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荀子的性惡論,光看稱呼不是很討喜,但是這并不影響它的深刻內(nèi)涵。幾千年來,荀子的性惡論,一直在和孟子的性善論作對比。但是如果細細品味二位先賢的理論內(nèi)核,我們發(fā)現(xiàn),荀子也好,孟子也罷,他們提出性善論、性惡論的目的都是為了去限制人因欲作出不合理的事情。
荀子期待人在后天教化中讓人把握“理”,以此控制欲望下的人;而孟子則期待人在后天教化中學會反省,摒棄多余的欲望,以此維系善之本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二位先賢的思想,都是為了抑制人在欲下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以此維護社會秩序的良好發(fā)展。
而荀子的高明,某種程度就在于他將人的欲望看成是先天就有的存在,大家不要因為荀子“性惡論”這個名字,就武斷判定荀子在否定人性,不是這樣的。
荀子沒有否定人性,而是指出了一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包括兩個方面:
1、人存在欲望,有的人欲望多,有的人欲望少,這是不同類型的人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天性,很正常。
2、其次,荀子指明人有“心”,“心”把握了正確的“理”(這里的“理”荀子有時候也稱為“道”),就能夠指導欲望下人,讓人作出正確的選擇,這才是荀子的重點。
也就是說,荀子的性惡論其實更多是指明,如果人的心沒有把握合適的“理”或者說“道”,讓人隨欲而動,人很有可能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fā)展,做出不好的事情來。而荀子的“性惡論”,某種程度上說,我們也可以看成是為了突出那個管制欲望于合理范圍內(nèi)的“理”。
1、荀子性惡論的理解難點/誤區(qū)
荀子在后世不那么受待見,原因之一可能是荀子說話確實比較犀利,不管人們樂意不樂意,荀子就把大實話丟在人的面前。比如,荀子曾經(jīng)舉過一個例子,說“有子”為了看書用火燒手掌,“有子”看上去十分努力,但是荀子卻說“有子”不是真的愛看書,因為真正的熱愛是自然而然地去做,哪有強迫一說?所以“有子”以燒手的方式趕跑瞌睡不是“愛書”的表現(xiàn),恰恰反映了他對書還不夠愛,以至于需要采取“強迫”的手段。
從上面的例子,想必大家也對荀子的耿直和犀利有一點點小小的心理準備了吧。有些道理,確實很經(jīng)典,也很深刻,但是就是“不好聽”,因為有些事實,不說出來,反而是“心理安慰”,點明了就容易讓人羞愧。好,收住,下面我們言歸正傳。
荀子在后世不大受待見,從《荀子》這本書來看,我們都能體會到他的犀利和深刻,包括他的性惡論。但是,真正耐心研究荀子“性惡論”的,在那些批判荀子的后人中,又有幾個呢?如果認真體會,大抵也不會有那么大的批判聲音。因為認真體會,方能看見荀子性惡論中邏輯的高明與精妙。
而荀子的“性惡論”從名字上看,就很容易與孟子“性善論”形成對立,“性善論”就字面含義我們也能理解孟子的意思,就是人性本善,但是我們不能同理可得荀子的性惡論是指人性本惡。這里的“惡”,不能和人心之“怨”中的“惡”放在對等的地方。
或者這樣說可能更好理解,荀子沒有否定人之本性的意思,荀子之“性惡論”,不是說人一出生就是“惡”的存在,而是說人性里面有欲望,欲望隨意發(fā)展,而人在生活中沒有用“理”去有禮有節(jié)地指導自己,人很有可能會因為欲而做出不合理的事情,向不好的方向發(fā)展,這才是荀子的本意所在。
2、荀子:多欲寡欲皆為人性,人心中的“理”可以讓人在欲望下做出正確的選擇
荀子的“性惡論”無疑是針對人性的“欲”展開的,但是,荀子并沒有說多欲就不好,也沒有說寡欲就一定好。荀子只是明確表明,欲望的多寡,是人的天性,沒什么所謂的好壞。
關于這一點,《荀子》的“正名”篇有相關記錄,荀子說:
欲之多寡,異類也,情之數(shù)也。
這便是說,欲望多和欲望少,只是兩種類型的人,這是他們天性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特性。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荀子并不以欲望的多寡,來斷定一個人的善惡。
但是人如果隨著不合“理”的“欲”去肆意而為,那么荀子就要批評了,這種情況是荀子指明要抑制的情況,而發(fā)揮這種抑制作用的,就是我們的心中的“理”了。
關于“理”,《荀子》在正名篇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而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也。
荀子這斷議論可謂是經(jīng)典了,荀子這是在告訴我們,人最純粹而直接的愿望,是活著,畢竟誰不貪生呢?與之相對的,人最討厭的則是死亡了。但確實存在一些人主動放棄生命,這不是說這種主動放棄生命的人是不想活,而是因為他們心里存在一個“理”,這個理告訴他不可以偷生,所以即便心里是期待生的,自己有生的欲望,也會在“理”的督促下,自覺放棄生命。
讀到這里,想必大家對荀子性惡論中的人之欲,有了一定了解吧。很顯然,荀子認為人的欲望是先天就有的,欲望多也好,欲望少也罷,只是不同類型的人展現(xiàn)的不同特性罷了。而當欲望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顯得“不合理”的時候,把握著“理”的心就會發(fā)揮作用,讓人不跟隨“欲”走,而是跟隨“理”作出選擇。
也就是說,荀子所謂的“性惡論”中的惡,則是生發(fā)于不合理的欲,雖然“惡”的出現(xiàn)少不了“欲”,但“有欲無欲”并不是出現(xiàn)“惡”的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在于特性環(huán)境下人之欲合不合“理”。
3、小總結
說了這么多,大家應該對荀子性惡論有了一個相對客觀的了解了吧,也就是說,荀子的性惡論,并不是批判人性本身就是惡的,也不是我們想當然認為欲望多就是“惡”,荀子所謂的惡,是特定環(huán)境下,欲與“理”出現(xiàn)不契合的情況,而人卻隨欲而動。
在欲望下的人,如果沒有人“心”中的“理”引導,很有可能會向惡的方面發(fā)展。而人之“惡”的出現(xiàn),是以人之欲為基礎的,人欲又是人生來就有的,所以才有荀子性惡論一說。
但是,大家要注意,荀子并不認為欲望的多寡與善惡有關,與善惡有關的,決定善惡的,主要看特定情況下,人的欲望“合理不合理”。舉個例子吧,張三德才兼?zhèn),被推選為一個國家的王,如果他不干,這個國家就兇多吉少,但是張三清心寡欲,只想過自己的小日子,于是他拒絕了,然后暴君上位,害了一個國家。這個時候,張三沒有做該做的事情,而他清心寡欲下的隨欲而動顯然不合“理”,那么張三的行為,就大概類似“惡”的幫兇。例子可能有些個粗糙,大家醞釀一下道理就好。
所以,荀子的性惡論中惡,不在于人性之欲望的多寡,而在于人性之欲合理不合理,由此,荀子性惡論可謂深刻。至于這個理如何讓“心”把握,這就落到儒家的“教化”一事上來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喜歡請點贊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