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單論吃飯的時間,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飯菜再豐富,能讓人吃進肚子里的,總量應(yīng)該是差不多。我們不妨換個視角,不糾結(jié)吃飯時間,從“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兩個方面,看看古代皇帝的飲食。
漢代皇帝常吃的是牛羊肉,所謂“烹羊宰!保巢牟诲e,但是烹飪水平不高;唐代宮廷的肴饌有了不少記載,如武則天令宮女采摘百花制作的“百花糕”,燒尾宴上的“水晶龍鳳糕”,還出現(xiàn)了“看席”,其實就是形制華美、寄有寓意、主要供食客觀賞,而并不為了吃的肴饌,有了看席加正餐,一頓飯下來怎么也得三五個小時吧;宋、元、明三朝,皇帝的宴席愈發(fā)豐盛,吃得更加精致,花費的時間肯定也不會比前朝短。
下面重點說說清朝。奢侈浪費,注重禮制,是歷代宮廷飲食文化的共同特點,只是這兩點在清宮廷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歷代皇帝中,清代的皇帝比較“勤政”,每天六點以前起床,分早晚兩頓飯,早上在早晨6點到8點,晚上在12點到下午2點。除了正餐,還有小食點心隨意供應(yīng),皇上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據(jù)說乾隆皇帝的小吃中,光粥就有二十多樣可供選擇。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于吃飯。吃飯的時間并沒有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皇帝吩咐傳膳,太監(jiān)們就一點一點地把餐具、食物一一端上來。繪著金龍的漆器盒、印著龍紋的瓷器,盛放著各種精美的食物,每樣菜在送來之前都要有太監(jiān)嘗過,東西擺好之后,皇帝終于可以用膳了。
您對這個問題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如果您覺得回答得還不錯,歡迎點贊和轉(zhuǎn)發(fā)~
一只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lǐng)略美食背后的趣味與文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