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人根本不是儒家,他自成一派。

古時候了儒家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時候,規(guī)定的內(nèi)容四書五經(jīng),大中論孟,其中有一本書叫做尚書,講的是上古時期堯舜時代華夏的政治。其中堯舜德耀千古,舜德被江河。其中上古諸夏修行之本叫做德。所以華夏本質(zhì)是德政。

孔子老子曾有過對話,怎么治國,答曰先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所以仁義禮智信都是德的化現(xiàn)。所以上古諸夏的治國原則是仁義禮智信。

這樣一來,就和儒家理論是相符合的。華夏華夏,服章之美謂之華,禮義之大謂之夏,由于是德政,所以天道是仁,因為天道是仁,所以人性本善,所以一方面注重教育,要教給民眾仁義,另一方面人人有向善之心,所以應該愛民如子,而不是防民如賊,這就是中國本來堅持的德政。

荀子雖然尊敬孔子,但是他的理論什么人性本惡,既然惡那就要治,所以牧民,疲民,勞民都是有理論基礎的,所以他的兩個學生都是法家。春秋時期,諸侯都是義戰(zhàn),秦之后,屠城,殺降,燒宮殿都是他開的頭,所以其理論基礎和華夏本質(zhì)上的夏法不一致,所以他并不是儒家,他自稱一派。

最佳貢獻者
2

荀子(約公元前313—238年)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

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變革,政治斗爭激烈而復雜。在這種背景下,思想領域異;钴S,知識領域中相繼涌現(xiàn)出各種學派,各學派紛紛提出治世救國的主張,廣授門徒,著書立說,互相論戰(zhàn),使學術界出現(xiàn)異常繁榮的景象,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時期。

在諸子百家中,以春秋時期孔子為創(chuàng)始人的儒家學派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對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到戰(zhàn)國時,儒家分成了八個流派,其中孟子和荀子兩派最為重要。對于被稱為亞圣的孟子,世人幾乎無一例外地給予了肯定,但是對于荀子,古往今來卻爭議頗多。

荀子名況,號卿,戰(zhàn)國時趙國郇邑人,活動時間約在公元前313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間,戰(zhàn)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但是荀子并沒有全盤接受儒家學說,而是在孔子“仁”和孟子“義”的基礎上,提出了“禮”,將對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提上了日程。荀子尊崇孔子,卻對以孟子為首的儒學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只有自己真正繼承了孔子思想。

荀子一生游歷過很多地方,據(jù)說他15歲時就到齊國著名的“稷下學宮”游學,并很快成為領袖人物,曾兩次擔任學宮祭酒(行禮時的首席),地位尊貴。約264年,荀子應邀游秦,并以儒學為出發(fā)點,向秦王提出了以“結威反文”的方式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建議,可惜沒有被統(tǒng)治者采納。之后,荀子又先后游走于燕、齊、楚、趙等國,后因被楚春申君委任為蘭陵令而在蘭陵定居下來,直至逝世。


荀子積極從事教學和著述,將百家爭鳴的結果加以總結,開創(chuàng)了較為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并將這一成果傳授給自己的弟子。值得一提的是,荀子的兩名學生韓非和李斯也成為戰(zhàn)國末期著名思想家,并開創(chuàng)了另外一個影響深遠的學派——法家。也正因為荀子是法家創(chuàng)始人的老師,他曾在歷代一度被質(zhì)疑是否是儒家學者,并因此受到許多人的猛烈攻擊。

荀子著有《荀子》一書,共三十二篇,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著作,內(nèi)容涉及哲學、邏輯、政治、道德等多個方面。在人性問題上,荀子提倡“性惡論”,強調(diào)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后人往往將之與孟子的“性善論”作比較。在政治方面,他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的觀點,主張君主應“以德服人”。尤為重要的是,荀子在自然哲學方面,一反當時的天命、鬼神說,認為自然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此外,在教育方面,荀子特別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生應以堅持不懈的態(tài)度學習,并且做到學以致用,這實際上是他“天人相分”的天道觀和人性論的延伸。同時,他還非常重視教學和教師的重要性,認為只有教師躬行實踐,學生才能以此為榜樣學有所成,對此,《荀子》中的《勸學》篇有詳細論述。

《荀子》的文章結構嚴謹,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綿密,善用比喻,具有獨特的風格,對后世說理文章有很大影響。值得一提的是,《荀子》中的短賦文體,開創(chuàng)了“賦”這一文學體裁,荀子當之無愧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

