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262年,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殘酷戰(zhàn)爭中,秦趙兩軍對峙于長平。長平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高平縣西北, 是黃土高原上一個極其常見的深溝險壑,據說該地東西南北各60步,地勢陡峭、奇崛、逼仄,當地人稱它省冤谷。

長平是史上有名的古戰(zhàn)場。當時,趙國宿將廉頗面對如狼似虎的強大秦軍,采取堅壁清野、筑城堅守 、耗其銳氣的策略,決不輕易出戰(zhàn),兩軍相持了三年之久,不分勝負。秦軍畢竟勞師遠征,時間一久,漸感不支。趙襄文王死后,昏昧的趙孝文王賢愚不分,竟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他將有勇有謀的老將廉頗撤職召回,命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接替他的統帥之位。

年輕的趙括來到長平,他撤換了廉頗手下的全部將領,并一改廉頗制定的以守為攻之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針,他下令趙軍全線出擊,主動對秦軍發(fā)起進攻。

寨門大開,趙軍如潮水般涌出。蟄伏已久,將士渴戰(zhàn),戰(zhàn)馬嘶鳴,步卒們吶喊著跟在戰(zhàn)車的后面爭先恐后地沖向敵陣。趙括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與狂喜:親自指揮作戰(zhàn)、上陣殺敵的夢想終于實現了!自己多年閉門刻苦精研兵法,今日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激情四溢,抖擻精神,指揮數十萬趙軍排山倒海般向秦軍的陣地掩殺過去。面對趙軍的洶涌攻勢,秦軍猝不及防下似乎有些抵擋不住,陣腳有些松動。

不幸的是,不諳敵我態(tài)勢、缺乏實戰(zhàn)經驗的趙括此刻所面對的對手是一位實力強勁且征戰(zhàn)經驗豐富的狠角色 , 他就是身經百戰(zhàn)且從無敗績、有“殺神”、“武圣”之稱的秦國名將白起。白起對廉頗的堅守不戰(zhàn)毫無辦法,他要的就是趙軍這種傾巢而出、不顧后果的戰(zhàn)法。果然,秦軍拼死頂住了趙軍的第一波攻勢 ,穩(wěn)住陣腳后不再退卻,他們頑強地憑借垛墻與盾牌的遮掩,用飛蝗般的滾木矢石給正在進攻的趙軍以迎頭痛擊。

趙軍如浪潮般一波波攻上來,又一次次被擊退,但大家舍生忘死,再次拼命沖上去,抵近秦軍垛墻后向上投擲火把、猛烈射箭,一部分勇敢敏捷的趙卒在盾牌的遮蔽下用利斧猛砍木柵、寨門,并架起云梯向上攀爬;秦軍則推倒云梯,箭如雨下,并砸下擂石、潑灑熱油,使成隊進攻的趙卒粉身碎骨或肢殘頭破,不多時,城柵下便血流如注,尸如山積。

趙括見己方仰攻失利且損失慘重,被迫下令退軍。但是,為時已晚,回撤趙軍已被秦軍偏師截斷了退路。

這一切,都是秦“武安君”白起布下的一個圈套。

原來,正面秦軍是佯裝敗退引誘趙軍進攻。當趙括督促趙軍不管不顧地大舉輕進時,一支秦軍神不知鬼不覺包抄并切斷了趙軍的退路,使其首尾不能相顧;白起還布置另一支秦軍攻破了趙軍的大本營,一舉端掉了趙括的指揮部,使傾巢而出的趙軍失去了依托,已無路可退 。而另一路秦軍則奉命截擊趙軍潰退之師 。這一切,身為趙軍統帥的趙括事先都未曾料到。

趙軍潰卒與秦軍伏兵攪在一起,一時間,車錯轂兮短兵接,雙方盾牌撞擊,戈矛交錯,刀斧鏗響,人喊馬嘶,合奏出了一曲驚天動地的悲愴戰(zhàn)歌。趙括如一頭暴怒的雄獅在敵陣中左沖右突,他揮舞長槍凌厲地刺向敵人,不少秦卒成了他的矛下之鬼,然而勇悍無畏的他無法阻擋秦軍虎狼之師的犀利進攻,更無法阻止已兵敗如山倒、忙于逃命之趙軍士卒如退潮似的大潰退。他被趙軍潰卒們裹挾著,身不由己地且戰(zhàn)且走,當驚魂未定的敗軍們好不容易立住腳,趙括忙命他們勉強構筑起一座簡陋的防守壁壘時,準備負隅頑抗的趙軍已被洶涌追至的秦軍里三層、外三層圍得像鐵桶一般了。

