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們推崇的是三國時代的英雄們,而不是亂世,任何亂世都不值得推崇。

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三國?

第一:羅貫中要記首功。

大家都知道,陳壽寫的《三國志》,惜字如金,能用一個字說清楚,絕不用第二個字。

比如:劉備聽完《隆中對》,就只說了一個「善」字,就足夠了,無須多言,好就是好,同意就是同意。

而在《三國演義》中,則如此記載:

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

意思是,你可真牛,然后我又顧忌這,顧及那,怎么辦呢?

將一個「善」豐富如此,怎能讓人不印象深刻

又比如:正史中明明是孫堅斬的華雄。《三國志·孫破虜討逆?zhèn)鳌分杏涊d:

孫堅復相收兵,合戰(zhàn)于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在《三國演義》中卻要將華雄之死,費勁筆墨記在關(guān)羽的頭上,為了「神話關(guān)羽」服務(wù),讓「溫酒斬華雄」成為三國里的名場面,不惜歪曲史詩,就是為了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對三國英雄故事產(chǎn)生興趣。

中國的傳統(tǒng)歷來都是「文以載道」。

得不到大眾認可的書,寫得再真實又能讓多少人記得,又何以流傳千年?

而羅貫中筆下的那一個個鮮活的三國英雄,一件件驚人的三國事跡,卻可以做到家譽戶曉。

這也讓三國龍?zhí)兹宋镏T如「華雄」、「文丑」之輩的知名度都能遠在慕容恪、韋孝寬,這些歷史上真正的名將之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羅貫中并非不懂歷史,而是把歷史當作材料,細心裁剪出絕妙的文章,讓三國變得更熱血,更人性化,無論是千里走單騎的關(guān)羽、七進七出的趙云、草船借箭的孔明都讓人們在茶余飯后多了談?wù)撝Y。

所以說,人們對于三國歷史的推崇,羅貫中當記首功。

其二:就是那個時代的英雄給人帶來的力量。

因為那是一個年紀輕輕,就有機會可以干出大事的年代,也是年紀輕輕就可能會丟掉性命的時代,三國里的人物,一個個都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有人生于那個時代,想要終結(jié)亂世,比如劉備;

有人生于那個時代,只是想存活下去,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比如賈詡;

沉浮于亂世之中,看著那一個個力求恢復天下秩序的逆行者們,如何能不讓人心向往之?

魏有文若企圖恢復東漢昌平,孟德幻想大漢征西輝煌;

蜀有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玄德奮大漢四百年余烈。

明明最終都是失敗者,卻總是悲壯前行,從不自哀自怨。

人們推崇三國,并非是喜愛死亡和戰(zhàn)亂,而是感懷那些在洪流中逆行的理想主義最后的余暉。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雄渾厚重的兩漢,從此不再。

人命不如狗或者是人類歷史的常態(tài),但無法掩蓋人類那些耀眼天才和英雄的光芒,也不能否認所有個體努力生存全力嘗試的歷史真相。

最佳貢獻者
2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三國時期的復雜亂世中,得到很多的人生啟發(fā)。

不破不立,亂世群龍無首,激烈的斗爭和斡旋充滿生命力的魅力。

當生活平靜如水,就渴望看點傳奇的,三國亂世中奇才輩出,各路英雄,各種奇聞奇事,都是好談資。

三國時代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非常有研究價值。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領(lǐng)域發(fā)生巨變。

文化方面變?yōu)槌缟欣锨f思想。最突出的思想為玄學,其基本教義為《老子》、《莊子》和《周易》,合稱三玄,認為萬物生于無。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賢"。

3

宣傳的有水平,一本三國演義讓三國這個概念印在無數(shù)人心頭,一提三國首先想到里面的無數(shù)英雄典故,奇謀妙計,往往忽略了背景下的黑暗

4

一部分是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在亂世中能建功立業(yè),可惜很多人都意識不到,我們只是草芥,在三國里飯都吃不上,哪怕是劉備,老師也是盧植,難聽的不說了。

但話說回來,凡是分兩面看,另一部分人也只是單純在討論那些英雄而已,這就像我說國外怎么怎么,你跟我說國內(nèi)房價,完全是兩碼事,不要硬扛,三國人命不如狗,那我們也反對不是嘛。

5

因為人們想要成為的是那個時代逐鹿天下的英雄,而不是茍且偷生的百姓。

與其說是推崇備至倒不如說大部分喜歡那段歷史的人都是講自己代入進那些領(lǐng)袖或者武將亦或者謀士的身份,而不是百姓。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