線條,往往端較窄淺,中段較寬深。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器的線條就有這種情形,因此有人推測,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已經(jīng)過開始使用碢具琢碾玉器。 現(xiàn)代玉器上花,是以類似牙醫(yī)所使用的鉆針。馬達帶動并配合活動的軟管,因此移動相當靈活、隨意。
八、打鉆
這是對于一些要雕琢鏤空花紋的玉器,所做的一個重要步驟。打鉆的工具主要是彎弓和軋桿,軋桿底端鑲有金鋼鉆。
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著玉器,抵在軋 桿下端傭金鋼鉆的下面,右手來回拉動彎弓,彎弓會帶動軋桿一來一回的旋轉,桿尖所嵌的金剛鉆就可以把玉鉆出一個圓洞了。 戰(zhàn)國至西漢的玉工,便十分擅于利用鉆圓洞的技法,營造線條回旋轉折處流利飽滿的效果。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鏤空花紋,以「搜弓」為主要的工具。操作的時候,先把搜弓上的鋼絲解開一端,穿透這個圓洞,再綁好。玉工的右手握著搜弓,一來一回拉動著,鋼絲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按照玉片上畫的線條來切割了。
因為一般書寫作畫的墨汁,是會被墨水沖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來勾畫出要透雕的圖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鋼絲在玉片上來回割鋸時,圖案仍是清清楚楚的不會被水洗掉的。 距今五千三至四千二百年的良渚文化,已出現(xiàn)以拉線透花的玉器,發(fā)展至清代鏤雕玉器薄而細,達到技法的巔峰。
十、打眼
這是專門對付像鼻煙壺、扳指、煙袋嘴之類的小見而又有固定形狀的玉器,要鉆孔時所用的特殊技巧。
因為這類玉器太小了,不方便用手拿著打鉆,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裝了水,上面安裝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形狀就和要鉆孔眼的小玉器,形狀相同。不同形狀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形狀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鐵盅」,右手拉著「繃弓」,一來一回的帶動鐵盅反復旋轉,鐵盅下端所嵌的金剛鉆,就會在玉器上鉆出洞來。 技法逐漸提升后,桯鉆與管鉆取而代之。穿孔如是兩面對穿,則常有接頭不整的痕跡。
十一、木碢圖
木碢是磨光的碢,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細的磨光。
這時使用的工具結構是登板連系著木軸,帶動一個圓形的轉盤,而這步驟用的圓盤,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較低,又稱「浸水黃寶料」,大約是石英沙(七度)來細細磨光。
十二、皮碢圖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拋光上亮用,具體呈現(xiàn)玉色。
古時的砣碾不象用砂輪那樣可隨心所欲。觀察比較各時代的做工,其實碾玉之法,源自遠古人對石器的加工經(jīng)驗的長期積累,原始水凳的應用開始了砣碾玉器。
用砣加帶水的解玉砂來碾玉,其難度超乎想象.你其實根本看不見要砣的位置,全憑手感,靠不上碾不到.稍大力靠則可能損壞砣輪或令它停下。這種技法至少需要特別的對手/臂甚至全身的控制要領和長期的專門訓練,才可能初步具備。
而其中高超的部分,一旦失傳,也是不可再生的,如良渚的繁密刀法漢工游絲描漢八刀等。所以漢代以前的谷紋蒲紋起墻一面坡雙勾之類的,都為后世工匠所不能及。
如我們甚至是見不到宋元至清代的器物上能有起墻的,凡有起墻,如非戰(zhàn)國漢代的必是現(xiàn)代仿品。論功力,紅山文化和良渚玉器時的應用達至高峰,漢工只是繼承而已,其間的區(qū)別在于,史前的為石砣,夏商周銅砣,戰(zhàn)國漢代鐵砣,表現(xiàn)在史前器物上是玉工雄渾的功力,漢器上則顯格外犀利流暢,尤其在和田玉的質地上能表現(xiàn)的更為完美。
這種絕世技藝中最高超的部分當然是漢代之前的,不見得漢代以后工匠就差出許多,可能還是精神和心態(tài)變化,失去了上古玉工對神靈的崇拜.有學者將漢以前的玉器時代稱為巫神玉時代和王玉時代,這是相當正確的。自唐以下,玉器明顯民俗化,上古神秘的無窮魅力蕩然無存。
自漢以后,玉工的功力成下降趨勢,雖有說唐宋工,碾法如刻,無隙敗矩,工致極矣,但游絲描的功力已不復存在,明末時,或有陸子剛技法超卓,也無非,工致牟古,而尚無定論,清工的功力已于明工有別,只是在乾隆年間不惜工本精益求精而已,當然其中的區(qū)別,早中晚末都是能作出分辨的。
漢工游絲描當然并不見得高超過良渚之密集刀法,而漢工或者說所有古時玉工的技法和功力必源自遠古玉工的世代傳承,這種傳承至民國走向了終結,五0后被機器工所取代。
古人治玉的技法,在比較任何古代手工技藝可說是難度最高的。這種技藝自五十年代失傳后,已經(jīng)是一種無法再恢復的絕代技藝。
任何一件真古玉都包含著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同時,現(xiàn)代機器工是不可能完全模仿出手工的,這就成為我們辨識器物真贗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所謂失傳的就是指的砣加解玉砂的傳統(tǒng)技法,如圖所示。再重復一次,這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絕世技藝。 也許可以舉簡單的區(qū)別例子:想要在玉上面簡單鉆個孔,如用現(xiàn)代金剛砂輪,你幾乎可以不用學習,在數(shù)分鐘給鉆出來,而給你木或銅或鐵的小棒加解玉砂來鉆,不借助水凳,只怕你十天半個月連位置都定不住。
或者你的毛筆字現(xiàn)在還不行,但從此往后你拜了名師,肯苦練十年數(shù)十年,大概就算成不了大師,應該差不了多遠。
而你若想學手工碾玉,一是無師可拜,二是即便你有能力集合數(shù)百人一起干,模仿古法,練到你孫子輩,也不可能雕出個像樣的來,大概連砣輪都還整不好。其間的區(qū)別可想而知。有心人不妨試試。
于是:可以廣義的說:凡是手工跎碾制作的玉器,才能稱做古"玉器"。也是古代玉文化的開始和終結.也就是說:
1、原始打擊類制作的玉石制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玉器,只有采用砣碾技法的才是,包括最簡單的切割和鉆孔.如興隆洼出土的玉玦.
2、手工砣機碾玉的技法在五十年代末已經(jīng)失傳,不可能再恢復,成為絕代技藝,可視為古代玉文化的終結。
3、只有(任何)手工碾制的玉器也才稱為古玉器。這是新舊兩類玉器的根本分別,以上為玉器加工全圖,跟翡翠一樣,只是翡翠更難于加工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