作為先秦諸子哲學的集大成者,荀子對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雖然他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局限性,甚至曾長時期被排除在正統(tǒng)儒學之外,但是他的思想?yún)s影響了后代一大批學者,如韓非、張衡、王充、柳宗元、劉禹錫、王夫之,乃至近代的嚴復、章太炎等人。


【荀子】《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宣揚唯物主義思想的杰出著作。據(jù)《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荀子》是大思想家荀子晚年集諸子百家思想和自己的學術思想編寫而成,但今人一般認為它是由荀子和其弟子共同完成。荀子在《天論》篇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從根本上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觀念,反應了荀子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盾髯印芬粫茄芯寇髯铀枷牒蛙髯訉W派的最重要的歷史文獻。

3

荀子的“性惡論”與亞圣孟子的“性善論”相對應,孔老夫子也有對“人性”的相關闡述,有“人之初,性本善”這樣的話流傳于世,也就是說“性惡論”并不被普遍看好,但是的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才有了“教育”,只有后天的教育,才能讓人心向善。

一、荀子簡介:

荀況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學大師, 也是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可以說是整個春秋戰(zhàn)國思想理論的總結者。其思想和社會實踐對戰(zhàn)國末期的社會政治和思想學術的發(fā)展,對中國文化的傳承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他提出的“性惡論”,在中國教育史上開創(chuàng)了與教育“內(nèi)省說"完全相反的教育“外鑠說",促進了教育理論的發(fā)展荀況重視以儒家經(jīng)籍為內(nèi)容的文化知識傳授,他根據(jù)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結合當時的形勢,對孔子所編訂的“六經(jīng)”進行了繼承和改造,對經(jīng)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貢獻。由于荀況的傳經(jīng),先秦儒家經(jīng)籍得以保存,使后世中國封建社會教育有了經(jīng)典的教科書,為其文化、思想的發(fā)展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

二、“性惡論”的內(nèi)容:

先秦 荀子《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從荀子的《荀子·性惡》原文里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荀子非常重視教育對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影響。

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是通過后天的教育可以變善。荀子關于“性惡論”與教育作用的觀點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性偽之分”:

荀況批評了孟子的“性善論”,認為孟子的根本錯誤在于后天的“偽”與人先天的“性”混同起來,不懂得性偽之分。人性指人的先天素質(zhì)、人的自然狀態(tài);“偽” 泛指一切通過人為的努力而使人發(fā)生的變化。荀子認為人之所以“惡”,就是因為人生來好利,為爭奪利益就產(chǎn)生暴力,所以說人性惡。

(二)“性偽之合”:

性與偽是有區(qū)別,甚至對立的,又是聯(lián)系與統(tǒng)一的。 性與偽就是素材與加工的關系,沒有素材,就無以加工文飾;而缺乏加工文飾,素材永遠是那么原始和不完善。只有素材與加工的結合,“性偽之合" ,才能實現(xiàn)對人的改造,實現(xiàn)對社會的改造。

(三)“化性起偽”。(即教育的作用) :

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著“化性起偽”的作用。教育作用主要包含兩個方面:

①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是做成某件事的根本所在,只有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的適應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發(fā)展。)

②環(huán)境的作用。(環(huán)境對個體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比如我國國代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敖煺叱,近墨者黑”也是同樣的道理;但是又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說法,也就是說不能過分夸大環(huán)境的作用。)

因而,“ 化性起偽”是環(huán)境、教育和人的努力的共同結果。荀子也很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認為教育能夠統(tǒng)一思想, 統(tǒng)一行動,使兵勁城固,教化民智。

三、“性惡論”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

1.人的貴賤、智愚都取決于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從側面告訴我們要重視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有利于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用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去積極進取。

2.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有重要作用,但人不是被動地接受環(huán)境的影響。環(huán)境可以影響人的發(fā)展,但不起決定作用,人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使自身得以更好地發(fā)展。

3.學習與教育是人素質(zhì)高低和命運好壞的決定性因素。這里荀子突出了教育的作用,提倡人們通過后天的學習和接受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對一些出身寒門的學子所普遍接受,成為很多人奮斗路上的“座右銘”。

