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推崇的是三國時代的英雄們,而不是亂世,任何亂世都不值得推崇。
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三國?
第一:羅貫中要記首功。
大家都知道,陳壽寫的《三國志》,惜字如金,能用一個字說清楚,絕不用第二個字。
比如:劉備聽完《隆中對》,就只說了一個「善」字,就足夠了,無須多言,好就是好,同意就是同意。
而在《三國演義》中,則如此記載:
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
意思是,你可真牛,然后我又顧忌這,顧及那,怎么辦呢?
將一個「善」豐富如此,怎能讓人不印象深刻。
又比如:正史中明明是孫堅斬的華雄。《三國志·孫破虜討逆?zhèn)鳌分杏涊d:
孫堅復相收兵,合戰(zhàn)于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在《三國演義》中卻要將華雄之死,費勁筆墨記在關(guān)羽的頭上,為了「神話關(guān)羽」服務(wù),讓「溫酒斬華雄」成為三國里的名場面,不惜歪曲史詩,就是為了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對三國英雄故事產(chǎn)生興趣。
中國的傳統(tǒng)歷來都是「文以載道」。
得不到大眾認可的書,寫得再真實又能讓多少人記得,又何以流傳千年?
而羅貫中筆下的那一個個鮮活的三國英雄,一件件驚人的三國事跡,卻可以做到家譽戶曉。
這也讓三國龍?zhí)兹宋镏T如「華雄」、「文丑」之輩的知名度都能遠在慕容恪、韋孝寬,這些歷史上真正的名將之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羅貫中并非不懂歷史,而是把歷史當作材料,細心裁剪出絕妙的文章,讓三國變得更熱血,更人性化,無論是千里走單騎的關(guān)羽、七進七出的趙云、草船借箭的孔明都讓人們在茶余飯后多了談?wù)撝Y。
所以說,人們對于三國歷史的推崇,羅貫中當記首功。
其二:就是那個時代的英雄給人帶來的力量。
因為那是一個年紀輕輕,就有機會可以干出大事的年代,也是年紀輕輕就可能會丟掉性命的時代,三國里的人物,一個個都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有人生于那個時代,想要終結(jié)亂世,比如劉備;
有人生于那個時代,只是想存活下去,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比如賈詡;
沉浮于亂世之中,看著那一個個力求恢復天下秩序的「逆行者們」,如何能不讓人心向往之?
魏有文若企圖恢復東漢昌平,孟德幻想大漢征西輝煌;
蜀有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玄德奮大漢四百年余烈。
明明最終都是失敗者,卻總是悲壯前行,從不自哀自怨。
人們推崇三國,并非是喜愛死亡和戰(zhàn)亂,而是感懷那些在洪流中逆行的理想主義最后的余暉。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雄渾厚重的兩漢,從此不再。
人命不如狗或者是人類歷史的常態(tài),但無法掩蓋人類那些耀眼天才和英雄的光芒,也不能否認所有個體努力生存全力嘗試的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