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鵝口瘡又稱“雪口病”,是一種多見于兒童的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疾病,其他人群也可發(fā)生;颊咧饕憩F(xiàn)為口腔黏膜上有不易擦去的白色覆膜,多數患者經積極的抗真菌藥物治療可取得良好的預后。

1、病因

鵝口瘡的基本病因為白色念珠菌在口腔內大量繁殖,其相關危險危險因素如下:

(1)口腔衛(wèi)生差、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和成年人患病風險較大。

(2)孕婦有白色念珠菌感染時,分娩過程中容易傳染給小兒。

(3)小兒的奶瓶、奶嘴,母親的乳房不干凈時,容易導致小兒患病。

(4)小兒經常咬手指、衣物、玩具容易把病菌帶到口腔中引發(fā)感染。

(5)糖尿病、貧血、佩戴假牙、懷孕、長期用藥(如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2、癥狀

鵝口瘡的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可出現(xiàn)如下癥狀:

(1)患者口腔黏膜上有不易擦去的白色覆膜,局部無炎癥反應(紅、腫、熱、痛)。若強行剝離覆膜可見局部黏膜潮紅、粗糙,并可伴有出血。

(2)嬰幼兒患者鵝口瘡不痛時,一般不影響吃奶,此時患兒無煩躁不安、胃口不佳等全身癥狀。

(3)病情嚴重的患者白色斑膜往往覆蓋整個口腔,有時會蔓延到咽喉、食管、氣管、肺等處。病情嚴重的患兒可伴有低熱、哺乳吞咽困難、煩躁啼哭等癥狀。成年患者有時會有咽喉異物感,

(4)成人患者病情嚴重時可見口腔黏膜發(fā)紅,患者會有口腔燒灼痛或口干的感覺,有時可能影響到進食和吞咽。

(5)佩戴義齒(假牙)的患者,義齒下方的口腔黏膜可有發(fā)紅和疼痛的癥狀。

3、治療

(1)成人患者:遵醫(yī)囑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可同時輔以弱堿性溶液(如2%碳酸氫鈉溶液)漱口或局部涂抹制菌霉素魚肝油混懸溶液。

(2)嬰幼兒患者:哺乳期的嬰幼兒,哺乳前可在其母親的乳房上涂抹抗真菌的軟膏或弱堿性溶液,平時可將制霉素片碾碎融水,涂于患兒口腔里的白色膜狀物上來治療;純嚎沙砸稽c兒益生菌,來抑制真菌的生長。

4、預后

多數鵝口瘡患者經積極的抗真菌藥物治療可取得良好的預后。但如果病情反反復復、口腔疼痛明顯則會影響進食,患兒有時會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病情嚴重者,病損可累及呼吸道,有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

最佳貢獻者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