史載,數十萬趙軍被秦軍整整圍困了46天。外無援兵,內無糧草,所有的堅持與抵抗都變得毫無意義。大批趙軍士兵被餓死,劫余的戰(zhàn)馬大都被殺食,趙營附近的樹皮、草根基本都被餓的兩眼發(fā)綠的士兵們啃光吃盡,最后竟發(fā)生了士卒相殺吃人肉的慘劇。

秦軍圍而不打,趙軍困守死城,進退無路。又是一個慘淡的黎明。趙括佇立高坡上,望著長平尸橫遍野的溝溝坎坎,耳邊幻聽般地響起父親趙奢那沉痛而略帶責備的聲音 :“戰(zhàn)爭是攸關國之命運、軍隊生死之大事,而你(括)卻以為輕而易舉,你如此輕率,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趙奢是與廉頗齊名的趙軍驍將,他曾率軍以少勝多,擊退大舉入侵的秦軍,被惠文王攫為上卿。有父如此,自己卻盲目驕傲自大,不聽其勸,真追悔莫及!望著漫山遍野的趙軍尸骸,趙括突然悟到父親話中的深意與隱憂,這些人的死都是因為自己決策失誤造成的,想到這,一種痛徹心扉的顫栗與懊悔之感讓他的雙膝微微發(fā)抖。

趙括痛定思痛,狠下決定:必須不顧一切突出重圍!

他把數十萬趙軍分為四路,輪番反攻,想殺出條血路,沖出個黎明,誰料全被秦軍擋了回來。最后他孤注一擲,親率一部分精銳虎賁,疾風暴雨般沖向秦軍。趙括確實悍勇,只見他用戈矛左劈右刺,阻擋他的秦軍幾乎都被他殺得人仰馬翻,被迫讓開了一條通道,眼看就要沖出一個缺口來, 不料突然從敵陣中射出兩箭,一箭射中了他的坐騎,一箭射中了他的臂膀。那戰(zhàn)馬負痛直立嘶吼,一下把中箭的趙括給甩了下來。恰在此時,又一疾如流星的利箭飛來,正中趙括的后背。身形雄健的趙括被秦將射中后心,如大山傾塌般緩緩倒下。激烈搏殺的戰(zhàn)斗喧囂聲似乎突然停止了,萬眾廝拼的沙場上一片瘆人的寂靜,無邊的寂靜······垂死的趙括絕望地睜大無神而空洞的雙眼,似乎在想:自己過去飽讀兵書,自詡胸藏百萬甲兵,能料敵如神,卻為何沒有讀過這些因主帥指揮失誤而導致的慘烈戰(zhàn)爭后果呢?

趙括在拼死突圍時戰(zhàn)死 ,趙軍群龍無首 ,只好全體投降秦軍,作了俘虜。滅絕人性的秦將白起除放回240名未成年士兵外,將其余40萬趙軍俘虜全部活埋(坑殺)在省冤谷中。

原創(chuàng)作品 歡迎探討 不喜勿噴 轉載請注明出處 嚴禁剽竊

插圖源自網絡

最佳貢獻者
2

首先這涉及到一個軍事問題,被包圍的部隊如何突圍,這在古今中外都是難題,哪怕被圍的是精銳的主力,哪怕被圍的部隊人數要高于包圍它的部隊人數,能在運動戰(zhàn)中包圍殲滅敵方是每一位軍事將領夢寐以求的。

備受西方人推崇的坎尼之戰(zhàn),是由迦太基著名將領漢尼拔指揮的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反客為主的戰(zhàn)役,簡單說一下,就是戰(zhàn)役初期先用優(yōu)勢騎兵追擊羅馬的側翼騎兵,在羅馬方陣以窄正面突擊迦太基陣型時,以凸型陣應敵,在交戰(zhàn)中,凸型陣慢慢轉變?yōu)榘夹侮,側翼慢慢壓上,三面包圍羅馬大軍,最后由擊潰了羅馬騎兵的迦太基騎兵完成四面包圍,羅馬軍隊有八萬人,迦太基只有三萬,還是勞師遠征,但是在羅馬主力被包圍后,陣型被慢慢壓縮,士兵擁擠成一團,疲憊不堪,要應付四面的敵人,組織失靈,只有慢慢被屠殺殆盡,坎尼就此成為包圍戰(zhàn)代名詞,千載之后的二戰(zhàn)蘇德戰(zhàn)場,包圍殲滅了蘇軍強大的西南方面軍的德軍將領驚呼他們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經典的坎尼。

