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來自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那在吃這方面,想必你一定是幸福極了。熱騰騰鮮比的羊雜碎,滋滋冒油外焦里嫩的烤全羊,酥酥脆脆的火爐烙焙子,油香熱辣的托縣辣椒,黃澄澄濃稠稠的小米,軟軟糯糯的武川大土豆,吃一碗一天不餓的筋道莜面,還有呼市人民最愛吃的早點-羊肉大蔥燒麥,再配一杯濃濃的解油去膩磚茶,絕了。

呼市人民愛吃燒麥到啥程度呢!

就這么說吧,本地人,尤其是老年人,如果早晨不來頓燒麥,今天就算白過了。

每個燒麥館都座無虛席。大家三三兩兩落座,一盤小咸菜,去老板茶缸里抓一大把茶葉,水必須燙,剛燒的水還沒等它的沸騰勁兒下去,就嘩的倒進去泡一大壺濃濃的磚茶,最好再放點兒咸鹽,熱騰騰的燒麥端上來,要松松底兒再夾,不然容易破,蘸著老陳醋,放點兒托縣辣椒,先吃褶子散散熱,然后兜底兒一口滋溜一個,湯是精華,絕對不能灑。吃飽喝足,沒事的幾個人圍坐侃侃大山,工作的實在沒時間了,焙子里夾幾個燒麥帶走,能抗一天餓。

燒麥是怎么來的呢?

關(guān)于燒麥的傳說典故有很多,相傳早年食客在茶館喝茶,茶館順道賣一些就茶的糕點,為了區(qū)分不同餡料,包完餡兒之后皮不會封口,每當蒸好一籠,小二邊上糕點邊會吆喝:“各位的茶點捎來了”,久而久之,就把這種糕點叫做燒賣,又稱“捎賣”,捎帶著就賣了。

而在燒麥的發(fā)源地-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對于燒麥還留有另一個傳說。相傳在明末清初時,呼市有兄弟二人開了個包子鋪,生意很是紅火,后來大哥娶了媳婦兒,媳婦兒嫌小叔子吃喝,非要分家。弟弟沒有辦法,店面歸了兄嫂,自己只能給包子店里打工,為了多賺一些錢,弟弟在賣包子的同時,包了一些皮薄開口的“包子”,這些“包子”的收入全部歸他所有,后來他這種獨特的“包子”得到越來越多的喜愛,人們給起了個名,叫做“捎賣”,后來逐漸演變成了燒麥。

燒麥又是怎么出名的呢?

相傳在乾隆三年,來自浮山縣北井里村的王氏,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家浮山燒麥館,除了燒麥,還制作各種名菜和炸三角。一年除夕之夜,乾隆微服私訪歸來,路過此館肚中饑餓,于是停留此處用膳,吃完王氏家的燒麥,乾隆贊不絕口,夸贊道此處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外皮兒潔白晶瑩,形狀如玉石榴一般。于是回宮后親筆題寫“都一處”三個大字并制成牌匾,浮山燒麥管得此牌匾后,名聲大噪,于是燒麥這種食物,就跟著出名了。

-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羊肉燒賣的熱量高嗎?的問答

最佳貢獻者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