4.個人也要努力去積累知識。環(huán)境、教育和個體努力,三者協(xié)調(diào)有序,人才的造就才成為可能。其觀點具有唯物主義因素,荀子是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的代表。對后世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部分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結語:荀子的“性惡論”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觀點,他強調(diào)了個人努力、環(huán)境、教育三者的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教育人們應該去適應社會,憑借個人努力,主動接受社會教育才能使個體得到積極發(fā)展。他的“性惡論”雖然聽起來不是很積極,但是其深層次內(nèi)涵卻教育人們積極奮發(fā),有很大的進步意義,也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告誡后世主動學習才能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和精彩的人生。

4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币馑际人的本性是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這里的“性”,可以看作是人原始的天性,人生來就是帶著欲望的。“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偽”意為人類的作為。性和情是天生的,外人不可能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但人的后天可以通過選擇、思考、學習、行事去改變,善惡完全取決于自己。如果欲望不加以節(jié)制、不加約束,就必然會產(chǎn)生爭奪、殘殺等邪惡的事情,造成社會混亂,因此,才有性惡論。

性惡論與性善論

與孟子的性善論正好相反,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主張以“仁”為本,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些都需要建立在道德倫理之上。性善論本意是人心向善,但從文章中,也有人性本善的觀點,由本心論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說,才有“仁義禮智”四德。

性惡論在名聲上自然沒有性善論那么入耳,因此還產(chǎn)生很多誤解,甚至認為對社會發(fā)展不利。其實,荀子的性惡論的本意,是如同性善論發(fā)乎于人原始的憐憫心,并不能使人自動行善,而性惡論也并非意味人會隨意作惡。

性惡之“惡”就其本義而言,是指人類作為一種生物,所本來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沒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

人只有充分認識自己,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人性的好惡是每個人都有的原始本能,面對自己的需求,沒什么不好意思的,也不必裝得清高,是人都有欲望,而真正需要注重的是,是怎樣去理性看待自己需要的一切,怎樣在獲取的過程中,保持合理和善良。

性惡與“偽”

“偽”就是“人為”的意思,也就突出人性的本真是惡,而善是后天改變得來的,相對就是人的后天行為皆人為的立意。

人生來就有愛好聲色的本能,喜聽好聽的,喜看好看的,因循著這種本性,就會發(fā)生事情,如果放縱本能,禮儀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就容易失效。

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性”和“偽”兩部分,性(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偽(人為)是善的禮樂教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zhì)需求,主張發(fā)展經(jīng)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xiàn)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

  • 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于學習的見解。文中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認為博學并時常檢查、反省自己則能“知明而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tài)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

  • 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他也提出了“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譯為先天的本性,就像是原始的未加工過的木材;后天的人為加工,則表現(xiàn)在禮節(jié)儀式的隆重盛大。如果沒有本性,那么人為的加工就沒有地方施加;沒有人為加工,人的天性就不能自行完美。

荀子的性惡論,其實更真實的解讀了人性,反應了現(xiàn)實主義,而性善論更多建立在理想主義上,但他們都同時看到了善惡是并肩而存的,因此都是教化人們積極向善。

馮友蘭先生說:荀子的哲學可以說是教養(yǎng)的哲學。他的總論點是,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chǎn)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chuàng)造。

因此,荀子被譽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學家、教育家。此外,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5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荀子的性惡論,光看稱呼不是很討喜,但是這并不影響它的深刻內(nèi)涵。幾千年來,荀子的性惡論,一直在和孟子的性善論作對比。但是如果細細品味二位先賢的理論內(nèi)核,我們發(fā)現(xiàn),荀子也好,孟子也罷,他們提出性善論、性惡論的目的都是為了去限制人因欲作出不合理的事情。

荀子期待人在后天教化中讓人把握“理”,以此控制欲望下的人;而孟子則期待人在后天教化中學會反省,摒棄多余的欲望,以此維系善之本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二位先賢的思想,都是為了抑制人在欲下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以此維護社會秩序的良好發(fā)展。

而荀子的高明,某種程度就在于他將人的欲望看成是先天就有的存在,大家不要因為荀子“性惡論”這個名字,就武斷判定荀子在否定人性,不是這樣的。

荀子沒有否定人性,而是指出了一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包括兩個方面:

1、人存在欲望,有的人欲望多,有的人欲望少,這是不同類型的人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天性,很正常。

2、其次,荀子指明人有“心”,“心”把握了正確的“理”(這里的“理”荀子有時候也稱為“道”),就能夠指導欲望下人,讓人作出正確的選擇,這才是荀子的重點。

也就是說,荀子的性惡論其實更多是指明,如果人的心沒有把握合適的“理”或者說“道”,讓人隨欲而動,人很有可能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fā)展,做出不好的事情來。而荀子的“性惡論”,某種程度上說,我們也可以看成是為了突出那個管制欲望于合理范圍內(nèi)的“理”。