在長平戰(zhàn)場上被包圍的趙軍形勢更加惡劣,首先是被秦軍誘惑引出,輕易離開陣地,在撞上了秦軍無懈可擊的工事之后,再想撤退,發(fā)現后路被切斷,即便發(fā)起突圍,即使人數再多,在單位面積上能夠接敵和火力投射的數量也是有限的,(玩過鋼鐵雄心的朋友應該知道),何況秦軍高壁深壘早有準備,初期突圍不成,糧餉斷絕,缺少水源,弓箭兵器補給不上,拖得越久越陷入了萬丈深淵,秦軍只需要以逸待勞,等你流盡最后一滴血,最后主將趙括也是突圍戰(zhàn)中被射殺,趙軍群龍無首只能投降。

長平之戰(zhàn)是戰(zhàn)國后期的一場總體戰(zhàn),不僅戰(zhàn)場爭鋒,主要也涉及兩國的綜合實力,是秦趙兩國拼勁全力的國運對賭之戰(zhàn),秦國動員了15歲以上男子,往前線運送了大量糧草,趙國糧草不濟,不能采取持久對戰(zhàn),妄圖速戰(zhàn)速決,最終遭到慘敗,戰(zhàn)爭永遠是政治的延續(xù)。

3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ea40004c2c52d0f838a\

4

首先古代戰(zhàn)場上,戰(zhàn)爭勝敗從來不是靠拼人數的,十萬大軍如果素質整體偏下等,戰(zhàn)場的調度以及戰(zhàn)士對命令的執(zhí)行程度等等任何一方面的失誤都會嚴重影響戰(zhàn)爭結果。更何況當時趙國很多都是臨時征召。此外,從整個戰(zhàn)局來講,之前的長時間的兩軍對峙,拖垮了趙軍。至于廉頗在時為什么要選擇防御而不是主動出擊,也是有更實際的戰(zhàn)略部署原因的。

秦趙兩國開戰(zhàn)后短短3個月內,趙軍遭遇了一連串失敗,丟失兩道防線,折損“一將六尉”。對于這時的趙國而言,和平的希望已不存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趙國遣使赴秦媾和,但以失敗而告終),其在軍事上有3種選擇:主動攻擊、自行撤軍、持久防御。而戰(zhàn)場的現實已經證明趙軍野戰(zhàn)不是秦軍對手。而自行撤軍,將大軍撤回太行山以東,且不說以新敗之師如何抵御居高臨下而來的秦軍,秦軍更可以揮兵北上,控制呂梁山與太行山上的險徑要塞,截斷邯鄲與代郡、雁門郡、云中郡等北部地區(qū)的聯系,將包括趙國起家的晉陽(太原)在內的太行山以西的大片領土全部并吞。

更重要的是,敵前撤退這樣高難度的軍事行動極度危險,當時臨時征召的軍隊,雖然數量龐大,但組織度很低,敵前后退極易導致軍心渙散、陣形混亂,一旦敵乘勢追殺,將一敗不可收拾,甚至全軍覆滅,日后王翦趁項燕率兵東移突襲大破楚軍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廉頗選擇堅壁清野,堅守不出的策略實屬必然。然而,兩軍相持,實際比拼的也是雙方的后勤能力。然而長期的重兵對峙給后勤帶來的壓力竟然成為壓垮趙國的最后一根稻草。

5

大軍團的突圍,不是簡單的一擁而上,用人命填就可以了。長平之戰(zhàn)初期,趙軍統帥廉頗立足于堅守和消耗遠道而來的秦軍,所以在武器、軍械的配備上是以防御性武器為主,缺乏大規(guī)模野戰(zhàn)的準備,但沒想到的是國力反而被秦軍消耗一空。

比及換帥后,趙括倉促出擊失利,出戰(zhàn)的部隊和營壘之間的聯系又被切斷,軍械糧草缺乏,實際上已經不具備大規(guī)模野戰(zhàn)和打破封鎖線的攻堅能力,只能被動的防御。

當時的趙括應該是期待營壘剩余的軍隊以及趙王會派兵來支援,從而里應外合擊破秦軍,但可惜未能如愿。分析原因可能有三個方面,一是北面長城一線牽扯了趙國相當一部分軍力,無法集中力量對秦。二是趙國派出的援軍無法攻破秦軍的封鎖線,畢竟當時的秦國也是征發(fā)了全國15歲以上的青壯傾國而戰(zhàn),兵力占優(yōu)勢。三是廉頗為趙國宿將,門生故吏遍布全軍,趙括取代廉頗的位置后,必然導致這些將領的不滿,在救援過程中出工不出力。甚至出征軍中有將領在攻打秦軍防線時,不想趙括立功從而消極怠工。

從戰(zhàn)術層面考慮,秦弩的射程和殺傷力為七國之首,在長平之戰(zhàn)中派出的封鎖部隊肯定也配置了大量的弩,再配合簡單的工事,足以阻擋數倍于己的敵軍。按照歷史資料,秦軍派出了兩只先頭部隊,兩萬五千步兵和五千騎兵在趙出征部隊后面設置了兩道封鎖線。

從地理上分析,長平地區(qū)為丘陵地帶,少平地,且河道縱橫,利于防守而不利于大規(guī)模的野戰(zhàn)。可以得出結論,秦軍封鎖部隊插入趙軍后方后,必定是憑險而守,修筑工事,才導致趙軍短期內無法突破封鎖線,被迫固守待援。

實戰(zhàn)中,一方人數超過萬人,就不能簡單的以人數來分析雙方的勝敗。而應該從人員素質、武器配備、戰(zhàn)術配合、后勤補給綜合考慮,但可惜的是,趙括軍每項都不占優(yōu)勢。即使十幾萬軍隊攻擊包圍圈的一點,由于地勢的因素趙軍無法全部展開,同時要保護輜重,要防御秦軍從背后攻擊,只能將部隊分為幾個集群,從而失去人數上的優(yōu)勢?梢韵胂螅w軍前衛(wèi)部隊也會因缺少器械而在弩陣連綿不絕的攻擊下死傷慘重,后衛(wèi)部隊因將帥不和而無死戰(zhàn)信念,導致潰退或投降,進而全軍被四面圍攻直至崩潰。

6

十萬趙軍被包圍在一個圈里,原則上至少需要十萬以上的秦軍才能實現繞一周,而且很容易在布局上出現薄弱環(huán)節(jié),趙軍如果找準突破點應該不難突圍,至少不能全部突圍成功也不至于全軍覆沒,而且突圍行動也肯定會對秦軍造成幾戶同等的傷害,畢竟當時還是冷兵器時代。

問題就出在主將身上。首先,被圍之初,主將趙括沒有認清形勢,沒有做出明確戰(zhàn)略方向。剛被包圍時,趙軍不可避免會陷入恐慌迷茫之中,但戰(zhàn)斗力仍然很強,趙括如果抓住趙軍急于突圍的心理,找準突破口,做好犧牲一部分保全大部分的心理準備,持續(xù)突圍,以數十萬兵力持續(xù)攻擊秦軍一個點,成功幾率還是很大的。而實際上趙括的做法卻是沒有調動全軍進行集中突擊,而是對四面進行了試探性突圍,以少量部隊去突圍本身就很容易被外圍的秦軍集中周圍軍力打退,根本就是在碰運氣,純屬是對趙軍的自我消耗。其次,沒有考慮清楚當時趙國的國力,抱有依靠外部救援的幻想。長平趙軍幾乎已經是趙國全部精銳所在,而其他地方的兵力還要防御周邊,趙國用于救援的軍隊要遠遠少于長平趙軍,被圍之后等待救援無異于等死,最終結果是糧草耗盡的精銳趙軍一個個變成羸弱殘兵,連跟秦軍對碰的機會都喪失了。