1、荀子性惡論的理解難點/誤區(qū)

荀子在后世不那么受待見,原因之一可能是荀子說話確實比較犀利,不管人們樂意不樂意,荀子就把大實話丟在人的面前。比如,荀子曾經(jīng)舉過一個例子,說“有子”為了看書用火燒手掌,“有子”看上去十分努力,但是荀子卻說“有子”不是真的愛看書,因為真正的熱愛是自然而然地去做,哪有強迫一說?所以“有子”以燒手的方式趕跑瞌睡不是“愛書”的表現(xiàn),恰恰反映了他對書還不夠愛,以至于需要采取“強迫”的手段。

從上面的例子,想必大家也對荀子的耿直和犀利有一點點小小的心理準備了吧。有些道理,確實很經(jīng)典,也很深刻,但是就是“不好聽”,因為有些事實,不說出來,反而是“心理安慰”,點明了就容易讓人羞愧。好,收住,下面我們言歸正傳。

荀子在后世不大受待見,從《荀子》這本書來看,我們都能體會到他的犀利和深刻,包括他的性惡論。但是,真正耐心研究荀子“性惡論”的,在那些批判荀子的后人中,又有幾個呢?如果認真體會,大抵也不會有那么大的批判聲音。因為認真體會,方能看見荀子性惡論中邏輯的高明與精妙。

而荀子的“性惡論”從名字上看,就很容易與孟子“性善論”形成對立,“性善論”就字面含義我們也能理解孟子的意思,就是人性本善,但是我們不能同理可得荀子的性惡論是指人性本惡。這里的“惡”,不能和人心之“怨”中的“惡”放在對等的地方。

或者這樣說可能更好理解,荀子沒有否定人之本性的意思,荀子之“性惡論”,不是說人一出生就是“惡”的存在,而是說人性里面有欲望,欲望隨意發(fā)展,而人在生活中沒有用“理”去有禮有節(jié)地指導自己,人很有可能會因為欲而做出不合理的事情,向不好的方向發(fā)展,這才是荀子的本意所在。

2、荀子:多欲寡欲皆為人性,人心中的“理”可以讓人在欲望下做出正確的選擇

荀子的“性惡論”無疑是針對人性的“欲”展開的,但是,荀子并沒有說多欲就不好,也沒有說寡欲就一定好。荀子只是明確表明欲望的多寡,是人的天性,沒什么所謂的好壞。

關于這一點,《荀子》的“正名”篇有相關記錄,荀子說:

欲之多寡,異類也,情之數(shù)也。

這便是說,欲望多和欲望少,只是兩種類型的人,這是他們天性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特性。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荀子并不以欲望的多寡,來斷定一個人的善惡。

但是人如果隨著不合“理”的“欲”去肆意而為,那么荀子就要批評了,這種情況是荀子指明要抑制的情況,而發(fā)揮這種抑制作用的,就是我們的心中的“理”了。

關于“理”,《荀子》在正名篇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而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也。

荀子這斷議論可謂是經(jīng)典了,荀子這是在告訴我們,人最純粹而直接的愿望,是活著,畢竟誰不貪生呢?與之相對的,人最討厭的則是死亡了。但確實存在一些人主動放棄生命,這不是說這種主動放棄生命的人是不想活,而是因為他們心里存在一個“理”,這個理告訴他不可以偷生,所以即便心里是期待生的,自己有生的欲望,也會在“理”的督促下,自覺放棄生命。

讀到這里,想必大家對荀子性惡論中的人之欲,有了一定了解吧。很顯然,荀子認為人的欲望是先天就有的,欲望多也好,欲望少也罷,只是不同類型的人展現(xiàn)的不同特性罷了。而當欲望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顯得“不合理”的時候,把握著“理”的心就會發(fā)揮作用,讓人不跟隨“欲”走,而是跟隨“理”作出選擇。

也就是說,荀子所謂的“性惡論”中的惡,則是生發(fā)于不合理的欲,雖然“惡”的出現(xiàn)少不了“欲”,但“有欲無欲”并不是出現(xiàn)“惡”的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在于特性環(huán)境下人之欲合不合“理”。

3、小總結

說了這么多,大家應該對荀子性惡論有了一個相對客觀的了解了吧,也就是說,荀子的性惡論,并不是批判人性本身就是惡的,也不是我們想當然認為欲望多就是“惡”,荀子所謂的惡,是特定環(huán)境下,欲與“理”出現(xiàn)不契合的情況,而人卻隨欲而動。

在欲望下的人,如果沒有人“心”中的“理”引導,很有可能會向惡的方面發(fā)展。而人之“惡”的出現(xiàn),是以人之欲為基礎的,人欲又是人生來就有的,所以才有荀子性惡論一說。

但是,大家要注意,荀子并不認為欲望的多寡與善惡有關,與善惡有關的,決定善惡的,主要看特定情況下,人的欲望“合理不合理”。舉個例子吧,張三德才兼?zhèn),被推選為一個國家的王,如果他不干,這個國家就兇多吉少,但是張三清心寡欲,只想過自己的小日子,于是他拒絕了,然后暴君上位,害了一個國家。這個時候,張三沒有做該做的事情,而他清心寡欲下的隨欲而動顯然不合“理”,那么張三的行為,就大概類似“惡”的幫兇。例子可能有些個粗糙,大家醞釀一下道理就好。

所以,荀子的性惡論中惡,不在于人性之欲望的多寡,而在于人性之欲合理不合理,由此,荀子性惡論可謂深刻。至于這個理如何讓“心”把握,這就落到儒家的“教化”一事上來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喜歡請點贊關注哦。

6

荀子的“性惡論”,不應該以“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的簡單思維方式去評判。

第一,只能將“性惡論”置于荀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才可以理解這一觀點的提出及其含義。

第二,只有將“性惡論”和荀子的整體思想置于戰(zhàn)國末年的歷史大背景下,才可能對這一觀點及其整個思想做出評判。

荀子,名況,字卿,亦稱“孫卿”。

《史記》有《孟子荀卿列傳》,這是對荀子情況講述最詳細的古籍了。

但即便如此,在相去不遠的漢代,已經(jīng)搞不清荀子的生卒時間。

大約知道的是,荀子晚孟子約百年。他年屆五十,始游學齊國稷下,韓非李斯都是其學生。后荀子遭讒言而被逐,適楚后,楚相春申君任其為蘭陵令。春申君遇害,荀子亦丟蘭陵令,遂著書萬言而卒。

對于傳世的《荀子》一書,后世始終爭議不大,大都認為其中大部分出自荀子之手,只有極少數(shù)是其弟子或門生記錄編纂而成。

荀子“人性惡”之觀點,集中體現(xiàn)于《荀子》一書的《性惡》篇中。

他開篇即云:“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他說,人的本性是惡的,善良是“人為”而成的。

在第二段中,荀子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說”。他說:“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查乎人之性、偽之分也!

他說,孟子說,人們之所以學習,是因為本性是善的;卮鹗牵@個說法是不對的。這是不了解人的本性,不能查明人的本性與人為表象之間的區(qū)別。

然后,荀子旁征博引進行了論述。恕不贅引。

荀子,不是突兀地就提出“人性惡”這個命題的。他這個思想,建立在他的“宇宙觀”基礎上。

荀子的“宇宙觀”,被學界稱為“宇宙自然觀”。

先秦儒家,認為“天”是最高意志,人的命運由上天決定,即“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荀子則認為,要“眀于天人之分”。他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他說,社會的治與亂,不是天命決定的,而是當政者施政造成的,所以,應該“制天命而用之”。他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宇宙觀”,又剔除了老莊消極無為的內(nèi)容,主張要掌握和順應天道,也就是自然規(guī)律。他說:“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

在戰(zhàn)國末年,諸子中沒有哪一個達到了荀子的這種高度和境界。

荀子的“性惡論”,是他上述“宇宙觀”的反映。

孟子的“性善論”,屬于“天人合一”基礎上的“天人之分”學說。荀子則提出了“性偽之分”!靶詡沃帧辈皇菍Α疤烊撕弦弧睂W說的完全否定,而是提高了一個檔次。

荀子認為,人之本性“故無禮義”,非如孟子所說天生即善,而是惡的。這種“惡”,是說“人性”充滿了對物質(zhì)欲望的渴求。人們的善良,是后天“人為”努力的結果。

他認為,人性雖不可改變,但可以改造,他主張“化性起偽”。他說:“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比藗兺ㄟ^不停學習和行動,也就是“實踐”,可以改造“惡”的人性,實現(xiàn)“性偽合”——人性本質(zhì)和表象的統(tǒng)一。