7

實際上,廉頗準備以以逸待勞的方式首先挫殺秦軍的銳勢,然后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然而沒想到秦國召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讓秦國可以直接從水路運糧,其運糧甚至比趙國更快,更暢通。而趙國卻相反,開始并沒想到變成持久戰(zhàn),開戰(zhàn)不久就糧草匱乏,廉頗拖了兩年,導致趙國國內已經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同時將本來善于野戰(zhàn)的趙軍用于防守戰(zhàn),讓秦軍順利包抄趙國后方,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讓趙國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主動權,同時由于趙國外交上的失敗,魏、韓、楚皆畏秦,齊恨趙曾參與樂毅伐齊,燕國與秦國交好,導致趙國陷于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絕地。就是不換趙括,趙國的勝算也很渺茫。都說趙括自大的原因是趙括說過這樣的話,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龁,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笨赡苴w括的母親和趙括都知道勝算不大,特別提醒一下,一定要注意白起,這是出征前安慰趙王的話,要從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出征的時候總不能說一些喪氣的話吧。但是趙括和他母親以經看透了趙國必敗,所以趙括的母親也為他們的家族留了一條后路。其實趙括也是一位猛將,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余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沖擊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圍。趙括親自帥精銳進行最后一次突圍,結果被秦軍射死,最后趙軍軍心大亂全部投降。我說如果趙括不死趙軍沒有可能堅持到援軍的到來。中國古代歷史上還很少有一個元帥打仗的時候被敵軍射殺的事情。就是趙軍被圍的46天也給了秦軍幾大的傷亡。其實長平之戰(zhàn)就是趙王想要速戰(zhàn)速決,臨行前以經授意趙括不要學習廉頗了,因為趙國以經消耗不起了。趙括就是為趙王背的一個大黑鍋。

8

趙括是不可能突圍的。一,趙括當大將,軍中有人不服。因為都是廉頗的部下。沒有建立威信。二,本是軍隊的人就對趙括主動出擊就不滿。因為這些人知道秦國軍隊的威力。但是趙括不知道。三,軍隊剛被圍,軍中不滿的人更不滿。這時趙括就有可能架不住軍隊了。四,本身趙括就沒有親自打過仗。一包圍趙括就六神無主了。紙上談兵在好。在實際是沒有一點半法的。軍隊中不滿的人更不滿趙括了。趙括只有殺死這些人。這樣導致軍隊更亂。五,軍隊包括趙括都是沒有一點辦法。不知道那里是出路;呕挪恢滥懿荒芑,這才是最可怕的。以上幾點加起來,就是趙括不能突然的原因。

9

看到有人洗白趙括,忍不住下水答題。

答主的意見:趙國堅守三年之后,已經國內無糧,如果不主動出擊,肯定坐以待斃,所以主動出擊是上策,這個主張是趙王的意思,因此戰(zhàn)敗趙括為主背鍋,非不能戰(zhàn)。

我的愚見,帶領四五十萬人打仗,在冷兵器時代能被俘虜四十余萬,絕對是將領的無能。

戰(zhàn)爭大家都知道,防守人數可以少,主動攻擊人數就要多了。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這是普遍規(guī)律。我方人數是敵方十倍,就能圍殲敵人;五倍的話就能主動攻擊。長平一戰(zhàn),秦國攻堅,長平不足四十萬守軍,這是事實,并非推測。

說趙國無糧,養(yǎng)不起長平守軍,根據在哪?趙國至少四十萬的常備軍是一定有的,即便不打仗也要用糧食養(yǎng)著。要是連前線的一城之兵都養(yǎng)不起,這可能嗎?說什么堅持下去,趙國無糧之下也會自然潰敗,這個結論顯然不是事實。那樣的話,秦國什么也不用干,只要堅持下去,廉頗自己就餓死了,趙國自己就餓降了。

這個故事你信嗎?