為此,荀子認為,“涂之人可以為禹”——最底層的蕓蕓眾生也可以轉化為禹那樣的大英雄。

還必須看到,荀子的“性惡論”,是他政治思想的哲學基礎。

根據(jù)“性惡論”,荀子提出了自己“四海之內(nèi)若一家”的政治理想。而這個政治理想的藍圖,就是“天下為一”。

他論證說,因為“人性惡”,所以必須“隆禮”、“重法”,這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認為,“隆禮”,就是以禮制約人們的欲望,讓人們能夠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因此,“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這樣的倫理道德等級制度,是治國的根本,應該成為王者的最高政治綱領。

他說:“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禮義生而制法度”。禮是治國治民根本,法制則是隆禮必不可少手段,“隆禮至法則國有常”。

所以,荀子認為,治理國家必須禮法并重。

孟子,是貶霸道贊王道的代表。荀子對此很不以為然。他說:“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本褪钦f,王道和霸道是完全可以結合于一體而統(tǒng)一的。

顯然,荀子關于治國治民的認知,比孟子高了一大截。

不過,也恰恰因為荀子的這一整套思想,為后世不少儒生所不滿,紛紛“劃線”,把荀子清理出了儒家隊伍,將其歸入法家一流。

其實,戰(zhàn)國中后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學真正的兩大代表人物。


最后要說的是,孟子所在的戰(zhàn)國中期,盡管諸侯爭霸,但“局面還不夠明朗”,于是,諸子學派只是各陳其說,百家爭鳴。到了荀子所在的戰(zhàn)國末年,局勢十分清楚了——結束多年的戰(zhàn)亂紛爭,建立一個強大的“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政權,成為“時”和“勢”,這一歷史潮流勢不可阻擋。荀子思想,包括他的“性惡論”,就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是一種順應歷史潮流的很精彩的思想。

7

亞當斯密建立微觀經(jīng)濟學邏輯起點就是人性惡而自私理論。

荀子如果在近代會是一個十分成功的經(jīng)濟學家,微觀經(jīng)濟學奠基人。

8

人之初性本善是指中國人,人之初性本惡是指美國人。

9

中國傳統(tǒng)“儒家”雖然開創(chuàng)于孔夫子,但之后“儒家學說”其實是分為“二大派”的,一派是以“孔、孟”的“性善論”為主導之“儒家學派”;另一派則是以荀子之“性惡論”為主導之“儒家學派”。而“孔、孟”這一派“儒家學說”可以講是屬于“理想主義”之學說。正如當代中國著名學者易中天先生所說:“中國的儒家理想在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真正實現(xiàn)過”(大意)。而荀子這一派的“儒家學說”則可以說是屬于“現(xiàn)實主義”之學說。因為以“人性本惡”為指導思想的“法家學說”可以講基本上是從荀子這里發(fā)展過來的。這也是因為荀子一生沒有教出什么“儒家”代表弟子,反而培養(yǎng)出兩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法家”代表人物之弟子。一個是“集中國傳統(tǒng)法家思想大成”被譽為“帝皇法術”之祖師爺鼎鼎大名的韓非子;另一個就是為皇始皇“統(tǒng)一中國”出謀策劃留下“惡名”最重要之“軍師”,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記載的第一個書法大家李斯。而中國歷史上講“治人”之“法術”在“諸子百家”中可以講是沒有一家超得過“法家”的,可以講中國傳統(tǒng)最厲害的“統(tǒng)治人”之”權術”均是出自于“法家”,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在中國“諸子百家學說”中真正能夠在“現(xiàn)實”中落到“實處”的,即其“思想學說”能夠基本上“實現(xiàn)”的,可以講也只有“法家”一家能做得到,“儒家”歷來實際上只是作為“包裝”而已,這就是中國學術界所講的“外儒內(nèi)法”之傳統(tǒng)。所以本人非常認同易中天先生所講的“儒家是理想主義者,法家是現(xiàn)實主義者”之見解。而“法家”尤其是以韓非子與李斯為代表的“法家現(xiàn)實主義政治思想”,實際上基本都是源自于荀子“性本惡”為主導之”儒家思想”發(fā)展而來的。而中國“法家思想學說”可以講是導致中國傳統(tǒng)社會“唯崇尚權力而不論是非”或說”只講功利而不論是非”之”壞風氣”盛行之源頭。

10

非常正確,因為本性是惡,所以才需要教化…

饑餓、自私、欲望……等等,人的本能…

反正“人之初性本善”,這話我感覺不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