事實是,秦國知道這么堅持下去不是事兒(遠途出國征戰(zhàn)消耗極大),才散布流言,使用了反間計,給趙孝成王說: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啊。于是趙孝成王就高高興興地用趙括換下了廉頗,成全了秦國。

還記得拿破侖的那句話嗎:永遠不要做敵人希望你做的事情。趙孝成王做了敵人希望他做的事情,趙國的悲劇了終于開始了。

至于趙括的才能,有好幾個地方能證明。

1. 秦國散布流言,選了趙括。不是趙孝成王主動選擇了趙括,而是聽到流言之后,按照秦國的布局選擇了趙括。你覺得秦國會給自己找一個比廉頗還牛的對手嗎?從這里看,趙括必然不如廉頗。

2. 那位說趙括常在戰(zhàn)場上給父親趙奢出謀劃策的答主可有史料?請分享下。

兒子是親生的不假,但說常給父親出謀劃策是怎么知道的?或者只是推測,因為我們常說打仗父子兵嘛。

趙奢是趙國名將,討論起兵法竟然比不過兒子,但他還是認為兒子不行,說道: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語出《史記》。

趙奢是名將,自然知道真實的戰(zhàn)場是什么樣子,所以看出了趙括的破綻:輕易言兵。孫子在兵書里反復強調: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和趙奢是都經過實戰(zhàn)的,當然知道其中利害,趙括沒有這種經驗的人覺得打仗沒什么了不起,這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這是名將和父親的見解,真實而貼切。

3. 藺相如評價: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藺相如一代名相,很有能力,他說趙括不行,只知兵書,不知應變,應當不假。

沒人說趙括深通軍事,除了虛偽的對手

后面的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四五十萬人要是帶好了打個旗鼓相當是沒問題的,最次也能退走。結果被俘虜了四十多萬,在冷兵器時代真的是沒法想象。四十萬頭豬一起拼命奔跑讓六十萬人抓,未必都能抓住一半,可以說,最后趙兵是完全放棄抵抗了。

這樣的結果,能說明趙括是有統兵能力的嗎?你讓多多益善的韓信領四十萬人試試。

當然,從大勢來看,趙國從趙惠文王之后就開始衰敗,趙惠文王之后趙孝成王繼位,此時趙國不敵秦國,除了合縱再無辦法,如果單挑,趙國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人說長平之敗不能怪趙括。

但是,這正說明廉頗的固守才是合理的啊。廉頗知道如果出戰(zhàn)自己也不是白起的對手,因為秦兵人多,白起的指揮那是非常的強,他沒有勝算,所以只守不戰(zhàn)。趙王想一戰(zhàn)而勝,這是想法的錯誤,而趙括出兵而戰(zhàn),也說明不知輕重。

如果連戰(zhàn)與不戰(zhàn)都不知道,還能叫名將嗎?由此可見廉頗的名將之名是當之無愧的。

孫子說: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趙括什么都沒明白,輕易出戰(zhàn),這已經錯了。全軍四十萬人被活活圍住,吃不上飯,不能突圍,這絕對是能力問題。孫子說“十則圍之”,那么也可以反著證明,如果敵人圍攻的人數遠遠少于十倍,孫子認為肯定圍不住自己。當時秦兵大概在六十萬,趙兵有四五十萬,連兩倍的比例都沒有,你說要是孫子當主帥,這能被圍住嗎?

所以,戰(zhàn)敗不是問題,但敗成那種慘樣只能歸咎于個人指揮水平太差。

PS:大兵團作戰(zhàn)非?简瀸㈩I。我們的共和國有那么多元帥和將軍,大兵團作戰(zhàn)能力優(yōu)秀的當屬是彭德懷、林彪和粟裕三人,這是一場又一場的大戰(zhàn)歷練出來的。同樣還有很多元帥和將領也身經百戰(zhàn),但依舊不能組織大兵團作戰(zhàn),這又說明了天賦的差異。趙括經歷的戰(zhàn)事太少,大兵團作戰(zhàn)能力肯定極差,即便認為他極有天賦,但遇到白起這種不敗的百戰(zhàn)名將,失敗已屬必然。

10

趙軍后退之路被秦軍切斷后,全軍斷糧,趙括連續(xù)斬殺數名將領并親自領軍沖鋒以突破秦軍防線戰(zhàn)死后趙軍崩潰被滅;白起在趙軍進攻時派一萬精銳堵住其退路,根據兵馬俑陣型分析,秦軍可能采用類似此陣的密集防守隊形,弓弩手構成遠距離第一道防線,近戰(zhàn)則依賴步兵的反復沖殺以擊退趙軍突圍,看遼沈戰(zhàn)役塔山狙擊戰(zhàn)蔣軍同樣未能突破,估計切斷趙軍退路的秦軍戰(zhàn)后也所剩無幾,故長平戰(zhàn)役結束后,秦王果斷終止全面戰(zhàn)斗回國防守!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